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是长子还是文哥儿,行事都大异于常人,王华这个当父亲的根本看不出他们日后到底会走什么样的路。
那种从小就被寄予太多厚望的感受,王华自己也是感受过的。
他们家几代人没出过一个像样的读书人,到他少年时大放异彩,家中便把全部希望都托付在他身上。
结果他连乡试都有好几次没考中。
那段时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备考,每一次考砸了都会难受好一阵。
长子还好点,以文哥儿如今这好强的心性,怕是受不了半点挫败的。
平时得好好磨磨才行。
文哥儿不知道他家老父亲的诸多想法,夜里郁闷着郁闷着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胡乱用过早饭,便抓起文章跑去谢家找谢迁。
谢迁没急着考查文哥儿的学习进度,而是先拿过文章读了起来。
比起上次那篇夸丘尚书饼好吃的,这文章就正经多了,俨然已经向策问看齐。只是文哥儿没那么多歌功颂德的想法,写起来那叫一个直来直去。
辞藻什么的也是直白自然,全文不见丝毫矫饰。
读多了求奇求险的文章,再读这文章竟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谢迁笑着说道:“看来你西涯先生送你的文集没白读,写得非常好。”
文哥儿眼睛顿时亮了。
听听,听听,他老师多会夸!
这肯定是在说他文章媲美汉魏大佬、直追唐宋八大家!
文哥儿尾巴一下子翘了起来,接下来的旬考连谢迁问了几道超纲题他都没注意到,直接就给答上了。
……接着就拿到了更广阔的本旬阅读范围。
唉,老师什么都好,就是作业太多让人受不了!
文哥儿一脸郁闷地去李家报到。
李东阳见文哥儿蔫头蔫脑的,奇道:“怎么?挨骂了?”
文哥儿直摇头。
他可是好学生,怎么会挨骂?!
文哥儿把谢迁的加作业行为给李东阳讲了,唉声叹气地埋怨起来:“功课太多了!”
李东阳道:“也是你学得快才想你多学点。”
文哥儿深刻反省:“骄傲使人大意!”
李东阳笑着问道:“你文章写好了?”
文哥儿这才想起自己是来找李东阳批作文的,立刻把文章呈了上去,一脸乖巧地坐在旁边等李东阳点评。
李东阳也和丘濬他们那样,看着看着便坐直了身体。
他认认真真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和上次那样在文章上朱批起来,不过这次不是一口气批完,而是边批边给文哥儿讲讲优缺点以及改进意见。
文哥儿听得不由自主地竖起了耳朵。
不愧是当代文坛巨佬,李东阳不仅夸得最专业,指点得也最专业。
文哥儿写的过程中自己没琢磨明白的地方,李东阳一讲他立刻就茅塞顿开。
等李东阳把整篇文章都批完了,文哥儿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不少好技巧。
下次一定能用上!
李东阳见文哥儿信心满满的模样,不免又多点拨了几句。
文哥儿听得津津有味。
倒是李兆先这个亲儿子听得一脸怀疑人生。
明明上次去顺天府学的时候,文哥儿还连判语都不会写!!!
别人学个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摸到写文章的门道,怎么文哥儿进步起来就这么快呢?
李兆先真是连嫉妒的心思都生不起来。
当初他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文哥儿骗来给他爹当学生,如今看来他爹确实非常喜欢文哥儿,讲解起来那是恨不得倾囊相授的那种。
这不,连他这个亲儿子都成蹭课的了!
文哥儿可不知道李兆先的复杂想法,他在李东阳家上完了作文课,开开心心地离开了。
上回那位刘健刘阁老说,有什么学问上的问题可以去找他。
现在他文章终于写好了,是不是可以登门拜访去?
也不知两旬过去了,刘阁老上次的话还作不作数?
