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論崇佛老疏》(劝皇帝正经人别搞封建迷信)
3。《論崇佛氏疏》(劝皇帝信佛没前途)
4。《諫造塔疏》(劝皇帝别为封建迷信乱花钱)
5。《諫崇道士疏》(劝皇帝别乱给道士加封)
……由此可见,朱祐樘是真的佛道双修,双重花钱,老刘拉都拉不住!
②丘濬对佛道的态度:
“自秦汉以来千余年矣,有国家者未见一人过百年而不死者,亦未有一国逾千年而不亡者。”
出自丘濬的《大学衍义补》
③弘治三年京师地震:参考《明孝宗实录》
“己未先是……申刻京师地震者再。”
大概是腊月十二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地震,理解错了就当是我瞎掰的(bushi)
就是这次地震,让明年的元宵十天乐没了!上班干活吧,官员们(*^▽^*)
第101章
接下来文哥儿都待在家里没出门连翰林院都没去,专心陪着家中两老以及底下的弟弟妹妹玩儿。
地震过了两日,金生才从家中回来。
文哥儿从他嘴里知道城外的情况果然更糟糕,新建的房舍还好老旧的茅屋泥房那是一震就倒。
他们家也倒了两间房二叔想把书救出来跑晚了,腿被倒下来的书架压伤了家里一通忙乱。
他们回去时正好听到他二婶嚎哭得那叫一个大声整村人都被她哭得心里难受。
好在大夫说腿能救回来,不然腿瘸了那是一点指望都没有了。
金生母子俩在家里帮了两天忙,上下齐心把家里收拾停妥了还帮着老太太腊了三只被压死的鸡,才给家里留下钱银回城来。
近来天气这样冷他们家这种挤挤还能住下人等重建的还好,那些家里全倒了无处可去的人家可就遭殃了,也不知有没有亲友邻里愿意收留他们。
不幸中的万幸也正是隆冬腊月大家都备足了粮,地里的粮食也早就收完了要不然这么冷的天还要饿肚子可真叫人不知该如何应对好。
文哥儿听了金生转述的情况想起冬至才去过的那个农家小院。
对于小老百姓来说几间屋子几亩田便是他们一辈子的安身立命之所。但凡来点天灾人祸把这点东西夺走,对他们来说都无异于灭顶之灾。
金生见文哥儿面带忧虑反过来劝慰道:“祖母本就有心把那两处破落旧屋改成亮堂些的瓦房这次正好可以下定决心把它拆了重建。”
其实这次是不想拆也得拆老房子倒得老吓人了。
还好他们家大部分房子都是几代人攒钱建起来的砖瓦房不然可能根本扛不住这轮地龙翻身。
金生二叔伤了腿,家里又塌了两间老房子,方方面面都得花钱,金生便把钱都留下了。他和文哥儿交待了钱的去处,又保证道:“我会把钱还上的。”
文哥儿倒也没说“不用还了”之类的客气话,只说道:“不着急,慢慢来就好,反正我也没什么要用钱的地方。”
他就是单纯兴致来了爱把钱拿出来数一数,平时是真的没处花钱。
金生点点头,嘴上没说什么,平时却愈发寸步不离地跟着文哥儿,每每文哥儿还没说要什么,他就直接给文哥儿递上了,照料起文哥儿来不可谓不尽心。
这样他也还觉得不够。
因为文哥儿和一般小孩儿不一样,文哥儿真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并不多,顶多只是出去别人家做客时需要他们跟紧些罢了。
文哥儿更多的还是带着他读书。
算下来还是他白赚了接触这么多书和这么多好老师的机会。
金生夜里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也只有把书读好,争取能跟着文哥儿考个功名,努力成为文哥儿的左右臂膀。
那样才能对得起文哥儿对他的许多的好以及给他的许多的机会。
小孩儿还算是比较安宁的。
这个腊月文武百官都忙翻了,都忙着跟进这次地震引发的诸多变故。
连王华这个翰林官都是早出晚归。
等王华肉眼可见地闲了下来,文哥儿才缠着王华问起朝中的事。
京畿地震倒是还好。
别处救灾还可以仗着天高皇帝远弄虚作假,变着法儿从中捞钱,京畿一带可是天子脚下,谁敢乱来可是要掉脑袋的。
朝中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安排赈灾事宜来可不都要多迅速有多迅速、要多尽心有多尽心吗?
