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64章

戏明-第264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句“烹不待熟指先染”,充分展现了这家伙的吃货本质!
  文哥儿目光灼灼地看向王九思:“所以,我们中午吃鱼吗?”
  这可是苏东坡守在锅边迫不及待想要吃的鱼!!
  王九思:?????
  你刚才不是谴责人苏东坡只知道吃吗?怎么话题突然转到吃鱼上了?
  既然文哥儿想吃,王九思这个东道主自然不会吝啬,一行人中午吃上了香喷喷的渼陂鱼。
  文哥儿表示既然王九思慷慨解囊,他也要给大伙露一手,屁颠屁颠跑去厨房捣鼓出一盘水煮鱼。
  用的是他不知什么时候带过来的干辣椒和陕西本来就出产的花椒。
  水煮鱼上桌的时候大伙还将信将疑,疑心这东西到底能不能吃。
  要知道文哥儿早前虽然有心扩大辣椒栽种规模,可寻常农田那是万万不能改种其他作物的,推广进展到底还是有些缓慢,只有少数人家能拿来当调料。
  只有被文哥儿带着吃辣的熟人才会在家里备着这玩意。
  王九思他们这些刚到京师没满一年的人,哪怕尝到过辣椒的滋味也只是浅浅地吃了几口,远不会像文哥儿这么败家地来个“满江红”。
  所以大伙的想法十分一致:这东西真的能吃吗?!
  文哥儿在家没怎么过过烧菜的瘾,这会儿出门在外,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绝佳手艺了,哪里受得了大伙的质疑?
  他哼了一声,抢先夹了块片得薄薄的水煮鱼片送进嘴里。
  这种说冷不冷说热不热的天气,来几口热腾腾火辣辣的水煮鱼,整个人能从喉腔一直暖到肚子里头!
  简直快活赛东坡!
  众人见文哥儿自己动了筷子,也很给面子地夹了一口尝鲜。
  接下来除了少数几个吃不得辣的人没再夹第二口,大伙都默契地开始了抢鱼行动,三下并两下地把整盘水煮鱼抢光光!
  王守仁还谴责起他弟来:“你说你这么大一盘子,只有那么几片鱼肉,够谁吃啊?”
  文哥儿道:“东西就是要抢着吃才好吃!何况还有那么多菜,光吃一个水煮鱼岂不是对不起敬夫的钱袋子?”
  敬夫是王九思的字。
  王九思家中颇富裕,如今都到家了,自然不会缺钱花的。他笑道:“想吃什么可以让人再做。”
  桌上都这么多菜了,再做太过浪费,大家都把筷子转向其他菜,只有王守仁把只剩辣椒的水煮鱼盘子挪到自己面前,甭管吃啥鱼都放进去蘸蘸再吃,显然很想念这口辣味。
  文哥儿道:“在家里也没见你这么爱吃。”
  王守仁一脸深沉地说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珍惜。”
  王守仁在家都不挑嘴的,家里做了什么就吃什么。这不是好久没吃辣椒了,突然吃到后分外想念吗?
  文哥儿道:“那我们去了陕西行都司那边正好也可以种一茬辣椒,到时候教军屯的人也种种,说不准也是一条致富路子!”
  军屯这种东西主要还是种粮食,可有些种不了米粮的荒地或者田地周围的边边角角不是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吗?
  要是能种成的话,辣椒也算是能创收的好东西了。
  要知道同样带个“椒”字的胡椒传入中国那么多年,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一度作为仅限于金银的硬通货在市面上流传。
  辣椒虽然不像胡椒那样可以当香料用,运作运作还是可以征服广大人民群众的,毕竟在后世辣菜曾经轻轻松松走入华夏大地的千家万户!
  何况西北苦寒,冬天吃些辣椒还能御御寒!
  听说西域那边日照特别好,种出来的辣椒红得格外鲜艳!
  将来要是能在关外荒凉的戈壁滩上晒满辣椒,想想就很壮观!
  就喜欢这种红红火火的感觉!!
  文哥儿把自己的宏伟构想给王守仁讲了讲。
  王守仁:?
