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是要有人跑去美洲大陆好好探索,才能把这东西给带过来。
眼看都要入冬了,辣椒种子一时半会怕是种不了,文哥儿决定暂且把它收在福袋里头。
他在心里琢磨了一下,就算明年春天播种,少说也要夏天活着秋天才能结辣椒,且种子只有一百多颗了,也不知能不能种活、好不好留种。
文哥儿有点犯愁。
这要是种不活,等吃到辣椒不知得等多少年呢!
看来要痛痛快快吃口辣椒可真不容易!
文哥儿新到手的福袋也并入自己的随身钱袋子里,顿觉自己这个随身钱袋子越来越大、能装的东西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东西放在里头不会坏,所有东西都能保持原样。
文哥儿试过往里放零嘴,一放好多天忘了取出来,再打开时它还跟新鲜出炉时差不多!辣椒种子收纳在这里头,倒是不怕它会坏掉。
难得开福袋开出样好吃的,文哥儿心情好到不行,去翰林院时都是连蹦带跳的。
王华看在眼里只觉这小子不知又要作什么妖。
最近好像也没什么这小子能掺和的事?
王华才刚这么想没半天,朝中就出了个大消息:圣上把丘濬丘尚书点进内阁去了!
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团,内阁成员向来没有定数,三五个六七个都有可能。
对于内阁增不增加新成员,一般来说内阁成员们有举荐权,皇帝有决定权。
偶尔也有没被内阁成员举荐而被皇帝直接钦点的。
比如丘濬这次就是,朱祐樘暗示王恕他们举荐,王恕他们一致当作没听见。
朱祐樘到底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天子,每天听他们劝谏这个劝谏那个心里不大爽快,索性直接把丘濬点进了内阁!
皇帝都直接开口了,丘濬的资历也确实够了,平时做的事还挑不出错处来,王恕他们哪怕和丘濬不太处得来也没有特意拦着这道旨意。
这桩任命气得刘吉回去后摔了几个杯子。
内阁成员没有固定的职责范围,端看皇帝信不信你、重不重用你,阁老人数多了,刘吉这个首辅手中的权只会越分越薄。
这首辅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相比于刘吉的气急败坏,文哥儿听了这消息却是直接跑去丘濬家,很担心地说道:“内阁是在皇城里头办公的,以后您是不是不能来翰林院遛弯了?”
内阁属于内衙,设置在皇宫里面;翰林院是外衙,出门直通大街的那种。距离虽然没远上多少,可多了一堵高高的宫墙!
丘濬道:“实录都已经修完了,我还天天去翰林院做什么?”
什么遛弯?他是去检查《宪宗实录》进度的!
文哥儿长长地“唉”了一声,老气横秋地叮嘱道:“接下来我不能去找您了,您可要好好照顾自己。看公文不能看太久,一定要经常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丘濬听得额头青筋直抽抽。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再也见不上面了!
文哥儿正儿八经地叮嘱完丘濬,话题又转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饼上面:“您如今是阁老了,您做的饼往后得叫‘阁老饼’了!”
丘濬:“…………”
就知道这小子只惦记着吃饼!
文哥儿还不是唯一一个,第二日朱祐樘亲临内阁,还开玩笑提及了大伙已经听过好几回的“尚书饼”。
这下连王恕他们都应和起来,直说这“尚书饼”都成“阁老饼”了,怎么都得让他们这些久闻其名未见其实的人尝尝味儿吧!
满朝文官哪个不以入阁为荣的?丘濬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难得好说话地应下了此事。
第二日丘濬就把饼带了进宫,直接让人献给朱祐樘。
至于王恕他们,那肯定是没有的。圣上开了口也就算了,他们关系又不好,他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做饼给他们吃?
