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75章

戏明-第275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朝廷补贴的粮食不一定能落到每家军户手里,更不一定能帮他们熬过每年都要面对的寒冬。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一开始听文哥儿说话,大家心里都有些犯嘀咕:这么差劲的东西,这群进士老爷为什么要特意带过来给他们种?
  等听到文哥儿后面那处处为他们着想、句句说到他们心坎上的话,他们的心情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激荡起来。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千百年来小老百姓们最淳朴也最实在的想法。
  对于百姓们来说,千惨万惨,没得吃才是最惨的!别的惨法可能只是痛苦一点,没粮吃可是要饿死人的!
  有这么多缺点又怎么样,它能填饱肚子啊!
  只要好好学会怎么种,就能保一家老小冬天不挨饿啊!
  所有人都意动不已。
  只是,这东西真的有那么高的产量吗?
  伴随着众人半是期待半是怀疑的目光,文哥儿领着王九思等人来到了试种田边,由文哥儿这个领头人挥下了第一锄头。
  这三个多月来的军屯生活让文哥儿挥起锄头来相当熟练。
  接着王九思他们都麻利地行动起来,不过短短一刻钟的功夫,清理好的土垄之间已经堆满一颗颗圆溜溜的土豆蛋子!
  初秋明媚的日光映照之下,那一颗颗土豆蛋子仿佛在发光!
  这是黄土地里长出了金疙瘩!
  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他们只是轻轻松松地挖出了两垄的土豆,那金疙瘩就已经堆满了垄间的低洼处!!!
  一棵就能拔出一大串!!!
  不仅受邀前来的军户代表们震惊了,连李清这位都指挥使的下巴都有些合不拢了。
  乖乖,这是最不擅长下地干活的读书人啊!
  他们都能轻松挖出这么多,可见这东西挖起来有多省事了。
  而且,这产量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提前埋到地里骗人的吧?!
  李清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捋起袖子亲自下地挖出一棵土豆来,认真数起了上头到底挂着多少颗的土豆蛋子,越数越是手头发颤。他是军户出身,小时候也是苦过来的,太清楚这产量对于军屯来说意味着什么了。
  李清脑海里掠过某一年旱灾自己饿死的弟弟的脸,他弟弟饿死之前已经瘦得皮包骨,都看不出人形了,连哭都没有力气再哭。
  那样的日子太苦了,所以自那以后但凡有机会立功他都冲在最前头,上阵杀敌再危险又怎么样?死了能给家里赚抚恤金,活了他能攒军功!他要熬出头,要让全家老小填饱肚子……他如今能当上都指挥使,凭的就是这么一股执念。
  李清眼眶都热了。
  李燿见状过来关心道:“爹你怎么了?”
  李清见儿子凑过来了,为了维持严父的形象又把眼泪憋了回去。他板起一张国字脸吩咐:“燿儿你记住,以后你就跟着你先生学习,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许有半点不敬!”
  李燿虽不知道自家老爹为什么突然这么叮嘱自己,不过他心里早就认定了文哥儿这个老师,并且下定决心要把他们王派关学发扬光大,所以闻言立刻掷地有声地保证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若不敬先生便是大不孝,天打五雷轰!”
  李清:“…………”
  ……倒也不必这样。
  你先生才十岁你记得吗?
  他能有你这么大一儿子当真是奇迹!
  李燿见他爹没啥事了,又屁颠屁颠跑去给文哥儿打下手,比起孝敬亲爹显见是更想孝敬老师。
  李清一时也不知该欣慰还是该心酸。
  与此同时,围观的军户们嘴巴也越张越大,彻底被几乎要填满垄沟的土豆震惊了。
  这东西真要能吃的话,产量可就太惊人了,都比得过江南那些富饶土地了吧?
  不,说不准还要更多一点,毕竟江南那些上好的良田也只是亩产四五百斤水稻!
  这里可是西北啊,这里可是很多东西根本种不活的西北!
