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312章

戏明-第312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有话说:
  文崽:老师欺负学生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李东阳:没错


第425章 
  说是造大船其实船不算特别大,都是沿海运粮用的遮洋船。数量也不算特别多,只由南京造了五十艘海运试航到天津港。
  一来是大明初期疯狂造船和疯狂建城,适合造大船的大树基本都被砍光了想多造海船不容易想造真正的“大明宝船”更不容易。
  二来是朝廷大部分运输职能还是要靠运河来完成只有几个月的枯水期需要靠海运来补充。对于喜欢稳健发育的大明人来说,肯花上好些年磨磨蹭蹭造出五十艘海运船已经很难得了。
  要不是单独出航更危险他们估计会造个十艘八艘意思意思。
  至于海贸什么的朝廷一时半会还没这种打算。
  要知道明代只在浙江、福建、广州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官员还选拔十分随意,大部分是举人和监生里出身偶尔来个进士出身的,那肯定是犯错被贬的官员无疑。
  光是从市舶司负责人的选拔上看就可以看出这个机构有多不受重视了。而这一机构之所以不受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又得追溯到永乐大帝所说的“我泱泱大明对于赚外邦钱财这种事没兴趣”,对往来的贡舶一度是不征收关税的。
  古代皇帝大多都有这么一种奇怪的想法,收你税是重视你不收你税是看不起你!连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都逃不出这种观念。
  难怪有的外国商贾为了抢纳贡名额直接打起来抢到这样的好机会不得乐得合不拢嘴?
  人傻钱多速来!
  丘濬就曾在《大学衍义补》里对此指指点点说是本朝市舶司徒有其名,没有实行抽分之法纯粹是想借此“怀柔远人”对大明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不如恢复前朝的互市之法!
  哪怕丘濬入阁后极力推销自己的想法落实起来还是阻碍重重磨蹭了这么多年才抠抠搜搜地造出五十艘只适合近海航行的遮洋船来试航。
  要知道海运未罢之前,一个登州卫都得配一百艘海运船。
  道阻且长啊!
  不管怎么说,能开个头也是桩好事。
  一得到南京那边递来的消息,文哥儿一行人便出发前往天津卫,等着迎接这批新海船的到来。
  哪怕只是去天津卫,也够文哥儿快活挺久了。天津卫离得这般近,他这次顺便摸个底,下次约新社成员过来玩耍,多发展一个休沐日出门散心的好去处!
  他们这些年轻人就应该多出门走走,多看看各地风土人情,争取深入挖掘各地的美景与美食!
  像他老师李东阳就很敬业,得知天津卫城翻修后亲自去走了一趟,不仅写了篇《天津卫城修造记》,还连写八首《天津八景》,一口气给自己观察到的天津景观起了诸如“安西烟树”“淀南和风”“海门夜月”之类的好听名字。
  实际上就是“你瞧瞧天津这树”“你瞧瞧天津这风”“你瞧瞧天津这月亮”。
  偏偏人西涯学士就是能挨个起名并赋诗一首!
  后世旅游业不请他李西涯当顾问着实可惜了!
  既然美景差不多都让他老师吹嘘完了,他这个当学生的只能勉为其难去吹嘘一下好吃的了!
  一路上,文哥儿没少和费宏他们聊起李东阳走到哪都尽职尽责留下赞美诗篇的做法,表示咱这些晚辈合该向前辈学习,可不能一代不如一代!
  等咱到了天津,先隔空和几首《天津八景》,再自行挖掘新鲜角度创作新诗,不能白跑这一趟!
  费宏:“……”
  靳贵:“……”
  王慎辞啊王慎辞,你不愧是李东阳的学生。
  就你老师那沉迷写诗的劲头,是我们能效仿得来的吗?
  不过作为大明文人,写起诗来那是一点都不虚的,实在没灵感了大可把唐诗拿出来拆解拆解组装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新诗!
  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这叫用典,这叫景慕诗坛前辈!
  这次同行的还有唐寅他们这批庶吉士,也是文哥儿极力撺掇李东阳说该让庶吉士们出来放放风,李东阳才把他们添进随行名单里头。
  左右只是往船上多塞二十几人的事。
  唐寅听了文哥儿的提议,也摩拳擦掌地和伦文叙约定起来:“上次我们对对子都没对出高低来,不如我们到了天津卫后到处走走,多写几副对子让天津百姓看看更喜欢谁的。”
  伦文叙与唐寅向来臭味相投,闻言自是一口应下。
  到底都是意气满腔的年轻人,绝不会认为自己会输给别人乃至于前辈,一时间每个人都踊跃讨论起怎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天津卫留下自己的印记。
  文哥儿见状倍感欣慰。
  每一届庶吉士都很好带(好祸害)!
  作为大明最优秀(从科举脱颖而出)的一群读书人,他们应该努力深耕每座城市,争取为自己到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自己的佳作。写得多了,说不准会有那么几首足以流传到后世的名篇呢!