办正经事的同时,朝中诸臣还轮流递了一轮辞呈。
尤其是内阁几位阁老以及六部诸位长官,全都争先上表说“最近这些灾异都怪我厚颜无耻地占着现在的位置,您把我撤了吧”。
这可是古代官场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三辞三让”。
比如上头给升职时你得上书表示“我不配我不要”,来回推辞个几次才接受。
再比如官员辞职的时候上头必须再三挽留。
哪怕真的要批准官员致仕回老家,也得来回走几次挽留流程,做足了不舍的姿态才忍痛把人放走。
要是你一辞职皇帝就批准,说明皇帝对你已经很不满了!
当初王恕就曾经对着宪宗皇帝辞职好几次,有次宪宗皇帝实在不耐烦了,“不经意”地往他辞呈上批了个同意。
王恕只得怀揣着满心愤懑卷铺盖回家去,直至朱祐樘登基才被请回来坐镇吏部。
现在能身居高位的,一个两个写乞避位奏疏的经验都不少,写起这玩意来简直不要太熟练。
个个都排在刘吉后面及时递上词藻优美、语句工整的完美奏疏,争取不做最后一个交卷的人。
这么多位高权重的大臣一起表示要引咎避位,朱祐樘肯定是不能批的。
相反,他还要诚挚地对他们进行挽留。
毕竟要是一下子少这么多人,朝廷还怎么运转下去?
更何况他们站出来引咎避位,也是替他这个皇帝挡刀了。
要是刘吉他们不争相把这场灾异揽到自己身上,那别人就要说朱祐樘这个皇帝是不是德不配位?
你看人宪宗皇帝好几年不爱上朝,大明都还一直风调雨顺,怎么轮到你就这里旱灾那里洪灾,连京师都来了个地龙翻身?
这些忠心耿耿的老臣,他一个都不能让他们走!
朱祐樘费了颇多口舌,才算是把递了乞避位奏疏的老臣们都慰留了一遍。
文哥儿听他爹讲完朝中这场浩大而精彩的集体表演,不由关心地问:“丘尚书也上书了吗?”
王华的表情顿时有点微妙。
前些天户部尚书李敏刚求过致仕,所以这次李尚书没站出来。
剩下的吏部、兵部、户部、工部这四部尚书都紧跟着阁老们一起上书乞避位。
这么算下来,六部主官就只剩丘濬这个礼部尚书没站出来上书了。
文哥儿一看他爹那表情,顿时懂了。
难怪老丘人缘不好,连这种集体活动都不参与!
不愧是你,老丘!
文哥儿见朝野内外都风平浪静了,地震瞧着也不会再有余震,便央着他爹让他出门找老丘玩去。
老丘还欠他一顿饼来着!
王华没拦着文哥儿,只叮嘱道:“我与你讲的事你别到处瞎说。”他说完又觉得不够,又补充了一句,“也别写进文章里。”
要是文哥儿没拜李东阳为师,王华倒不怕他乱写。
可文哥儿已经拜了师,要是他敢瞎写的话,估计要不了多久就全天下都知道了!
文哥儿沉浸在自己马上能吃到心心念念的“庆功饼”的喜悦中,哪里有耐心听他爹啰嗦,连连点头说道:“我晓得的,我晓得的。”
说都没说完呢,人就已经蹿到门边,兴冲冲喊上金生一块出门去了。
显见是这些天把他给憋坏了。
文哥儿溜达到丘濬家,就见丘濬坐在那儿捧着本书在看。
他跑到丘濬身边坐下,哪里还记得他爹的叮嘱,一开口就好奇地问丘濬怎地不跟刘吉他们一起上书。
大家都上书,就你自己不上,多不合群!
