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62章

戏明-第262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注: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横渠四句,曾经在穿越文里惊艳了秦始皇,惊艳了汉武帝,惊艳了李世民,惊艳了范仲淹……每个听到它的人都会虎躯一震,认真地审视着眼前的少年,感觉世间竟有这样的牛逼存在!!!!(bushi
  …
  ②张载的“气为本原”“唯物主义”论:是后人归纳总结的,他自己的学说,看不太懂!
  比如:【聚则见有,散则疑无,既聚而成形象,则才质性情各依其类。同者取之,异者攻之,故庶物繁兴,各成品汇,乃其品汇之成各有条理,故露雷霜雪各以其时,动植飞潜各以其族,必无长夏霜雪、严冬露雷、人禽草木互相淆杂之理。】
  …
  这大概就是在说,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好像不存在一样,聚集在一起就成了我们能看见的物质。它们相互之间会发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同者取之,异者攻之),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一切都是有规律的,所以夏天不会下霜雪,冬天不会有露雷,人禽草木不会相互混杂……
  这是现代化学没错了!(振振有词
  张载,北宋化学家!(开始胡诌


第357章 
  到了第二天所有人几乎都知道文哥儿他们写信回京师了。
  因为李东阳给王守仁他们隔空和了一首关于当年各路大军于临清会师的诗,感怀先人们为他们如今的安稳生活做出的巨大贡献。
  翰林院的本职工作不就是干这个的吗?既然后辈们已经交了作业,李东阳这个常年沉迷写诗的前辈要参与一下以示鼓励。
  作为当代文坛领袖,李东阳一出手基本上大家都会跟上俨然又在京师带起了一阵热议。随后有人敏锐地发现这些诗文里没有小神童的诗!
  有人还跟李东阳调侃:“你学生不交功课是不是没把你这个老师看在眼里?”
  要知道文哥儿表示要带庶吉士去西北考察的时候,可是曾经夸下海口作出过保证的说是庶吉士每个月的功课会按时完成。
  所谓的庶吉士功课无非是每个月上交一定数量的诗文给授课的学士以及内阁品评。
  现在不少庶吉士都写了诗,文哥儿却没写,可不就等于他少交一次功课吗?
  李东阳想到文哥儿来信表示自己走出一段路差点被堵住的事乐道:“可能这小子忙着吃托板豆腐去了吧!”
  大家都是交换过信的人,哪怕文哥儿给他们的信里没提这种吃食也知道那到底是什么玩意。
  他们听了李东阳的调侃也直乐,若不是这小子吃完托板豆腐没走多远就被堵得走不动路,说不准也是会跟着他哥去登临赏景的。
  虽说文哥儿没写诗,可这些信读起来也让他们兴味盎然。
  在座的哪怕没出过外差当年赴京赶考路上也曾经过临清只是从来没像文哥儿他们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好好逛过那地方。
  从这些小年轻的诗文里头他们仿佛拼凑出一个热闹又鲜活的小城。
  尤其是听文哥儿在信里介绍说紫禁城的贡砖大半都是临清烧出来的还积极地介绍了临清那边的土质多特殊、烧造工艺多精湛大伙更觉每天上朝时踩在脚下的贡砖都笼罩着别样的光辉。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莫名也想去临清走走逛逛。
  还有下次他们改建屋宅是不是也考虑弄点临清砖?
  只要不扯贡砖的名头他们自己用一点也无妨!左右运河运输方便喊两船送过来就差不多了。
  想用好东西就得不怕麻烦!
  只能说文哥儿不管干什么都有种让人想跟着干的魔力。
  就像他吃东西一样,甭管吃什么仿佛都格外香,叫人看着他就忍不住多干两碗饭!
  朱厚照才高兴了两天,就从朱祐樘那里知晓文哥儿给好多人写了信,且给每个人写的信都不一样!
  更过分的是,翰林院和詹事府的人都私底下交换着信来看,他们看到了全部!
  而他只看到了托板豆腐!
  朱厚照不敢置信地睁大眼睛。
  太过分了!
  难道他只配知道托板豆腐吗!
  朱厚照郁闷了一顿饭的功夫,下午便揣着信跑詹事府,和正好在当值的杨廷和商量要换信看。
  杨廷和没想到朱厚照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微微一笑。
  “殿下真的要看文哥儿给我的信吗?”
  跟所有人的信的待遇不同,他和文哥儿的信属于李东阳看了直摇头,忙不迭表示“拿走拿走快拿走这些该死的数学离我远一点”的类型。
  朱厚照丝毫不知道危险正在靠近,眼巴巴地说道:“想看!”他还询问杨廷和能不能把其他人的信也换来给他看看,他也想像大家一样能一口气看很多很多信!
  杨廷和欣然答应,并直接把文哥儿给他的信取出来给朱厚照看。
  朱厚照根本没意识到杨廷和为何把这种私人信件随身携带。
  等他充满期待地展开信一看,脑壳顿时有点晕乎了。
  试论元朝纸币体系为何会崩溃!
