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怪不了别人,文哥儿也只能认命地回去补作业。
他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小本本,翻看起当天在集市上写下的乱七八糟的记录。
那一个个简单的词汇和符号在别人看来就像是鬼画符,在他自己看来却像是一条清晰明了的线索,轻轻松松就帮他把关于冬至集市上的所见所闻串了起来。
既然拼文采拼立意注定比不过庶吉士们,文哥儿决定换个新思路。
他要用列数据写报告的方式打败他们!
文哥儿有了思路,顿时就来劲了。
他坐到自己矮矮的桌案边上,摆好草稿和白纸,先在草稿上飞快地列好自己从小本本上翻找出来的数据,接着就开始思索这份《冬至集市调研报告》该怎么写才能震住李东阳。
他,王小文,必不会是命题作文里最丑的崽!
文哥儿是实打实地把集市从头到尾逛了一遍的,还和感兴趣的摊主以及赶集百姓聊了好久,手头的数据非常充分。可惜本来他只是好奇问问,现在要梳理出来可得费不少功夫。
第二天文哥儿去翰林院,文章也还没写成,碰到李东阳他们也只能回他们一句“在写了在写了”。
考虑到文哥儿的年纪,李东阳他们也没催得太紧。
左右以前文哥儿一篇文章得磨磨蹭蹭写上一旬,慢慢等着就是了。
文哥儿却是找上他的小伙伴王文素,请求王文素给他支援。
调研报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数据!
数据要搞成图表,这玩意最直观了。
文哥儿心里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总觉得该搞点曲线什么的,看上去一目了然,很有震慑力。
要是时不时再安排个分类汇总表格,别人拿起来一看,肯定会感觉内容特别详实特别具体!
图表!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文哥儿就没法把它摁回去了,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构想付诸实践。
光靠他自己琢磨,他也琢磨不太透,于是拉上了正在摘录历代几何学内容的王文素。
王文素听了文哥儿的想法,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道路。
他按照文哥儿讲的方法试着帮他把曲线图画出来,震惊地发现只是用两条坐标轴和几个点,就能轻松把几年内的物价起伏表现得一清二楚。
这可真是数学的好帮手!
王文素迫不及待地继续把文哥儿列出来的各项数据都转变成图表,曲线图画得越用越熟练。
文哥儿眼看着他徒手画的坐标越来越规整,只能感叹果然术业有专攻。
王文素真不愧是狂热的数学爱好者!
文哥儿得了王文素帮忙理出来的图表,心满意足地对着数据写起调研报告了。
王文素却还没过足瘾,回到家以后还拿自家店铺的账簿来练手。
看着他长大的忠仆祥叔本来还以为他开窍了,终于要放弃算术要管铺子里的事了,欣慰地给他端了茶点过去。
结果走近一看,王文素正对着账簿上的账目写写画画,纸上全是旁人看不太懂的图形曲线。
得了,还是在研究算术!
又过了两天,文哥儿才把完整的《冬至集市调研报告》搞出来,屁颠屁颠地拿去给李东阳看。
这份报告先把今年冬至集市头一天有多少个摊档,接着介绍哪些农副产品特别受欢迎、哪些农副产品无人问津,还把针对几个摊贩的深入采访内容单独列了出来,介绍相关农副产品历年买卖价格的变迁。
考虑到篇幅有限要详略得当,文哥儿还有好多数据和图表没能插进去!
李东阳拿到文哥儿的《冬至集市调研报告》,一看标题就感觉有哪里不对。
有点怪。
但又奇异地能叫人看懂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东阳继续往下读。
……更怪了。
作为一个以文采闻名的文坛巨佬,李东阳感觉自己正在遭受极大的挑战。
这根本不是一篇充满田园生活意趣的文章,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李东阳认认真真把文哥儿这篇关于冬至集市农副产品的调研报告看完了,心情很是复杂。
他把杨廷和喊了过来,叫杨廷和瞅瞅文哥儿的新作给点意见。
学生是大家的学生,不能只他一个人来操心。
要论这类分析性强的文章,那还是杨廷和最擅长。
旁边正等着看文哥儿新作的吴宽:“…………”
为什么要把文章给对面的杨廷和,不给就在边上的他?
好怪。
文哥儿这次到底写了什么?
文哥儿也还等着李东阳点评呢,见李东阳把文章给了杨廷和,同样觉得摸不着头脑。他眼巴巴地看着李东阳:“您觉得我写得怎么样!”
他可是花了好几天才把有用的数据筛选出来列进调研报告里!
当了四十多年文科生的李东阳:“…………”
这份调研报告整体是写得没毛病的,连他这么个文科生看完都对冬至集市的农副产品贸易有了颇为清晰的了解。
可具体好在哪里、具体可以怎么提升,李东阳就有点一筹莫展了。
怎么说呢,专业不太对口,他也不知该从哪里点评起。
这种爱列数据的写法,李东阳印象最深的就是曾巩这位“唐宋八先生”之一了。
他当年读到曾巩那本《元丰类稿》的时候,那是看得一愣一愣的。
没想到自己收的学生,学来学去居然学了曾子固那一套!
