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68章

戏明-第268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很快就心服口服地喊文哥儿一声“先生”。
  文哥儿从小便爱给人当“小先生”,却还是头一回被人正儿八经地喊先生,心里自然高兴不已。很不错,他们“关学”壮大有望!
  李清哪里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是肉包子打狗,还暗自高兴自己的英明决定。
  看吧,这位王小状元果然会教人!
  他儿子才刚刚送过去没几天,整个人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
  为了让这批庶吉士更用心地教导自己儿子,李清时常给他们送肉送菜送米面,天气暖和起来以后还让人给他们准备新衣裳,堪称是关怀备至。
  文哥儿再三推拒都没能拒绝他的热情,只好暗下决心准备一定要把这学生培养成才!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能学通我们关学的人,将来必然会有大成就!
  有时候美妙的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西北这边一切欣欣向荣,京师那边也不是全无改变。
  朱厚照人小,写东西慢,所以琢磨了好些天才把他的赚外汇奏本给写出来。
  朱厚照兴冲冲地把奏本递了上去。
  而且不是走私下递送的路子,而是让人送去通政司。
  文哥儿说过,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要是私底下给他父皇看,谁知道他父皇会不会夸完他以后就放到一边呢?而且不走正经程序的话,朝堂也不会正儿八经地讨论这件事。
  就是要光明正大地递上去,就是要让大家都看到!
  朱厚照常年被文哥儿挖坑,如今懂得的东西可比寻常小孩多得多。
  尤其是朝政方面的事。
  自从玩《我是大法官》的时候管理了岐山县,他可太清楚底下这些人有多少办法可以搁置一个议题了!
  毕竟文哥儿经常这么坑他,坑着坑着他就懂了。
  多么痛的领悟哟!
  朱厚照这位太子闷不吭声干了大事,最先炸开的是通政司。
  太子递了奏本!
  太子今年才几岁?居然就走通政司的程序递奏本了!
  难道他们弘治一朝不仅要出个神童状元,还要出个神童太子吗?
  还是说这奏本其实出自张昇他们的手笔?
  要知道太子年纪虽然小,左右春坊却是配得很齐全的,除了王小状元这个右赞善跑西北去了以外,剩下这些人都很有可能帮太子操刀写奏章!
  众人怀揣着莫名激动又莫名纠结的心情打开来自东宫的奏本一看,发现形制方面没有什么问题,至于内容……
  这份奏本行文有些浅白,读起来一看就是小孩子口吻,可具体内容却十分充实,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奏章,而是真的在讨论实际问题。
  并且还提出了具体建议!
  这样的奏本真的是七岁的太子写出来的吗?
  每个负责检查奏本的通政司官员都有些不敢置信。
  等把整份奏本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大伙才发现王小状元虽然人不在京师,对太子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光是这奏本里引用的资料就有不少是出自王小状元给太子或者杨廷和他们的来信,可以说虽然王小状元没有写半个字,整份奏本却充斥着他的观点!
  朱厚照这位太子就在奏本上疯狂吹嘘这些观点,表示这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绝妙办法,你们不愿意落实就是你们不够爱民如子。太祖在天有灵,难道不想让自己的百姓过好日子吗?!
  把赋税加到番舶头上,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坏处呢!
  通政司的官员轮流看完奏本后面面相觑,都看见了彼此眼中的动摇。
  为什么明明这奏本的用词非常幼稚,他们读完以后却生出一种“这么干好像真的行得通”的错觉来。
  怎么回事!
  这王小状元明明人在千里之外的甘州,他们却感觉王小状元这一刻来到了他们面前,语气激昂地发表了重要演讲!
  讲得他们只有点头的份,根本找不出反驳的话来!
  你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吧,听听人家太子这位老朱家的嫡亲后代是怎么说的?太祖在天之灵都搬出来了!
  人家抢先说“我老祖宗同意了”,你还能反驳说“你祖宗绝对不可能同意”吗?
  众官员有些拿不定主意,最后一致决定把奏本拿去给元守直这位通政司一把手看。
  东宫要参与朝政了,你说咋办吧!
  元守直:?????
  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他没病糊涂的话,太子应该才七岁吧?
  元守直接过奏本认真看了起来。
  越看,他脸色越微妙。
  又是你,王守文!
  你去西北玩耍薅走了我儿子不说,还留了个太子在京师帮你冲锋陷阵。
  你不讲武德啊王守文!
  太子是储君,哪怕年纪再小,说话的分量都不会小。
  老朱家是坚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实在没有嫡子就选长子,除了少数变数(比如朱棣)以外,大部分时间太子的地位都是十分稳固的,一旦定下来以后连皇帝都很难更易。
  像宪宗皇帝不怎么喜欢朱祐樘,不也没想过废掉他这个太子?
  所以他们这位小太子正儿八经地上了奏本,他们就得认认真真地针对奏本内容进行讨论,绝对不能把他当孩子哄。
  所以说,王守文你到底教出个什么太子来了?!
  人在西北的文哥儿:?
  他甚至还没收到他爹通风报信的家书,并不知道自己写回京师的信已经处于共享状态。
  小猪崽干了啥事,跟他王小文有什么关系?!
