戏明-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殿试文章是要被天下传看的,要是文哥儿发挥得不好他们也不可能硬把他写进前十名里。
那不是让天下读书人义愤填膺吗?
谁都不可能做这种自砸招牌的事。
刘健看了眼徐溥携着一众读卷官给齐齐行完礼的三百多名考生回了礼。
双方正式见礼之后考生们依然分为东西两列由礼部官员指引着沿着奉天殿前长长的阶梯往上走最终以文哥儿和会试第二名为首的贡士便分立在丹墀两侧等候御驾到来。
文武百官都按照平日里上朝的班序左右分立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即将成为他们新同僚的准进士们。
随着鸿胪寺官员出列请朱祐樘升殿,身着常服的朱祐樘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他身边还跟着个穿得跟小红包似的小娃娃!
不是太子朱厚照又是谁?
朱厚照跟着他父皇入殿一眼就瞧见站在贡士最前头的文哥儿。
会元才能排在最前头!
他小先生是最厉害的!
朱厚照找着了文哥儿的身影顿时骄傲地翘起了得意的小尾巴仿佛考了会元的人是他自己似的。
太子旁观殿试不是没有先例的事,可是朱厚照今年才六岁,皇太子冠礼都还得好些天后才举行,过来观摩殿试着实有点不伦不类。
不过太子愿意关心朝廷的抡才大典是好事,朝臣们也都没有异议,由着小小一只的皇太子坐在殿上受了文武百官和贡士们的礼。
徐溥把朱祐樘亲自圈选的策题请了出来,由朱祐樘当众宣布这次殿试的试题。
接下来百官次第退场,场中只余下考生、朱祐樘父子以及一众殿试执事官。
英武的大汉将军们迅速把鸿胪寺早早准备好的考桌椅摆到丹墀东西两侧,上头已经摆有上好的笔墨纸砚。
这可是整个科举过程中唯一一场不用自带笔墨纸砚的考试。
对待马上能有正经出身的准进士们,朝廷还是非常大方的!
随着礼部众官员依次把策题发到每个人桌上,今年的殿试算是正式开始了。
只要没有大风大雨,他们都得在这露天的丹墀两侧把卷子答完!
要是下雨了,就该麻溜扛着考桌去两侧庑廊接着考了!
幸运的是都走到殿试这一步了,一般都没什么作弊的可能性了,考生们只要写完了自己的策题便能交卷走人,不必硬生生熬到黄昏才交卷!
文哥儿拿到策题,摩拳擦掌地在草稿纸上拟写起大纲来,准备早点考完回家尽情玩耍去。
到了殿试就不考八股了,只考一道策。
所谓的策就是给你一个热门的时政问题,让你为皇帝出谋献策。
比如“养兵太费钱了你有什么好想法”“你对盐政有什么好建议”,还有些更假大空的,比如“怎么让天下国泰民安”“以礼治国是怎么个治法”云云。
当然,这只是大题而已,大题下面还列有一堆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两百字起步(出题人闲起来可能会出到上千字),需要考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揣摩分析,然后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时候还会看皇帝的喜好或者当前的需求,有些信奉道教的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可能会给你出点什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类的。
对于殿试文章的要求是最好不要在风格上求新求奇,也不要在内容上太愤世嫉俗。
你以为你是在炫技创新,实际上考官觉得你在扰乱风气。
你以为你是在针砭时弊,实际上考官会直接把你给毙了!
这朝廷上下又出人又出力办起来的抡才大典,是让你跑来自以为高明地骂人的吗?
一个两个毛都没长齐,半点实践经验都没有,能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知灼见?
所以说,不要试图剑走偏锋吸引考官注意,不然你也就配拿个同进士出身!
真那么有本事就等授官以后去干出点实绩来!
这节骨眼上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那不是纯找事吗?
这种主要要求是歌功颂德和指点江山的议论文,对文哥儿来说那是一点难度都没有,他甚至熟练地先把大纲框架列了出来,颇有闲心地逐渐为它填充血肉。
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多到不知道该选哪个好!
作文素材太多也是一种烦恼啊!
文哥儿在奉天殿外十分专注地奋笔疾书。
奉天殿内,朱厚照坐在御座旁卖力地伸着小脖子往外看。
得亏文哥儿坐在最前头,要不然他可能根本没法在穿着十分一致的考生堆里找到身量最小的文哥儿!
朱祐樘也在看文哥儿他们答题。
只不过他没朱厚照那么明目张胆,都是看三五个别的考生再看文哥儿一眼,并没有一直盯着文哥儿看。
为人君者,凡事都得克制!
朱厚照可不懂什么克制,他坐了一会就坐不住了,挪近跟朱祐樘咕哝:“父皇,我想下去看!”
朱祐樘道:“不可,你别扰着你小先生答题,要是他因为你的缘故没考好怎么办?”
朱厚照气鼓鼓地从椅子上跳下去,趴到栏杆上踮起脚往外头张望,想把外头的情景看得更真切些。
文哥儿拟完大纲框架,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眼,冷不丁就瞧见了杵在那儿一个劲盯着他瞅的朱六岁。
文哥儿:?????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皇帝不是过来走完流程就走的吗?