王恕:“…………”
就知道这家伙的臭脾气不会变。
反正吃不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伙都懒得和丘濬计较,只能捏着鼻子接纳这个新成员。
像庶吉士考核制度之类的,本来就是丘濬提出来要改革的,现在就直接扔给他管去了。
丘濬这次升职的入职过程还算顺利,就是办公地点从外衙变成了内衙,很有点安静。
唯一比较让丘濬不大高兴的是朱祐樘吃了“阁老饼”觉得味道很不错,想叫底下的人仿做,结果那些废物做了几次都做不出那个味儿。
于是那负责给朱祐樘备膳的太监就来问丘濬有什么诀窍。
丘濬哪里乐意搭理他,只说自己做出来就是这个味道,他不知道有什么诀窍!
那太监气恼不已,暗暗和别人骂丘濬说他捂着秘方不透露,堂堂阁老居然想靠献饼获得重用!
这话传到丘濬耳中,听得丘濬老大不高兴。
他们自己做不出来,关他什么事?
难道还要他手把手教他们做不成?
好在除了这事儿,别的事情都挺顺利。最近还有人慧眼识珠,登门说特别喜欢他写的《五伦全备记》,要召集戏班子把它改出来演出。
丘濬明面上表情淡淡,实际上还挺高兴的,就允了此事,叫人给对方取了一本《五伦全备记》。
这懂得欣赏他戏文的人前脚才走,后脚太医院的刘文泰刘院判又来了。
刘文泰和丘濬聊起他曾想过要重修《本草》的事,如今丘濬入了阁,正是做这件事的好时机,他们太医院上下都愿意尽心尽力替他修书!
当然了,要是能把这事儿交给他来负责就更好了,他一定会好好把全新的《本草》修出来,力求把旧本草中的谬误统统更正,不叫它再误导天下医者。
重修《本草》不是小事,丘濬没立刻答应,而是说道:“此事得经过内阁商议才能定下来。”
刘文泰虽有些失望,但还是狠狠地夸了丘濬一番:“这种功在千秋的事,没丘阁老您牵头是绝对做不成的!”
丘濬把人打发走了。
文哥儿刚才在书架后面找书,有人来了就一直躲那儿边看书边支起耳朵听他们聊天。现在人都走了,他麻溜跑出来凑到丘濬身边感慨:“当阁老可真好!”
丘濬转头看他:“好在哪里?”
文哥儿道:“您都不用说什么,想做啥都有人上赶着帮您做!您瞧瞧您府上这一茬茬客人,要不了几天就能把您用了三四十年的门槛给踏破啦!”
丘濬本来还挺享受这种人人夸捧的感觉,听文哥儿这么一说,顿觉自己不能教坏小孩。
丘濬绷起脸教育道:“上赶着找上门的不一定都是真心实意想为朝廷办事,不能听他们说得好听就觉得他们什么都好。”
第136章
丘濬这个新晋热灶想烧的人还是很多的。无他,刘吉风评不好,走他的门路不太体面;刘健他们又常年闭门谢客,路子实在不好走。
现在来个丘阁老当代理学名家为官三十七载声誉极佳(主要体现在刘吉想搞他都不知从何下手)。
这位丘阁老一直坐冷板凳,到当今圣上继位后才因《大学衍义补》当了个荣誉尚书可以说是在这几年之前没真正享受过权力在手的滋味。比起刘健这些早早受过重用的人精丘阁老这乍贵之人的门路肯定更好走一点!
这不,任命才刚下来没几天,私底下登门求见的人就络绎不绝。
京师遍地都是聪明人哪怕是走后门,也会先摸清对方的喜好来个投其所好。
比如刚才那些说仰慕丘濬写戏才华的、给丘濬戴“功在千秋”高帽的全都吹嘘得直戳丘濬心窝,搁谁谁能顶得住?
丘濬也差点没顶住。
还是看到文哥儿那一脸“学到了”以及“羡慕极了”的表情,丘濬一颗热乎的心才骤然冷却下来。
他向来看不惯那些个阿谀奉承之人,为官三十余载始终耻于向人卑躬屈膝谋求进取。怎么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倒是爱听起这些奉承话来了?