  顶多也就是他平时忽悠的次数稍微多了一点……
  你忽悠小孩儿的时候,怎么知道他是真的会付诸行动呢!


第365章 
  通政司把东宫的奏本查阅完毕直接递送到内阁去了。
  元守直才不烦恼那么多,内阁里坐着的可是李东阳等人,文哥儿正儿八经的老师。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以及他们学生教出来的学生(太子),可不就得留给他们自己受用吗?
  李东阳几人对此还一无所知直至拿到通政司送过来的东宫奏本才赫然发现事情有些不妙。
  ……怎么回事?文哥儿不是不在京师吗?为什么东宫会递上来这样一本奏章?!
  李东阳和谢迁看完后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疑虑。
  作为一个浙江人谢迁是最清楚里头的门道的。
  本来这块香饽饽已经被人咬进嘴里了,你朝廷突然说要把它收回来搁谁身上谁能乐意?
  尤其是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私底下搞海贸的人多不胜数,什么片板不得下海全是一纸空谈。
  咱说没有下海就是没有下海,你朝廷派再多人下来查探咱都是没有下海咱可是凭本事富起来的,和私下搞海贸有什么关系!
  谢迁对此虽然心知肚明却也不会傻到去捅破这件事。
  偏偏现在太子直接把奏本递上来了,他们是讨论还是不讨论?
  谢迁心思百转千回,最后想到了还在千里之外的文哥儿。
  这都是什么事啊?
  早就知道这小子从小有股子想把天捅破的劲头,没想到才考上进士的第二年就闹腾出这么大的动作来!
  丘濬的提议很好搁置因为他在朝中本来也没什么朋友哪怕入了内阁也远没有一呼百应的能耐。
  朝臣们没少私下议论认为丘濬入内阁着实不怎么名正言顺毕竟比起谢迁他们漂亮的履历丘濬可是六十好几还被安排去国子监教书的。
  怎么看都不是会入内阁的升迁轨迹。
  何况丘濬自己年轻时不爱攀关系求晋升,自己入了内阁也不太爱被人攀关系手头自然没什么说得上话的人。
  太子可不一样太子一开口不少人不管是为了施展抱负还是为了投机东宫说不准都会踊跃表态兼揽活。
  太子现在才七岁又有什么所谓?太子年纪小更好,更容易刷好感度,也更容易哄骗。你看王小状元不就哄得太子一口一句“我小先生说的全是对的”吗?
  谢迁犹豫了一会,还是把奏本递给了徐溥。
  眼下内阁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就只剩下徐溥了。
  徐溥接过奏本看完,脸上的表情没有多大变化。
  他已经老了,精神越来越差,精力也越来越差,加之他本来就是不是锐意进取的性格,是以看到这带着蓬勃朝气的东宫奏议后他只是在心里微微愣神。
  等慢慢品出东宫对重开海贸的野心,徐溥才终于反应过来自己看到了什么。
  接着他就生出一种长江后浪朝他们这些前浪奔涌而来的感觉。
  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后来入阁的王恕、丘濬都先后请辞了,只有他还占着首辅之位。
  这些年来他也没少上书请辞,只是决心都不太坚定,圣上也从没打算批准。
  如今面对这些锐气逼人的年轻人,徐溥更感到力不从心。
  这最后一班岗不好站啊!
  徐溥沉吟许久,转头和谢迁他们讨论如何写这次的票拟,整个人看起来一如既往地沉着。
  事已至此,想压下去是不可能的了,不如就敞开来讨论一次吧!
  内阁这边有了决议,奏本才终于送到朱祐樘手里。
  朱祐樘:?????
  瞧瞧他皇儿不声不响都干了啥!
  平时这小子有点什么事都要来他们面前得瑟半天,这次干了这么大一件事居然都没跟他们提过半句!
  朱祐樘莫名有种“朕的儿子长大了不亲爹了”的惆怅。
  等看完朱厚照的奏本,朱祐樘只觉得……他们这位小神童怎么人不在京师,还能联合太子干这么一桩大事!
  看小神童给东宫写的信也没写什么重开海贸的事啊!
  估摸着是跟人换信看换出来的事儿。
  朱厚照上回就来跟他讨论过“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会有什么后果”,无奈朱祐樘本身也是读经史长大的,琢磨来琢磨去也没琢磨明白。
  他询问李东阳他们,李东阳他们也没法回答,最终只含糊其辞来了一句“本不会流入,何来的后果”。
  朱祐樘让人去东宫把太子喊来。
  朱厚照此时正带着弟弟妹妹在东苑遍地撒欢,一个人带着两个小豆丁拿着捶丸杖追着球到处跑。
  球入不入洞不要紧,会不会玩也不要紧,关键是坚持锻炼身体!
  听人说他父皇找他,朱厚照便让人把弟弟妹妹送回张皇后那边,自己跑文华殿找他父皇去。
  朱祐樘一见到朱厚照便拿出他递上来的奏章问:“这是你自己写的?”