皇帝哪有这个闲工夫陪着考生考几个时辰?
别说皇帝了,便是考官也不耐烦啊。
要是场中只剩几个考生在那慢吞吞地写,考官们真是恨不得走过去把他们的蜡烛给吹熄!
你瞅瞅你们平时不努力,考试跑来加场!
你喜欢挑灯夜战,我们不想陪你们加班!
所以说,人考官都不想干的活,你个朱六岁来凑什么热闹?
按照惯例,朱祐樘确实是主持完前头的仪式再稍坐一会就该离开。
见朱厚照眼巴巴地在那儿望着他许久不见的小先生,朱祐樘想了想,把朱厚照喊回御座前商量道:“我们从右边走下去,看看考生们答得怎么样,等绕到左边最前排看完你小先生,你就该乖乖回去了。”
朱厚照本来有点不乐意,可这奉天殿待着确实没什么意思,当即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了他父皇的提议。
父子俩走出殿外,从右边开始从前往后地巡视考场,等右边的双号考生都巡看了一遍,才从后面开始看左边那批单号考生的答题情况。
朱厚照在人前很好面子,他回想着文哥儿平时带他当小考官的情形,全程绷起小脸、背着小手,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跟在他父皇身后。
看到别人字写得好的,他还煞有介事地轻轻颔首,一副“答得不错,我很看好你”的认真模样。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真的能看懂。
对于场中士子而言,皇帝携太子亲自下来巡考是一件很振奋人心的事,有人得了朱祐樘一个嘉许的眼神顿时激动得手都开始抖。
好在现在大伙都在写草稿,不然答卷恐怕会被他抖得这么一下给毁了!
朱祐樘察觉他们走过时并非所有人都能镇定自若,也就雨露均沾地一路看了过去,没有在哪位考生身边停留太久。
全场也就三百多名考生,哪怕他们全程踱着步子慢慢走,看完全场也不过是一刻钟的事。
朱厚照乖乖跟着他父皇走了一路,眼看文哥儿的考桌就在眼前,立刻跑上去凑到文哥边上探头探脑地瞅他正在起草的正文。
文哥儿:“…………”
文哥儿无奈地看了朱厚照一眼,很想伸手推开那颗凑到近前来的龙脑壳。
这还怎么写!
悔不该带这小子玩考官游戏!
说不准不带他玩,他就不来殿试捣乱了。
得亏朱祐樘上前把好奇心旺盛的朱六岁给领走了,要不然文哥儿根本不能继续专心答题。
文哥儿把草稿写完,停下来就着汤啃起了皇宫大方供给给他们的馒头。他吃饱喝足歇了一会,才正襟危坐地认真誊写起要交上去的正卷。
考完这一场他们就彻底解放!
接下来已经没他们什么事了,只能交给读卷官!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考完了!!!!
文哥儿:四书五经!统统扔掉!(bushi)
*
更新啦,今天依然是足足二更!
此时此刻!该昏睡了……
*
注:
①殿试题目:参考《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出自《周易》,修仙爱好者嘉靖帝出的题
…
②殿试的场所和过程:参考《大明会典》
没有细写具体礼仪,意思意思就得了!
第320章
对于读卷官们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
因为给读卷官们阅卷、排名、填榜的时间拢共只有两天,礼部诸官得连夜把三百多份答卷收拢起来,也不搞什么誊录,只需由弥封官把考生信息名字封装起来第二天一早读卷官们就能开始阅卷。
三月十六日清早三百多份卷子交由十二位读卷官交叉批阅。
等他们花一整个早上对三百多份答卷进行全面初筛之后下午就得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名次调整了。
殿试不用誊录成朱卷,有些考官阅卷期间认出自己门生或者熟悉的后辈的字迹便会为他们争取一个好名次。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太过分大家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自家也有后辈,自家后辈也要科举的不是吗?
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像元守直他们那样谁的面子都不给的,在官场上注定没有朋友!
元守直:……谢谢不需要,我是“下班后同事最好连话都别跟我说”联盟忠实成员!
元守直捋起袖子就来个据理力争,争取把他认为不太好的答卷都给踢去三甲当同进士。
众人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这个元良弼,莫不是因为自己儿子无心科举所以看谁都不太顺眼!
说起来据说元守直那儿子还是被王家兄弟俩忽悠着整天想往外跑的要是小神童的卷子落到这家伙手里他不会怀恨在心把小神童也摁去三甲吧?
考生名次在几番争吵中陆续敲定下来。
徐溥是个好脾气的首辅而且是对所有人都挺好的那种全程都没在意排名上的诸多小争议,等他们吵得差不多了才笑着出面裁断。
很快地二甲以上的卷子都被挑了出来。
徐溥和刘健在这些卷子之中单独挑拣出十份红圈最多的优异答卷。
这十份答卷得在明日一早的读卷仪式上拿到御前读出全卷。
到时候再由朱祐樘这位名义上的主考官亲自从中挑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这三鼎甲的名字由朱祐樘御笔亲题!