李东阳思来想去,只能客观地给文哥儿建议:“你这写法颇有曾子固之风,以后可以再单独看看《元丰类稿》,说不定能有所得。”
他又给文哥儿介绍了一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曾巩曾子固,北宋著名神童。
据传他生来就过目不忘,十二岁就能写史论。
神童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巩十八岁名扬四方,后来却屡试不第;二十八岁没了父亲,不得不肩负起大家长的职责,尽心尽力侍奉孀居的继母、教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
弟弟们读书都是他亲自教的。
九个妹妹出嫁也是他操持的。
曾巩中进士那年带着三个弟弟、两个妹夫一起去应试,最后他们一家六个人都高中了!
震惊朝野!
文哥儿:“…………”
真不错,北宋神童也有过目不忘神技!
中华民族的神童文化源远流长!
听李东阳说同时代的苏轼、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曾狠狠夸过曾巩的文章,文哥儿还是把《元丰类稿》记了下来。
既然大佬们看了都说好,必有其过人之处!
师徒俩闲聊间,杨廷和也把文哥儿的新作看完了。
他比李东阳更关心文哥儿列在里面的图表,看完便喊文哥儿过去给他详细解说解说。
其他人见他们师徒几个又有新鲜事,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凑了过去,看看杨廷和要文哥儿解说的是什么东西。
文哥儿见自己的新作这么引人注目,立刻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他总算不是这批命题作文里写得最丑的崽了!
文哥儿翘起尾巴给杨廷和讲解起自己和王文素琢磨出来的几种图表,甚至还拿出文章里没用上的数据来补充说明。
瞧瞧这曲线图,多么直观明了!
胆子再大点,往坐标轴上展示千八百年的事物变迁都不是事!
吹牛逼嘛,不就是要往大里吹!
文哥儿兴冲冲地吹嘘了一通,忽地发现周围有点安静。
他眨巴一下眼,抬起头看向抱着自己的杨廷和:“有什么不对吗?”
难道他的牛皮吹过头了,大家都不相信?
杨廷和见文哥儿脸上满是懵懂和茫然,知晓这小孩儿肯定不知道简简单单的曲线图有多大用处。
自古以来记账法一般是往复杂里发展的。
如今记账用的便是相对难以造假的四柱结算法,需要在账簿里明明白白列处元管、新收、已支、见在四项。
太祖时期更是特意规定账簿要用“壹、貳、叁”等大写数字,严防有人在账目上随意添减几笔来弄虚作假。
可这并不代表清晰而直观的图表就毫无用处。
用处大着呢。
至少日常的公务汇报和交流要是能适当地用上它,说不准就能少费不少口舌。
杨廷和心情复杂地揉了揉文哥儿脑袋,由衷夸道:“这东西很不错,你的文章也很不错。”
作者有话说:
杨·二先生·廷和:你的想法很不错,等我来用用看
文哥儿:?
*
更新!勤勉!
*
注:
①四柱结算法:参考百科介绍,我也没看太懂(bushi
②曾巩生平事迹:参考《宋史》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
③坐标系:据说是笛卡尔创立的,从此就有了《解析几何》(?)
近代竺可桢(中国气象学之父)曾用数学曲线来研究五千年气候变化,通过整理史料画出了有名的“竺可桢曲线”。
很多人就是通过这个曲线来解释农耕时代气候和皇朝兴衰的关系。
现在看起来很小很常见的东西,别人用起来都老牛逼了!
第99章
文哥儿的新作在翰林院里传了一圈不少人都关注到了其中的曲线图。
很多人本来看到数据就有点头疼,对着文哥儿文章里运用的图表却离奇地治好了这个症状。
真是一目了然!