  本以为你在陕西行都司种种土豆就差不多了,没想到你还盯上了关外的戈壁滩!你小子见过戈壁滩吗?!
  那可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
  ……别说,戈壁滩上那么空旷,不用来晒辣椒真有点可惜了。
  王守仁摸着下巴说道:“陕西行都司那边就有戈壁滩,到时候我可以带你去瞧瞧,回头先在那边晒晒看!”
  文哥儿连连点头:“还是哥你考虑得周到,我们应该先搞试点,成功了再扩大规模!”
  迟早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个戈壁滩上都晒满红通通的辣椒!
  王守仁:“…………”
  王守仁道:“你先种出那么多辣椒再说。”
  文哥儿信誓旦旦地道:“有思永他们在,一准能种活!”
  一行人吃够了王九思这个鄠县大户,又在王九思家横七竖八地歇了一晚,第二天才回府城去寻杨一清。
  杨一清已经把手头的活儿交接完毕,可以领着文哥儿他们沿着渭水一路西行、直奔陕西行都司了。
  作者有话说:
  文崽:这鱼一定比苏东坡吃的更好吃,就叫它“赛东坡”吧!
  大苏:?为什么天天带我出场
  大苏:指指点点。jpg
  *
  注:
  ①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出自杜甫的《渼陂行》
  ②烹不待熟指先染:出自苏轼的《渼陂鱼》
  王九思,号渼陂,文集叫《渼陂集》,可见他在明朝是渼陂一带最有名的!
  前几天看康海的简介,说他死后欠债百金,但是心爱的大小鼓却有三百多副!
  由此可见,康状元是借钱玩音乐!
  说不定有钱的王九思就是债主之一(bushi


第360章 
  文哥儿等人前脚才出西安府他们的信就在路上被锦衣卫给截了,飞快送往京师。
  自从英宗皇帝归位以后,锦衣卫的地位就略显尴尬。
  他们本来是天子亲卫,可这些年来其实并不被皇帝看重。要知道前些年宪宗皇帝还在东厂之外另设西厂任用的全是自己信任的太监。
  这些太监从前便在宪宗皇帝身边伺候设立西厂以后更是借着可以随意出入皇宫的便利让宪宗皇帝对他们信重有加。
  平时他们锦衣卫负责干的也就是些得罪官员的脏活累活。
  有时候有宦官发个话他们还得乖乖把关在诏狱里的人放了!
  等到朱祐樘这位新皇登基,他信任的都是那些文臣更是不爱亲近他们。那些个文臣一直看他们不顺眼动不动就上书要求给锦衣卫裁员,分明是公报私仇!
  是他们想天天抓官员进诏狱、天天想廷杖官员的吗?
  不恨皇帝不恨宦官,恨他们这些干活的做什么!
  这位小神童倒是个不错的他与陛下的保母杨夫人关系不错,与杨夫人家两个侄子也熟悉得很从来没在意过他们的锦衣卫身份。
  更关键的是,从杨玺那边透露出过这样的消息:不管陛下还是太子对这位小神童都是不一般的,现在趁着他还小多和他打好关系,以后文官那边好歹也能有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这些年来文官咬起他们来简直不要太狠!
  因着这么一层考虑锦衣卫这边得知驿站有小神童要送到东宫的信那肯定是第一时间接管了。
  并以最快的速度把信径直送往京师。
  文哥儿都不知道他的信在半路上转手给了锦衣卫。
  远在京师的王华拿到信时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等打开那厚厚一摞信后才发现没有给东宫的。
  难道没写?
  王华有点纳闷。
  还是听人说把信送到翰林院门口的是锦衣卫王华才晓得东宫那封信应当是被锦衣卫的人取走了。
  ……这些家伙什么时候这么积极了?
  但凡是个大明文官基本都对锦衣卫没什么好印象,因为每次提到他们的时候不是逮人下诏狱就是逮人去廷杖。现在的锦衣卫里头还充斥着诸多世袭或者走后门的纨绔子弟更是给人一种这个机构一天到晚不干正事只给人添堵的感觉!