  元末明初有民谣是这样唱的:“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说的就是元末徭役越来越重不说,百姓手里的元代纸钞还越来越不值钱了。
  日子过不下去,可不就“惹红巾万千”吗?自古以来底层劳动人民都是能苟着就苟着,实在苟不下去了,那就反他大爷的!
  所以文哥儿在这封信里就对杨廷和表示,他在临清看着钞关想到纸钞,想到纸钞就想和杨廷和探讨亿点点纸币制度相关问题。
  什么“为啥元廷‘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却导致纸币体系直接崩溃”啦,什么通货膨胀啦,什么货币信用啦。
  到了信末,文哥儿还给杨廷和抛出另一个没深入探讨的议题:外邦白银的大量流入又会对大明造成什么影响?
  朱厚照看得一愣一愣的。
  不懂,通通不懂!
  根本不知道这信在讲什么!
  外邦白银大量流入对大明能有什么影响?
  别人送银子给大明难道不好吗?他们老缺银子了,他父皇就经常为这事儿烦恼!国库空空,就养不了那么多兵马啦!
  杨廷和见朱厚照小小的脸蛋上写满了大大的迷茫,也觉自己给小孩子看这种东西有些过分了。
  毕竟他自己都觉得文哥儿给他写这样的信有点过分了。
  他看了一圈其他人的信,估摸着就他是这个待遇!
  别人都是吃吃喝喝,凭啥到他这里就变成探讨这种疑难问题?
  怎么?
  几个老师里头就他一个擅长杂学的,所以给别人的就是“临清酱菜真好吃”,给他的就是“咱来讨论点简单的经济学问题”?
  自从看了文哥儿给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概念以及相关模拟题,杨廷和每天都随身带着这封信,一闲下来就开始琢磨信中提出的诸多理论,感觉自己迟早要去陕西把文哥儿逮回来面对面讨论。
  不过这种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了,所以杨廷和准备等到休沐日就去祸害别人。
  比如退休了的丘阁老和王阁老。
  人要是没点事干,很容易失去精气神,所以合该让他们发挥一下余热。
  这种难题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头疼?
  大家一起来烦恼吧!
  正好朱厚照主动找上门,杨廷和便欣然把他也带进坑里。
  你朱七岁作为咱大明的储君,考虑一下大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怎么了?
  朱厚照就这么冷不丁地踩进了文哥儿给杨廷和挖的坑里。
  朱七岁,弱小,迷茫,且无助!
  甚至对接下来的换信活动有了点心理阴影:他小先生给其他人的信不会也是这样的吧?真要是这样的话,他就不去换了!
  还是他图文并茂的信有趣!
  跟杨廷和他们换着看可太亏了!
  朱厚照都没等杨廷和派人去把其他人的信讨来就落荒而逃。
  下午是玩耍时间,他才不要自讨苦吃!
  这天傍晚,朱厚照看到他父皇后想起了杨廷和那封信,立刻跑过去找朱祐樘讨论起来。
  通货膨胀是什么意思父皇你知道吗?
  通货紧缩是什么意思父皇你知道吗?
  父皇你能推演一下元朝纸币制度的崩溃过程吗?
  父皇你知道白银大量流入对咱大明有什么影响吗?
  听自家儿子噼里啪啦说了一长串问题的朱祐樘:“…………”
  什么东西?
  这都是什么东西?
  很快地,文哥儿给杨廷和挖的坑迅速在京师形成连环坑,但凡愿意听杨廷和他们讲话的人都很不小心地踩了进去。
  有些比较爱钻牛角尖的家伙已经进入夜不能寐状态,闭上眼后满脑子都是什么膨胀紧缩!
  比如老丘。
  老丘看着文哥儿的来信也连吃了两天豆腐。
  要不是还记得文哥儿灌输过的另一个养生要诀——切记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吃!老丘估计都得吃第三天了。
  结果第三天休沐日,杨廷和就过来拜访他,带来了几个小问题……
  老丘:“…………”
  开始睡不着觉。
  这都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难理解!他就不信了,他一定要把这里头的门道理清楚!
  文哥儿哪里知道他明明只祸害了杨廷和一个,杨廷和却以一己之力把这个坑无限扩大,除了李东阳这个文科大佬十分坚定地拒绝到底以外其他人无一幸免!
  文哥儿目前正致力于用现代化学霍霍李梦阳等人。
  自从唯一的武勋张仑在他祥符老家那边下船以后,整艘官船就笼罩在一股名为“科学”(现在的壳子是“关学”)的奇妙力量之中,大家都开始顺着文哥儿的启发开始尝试着理解物质构成与化学反应。
  毕竟坐这么久的船实在太枯燥了,有点新鲜学问钻研一下挺好的!
  自从大伙认为文哥儿在钻研“关学”,文哥儿就连夜整合“关学”内容选套子,不太记得的内容就暗中请教拥有过目不忘技能的王守仁和李梦阳等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如今他整个人已经被“关学”腌入味了,随便讲点什么知识点都能引用一下张载这位先贤的名句。要是大家学累了,感觉自己实在没天分,他就祭出横渠四句来摇旗呐喊。
  这点苦算什么?!
  咱可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冲鸭!!!