三月十七日是个天清气朗的好日子。
早朝之后朱祐樘摆驾文华殿宣见读卷官。
读卷官早就在文华门外候着了等到文武百官东西序立、朱祐樘正式升座读卷官才依次捧着答卷入殿进行读卷。
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有趣,毕竟读的大多数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有时候皇帝只会听上一两篇就让读卷官不必往下读了。
要是遇上特别难搞的皇帝(比如明武宗),甚至可能直接就不出面主持这些他认为很无聊的仪式,随便内阁怎么拟定名次!
朱祐樘是个很给文臣面子的人,主持的两轮科举都老老实实地听完全程,这次也不例外。
他端坐御座之上听着读卷官依次读卷,面上没有半点不耐烦之色。
其实他心里也一度很厌烦这些繁文缛节,不过这次他还是挺期待的,准备看看自己能不能从这十份卷子里准确听出文哥儿的答卷。
能考过会试,文辞上理当不会相差太远,这些能被读卷官一致认可的一甲候选人更是如此。
就没有文章写得差的。
朱祐樘也没试过看文章识人,不知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甚至都不知道文哥儿的卷子到底在不在这前十之列,所以他脸上什么都没表露出来,一副对每篇文章都很感兴趣的模样。
读卷官每读完三篇,读卷仪式就会中场休息一会。
这时候三份答卷已经读完了,朱祐樘捧起茶喝了一口,觉得这三份答卷都写得不错,水平肯定是到家的,只是没有让他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听了这么久也有些累了,好好歇了一会才让下一位读卷官继续。
下一位执卷上前的读卷官是元守直。
元守直才四十出头,眼下正当壮年,光是从仪表上看就很有优势。
他展卷读起了手中的答卷,嗓音清正有力,语调更是抑扬顿挫,听得朱祐樘都微微坐直了身体。
这文章听起来很有意思。
不仅针对题目给了恰当的建议,歌功颂德也不像别的卷子那么千篇一律,听起来一点都不会让人觉得乏味犯困,反而想让元守直一直给念下去。
元守直把全卷都念完了,朱祐樘还莫名地有点意犹未尽。
可是等到元守直念起第二份卷子,他又没了刚才那种津津有味的感觉。
朱祐樘微微一顿,隐约猜出了点什么,却不动声色地听读卷官们轮流上前把十份答卷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完。
读卷仪式结束,朱祐樘面前的御案上已经摆好十份答卷。
百官与读卷官依次退至文华门外,只留下内阁五人于文华殿内等候朱祐樘御批一甲三人的名字。
朱祐樘命人把十份卷子拆开一看,那份让他最为喜爱的答卷上果然写着文哥儿的名字。
他眉头动了动,抬眸瞧了眼静立在下首的徐溥等人,又把几份答卷轮流拿起来看了眼,最终提笔把前三甲写了下来:分别是浙江王守文、北直隶陈澜与南直隶朱希周。
陈澜文章中正平和堪为榜眼。
朱希周这名字他颇为喜欢,定为探花再好不过。
这三人长相也是颇为出众的,绝对不在貌寝之列。
至于剩下的七份卷子,朱祐樘沉吟片刻才笑着对徐溥几人说道:“这位湖广李永敷,当为二甲传胪。”
到这里皇帝直聘工作算是正式结束了,余下的全部交由徐溥他们来决定。
徐溥会意地上前接过御批的一甲名单与余下的七份卷子。
这前四的名次就定得很均匀,有南北直隶各占一人,浙江和湖广又各占一人,没出现某地人扎堆的情况。
像当年解缙这个江西人当大学士主持科举,一口气点了一百多个江西进士,甚至不惜给老乡透题也要让江西人占得头名,以至于前七名全是江西人。
算下来那一届科举的读卷官里头的五位阁臣都是江西的,录取的考生里头也有三分之一是江西的!
可谓是满朝文武半江西!
就很不符合中国人的处事原则。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啊!
这不,解缙没风光两年就被踢去建设广西山区了,后来更是被锦衣卫灌醉活埋在雪地里硬生生埋死了。
看着这籍贯十分均衡的名单,稳重老成了一辈子的徐溥就觉得十分舒适。
他是宜兴人,出身南直隶,看着才二十出头的南直隶后生朱希周就十分顺眼。
想来谢迁看着文哥儿这余姚后辈,李东阳看着李永敷这个湖广后辈也是如此!
至于刘健和丘濬他们的心情,估摸着就要从后面六人的排名里稍微找补一下了。
不过徐溥觉得丘濬这家伙应该不太需要找补。
总的来说,这是份让内阁诸人都十分满意的名单。
更有趣的是,今年的一甲瞧着都十分年轻,没一个是超过二十五岁的!
文哥儿这个榜首,更是远远拉低了一甲的平均年龄!
这名单传出去不知会让多少年轻人欢欣鼓舞。
就是对那些总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