  前来观看这次收获仪式的军汉们都被眼前这种新粮征服了。
  哪怕不好吃,他们也想种上一点,这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等到示范性的收获仪式结束,文哥儿还带着人把小些的土豆蛋子放进锅里蒸熟,做了道后世最为简单的“箜洋芋”。
  后世不少西北人喊土豆为洋芋。
  这做法甚至连皮都可以不用削,只需要往锅里放点油和水,再把洗干净的土豆放下去,等到水彻底收干、土豆带上点锅巴,就可以出锅了!
  有条件的可以浇点调料或者做点蘸水,没条件的直接吃也老香老香的!
  文哥儿捧着一盘子箜洋芋邀人品尝。
  所有人几乎都是第一口就被征服了!
  再去蘸点添了辣椒的蘸水,简直灵魂都要冲出头盖骨。
  明年!
  他们家也一定要吃上这两样宝贝!!!
  什么都能不用心种,这两样宝贝他们一定要种好!!!
  察觉到周围人投来的羡慕妒忌恨的目光,那一百户被挑选出来跟着文哥儿等人学种土豆的军户胸膛顿时挺得更高了,且他们脸上都绽开了大大的笑脸。
  既是因为今年的大丰收,也是因为他们这片军屯的好运气。
  没办法,他们运气就是这么好,不仅能当第一批吃上好东西的幸运儿,还有王小状元和好多进士老爷们给家里的娃子上课哩!
  说不准他们是整个大明独一份的,别人再眼热都没有用!
  别说他们这些平时从来没人关心的军屯了,整个大明有多少地方能凑齐这么多进士老爷?
  哈哈哈哈哈你们就羡慕吧,你们也只能羡慕羡慕了!!!
  其他军屯派来观礼的军户代表:手痒,想打人。
  作者有话说:
  文崽:呔!吃我一记传销式宣讲!!
  *
  更新啦!!!
  日常悄悄摆个碗!庆祝文崽西北开发计划第一阶段初步成功(?)
  万里长征足足抬了个脚!!!
  *
  注:
  ①箜洋芋:参考网上的做法,俺也没吃过
  ②关于种土豆的风险:土豆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写过相关缺点了,也没有让文崽在主粮充足的地方推广,没必要一直提什么爱尔兰土豆疫病问题啊
  按照这里的设定,本来就不是让它代替原来的主粮
  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研究轮作套种降低风险之类的做法(秦汉时期的农书就提到农民会五谷都种点,降低病虫害风险之类的,平时祈求的不都是“五谷丰登”吗?咱不会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这些不需要再在文里详细描述了吧。文里已经都安排专家专门研究和指导了,再往上就是科技突破问题了。
  实在出现大灾大祸,朝廷也会进行赋税减免和运粮赈灾,这就是古代朝廷存在的意义啊。朝廷干不好这个活,它就该被推翻了,元末明末不都农民起义吗?这都是几十上百年才走完的流程,没必要在刚开始种就疯狂唱衰说种这个会饿死人……有些地方不种也会饿死人的。


第375章 
  西北这地方种什么都难,种小麦不能连着种,种棉花也不能连着种。
  种多了,地就吃不消了麦穗瘪了棉花也不开花了哪怕照着老一辈摸索出来的法子去养地,还可能遇到风沙或者干旱等同于一年下来白忙活。
  所以对于文哥儿说的那些关于土豆蛋子的缺点大家都接受良好。
  难伺候点就难伺候点,种啥不难伺候啊,何况这土豆把能吃的部分藏在底下便是秋收时突然来了场风沙都不必抢收哩!