  搁谁不磨刀霍霍向他们?
  王华虽有些摸不着头脑却还是当起了兢兢业业的兼职邮差再次帮文哥儿把信分给诸多同僚。
  这小子怎么这么能写?每次都有这么多信!
  与此同时人在东宫的朱厚照也第一时间拿到了杨玺给他送来的信。
  杨玺兄弟俩一个给朱厚照当玩伴,一个在宫中当值,如今在朱厚照心里都算挺亲近的人了。
  见杨玺还给他送来了文哥儿的信,说是最先给他送来的,朱厚照更是一蹦三尺高,直夸杨玺做得好。
  现在他终于不用当最晚看信的了!
  朱厚照兴冲冲地把信拆开看完,就看到文哥儿图文并茂地给他介绍一些西北特有的行当和物产。
  虽然因为时间有限不能深入了解,文哥儿还是绘声绘色地给他描绘了一幅西北生活画卷。
  不管什么时候,文哥儿的字里行间永远带着一股子鲜活劲,仿佛什么东西在他眼里都是新鲜而有趣的。
  到了信末,文哥儿还开始吹嘘自己在杜甫岑参相携游玩的渼陂玩耍,还吃了苏东坡口里的渼陂鱼,而且还亲自做了道辣香四溢的水煮鱼,每个人吃了都说好(不能吃辣的除外)!
  他们有辣子吃,苏东坡没有,可见他们吃的鱼比苏东坡吃的鱼更胜一筹!
  他王十岁亲自煮的这盘水煮鱼,应该叫“赛东坡”无疑了!
  作为一个六七岁就能沉迷阅读唐宋诗集写出《饮食诗话》的美食爱好者,文哥儿写的这道“赛东坡”简直隔着信纸都能透出香味来,馋得人立刻恨不能飞到渼陂去尝一尝。
  朱厚照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他小先生!亲自下厨做的鱼!
  他!没!有!吃!到!
  可恶,不是说去西北很辛苦的吗?
  为什么他小先生一路上玩得这么高兴吃得这么开心?
  朱厚照气咻咻地念叨了好一会自己没吃上的水煮鱼,二话不说直奔詹事府,要去找当值的人换信看。
  结果一到詹事府,朱厚照又看见了……杨廷和!
  杨廷和!他记得的!
  小先生给他的是一封根本看不懂的信!
  曾给朱七岁幼小的心灵留下过不小的阴影!
  朱厚照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杨廷和今天不当值,只是有点事要跟王鏊讨论,便来詹事府这边找王鏊喝茶聊天。
  见太子过来了,杨廷和与王鏊都起身向朱厚照见礼,直接让满脸犹豫的朱厚照没法转身就走。
  事已至此,朱厚照也只能勇敢地拿着信跑过去跟王鏊两人提出交换着看的要求:你们也拿到了吗?写了什么啊?
  他小先生总不会每次都给杨廷和出那种解决不了的难题吧!
  杨廷和见朱厚照一脸豁出去的表情,顿时暗笑不已。他说道:“我们却是还没有拿到信,估计一会吃午饭的时候实庵才给我们拿来,而且这次也不一定会有我的信。”
  朱厚照一听才想起这次是杨玺给自己送信来着。
  可见杨玺没有骗他,真的是他第一个拿到!
  朱厚照马上又高兴起来,还在旁边追问:“你不是每次都有的吗?孤每次都有!”
  杨廷和:“…………”
  也不知他们这位殿下到底在高兴什么劲。
  杨廷和道:“文哥儿都是有新鲜想法便写,没有便不写,不是每次都给我们每个人写信的。”
  朱厚照听到这个答案更得意了,决定把午饭挪到詹事府来用,一会第一时间跟杨廷和他们换信看。
  要是杨廷和没有收到信的话,他这位英明神武的太子也不会嘲笑他的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朱厚照整个人精神奕奕,很没架子地跟杨廷和他们拼桌用午膳,说是文哥儿跟他吃饭时都是这样的。
  毕竟是赐宴永远要带上馒头豆腐的老朱家,从不讲究那么多!