丘濬闻言冷哼一声,睨了眼文哥儿,问道:“你爹跟你讲的?”
文哥儿这才想起他爹让他别到处说呢,立刻说道:“我问的!”
丘濬道:“我若想避位自然会避位,何必凑这个热闹。”
这种没甚意义的事情,他才不乐意去做。
他最推崇的汉文帝、汉宣帝时期的做法。
汉文帝是逢灾异则求言,让天下人指言得失,并让各地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汉宣帝则是每逢灾异则求才,让天下郡国举荐治下最出色的两个人才给朝廷。
从此不管是日食、星陨,还是地震、山崩、水旱、疾疫,朝廷都将广开言路、广纳贤才,施政者能及时知道自己是否有过错,怀才者也能及时得到朝廷重用。
这才是对天下百姓有益处的做法。
只可惜道理大家都懂,愿意这么做的君王却太少了,愿意这么做的臣子也太少了,否则汉祚也不会只有三四百年。
合该千秋万代才是。
丘濬觉得这种“集体乞避位活动”没甚用处,他要是上书乞致仕,那肯定是因为身体撑不住了,不想占着位置尸位素餐。
这些想法丘濬书里都有写,文哥儿跟着整理纲要时也读到过,自然明白丘濬是对这种表面工作没什么兴趣。
文哥儿本也不是冲着这事来的,见丘濬对这话题不感兴趣,他马上转入正题:“我们还做饼吗?上次都没做成!”
丘濬道:“如今朝中上下都忙,陛下怕也没空看我早前呈上去的奏疏。”
这话的意思是“你饼没啦”。
文哥儿睁大了眼,明显很受打击。他说道:“您就不能去给陛下提个醒吗?”
朱祐樘不看奏疏可以忍,没饼吃不能忍!
丘濬道:“京师刚地震完,我岂能在这节骨眼上去求陛下看我的奏疏?”
文哥儿磨了丘濬老半天,丘濬都不为所动,气得文哥儿起身要走。
结果吴氏端着碗糖姜过来了,招呼文哥儿过去吃点。
文哥儿鼻子动了动,闻到了甜丝丝的味道。他哪里还记得生气,跑过去乖乖巧巧地喊了人,才好奇地探头看吴氏端来的糖姜。
吴氏一脸慈祥地摸着他脑袋说道:“前些天你在这边肯定受了惊吓,吃两块糖姜再回去。”
文哥儿对没吃过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当下不客气地动起了筷子。
姜这玩意不管是食用还是药用都源远流长,当年孔圣人就说过要是饭菜里不撒姜他是绝对不吃的。
许是因为姜自带的辛辣滋味,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吃姜益处颇大,甭管受惊受寒都爱喝上一碗姜汤压压惊驱驱寒。
这糖姜是丘家自家做的,选的都是新鲜的嫩姜,熬去大半辣味后再放砂糖反复熬煮。
这样熬出来的糖姜吃着不那么辛辣,反而还有丝丝甜味,很对小孩子胃口。
文哥儿尝了一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对吴氏说道:“还有梅子味!”
吴氏笑道:“熬煮的时候放了些梅卤。”
那还是老丘亲自做的梅卤,她见还剩下一些,怕放到明年会坏,就把它放下去做糖姜了。
文哥儿一听是丘濬亲手做的,也不管那到底是什么玩意,踊跃朝丘濬自荐:“明年我也做!您教我做!”
丘濬睨了他一眼,眼底的怀疑写得明明白白:就你这小子?
文哥儿不服气地道:“明年我四岁了,肯定可以学会!”
丘濬:“…………”
行吧,四岁对王三岁来说真的是很大的年纪了。
作者有话说:
刘吉:乞避位
徐溥:乞避位+1
刘健:乞避位+1
王恕:乞避位+1
兵部尚书:乞避位+1
工部尚书:乞避位+1
……
老丘:真烦你们这些天天在工作群+1排队的人,就不能干点有意义的事吗?