  理论学累了,我们还可以上手实操换换脑子啊!
  比如我们可以用神奇的化学方法把鸡蛋吸进口儿比它小很多的瓶子里!
  吃鸡蛋的瓶子,多可爱对不对!
  这种简单好上手的奇妙小实验,文哥儿脑子里少说也能扒拉出百八十个来,足以打发漫长的船上时光!
  等到他们一船人顺利抵达西安府走下船的时候,每个人都已经从一次次奇妙小实验里得出一个结论:气,居然是真的存在的!!
  没想到关学居然玄奥至此!
  王守仁是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要不然他当初就不会盯着竹子死磕那么久了。
  一下船,王守仁就双目灼灼地对李梦阳、王九思两个从陕西考出去的关中人才说道:“献吉兄,你们可一定要给我引荐一下你们的关学前辈啊!”
  李梦阳:“……”
  王九思:“……”
  说实话,关中虽还流行对张载行弟子礼,名义上表示自己是关学后人,实际上大家学的还是程朱那一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总是要科举的不是吗?科举考程朱理学,他们便学程朱理学,他们也没办法啊!
  横渠四句说得再好,也不能帮后继者做官,所以大伙都是表面上尊敬一下这位先贤,实际上没多少人继承了张载的思想。
  如今他们的关学看似还活着,实际上内里早就成为程朱理学的模样了。
  所以要让他们引荐真正的关学传人,他们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引荐谁!
  ……而且文哥儿这关学,总感觉以前闻所未闻,不太对头!
  他们敢保证,整个关中都找不出精通此道的人来!
  作者有话说:
  文崽:明朝科举讲究“代圣人立言”,这想法特别好,我要坚持实践!
  李梦阳:震惊!关学正统在浙江!
  *
  更新!足足二更!还肥肥的!
  *
  注:
  ①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出自《元散曲》
  ②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参考《元史》


第358章 
  文哥儿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抵达西安府杨一清这个当师叔的特意腾出空来招待他们,并领着他们去拜见陕西布政使,也就是目前的陕西一把手。
  有杨一清在旁引荐,这接风宴是宾主尽欢并把接下来的车马舟船安排得妥妥当当。
  正好杨一清这位提学官接下来要到各地去巡考便打算直接送他们到临洮府去这一路是可以直接沿着渭水往上走的,往来还算方便。
  只是到了陕西行都司那边他们就得靠自己走了。
  目前时间还算充裕杨一清便建议他们先在西安府整顿几天再跟他一起出发,顺便与府学生员们接触接触,这些都是关学后辈他们这些前辈可以给点备考意见。
  大伙对此自然没有异议,决定先在西安府安顿下来好好走走看看。
  如今已是二月了二月份的庶吉士功课该琢磨起来了!总不能等到月底再随便交两篇回去糊弄内阁吧?
  文哥儿对杨一清给他介绍的几个关学后辈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个叫康海的,才二十出头,长着一双丹凤眼仪表堂堂、相貌不凡看起来就很有才华。
  之所以说这人是关学后辈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是真的去张载祠里面行过弟子礼的就像天下读书人都要先拜孔子这位“先师”一样。
  都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喊过老师了怎么能说不是关学传人!
  文哥儿听了这种说法直点头。
  他们刚中进士那会儿可是集体拜过先师庙的,由此可见古来圣贤皆我师!!!
  老师嘛永远都不嫌多!
  华夏几千年文明都是我的靠山!
  王九思和康海是认识的两人不仅老家离得挺近还都是音乐爱好者。
  据王九思透露康海的琵琶弹得老好了。
  作为一个什么都爱好但干什么很业余的博爱人士,文哥儿还没真正玩过乐器。他见到人康海就问:“你真的会弹琵琶吗?会弹《大江东去》吗?还是你更喜欢《十面埋伏》?”
  康海:“…………”
  康海道:“我也就刚入门。”
  文哥儿道:“都入门了,可比我厉害多了。”
  他积极地把曾经跟太子掰扯过的“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音乐”理论搬出来跟康海热情讨论,表示甭管自己会不会,都要跟孔子一样享受音乐。
  唱得开心了就再来一首,唱得尽兴了就欢笑作别,以乐会友是多美妙的一件事啊!
  听文哥儿这么一说,康海和王九思的兴头都上来了,各自命人去取琵琶借三弦,要给文哥儿他们合奏《折桂令》。
  过来聚会的都是相熟的友人,做事没那么多讲究,王九思两人便也不在意抢一回乐工的活供大家乐呵乐呵。
  文哥儿自是积极地给他们摇旗呐喊。
  他刚才虽没撺掇康海他们“来一首”“来一首”,心里头却是非常期待近距离看人玩乐器的,说不准他还可以趁机讨教一二。别的时候看人弹琴唱曲儿,那都是能看不能碰的!
  别看文哥儿已经当了状元郎,很多心思却还是写在脸上。
  见他这般盼着听康海两人的合奏,众人都不由笑了起来。
  有人还趁着乐器没取来现场先给大伙唱了两嗓子。
  都是老秦人,唱起歌来都有种别样的豪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