丘濬板起脸把文哥儿教育了一通叫他绝对不能学这种溜须拍马走后门的可耻行径。
文哥儿当即挺起小腰杆骄傲地回道:“那当然不学我不用溜须拍马也能走后门!”
丘濬:“…………”
丘濬怒道:“后门也不能走!!!”
瞧把这小老头儿气得话都快直接咆哮出来了。
文哥儿见势不妙,赶紧溜了。
回去的路上文哥儿踱着步子慢腾腾地走嘴里还和金生嘀咕起来:“自古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
官场就是最大的名利场。
上位者不提拔自己人到要紧的位置上那位置可能就别人占了。要是占了位置的人赶巧还很听政敌的话那情况就会对自己非常不利!
同样的,下位者要是不想方设法攀附靠山,在同等出身、同等能力的情况下,出头机会很可能就属于别人了。甚至还会输给样样都不如自己的人,只能怀揣着怀才不遇的怨愤抑郁终生。
人都有私心,谁又能免俗?
就比如有件对你来说不甚重要的事交给张三能办妥,交给李四也能办妥。其中张三和你没啥关系,李四是你七大姑八姨家的孩子,嘴巴还抹了蜜一样甜,积极地表示自己很想帮你的忙,你不也得把事情交给李四去办吗?
即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国君让他推荐人才他大半也是先推荐自己的学生。
毕竟他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最深,知晓他们能胜任什么样的职务。
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的人,谁有胆子举荐、谁又能放心重用?
这老丘一把年纪了,竟还听不得实话!
文哥儿和金生嘀咕了一路还不够,还要回去和他爹也在叨叨一遍:有现成的后门,傻子才不走!
王华听了文哥儿振振有词的说法,不由瞅着文哥儿的小胳膊小腿发问:“真的是你自己跑走的,不是丘阁老把你撵出门的?”
要说丘阁老听后不想把这小子扫地出门,王华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
文哥儿对他爹的质疑很是不满,气哼哼地找他二哥他们玩耍去了。
这些大人一个两个都什么人哪!
肯定是自己被赶走过,所以觉得他也会被赶走!
他可是老丘最喜欢的崽!
文哥儿对丘濬发表了一通“我长大后必走后门”的言论,自己没心没肺地数着日子等春天。到了春天,他就可以种辣椒了!
只不过光靠福袋里的一百多颗种子,文哥儿还是觉得不太保险,不由找机会多往四夷馆跑了几趟。
主要是和准译字官徐富他们打好关系。
他们可时最有机会接触外邦人的,说不准以后能帮忙弄点外邦种子。甭管弄来的是什么,只要能吃的他就想试着种一种!
文哥儿还把从刘文泰那儿听来的话现学现卖:“这可是功在千秋的事,没有你们参与是绝对做不成的!”
这话要是叫丘濬听了去,绝对会把刘文泰撵出门。
小孩子学坏了,就是这家伙带坏的!
文哥儿怕徐富他们不上心,掏出自己读过的史书给徐富讲起了农作物迁移史。像他们现在常吃到的胡荽、胡瓜、胡萝卜为什么带着胡字?就是因为它们是被张骞不远千里从西域带回中原的!
张骞,为我们的餐桌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
有张骞开了头,慢慢地茄子来了,菠菜来了,绿豆来了,还有养活了许许多多人的占城稻也来了!
他们只需要留心观察、多多询问,说不准就能给咱大明百姓的餐桌上增加更多美味的食物。以后大伙只要吃到由他们挖掘出来的外邦食材,就会想起他们的姓名!
功在千秋,一点没错!
