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嫡姐咸鱼后我被迫上位了 >

第133章

嫡姐咸鱼后我被迫上位了-第133章

小说: 嫡姐咸鱼后我被迫上位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明荞算算,离六月初六还有一个月零十几天,过得应该也快。忙也是顾家忙,用不着国公府做什么,安心等着婚书便是。
  四月底燕明荞和顾言见过一次面,两人在小馆子里吃了一顿饭,这回带了顾绵。也是因为平日里,男女出门还是得注意些,顾绵算是幌子,有她在,就算外人看见了,也不会胡乱说什么。
  不过,有顾言,就轮不到燕明荞花钱了,平日跟顾绵,都是有来有往的,但上次就是顾言花的银子,这次依然。
  燕明荞仔细想了想,这花钱总得有一个人花,顾言能自己赚,她花也就花了,毕竟都提亲了,那么贵重的步摇都收了,何必在乎这些小钱。
  于是就安心地吃饭了。
  等到快吃完的时候,顾言说道:“过两日我要回书院收拾东西,把书院的行李、书册都带回来,以后就不去书院了,五月下旬要入翰林,但具体是哪一日还没定下来,到时候我再告诉你。”
  他们在书院的东西可不少,书册基本都是放在书院里,放假回来就带一两本书,顾言估计,得拉一马车的东西回来。
  燕明荞知道这事儿,行李好说,但书册贵重,必须要带回来的。
  燕明烨昨日回书院拉的东西,马车里塞得满满的,书、衣物、行李……乱七八糟的一堆,好多带回来的直接给扔了,好些书还是新的呢,被二嫂骂了一顿。
  也不知道顾言的书都是什么样的。
  燕明荞点了点头,“那这半个多月你要做什么,你刚考完,书本什么的可以先放放,去走走转转散散心。”
  虽然顾言比别人少读几年书,可功夫没少下,终于考完了,二哥还睡了好几天,听二嫂说,还擦了擦他的蝈蝈笼子,不过没玩就是了。
  现在燕明荞才明白那句诗的含义——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这会儿书院的学生还在上课,而不管考上的还是没考上的,都收拾行李离开书院,更有年纪小的学生搬进去,学生是一直换的,但三年后要考试的该用功的还得用功。
  就像她几个弟弟们,今年都是八九岁,读书的日子还长着呢。
  顾言看了燕明荞一眼,“嗯,想去庄子骑马,你最近要去庄子吗?”
  燕明荞小声道:“上回抓兔子去的那个庄子,其实是我二姐姐的。”
  跟二姐姐约好一起去还行,但是如果是她自己去二姐姐庄子,那就不太好了。别的庄子,周边也没有姓顾的,为了跟顾言出去再买个庄子,这事燕明荞可干不出来。
  顾绵插了一嘴道:“而且上个月我和明荞刚去过,你散心还是一个人散比较好。”
  顾言:“……”
  明明两人都长了一岁,明明年纪越来越大,明明也快要定亲了,可是还要循规守礼。
  亲事还没定下,顾言就盼着成亲了。
  顾绵嘿嘿一笑,那有什么办法,不过不是她说,兄长能经常见到明荞,就该烧高香吧。
  就算不能同游,但是明荞还能时常去太傅府,别人就算定亲了,也只是七夕中秋出去转转,平常哪里会一直见面。
  所以说,多亏有她这个好妹妹,两人不偷着乐才怪。
  燕明荞看向顾言,抿唇笑了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嘛。她也想和顾言待在一块,可是不行呀。
  马上就五月份了,还得送婶母和堂兄回去。
  从四月底到五月份,天气越来越热,下个月要过端午,再等到六月份七月份,真就回不去了,所以于氏打算端午之后就回萧阳了。
  这还是沈氏留了又留,不让他们在路上过节的缘故。
  燕明诚不走,他要留在盛京,等上面发任职文书,他是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上回保和殿再试,也没有进翰林院,所以只能外放到下面县城做个县令,慢慢熬资历。但对他来说考中进士就很不错了,慢慢来就是。
  于氏还庆幸,这回也不用考虑在盛京城买宅子的事了,这是几年后要考虑的。在盛京这一个多月,也给沈氏她们添了不少麻烦,虽然五月份天热,但还是趁早回去得好。
  燕明栩年纪不算大,打算回萧阳再读两年书,若是能走动得开也会先为官。
  进士难考,若是做官之后把书本放下,想考就更难了。
  燕明烨年纪不小了,而且燕国公府的人脉不错,尽管燕国公不在朝中任职,可有宫中的太妃,他还有两个妹夫,一个是镇北侯,一个虽还未成亲,但是太傅府的公子。
  这些外人都看在眼里,所以沈氏拿了两千两银子稍微走动了一下,就给燕明烨找了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去做县令了,五月中旬赴任,五年的任期。