  就算没有,也算是趁这机会练练笔了。
  海船抵港得是第二天的事,一群年轻人浩浩荡荡地抵达天津卫,便开始循着李东阳的《天津八景》开始东游西走。
  文哥儿跑得最积极,也最容易和大伙走散,路上但凡闻着点什么香味他人就没了。等唐寅他们回头去找,一准能在某个小吃摊或者小吃铺子面前瞧见他守在那儿等吃的。
  唐寅道:“你小子怎么走到哪吃到哪?也不怕一路瞎吃把你吃出毛病来。”
  当初在江南时文哥儿就有这毛病,每次遇到吃的都堪称撒手没,可不就让他们逮住弱点让他先答题再下筷子吗?
  文哥儿振振有词:“这可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他们把好吃的做得太香了。”
  是他鼻子犯的罪!
  不该嗅到它的美!
  唐寅:“…………”
  算了,他可不是文徵明那个爱操心的性格,文哥儿这么大个人也不会被拍花子拐了去,随他去吧!
  一行人囫囵着观赏李东阳所说的《天津八景》,便依照早前商定好各自行动,喜欢赏景的尽情赏景,喜欢搞调研的尽情搞调研,喜欢吃吃喝喝的尽情吃吃喝喝,力求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次天津卫之行有所收获!
  文哥儿当然是吃吃喝喝去了,同行的还有几个同样爱吃的庶吉士,几个人热热闹闹地把整个天津卫吃了个遍。
  天津卫自从迁都北京后这地方便承接着南来北往的运输要责,近百年来甭管是走海运还是走漕运,东西都得往天津过。
  这南来北往的客船与货船给天津卫带来了各地的物产,也给天津卫带来了各地的手艺。
  这处本来应当属于军事化管理的“新城”,如今已经处处充满烟火气,走在街巷间到处都能听见热热闹闹的叫卖声。
  文哥儿就是听到别人喊什么都要过去瞅两眼的类型,听到“江米果馅来,甑儿糕”,他就跑过去买糕吃;听到“花椒盐的蒸饼啊”,他就跑过去买饼吃;听到“卖小猪儿养活”,他更是兴致勃勃地跑过去驻足良久,跟人家卖猪秧的讨论养猪心得。
  那卖猪秧的见他年纪不大却行止从容,衣着又着实不像农户出身,哪怕不知他身份也没有怠慢,笑呵呵地与他聊了许多养猪事宜,比如猪猪阉割技巧。
  明朝的阉割产业已经十分成熟,有专门的书籍记录如何阉猪、骟马、净猫,凡是想切的咱都能切,技巧纯熟,副作用极小!
  据野史记载,太祖朱元璋为表示咱大明文化水平极高,要求过年大家门口必须贴上春联。过年期间他便到街上到处溜达,赏玩众人都写出了什么样的好联,结果走着走着居然发现有家人门口是空着的。
  一问,才知道那家人是阉猪的!
  这可不好写!
  皇帝姓朱,你阉猪,你大不敬啊!
  朱元璋知晓原委以后哈哈大笑,让人取来纸笔帮那阉猪的人家写了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不管这野史有几分真几分假,读完也足以证明大明的阉猪行业有多发达了。
  都能参与进开国皇帝的对联段子了!
  文哥儿听得津津有味,准备今晚就把这些有趣的猪仔养殖方法写下来,带回去给朱厚照这只小猪崽子读一读。
  为人师长的,理当时刻惦记自己的学生。
  同行众人:“…………”
  不是,你私底下和猪秧贩子交流得这么起劲就算了,还要写下来带回京师和太子讨论?!
  太子迟早治你大不敬之罪!
  文哥儿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把朱厚照这个太子气坏了,继续快快活活地从街头吃到街尾,顺便记录一些有趣的见闻。
  一直到傍晚,众人才在落脚处聚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外面填饱了肚子,晚饭自然是不用吃了,晚上都早早安歇。
  第二天众人一大早便醒了,吃过早饭后便去码头等着看船。
  这批新造的海船头一次近海远航,试航居然颇为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风浪,最终全都平平安安地抵达了天津港!
  作者有话说:
  文崽:可恶,千钧一发!
  *
  今天不发烧了,又开始怀疑自己没有阳(疑神疑鬼
  不过全勤还是保住了!倔强!
  *
  注:
  ①明朝市舶司的情况:参考《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变态及其政治文化意蕴》
  朱棣原话:【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
  得几何?而亏大体不听。】
  老丘原话:【本朝市舶司之名虽沿其旧而无抽分之法帷于浙、阂、广三处置司以
  待海外诸番之进贡者。盖用以怀柔远人实无所利其入。】
  …
  老丘:所有事我都要指指点点
  …
  ②《天津八景》:出自李东阳的《怀麓堂集》
  老李:我要给我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写一首诗!
  …
  ③卖小猪儿养活等叫卖声:出自《燕市货声》
  虽然是清朝北京的叫卖声合集,但是放到天津应该也差不多(bushi
  …
  ④朱元璋写对联野史:出自《元明事类钞》
  【本朝陈尚古杂记春聫之设自明孝陵也帝于除夕前忽传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聫一副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奄豕苖者帝大为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


第426章 
  五十艘遮洋船整齐划一的入港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事实上哪怕没有这次试航,天津卫每天接待的货船、客船数量也十分惊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乌压压的大船小船,俨然就是李东阳在《天津八景》里描绘的“吴粳万艘”盛况。
  连最务实的费宏都忍不住感慨道:“亲眼见了才知前辈所言不虚。”
  文哥儿连连点头。
  不愧是太宗皇帝朱棣当初敲定下来的南粮北运大工程!