徐富他们本来只觉得文哥儿是又嘴馋了,听文哥儿洋洋洒洒地鼓吹了一通,不知怎地有些热血沸腾。
只是他们也清楚这并非多留心一下就能做到的事。
外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有好的作物同样会自己捂着,根本不会随便把植株或者种子给别人。
谁都不想把好东西分给别人不是吗?像张骞他们哪个不是亲自去了当地,才能搜罗到适合移植的好作物?
他们若是多译几本书,说不准还能从中找到点记载。至于想要把作物弄回来,兴许还是得靠商贾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去哄到手。
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就“功在千秋”的好事。
徐富笑着答应:“我们肯定会留心的,就看我们有没有那样的好运气了。”
文哥儿一听徐富答应下来,高兴地说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文哥儿从四夷馆溜达回翰林院,路上碰见了太医院的医学生。
他们都说很久没见文哥儿了,邀他去太医院玩儿,话里话外颇有些文哥儿过河拆桥的谴责意味。
毕竟,文哥儿五月那会儿跑去太医院查完缠足医案就不来了。
文哥儿听了颇觉惭愧。
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王四岁真是太忙了!
既然受到了医学生们的热情邀请,文哥儿自是不会拒绝,又跟着他们去了太医院。正好他现在学了些强身健体的武学入门基本功,可以让专业人士瞧瞧他这么练到底伤不伤身!
文哥儿跟着熟人去了太医院,趁着御医们空闲的当口嘿嗬嘿嗬地演示了一套(自认为的)标准动作,兴高采烈地请教御医这样练是不是能练出强健的体魄!
御医们对这个活泼又好学的小孩儿很有好感,见他耍得小脸蛋红扑扑,眼睛亮晶晶地跑到他们面前来发问,自然都哄着他说“肯定能”。
一行人正说笑着,就听到有人在不远处冷哼一声。
御医们顿时噤声了。
文哥儿抬头看去,却只看到个转身走开的后脑勺,那背影瞧着像是见过几次的刘院判。这是不满他跑来打扰太医院工作、弄得御医们上班摸鱼吗?
文哥儿有点摸不着头脑,小声和御医们说起了悄悄话:“刘院判是不是生气了,会不会扣你们俸禄?”
御医道:“我们俸禄又不是他发的,他扣不了。”他们这些御医一般只为皇帝、后妃以及有头有脸的达官贵人看病,偶尔兼职修修医书,平时算不得多忙碌,休息放松的空档还是被允许的。他说道,“刘院判最近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的人自然看谁都不太顺眼,听到别人的欢声笑语更觉刺耳得很。
刘院判看到底下人聚众摸鱼只是冷哼一声,没有过来破口大骂,已经算是很克制的表现了。
文哥儿对此表示理解,很乖巧地没再打扰大家工作,坐在旁边拿些医案研究都有什么特殊病例。
天气冷了,御医们眼看快要入冬,坐一起聊起每年冬天的忙碌来。文哥儿听他们要开医学研讨会,顿时撂下枯燥的医书,支起耳朵听他们讨论。
有曾有多年地方行医经验的小儿科御医感慨道:“也不知怎么回事,有钱人家的孩子反而难过冬。”
这个现象大伙也注意到了,他们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照理说有钱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冬天冷了还能烧火炉子取暖,不得更好过冬才是?穷人家才惨,很多连炭都烧不起,遇到特别冷的冬天只能硬熬。
眼看马上就是冬天了,他们也得准备应对各家老人小孩的“过冬”问题了。
文哥儿在旁边听了,忍不住插嘴道:“是不是烧炉子惹的祸?”
御医们一愣,转头看向文哥儿,奇道:“这是怎么个说法?”
难道冬天取暖还能取出问题来不成?
文哥儿被这么多御医齐刷刷看着,不由抓耳挠腮起来。他记得安全教育课是有这么一项,说是冬天要是用煤炭取暖必须要注意通风透气,不是捂得越严实越好的,原理是什么来着?
文哥儿沿着这个线索把相关记忆回溯了一下,很快想起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氧化碳浓度太高!
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