  那种马上要收成了,麦子棉花却全砸地里的感觉谁都不想回忆。
  心都是在滴血的。
  听说这大本营会一直留着与小状元一起来的元先生他们会留在这里解答大伙的疑问,有什么种植上的难题都可以找他们请教(小状元说的是探讨,不过他们觉得自己没什么能跟元先生他们探讨的)。
  他们将会花费数年功夫研究出适合河西走廊这边的种植模式,顺便逐步建立并扩大甘州这边的西北育种基地。
  以后他们甘州的种子说不准不仅可以自己用还可以卖到别的地方去!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是光听小状元一桩桩一件件地说起接下来的安排他们就感觉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踏实是因为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满足是因为有种终于被朝廷看重的感觉。
  这可是朝廷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选出来的二十位庶吉士!
  他们本可以待在京师安享富贵荣华却来到这边远的军屯跟他们同吃同住,还针对西北这边的情况悉心为他们做出这么多安排。
  而他们需要军户去做的只是和往常一样好好屯田而已并没有让他们额外多干活!
  这让这些平时走到哪都被人看不起的军汉们怎么能不振奋!
  难怪陛下敢钦点这么小一位状元郎陛下的眼光果真不一般他们的王小状元一定是大明的福星!
  文哥儿哪里知道众人的想法,吃饱喝足后一看,一百户军户匀出来试种土豆的军屯已经全挖完了,便带着人浩浩荡荡地开始搞称重。
  称一块地的土豆,便报一个数。
  报数的人一开始是称边站着的那圈人,随后由嗓门大的军汉往外报,一声更比一声大,宛如涟漪般在人群中传开,引发的波澜不可谓不大。
  哪怕是拿最末等的土地来种,产量也远高于所有人的预料!
  好吃还高产!
  这哪是什么新粮种,菩萨托小状元送给他们的仙物吧!
  众人再看向文哥儿,只觉他们这位小状元眉目俊秀疏朗,瞧着便不似凡胎俗骨。
  不少人正感慨万千,忽有一骑急匆匆而来。
  那人下马后径直找到李清这位指挥使。
  草原人常年把中原当他们的粮仓,尤其是河西走廊算是孤悬于外,更容易受北虏袭击。李清一看来人这般匆忙,知晓许是北边有情况,当即让对方先把嘴闭上,寻个无人处再让对方禀报发生了什么事。
  等那信使说完以后,李清先是错愕,而后哈哈大笑,叮嘱对方去把人邀过来,自己则先去找文哥儿知会一声。
  文哥儿忙活了半天,到称重环节才算有空歇一歇。见李清过来寻自己,讶异地问:“可是出了什么事?”
  李清道:“是有点事。”
  他给文哥儿讲了北边送来的急报,说是王守仁他们回来了,不过不是单独回来的。
  他们这次没从嘉峪关入关,而是准备沿着长城走,看看关外风景。关外到底不安全,所以他关外七卫的朋友们热情地派人护送他们归来。
  事情吧,就是这么凑巧,正好北虏那边有异动,想来查探河西走廊有没有着手囤冬粮(囤好了他们正好下来“大丰收”)。
  王守仁他们一行人把这些探子揪个正着,还把北虏南下抢掠的计划摸了个一清二楚,这不,甘州五卫负责戍守长城的人急急忙忙跑来请示李清该怎么安排。
  李清听后只觉王家兄弟俩都不一般。
  边境线那么长,想要守得万无一失难如登天,要是真叫这些人南下抢掠,他这个指挥使首先就得挨削!
  王家兄弟俩真是他李清的福星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李清笑得格外爽朗:“你兄长不愧是兵部的人,过来一趟便又立了军功。”
  之所以说“又”,是李清还记得王守仁上一次出关曾经“私自”稳定关外七卫的事来着。
  文哥儿都没想到他哥这么有能耐,连北虏准备做坏事都能逮个正着。他激动地说道:“我哥回来了吗?”
  李清道:“我让人去接应他们回来了。我准备把随行的关外七卫的人也邀过来,让他们看看我们种的新粮,你觉得怎么样?”
  丰收的喜悦怎么能不和别人分享(炫耀)!
  观众送上门来了!