文哥儿屁颠屁颠绕翰林院一大圈,听足了每个人的夸,才终于拿回自己的文章。
吃过午饭他便又抱着自己的新作跑去礼部衙门找老丘分享(求夸)。
丘濬都等他文章好几天了见他终于写了出来脸色好看了不少。
他接过文哥儿的文章细细看了起来。
文哥儿还小,文章注定写不长相关分析都很浅显易懂。
可那穿插其中的图表实在太惹眼了丘濬只扫了一眼就被它们吸引过去。
他按捺住马上发问的冲动把整篇文章看完,才招呼文哥儿给他讲讲这新鲜事物的用法。
文哥儿当即又把这坐标和曲线的用法给丘濬吹嘘了一遍。
同时也没有昧下王文素的功劳,对着丘濬狠吹了王文素一通。
丘濬听了不置可否。
他还是更关心这个叫他耳目一新的坐标系。
还有文哥儿运用在上面的简化算术符号比如代表负数的减号。
上回文哥儿就在文章里提到过简化算术符号的事,不过大家都不甚在意觉得只是小孩子瞎胡闹。
现在这么一看,这两小孩并不是在胡闹,而是真的想要系统地简化大部分算术符号,好叫更多人能了解和运用算术。
至于文哥儿吹嘘的“一个坐标系描述千八百年事物变化”丘濬觉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丘濬曾经效仿司马光操刀写了本从秦到元的史书(《世史正纲》)脑子里储藏着的资料简直不要太多。
他把关于坐标系的每个细节都问明白了正准备要翻找出适合的史料来练练手又被文哥儿强拉出去遛弯。
丘濬只能无奈地将满脑子新想法放下跟着文哥儿出去转悠了一圈。
好不容易结束遛弯把文哥儿给打发了,丘濬又发现自己还有不少公务要处理只得先干正事。
等下衙回到家丘濬就坐到自己书桌前不挪窝了把能想到的数据都列了出来。
他记性好连将以前看过的书找出来核对都不需要,咻咻咻地就把一堆旁人看了会晕头转向的数据列了出来。
历朝历代粮食产量、人口变化、灾害次数……
这些全都是历代史书会重点记述的内容,丘濬毫不费劲地把它们分门别类列了出来,拿来画曲线练手。
看着一条条清晰明了的曲线在自己手底下成型,丘濬那是连晚饭都不太想吃了,满脑子想的是要是能给《大学衍义补》的关键部分添加点图表,等把摘要呈上去时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丘濬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天丘濬把这想法给文哥儿一讲,文哥儿立刻欣然响应,非常大方地出借自己的好朋友王文素。
王文素:?????
没办法,文哥儿自己想把字写好看都得费老鼻子劲,徒手画图表着实不是现在能做到的。
除非他在吴宽那边报的书画班学有所成,要不然他的绘图技巧肯定拍马都赶不上王文素!
得知丘濬这书是要呈给圣上的,王文素在最初的懵逼之后抱着十二分的热情地参与了进去。
早前丘濬给他们讲解过天元术,王文素心中对这位看起来很不好相处的丘尚书很有些崇拜。
现在丘濬要用上自己,王文素当然心甘情愿让丘濬驱使,相当积极地帮丘濬整理数据和绘制图表。
丘濬这边正活学活用地给他的《大学衍义补》摘要插入图表,杨廷和那边也没闲着,也每日研究该怎么用好这些图表。
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编好《宪宗实录》,杨廷和便打算在闲暇时拿其中一些数据来练手。
不时还拿出来和李东阳他们讨论讨论。
李东阳:“…………”
不和我聊这玩意,我们还是好朋友。
吴宽等人对此也不甚感兴趣,他是很典型的江南文人,平生只爱风雅。
倒是王鏊对此颇感兴趣,和杨廷和聊得很是起劲,对文哥儿这个小小的翰林院常驻客也更有好感。
许是因着一切都还在讨论和摸索阶段,文哥儿文章里这新鲜事物暂且还没出翰林院。
日子平平稳稳地进了腊月,转眼来到腊八这日,文哥儿一大早就精神十足地起来了。
他觉得今天他的猫猫一定会来,早早便跑去找老何,央着老何给他做香喷喷的猫饭给猫猫吃。他已经接猫好多回啦,年年都来的,今年一定也会来!
老何前两年还不在府中做事呢,听文哥儿说“好多回了”,忍不住直发笑:满打满算这小子也才过了两次腊八吧?
府中上下就没有不喜欢文哥儿的,老何哪里抵得过他的央求,按着他的要求给那猫儿准备了丰盛的大餐。
文哥儿一边捧着腊八粥吃一边在庭院里等猫猫,时不时就往摆了猫饭的地方看一眼。
天簌簌地飘起了雪。
赵氏怕他冻着了,出来招呼他先进屋吃粥,一会再出来看猫。
赵氏也记得那只来了两三次的猫儿,可外头的野猫都活不长,都一整年没见到了,指不定已经没了。她不好直接和文哥儿这么说,只能哄着文哥儿回屋去。
正劝着,金生就压低声音说道:“来了!”
地上已经铺着层薄薄的雪,赵氏闻声看过去,只见薄雪上印着一行猫爪印。再往那碗丰盛的“猫大餐”边上看去,那儿俨然已经出现了一只熟悉的猫儿。
文哥儿当即撂下自己吃空了的粥碗跑过去看猫儿吃老何精心准备的猫饭。
“你怎么这么晚才到,再不来都要凉啦!”文哥儿和猫儿闲唠起来。
他蹲着看了一会猫,觉得太累了,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和猫猫聊了起来。
赵氏眼看没法把文哥儿劝回屋,只得叫金生回去搬个蒲团进来。
她在旁边看着那只猫儿,感觉它似乎没长大过,相比文哥儿一天一个样地长,这猫儿长得也太慢了。
难道是在外面没吃的?那为什么不索性留在她们家?
赵氏正纳罕着,就见文哥儿已经坐到金生搬出来的蒲团上。
那猫儿也吃饱了,乖乖由着文哥儿抱着它玩儿,画面看起来分外温馨。
赵氏是不敢摸猫狗的,不过她看得出这只猫很亲文哥儿,便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