文哥儿向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麻溜转头对金生说道:“走,我们去刘阁老家看看他老人家在不在家!”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到处找夸。jpg
第76章
刘健正在度过他普普通通的旬休日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并抽出半天来看看亲朋旧故的信件以及养养自己院子里的花。
刘健是洛阳人,养得最多的是牡丹今春花期已经过了大半他很是怜惜地看了一圈和上个旬休日一样剪下不少花枝,准备让底下的人拿去入茶或者入饼。
没错刘健不是什么风雅人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哪怕是旁人为了养眼种的花,他也要挖掘出点实用性来。
比如拿来吃或者拿来喝。
刘健看了一圈正准备收起残害花枝的剪刀,就听人说王家的文哥儿来了。
因为是那么小一个小孩儿上回刘健又跟门房提过一句可以把文哥儿放进来,是以这次底下的人特意来问他要不要见。
若是换成旁人来了,指不定直接就被挡在门外了。
想起那个在殿试读卷以及进士恩荣宴上出了好大风头的小神童,刘健把剪刀交给下人吩咐道:“把他领进来吧。”
刘健才刚洗净手就瞧见文哥儿哒哒哒地跑了进来瞧着劲头十足。他露出一丝和蔼的笑意询问道:“过来了?”
文哥儿看到下人把一篮子牡丹花提走很快注意到刘家满园的牡丹。他还没赏过牡丹,好奇地睁大了眼麻溜喊过人后便拉着刘健问这都是什么牡丹。
刘健便给他介绍起各种牡丹的名字来。
比起寻常人光说那些风雅的牡丹花名以及相关典故刘健还给文哥儿分了个类说这种牡丹入茶特别香、那种牡丹可以做饼馅。
剩下一些光开得好看的那可真是让刘健提起来直皱眉,说是他门生以及儿女搜罗来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文哥儿听得瞠目结舌。
原来牡丹可以吃的吗!
文哥儿想起刚才被下人提走的那一篮子正好是“饼馅”牡丹,立刻关心地问道:“您刚才让人拿下去,就是用来做饼的吗?”
刘健颔首:“对,你若想吃吃看,一会就能尝到了。”
文哥儿那肯定是想的啊,他一脸腼腆地应道:“长者赐,不敢辞!”
刘健听了一乐,笑着让文哥儿坐下,询问他怎么过来了。
刘健都没请文哥儿进屋,而是直接坐在外头的亭子里,周围开的全是牡丹。
文哥儿本来蠢蠢欲动想多看看花,听到刘健的问话立刻想起自己的来意,拿出自己的文章呈给刘健:“这是先生让我写的文章,我想给您也看看!多得些指点,才能写得更棒!”
刘健上次也听朱祐樘提及文哥儿已经能写文章了,却没亲眼见证过。如今文哥儿自己把文章递过来了,他马上伸手接过,口中说道:“我先看看,你想看花便去看吧。”
文哥儿没想到自己的心思瞒不过刘健。他也没推辞,撒腿跑出亭子外看牡丹去。
刘健家的牡丹养得极好,哪怕花期将过,不少花枝上依然开着大朵大朵的牡丹花,一眼看去很有姹紫嫣红的感觉。
文哥儿是俗人,瞧见花儿开得这般热闹便觉好看得很,再想想刘健说很多都能吃或者能喝,更觉朵朵都棒极了。
看别人家种的东西多棒,哪像他祖父,种的竹子都不出好吃的笋!只能看不能吃,白占地儿!