  文哥儿本来就想要拴牢关外七卫,听李清这么说自然乐见其成。他笑着说道:“李指挥使你拿主意就好,我这就让人留几亩地先别称,留着给他们看个热闹。”
  他们得趁此机会向关外七卫的人透露这样一个讯号:将来河西走廊这边都种上的良种土豆了,也可以惠及关外七卫。
  朋友来了,当然得热情招待!
  晚上多做几样土豆菜,保准让他哥的朋友们回味无穷!
  李清是准备用王守仁这次逮着的俘虏去和北虏换些牛羊回来的,所以晚饭大方地宰了牛羊让大家都吃上肉。
  这一顿能算在北虏头上,咱不心疼!
  有肉的话,能做的菜可就更多咯!
  土豆炖什么肉都特别香!
  光是想想那味道就受不了了!
  文哥儿很快把事情安排下去。
  得知有关外七卫的人要来观礼,军汉们更是挺直了背脊,叫自己看起来更为英武,谁都不愿意丢了小状元的脸。
  等到天边瞧见了些许红霞,王守仁一行人也终于到了。他们带回来的俘虏还不少,估摸着能换不少牛羊来着!
  文哥儿好奇地跑去关押俘虏的地方瞅了几眼,看他们的眼神活像是看一锅锅土豆炖牛肉!
  超香!
  哧溜!
  俘虏们:?????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点儿害怕。
  这位大明小状元的眼神仿佛是想吃人!
  大本营那边彩旗飘飘,一看就像是在欢迎王守仁等人凯旋。
  张灵等人得知文哥儿早上已经主持完十分隆重的丰收仪式,还有些遗憾:“我们应当早一天回来的。”
  他们这次出关不仅临摹了大批敦煌壁画准备带回去好好揣摩,还沿着长城好好赏玩过塞外风光,积攒了不少灵感。看到周臣跟自己第一次到敦煌一样痴痴地对着那些壁画废寝忘食,张灵心情非常好!
  看吧,任何一个热爱书画的人发现了这些壁画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可不能怪他上回流连忘返!
  当晚,丰收宴和庆功宴一起办了,大伙都觉得自己是沾了王家兄弟的光才能敞开了吃肉,所以一个劲找王守仁敬酒(文哥儿年纪太小,大家都没逼他喝)。
  王守仁这么爱热闹的人都差点落荒而逃。
  文哥儿听着王守仁他们在关外的见闻,心里头羡慕得不得了,只盼着自己下次过来的时候也在兵部,那他也可以出关看看!
  关外七卫的人赶上了丰收仪式的尾巴,也被土豆的产量震惊到了,晚上再一尝土豆的滋味,听着文哥儿介绍说这东西既能当主食又能做这么多好吃的菜,当即拉着文哥儿询问这东西怎么种,他们关外七卫能种吗?
  得知现在能弄到的土豆良种不多,陕西行都司自己都还不够种的,关外七卫的人都有些失望。
  直至听文哥儿保证说等到陕西行都司这边的育种基地弄起来以后会对外发售土豆良种,关外七卫是自己人肯定优先安排,他们才终于喜笑颜开。
  这一刻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迅速高涨。
  没错,他们就是自己人!
  像北虏和土鲁番肯定得排在后头去,甚至根本不卖给他们!
  一顿饭吃下来,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文哥儿虽然已经是个六品官了,却坚定地认为自己还是个未成年孩子,席间连口酒都没沾过。
  于是到晚上他就负责跟还清醒着的人一起把众多醉鬼搬回床上。
  既然王守仁他们也归队了,归期就该正式提上日程了。
  本来应该由王守仁这个领队作为代表写奏章向京师汇报此次西北之行的情况以及请示归京日期,只不过屯田这一块主要是文哥儿负责的,所以王守仁让他自己写。
  文哥儿手头的材料一直都是边做边写的,不至于事到临头才来赶,所以兄弟俩很快搞定这次的奏请折子。
  在朝廷的批复送过来之前,他们可以暂且松快几天,趁着秋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