  王鏊:“………”
  杨廷和:“……”
  其实平时还是讲的,只是当初你们认识时都还是小孩儿,所以没人说什么而已。现在大家也都习惯了,也没人会闲着没事指指点点。
  要是文哥儿够机灵的话往后就该学着收敛了,不然等他再长大一些还这么随性胡来,迟早要挨骂!
  王华果然趁着吃午饭的空档把信送到了詹事府。
  还是两封。
  朱厚照痛失嘲笑杨廷和的机会,也没有太失望,转头邀王华一起坐下吃点,顺便问王华有没有信可以跟他换着看。
  他小先生一定也有很多话要跟王华这个爹说吧!
  王华:“…………”
  王华面无表情地掏出一封薄薄的信。
  朱厚照一看,王华的这么薄,他的这么厚,他亏大了!
  不过换都换了,朱厚照还是把信打开认真看了起来。
  文哥儿给他爹写信就是报个平安,说他一路都好,顺便帮他哥也说了声一切都好,等同于兄弟俩给亲爹合写了这么一封信!才简单地说了这么几句,信末就图穷匕见地拜托王华帮他转送这堆来信了!
  朱厚照:?
  朱厚照看完信后忍不住觑了王华一眼,眼神里满满的全是同情。
  估摸着要是不需要王华帮忙送信,王华连这封信都收不到吧?
  接收到太子怜悯眼神的王华:“…………”
  其实也没那么可怜,王华回到家还是可以看文哥儿给他祖母和他娘写的信。
  王老爷子不也没收到单独的信吗?
  同是天涯蹭信人,谁又能嘲笑谁!
  呵,那小子恐怕不知道吧,他给不同的人写的信现在已经处于共享状态。大家都知道他给每个人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要是这小子写信过程中来了个厚此薄彼,回来可是要面对师长们的诘问的!
  尤其是那些一封信都没收到的,少不得要在心里犯嘀咕,说你小子到底怎么回事!
  王华这么一琢磨,忍不住又开始担心起来。
  小孩子玩兴大,且不懂太多人情往来,写信时漏掉了谁都很正常,总不能要求他一个毛头小子能想得面面俱到吧?
  王华开始考虑有没有办法给文哥儿送封信提个醒。
  现在文哥儿他们兴许已经抵达陕西行都司,是不是有固定的地方落脚了?
  王华在心里绕了一大圈,想和朱厚照他们商量一下这件事,转头一看却见朱厚照正看信看得眉飞色舞。
  这会儿朱厚照正在蹭杨廷和的信看。
  是杨廷和主动拿给他的。
  一开始朱厚照脸上满满的全是拒绝,可是交换信件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这会儿也不好反悔。
  他一脸决然地打开信读了起来,结果发现这次文哥儿的信他居然看得懂!
  文哥儿这次开始讨论白银问题,近些年来白银隐隐有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的趋势,因为朝廷都光明正大用白银代替宝钞了。可问题在于,朝廷没多少白银!
  不仅皇室的私库快被各种赏赐掏空了,连户部现在的存银捉襟见肘。
  偌大一个大明朝,到年底各项支出花完后国库大概剩下一百万两左右……
  整个国家的国库,只有一百万两白银可以兜底!
  这样“银荒”的朝廷,怎么能把控住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经济形势?
  不管是朝臣还是皇帝,想做点事还得想方设法抠钱!
  要是有海外白银流入,到时可以短暂地解决这一问题。
  可惜朝廷常年坚持海禁,且很多国家都被朝廷列为禁止往来户,以至于即使有白银流入很可能起不到充盈国库的用处,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流入民间(比如走私)。
  实在不想搞海运也行,多开放几个市舶司让人来搞外贸总是可以的吧!
  咱手头有大伙需要的商品,外头有我们需要的白银,为啥不让他们来买!
  赚外汇,不丢人!
  朱厚照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海外白银流入不是问题,问题是白银没有流进朝廷国库里!
  朝廷不开放外贸,钱就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