  朱厚照得意洋洋:“那肯定的!”说完以后他又想起他小先生教他有好事绝对不能忘记出过力的人,要是每次都自己把功劳全占了,以后就没人帮自己出主意啦!朱厚照又补充起来,“不过都是小先生教的!小先生教我老多了!从开中法到海上贸易都讲过。”
  朱厚照还凑过去跟他父皇大谈特谈,说他们华夏大地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的,一条是海上的,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很积极进取,希望能扬威万国。
  连他们大明永乐年间也曾派老大老大的船队下西洋!
  老祖宗开辟出来的“丝绸之路”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不应当!
  自古以来他们都是很有探索精神的!
  现在我们可以派人去通知外邦的老朋友们一声,让他们有货物只管载来卖——只要你们愿意接受我们的番舶税,我们大明的货物也不是不能卖给你们的。
  来花银子吧朋友们!
  朱厚照给他父皇狠狠地吹嘘了半天,最终图穷匕见——
  所以叭,我们应该马上开始造大船、练水师,准备开门迎接客人啦!
  咱赶早把炮台在各个市舶司周围修起来,朋友来了有宝货,敌人来了有大炮!
  朱祐樘:?????
  不是,你小子怎么回事,说好的开放海贸,你怎么又提到练水师架大炮去了?
  见朱祐樘很不解这个安排,朱厚照又给他介绍自己丰富的被坑经验,要是不提前扫清沿途的障碍,商路是发展不起来的。
  “您看看我玩《丝绸之路》是不是动不动就‘血本无归’‘无人生还’?”朱厚照一脸沉痛地回忆往事,“开放必须建立在我们可以掌控局势的前提上,要不然好事会变坏事!”
  朱厚照继续给他父皇鼓吹起来,说加造海船不是没好处的,我们这些海船哪怕不远航也可以在大明海域巡查,没事的时候打打鱼,有事的时候剿剿匪,既可以拥有很多渔获,又可以训练水师,和河西走廊的屯田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往后咱们大明的王师既会种地也会捕鱼,可能干了!
  我们姑且叫它渔船计划吧,以前小先生就是这么讲的!
  朱祐樘以前时不时会看几眼东宫的授课记录,可有时候忙起来是没有细看的,听朱厚照这么一说他都想去把那些课堂记录拿出来从头看一遍了。
  他们的小神童一天到晚都给太子讲的什么东西哟!
  朱厚照讲完了文哥儿对这个伟大计划的杰出贡献,又隆重介绍了杨廷和他们为这项计划提供的帮助。
  反正就是,父皇你给我组的班底很好,每个人都特有本事,我超喜欢的!
  朱祐樘:“…………”
  知道了,你这份奏本是基于你小先生的教导以及左右春坊官员的建议写出来的。要是将来需要出人出力,找他们就对了。
  一事不劳二主,他们想出来的主意,他们负责执行,这没毛病对吧?
  朱祐樘拿定了主意,又让人去宣内阁与六部尚书过来议事。他吩咐完了,转头叮嘱朱厚照一会好好表现,算下来这可是朱厚照第一次以太子身份参与正经的朝政小会议,可不能闹了笑话惹人嘲笑。
  朱厚照一听“惹人嘲笑”,顿时坐直了自己的小身板。
  小先生不在京师,没法亲自舌战群雄,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给他来办了!
  冲鸭!
  他们东宫就是最牛逼的!
  与此同时,还在甘州建设河西走廊的文哥儿打了个喷嚏。
  他的第一位关学弟子李燿赶忙在旁边关心起来:“先生可是受寒了?”
  即便文哥儿已经在这边待了挺长一段时间了,李燿(李指挥使的儿子)还是挺担心他会不会不适应这样的气候。
  尤其是现在天气转暖了,白天越发地暖和,晚上仍然很冷,没在西北长久待过的人恐怕还真不太习惯。
  文哥儿道:“我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连点昼夜温差都受不了?”
  文哥儿又顺势给李燿讲解起关学(科学)小知识。
  昼夜温差大有时候也是好事啊,你看这些作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晚上没有太阳基本是纯消耗的。
  天气一冷,它们夜间的呼吸作用会减弱,消耗的有机物也就少了!
  换个人来听,可能就听不懂了,什么?有机物是啥?植物也要呼吸的吗?
  可李燿在这方面接受能力特别强,这段时间已经跟着文哥儿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化基础,什么有机物无机物根本难不倒他。
  一听完文哥儿的介绍,他就自动在脑海里做起了数学题,白天合成的有机物远大于晚上消耗的有机物,所以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会更多!
  他们的作物更有营养!
  他们的瓜果吃起来更甜!
  可见他们先生说得没错,老天虽然给了他们诸多磨难,却也并非什么都没赠予他们。
  也许世上永远会有诸多的不公平,他们凭一己之力很难去摇撼整个世道,可他们这些军户并非老天的弃子,西北也并非老天的弃地。
  说不定京师的大官们都没吃上过一碗地道的甘州炒炮呢!
  自从跟在文哥儿身边学习,李燿的求知欲与日俱增,对文哥儿这位先生的敬爱也与日俱增。
  他没读过多少四书五经,却也隐隐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