  负责漕运的十四万漕军相当于十四万青壮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即便服役的日子很苦对许多人来说也算是一份还算安稳的差使再加上造船、疏浚运河等等环节,一条大运河可谓是牵系着千千万万家人的生计。
  而且海运只能沿着海岸运输又不能去陕西、湖南、四川等内陆地区。所以即使有海运作为补充漕运也是不能丢的。
  文哥儿对于海运和大航海倒是没有太大的野心,他操心的由始至终都是海权问题。
  他可是记得明中后期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出了戚继光、俞大遒等抗倭名将。
  戚继光还练出个戚家军。
  为什么要另外练兵?当然是因为原来的兵不顶用。
  要不然人戚将军又不是吃饱了撑着还要费那个劲去操练新军。
  朝廷养的兵不顶用,海权就会被别人占了去。按照他了解到的情况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这会儿已经满世界跑,勾得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也心痒痒,派了不少人出海到处占地“做生意”。
  明朝如今足够强盛,自然不怕这些家伙来骚扰只可惜沿海地区兴许会生出许多事端来最终落了个“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的结果。
  这事儿吧感觉就像是知道身上长了虱子,明知道被它吸几口血不会死人还是浑身难受!可你想把身上所有虱子除掉光靠抓虱子是不行的还要勤快地清洁自身、叫它无处藏身。
  你天天不洗澡别怪虱子专往你身上长!
  文哥儿正琢磨着沿海诸事,船队已经正式停泊到码头上。
  他跟着费宏他们上前和负责本次试航的官员接触。
  他们这么一群前途无量的京官苗子别说一起出行了,便是单独一个过来也能得到颇高规格的接待。只是人来了这么多,倒是不好搞什么私下讨好的事,一切都照着章程来走。
  文哥儿好奇心向来很重,此时完全把谢迁的叮嘱抛到脑后,兴致勃勃地问:“我们能不能登船看看?能不能载我们到海上转一圈?”
  负责人擦了把汗,毕恭毕敬地说道:“登船是可以,出海的话恐怕不行,您看天色不大好哩!一会怕是要下雨了,雨中出海最是危险。”
  文哥儿闻言只能作罢,退而求其次地去遮洋船上逛了一圈。
  别看遮洋船不算是真正的“大明宝船”,体量其实也不算小了,航行起来光是划船的船工便要一百人。
  每艘遮洋船都是按照运输两千石粮食的规格来造的,哪怕算上损耗,这五十艘船每走一趟也能运输好几万石粮食,够养活十几万个陶渊明了!
  陶渊明:?????
  种豆中,勿扰。
  文哥儿到底是外行,跑上船这里摸摸那里碰碰,也没看出海船和漕船有多大不同。因着不能出海去浪一圈,他也只能站在船头感受一下码头附近轻微到不能再轻微的海浪,顺便和周围的士兵聊聊他们游泳水平如何。
  都是生活在沿海地带的人,有几个是不善游泳的?听文哥儿好奇发问,便与他讲起自己从小被带去海边赶海的经历。
  大人都在忙活,小孩子自然是自由玩耍,大小孩带着小小孩时而捡捡贝子螃蟹、时而钻海里游来游去,就没谁是怕水的。
  何况游泳这事儿也没啥特别,大不了呛几次水,呛着呛着也就学会了!
  文哥儿也趁着回江南的机会学会了游泳这项保命技能,只是回到京师后便没什么机会实践了,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他颇为羡慕地说道:“在海边长大真好!”
  不像他,是泡书堆里长大的!
  旁边的人都听得一脸无言,唐寅更是直接摇着头说道:“你可知多少人连本书都买不起?像你这样生来就长在书堆里,说出去不知会被多少人羡慕!”
  文哥儿哼道:“我知道。”
  他又给唐寅说起老丘的光辉往事,说人老丘当年就是买不起书,长途跋涉前往县城找大户人家借书读。如今老丘已经是大明看书最多的人了!
  可见只要真正满怀热忱地去做一件事,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只是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罢了!
  唐寅道:“是啊,像你这样从小就知道自己爱吃的人还真不多。”
  文哥儿骄傲地说道:“那当然,我可是从来都没变过的!”
  他的理想就是吃遍全大明!
  众人在文哥儿的坚持下,跟着船工们一起吃了顿热闹的锅子,食材真是来自天南海北,什么地方的都有,且还不贵,量大管饱。
  文哥儿还弄了个红汤底,吃得大伙汗流浃背,只觉外头湿漉漉的春雨都不烦人了,浑身上下都热乎得很。
  船工们都忍不住打听起来了,问文哥儿辣椒哪儿能买到,是不是特别贵?他们一天到晚风里来雨里去,感觉整个人都带着股海里的湿气,靠岸后吃上这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