文哥儿兴冲冲在别人的园子里蹦跶了一圈,近距离认识了刘健刚才给他介绍好几种牡丹品种,这才跑回亭子里瞅瞅刘健看完他的文章没。
刘健常年批阅公文,阅读速度自然不慢。不过见文哥儿在园子里绕圈圈绕得很开心,刘健又把文章从头再读了一遍。
这两遍读下来,刘健越发觉得这孩子不一般。
便是国子监的监生们也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这里指的当然不是辞藻方面,而是清晰的文章主旨与文章脉络。
文哥儿言语是直白的,甚至有点浅俗,与时下求新求奇的文坛风气大不相同。
可这并不是什么缺点,毕竟文哥儿年纪摆在这儿。
他要是连词句都写得惊为天人,那才是见鬼了。
正是这股子直白浅俗,才证明了它确实出自文哥儿之手。
这种三岁小子讲出来的话莫名更能让人听进心里去。
刘健还把李东阳的朱批仔细看了一遍。
李东阳平日里夸夸其谈,老爱呼朋唤友搞聚会,批阅起文哥儿的文章来却十分用心。
刘健觉得换成自己来指点,也不一定能做到李东阳这种程度。
李东阳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刘健说道:“你这文章写得很好,你先生给你的意见也很好。”
文哥儿听了,尾巴自然又翘得高高的。他立刻又和刘健对着文章内容讨论起来,主要是想进一步问问“您觉得具体好在哪里”。
真正的聪明孩子,懂得主动找夸!
刘健一眼就看出了文哥儿的想法,却没有点破,只觉这小孩儿连得意的小模样儿都分外讨喜。
只要当真有真本领,便是把尾巴翘上天也不会惹人厌。
一老一少坐在亭子里聊到正午,有人过来奉上新茶以及新出炉的牡丹花饼。
那茶就是以今年的牡丹入茶,闻着有新绽牡丹的芬芳味道,加之他们还坐在花丛之中,捧起茶来竟不知是茶香还是周围的花香。
文哥儿开心地喝了一口,目光不由落到那盘香喷喷的牡丹花饼上。
这个饼,他没吃过!
刘健见文哥儿眼神儿落到牡丹花饼上挪不开了,自己先取了一个,笑着招呼文哥儿不必客气。
文哥儿见刘健自己都拿了,这才拿起一个热腾腾的牡丹花饼研究起来。
他学着刘健那样把饼掰成两半,一下子瞧见薄薄的饼皮里裹着精心调制过的牡丹花馅,光是颜色就好看极了,仿佛把一朵朵国色天香的花儿全藏到馅里去似的。
文哥儿试着咬了一口,只觉满嘴的花香味儿,且一点都不腻人。他吃完半个饼,马上和刘健夸起好吃来。
刘健便问他:“那是这饼好吃,还是丘尚书做的饼好吃?”
文哥儿一听,这问题可就为难了。只要是好吃的东西,他全都很喜欢吃,两种饼口味都不一样,怎么能凑到一起比较?
文哥儿思来想去,还是难以取舍,只能回道:“各有千秋!”他还一脸为难地和刘健举了个例子,“这怎么比得出来呢?这就跟问读书人《大学》写得好还是《中庸》写得好,《礼记》写得好还是《诗经》写得好,根本就分不出来!”
刘健瞅见文哥儿眉头都皱起来了,也没有为难他,只让他喜欢就多吃点,才刚做出来的是最好吃的,等放凉了就会差许多滋味。
文哥儿一听,也不和刘健闲扯了,就着茶吃得肚皮饱饱才停下来。
吃饱喝足,文哥儿才好奇地询问刘健:“牡丹好种吗?”
刘健道:“用心照料自然就好种。你想种吗?”
文哥儿连连点头,还和刘健提起他祖父种的竹子不能吃来。
叶子小得不能包粽子,出的笋又不好吃,要它何用!
就该种点又好看又能吃的。
刘健道:“正好我这有几棵挨得太近长不开,一会你可以移栽到你家去。”
文哥儿没想到刘健人这么好,不仅给他点评文章(并且狠狠夸了他一通),还给他送能吃的牡丹花!
传言还说这位刘阁老不好亲近,可见外面的说法都不可信,还是得亲自接触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
文哥儿还不懂得假客气,一听刘健说要送,就屁颠屁颠跟着去刘健去看自己能挖哪几棵回家去。
一通连吃带拿,文哥儿才算是结束了刘阁老家的拜访之行。
金生左手抱着两盆高高的牡丹花,右手也抱着一盆,跟着满心欢喜的文哥儿离开了刘健家。
主仆俩才刚走出刘府,就遇上了外出访友归来的杨廷和。
杨廷和瞧见那几株牡丹,再看了看不远处的刘家大门,奇道:“文哥儿你是去拜访刘阁老了?”