系统消息:首辅刘吉已把 礼部尚书老丘移出大明领导班子工作群
*
更新啦!(磨磨蹭蹭
*
注:
①乞避位:参考《明孝宗实录》
记载中时间线是这样的:腊月十一钦天监观测到星变,腊月十二京师地震,腊月十三刘吉牵头表示“星变都怪我”,朱祐樘深情挽留……我数来数去,六部就差老丘没错了。
②老丘对灾异的看法:参考《大学衍义补》
③糖姜:参考《食宪鸿秘》
可以当一种零嘴,也可以拿来做菜调味
第102章
文哥儿没吃上饼但尝到了糖姜,还被吴氏塞了一包让他带回家吃。
他乐滋滋地拿着糖姜回了家,给大伙都分了尝鲜,并大言不惭地表示明年梅子熟时他就能跟老丘学着做梅卤了。
文哥儿大言不惭的次数太多每个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王华给文哥儿讲了个新安排说是明天开始他可以继续去翰林院读书了。
不过他娘经过地震一事心里总觉得只有金生跟着不太够,想让王华出门时直接把文哥儿捎上。
也就是说文哥儿没法睡懒觉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文哥儿道:“起这么早会长不高!”
王华笑道:“你要长多高?像我这么高的话不用睡你这么多。”
文哥儿:“…………”
文哥儿才不信,跑去问他祖母王华小时候睡多久,得出的结论是王华很小的时候就早睡早起经常一大早跑出去找安静的地方读书。
提到自己最有出息的儿子,王老爷子也在旁边捋着胡须插起话来给文哥儿讲起他爹幼年早起读书干过的一桩牛逼事。
当初王华年仅六岁,却已经十分好学,每天早起跑去江边读书。
有天清晨他在半路上意外捡到一袋别人遗失的金子。
王华想留在原地等失主回来拿,又怕自己年纪小金子被人抢了去便趁着左右无人悄然把金子沉入水中。
等到那失主哭着一路找过来王华便把金子沉水的位置指给了对方并摇着头拒绝了对方赠予的一锭金铤自顾自地到老地方读书去了。
刚才等待失主费了不少时间他得赶紧补回来!
王老爷子讲完了,还要瞅上文哥儿一眼意思是“你看看你爹以前一没有名师教导二没有一翰林院那么多好书可看读起书来却比你刻苦多了”。
文哥儿听完他祖父分享完状元亲爹的童年轶事总觉得他祖父也在诓他。
他爹居然也有六岁的神童事迹!
文哥儿立刻向他祖母核实:“祖母那是真的吗?是不是祖父编来骗我的?”
这又是拾金不昧又是好学不倦的教育意味过于浓厚,他强烈怀疑是他祖父在骗小孩。
这些大人一个两个都坏得很!
王老爷子朝文哥儿吹胡子瞪眼。
这小子什么意思?他是那种爱吹牛的人吗?
岑老太太笑着说道:“当然是真的,那丢了金子的人隔天还亲自到家里来感谢,要不然我们都不晓得这事儿。”
文哥儿听他祖母亲口说了,这才信了大半。
看来早起这事儿是避免不了的了,除非他想每天闷在家里不出门,要不然得就跟他爹一块走。
好在他们夜里玩不了多久就会睡觉,算下来睡眠时间还算充足的。
文哥儿挨在他祖母旁边长长地“唉”了一声,感慨道:“读书可真不容易。”
岑老太太被他的小模样逗笑了,揉着他脑袋说道:“当然不容易,世上本就没什么是容易的。”
相比于那么多辛苦的行当,读书算是最轻松的一条路了。
文哥儿才刚接受自己要早起的事实,又在他爹嘴里得知另一桩事:由于这一整年里灾异不断,朝廷决定明年的元宵集体聚餐不搞了,元宵十天假期也不放了!
说是明年,其实也就是下个月了。
这可是全年里头最长的一个假期,结果现在朝廷决定不放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