文哥儿连连点头,和杨廷和猛夸起刘健来,直说刘阁老平易近人且十分热情!
杨廷和:?????
这真的是他们熟悉的那位刘阁老吗?!
第77章
文哥儿惦记着回去种牡丹连和杨廷和得瑟自己的新文章都忘了,夸了刘健一通便和杨廷和告别。
一路上还先后遇上好几个他爹的同僚,他都积极地朝对方问了好,并且在对方看向那三株牡丹花时向每个人猛夸一轮:“刘阁老送的!”“刘阁老特别好!”
众同僚:“…………”
真的吗?我不信。
还有些信了的特地跑去拜访刘健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进门。
结果当然吃了闭门羹。
下衙时间不见同僚!
刘阁老平易近人、热情好客什么的根本就不存在的。
文哥儿哪晓得自己不小心祸害了旁人,兴冲冲跑回家找地方安置即将在他们家安家的三棵新成员。
赵氏听到动静马上叫人出来帮忙替文哥儿把牡丹种了下去。
文哥儿满意地看着新多出来的三株花儿,感觉是自己亲手种下的(他撒了好几次土),心里满满的全是自豪感。
等瞧见他祖父出来了文哥儿还跑过去说道:“您看刘阁老送我的牡丹长得好多,花还能吃!可比您那竹子棒多了!”
王老爷子:“…………”
王老爷子脸皮直抽抽。他说道:“什么时候回余姚去我那一山头的竹子可全身都是宝。你是没吃过那竹叶包出来的粽子,闻起来香着呢,京师这些竹叶根本比不了!”
这个旬休日王守仁正好也在家,听他祖父跟弟弟回想当年也积极地和文哥儿分享起来:“对啊祖父种的那一山头竹子确实长得好有次我和人一起去砍了几株到河边烤竹筒饭吃!唉我跟你说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吃到那么香的饭了。”
王老爷子:?????
王老爷子怒道:“原来当时偷竹子的人是你这小子,真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王守仁拎着文哥儿远离他们祖父唾沫喷射的范围嘴里还说道:“朋友们都从家里偷偷拿了贡米和腊肉出来我难道什么都不出吗?吃白食多不仗义!”
好朋友就是要这样有骂一起扛有打一起挨!
文哥儿听得向往极了,拉着王守仁袖子问:“等我们什么时候回余姚,哥你带我去偷竹子!”
王老爷子气到不行:“你小子别好的不学坏的学!”
文哥儿见他祖父生气了也不害怕,还跑过去宽慰起来:“您看人刘阁老,牡丹养得这么好还拿来做饼,您怎么舍不得砍几根竹子来做竹筒饭呢?您种了半辈子的竹,难道不想尝尝用它们做出来的竹筒饭是不是比别家香吗!”
一听到“比别家香”,王老爷子顿时就来劲了:“那是肯定的,不用尝都知道!”
文哥儿道:“没有实践就没有话语权!”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掷地有声,仿佛他王三岁就是全世界最权威的人似的。
王老爷子哼道:“等以后回去了,一定叫你心服口服。”
王守仁在旁听他弟哄得王老爷子竟要亲自砍竹子做竹筒饭,很有些佩服。
别的不说,他弟这小嘴叭叭的,还真是一套又一套。
文哥儿和他祖父叭叭完,又兴冲冲问他哥:“你朋友家的贡米和腊肉还能偷吗?”
偷不着那可就不够原汁原味了。
文哥儿忧心忡忡地关心着自己未来的竹筒饭。
王守仁:“……………”
王守仁把文哥儿捞起来胡乱揉搓一通,整个人都舒泰了。这小子怎么一天到晚都这么能气人又这么能逗人笑!
文哥儿嫌弃他哥乱搓他脸蛋,气哼哼地把人推开。
既然花已经种完了,文哥儿也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