  燕明诚那边也搭了银子,但沈氏肯定以儿子为先。
  章辛媛这次就不跟着去了,儿子刚两岁,算着刚出生才半年,年纪太小,说话走路都不会。而且这天马上就热了,坐车又累又热,还不捂出一身痱子来,她可不想折腾。
  再说,大嫂许静姝现在不在燕国公府,一个儿媳出门也就罢了,她们两个儿媳妇不能都跟着夫君去赴任,只留明荞在家。
  所以夫妻俩商量了一番,章辛媛就留在府中管理琐事,照顾婆婆妹妹。
  五月份事情不少,但都是送人出远门,行李有下人打点,她们看样子收拾些就好。
  初五是端午节,太阳当头,晒得人发晕。
  不过还是得管各院的节礼,以及送给亲戚朋友的礼物,今年是章辛媛管这些事,除了从前的几十家,和去年犯事被贬不必送的,今年多了太傅府。
  顾家是正月提的亲,去年两家并不算是亲戚,上元节虽然是节日,但越朝人在这日并不走动,毕竟过年刚送了东西,总不好过了半个月又送。所以说,上半年就端午节需要送节礼,下半年有中秋、春节两个节日。
  一年也就这三个节日需要往来走动。
  顾家的礼章辛媛不知怎么送,更不知按照哪家的来,就问了问妹妹。
  燕明荞道:“顾家估计会提前两日送,看送了什么,咱们按照那个回礼就好了。”
  她们几个姐妹婆家的礼,都是这样,也不比谁家送的东西多。就像镇北侯府,每年的礼都是最重的,所以燕国公府回的礼也重,但这和看重讨好没关系,就是差不多回礼,礼数上要过得去。
  果不其然,初三太傅府的礼就到了,是顾言亲自送过来的。两坛好酒,两匣子点心,外加两盒茶叶,还有一个单独给燕明荞的,用小盒子装的一个玉葫芦的禁步。
  礼并不轻,燕国公府就按照这个回了,初五一早让管事送了去。
  章辛媛这边也学到了不少,不过燕明烨马上就要去赴任了,夫妻俩成亲才一年多,自是依依不舍,所以府上的事儿,燕明荞就帮着多分担了一点。
  而初七一早,于氏和燕明栩启程回萧阳,于氏给燕明诚留了一千两银子,省着事事都用沈氏操心。
  十三那日,燕明烨启程了,他带的东西自是不少,虽然说家里帮忙捐了个小官,但是日后官途如何,还得靠他自己。
  他牢牢记着沈氏和章辛媛的话,要为百姓做事,在外不可胡来。临走的时候不舍地抱了抱儿子,深深地看了燕国公府一眼,这便登上马车,走马上任。
  府里少了好些人,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许多。花园里蝉鸣虫叫也少,燕明荞经过的时候,看见花房的小厮正拿着网兜子抓知了。
  过了六七两个月份,天一凉,很快就入冬了,入冬之后就是过年,日子过得可真快。
  燕明荞还记得,顾家来提亲的时候,她觉得日子过得可慢了,但眨眼间,就到五月中旬了,还剩半个多月,就要纳吉,而后是定亲宴。
  现在想想,其实日子过得一点都不慢的,只是送个兄长,就过去小半日。
  兴许定亲之后日子过得更快,燕明荞自知日子过得快,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到成亲那日了,所以她想多陪陪母亲。
  五月后头的事几日,只要不出门,除了早饭,午晚两顿,燕明荞都是去正院用的。
  十八那天,燕明荞在花园见了虞小娘的七姑娘明蓉,今年九岁,看着活泼可爱。燕明荞想,自己出嫁后还有人陪陪母亲,不然母亲在府上太无趣了。
  所以她就带着明蓉跟母亲一块儿吃了顿饭。
  但沈氏饭后和燕明荞说,以后不用这般,“我只有你,明玉、明轩、明烨这几个孩子,再多,不是我的孩子。明蓉她们,自小养在她们小娘身边,也和她们小娘最亲近。母亲知道你是怕我没意思,但有你们四个就够了。”
  生儿育女就是这样,若非有明荞,她在明玉出嫁后就一个人了。
  沈氏觉得明荞这个女儿没白养,看明轩明烨,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更有自己的天地,这就往外走了,只能靠书信联络。和儿媳妇自然隔着一层,孙子还小,她做婆婆的也不好常给抱到正院来。
  而明玉出嫁得早,那会儿明荞才九岁,明玉觉得还有妹妹陪着她,如今婚姻美满,她也放心。只是等明荞出嫁后,她恐怕真就一个人了。
  燕明荞道:“那等熙延长大了,我带他过来和您一起吃饭。今日我还去看了呢,胖乎乎的,可有意思了。”
  她得想个办法才是,让母亲没那么没意思。
  家里人最亲近的,就是二嫂了,明蓉不行,比她大的明芸肯定也不行,燕明荞跟章辛媛说了说这事,也没求别的,就让她常过去看看。
  章辛媛答应得很痛快。
  “反正你二哥也不在家,延哥儿现在还喝奶呢,我也没办法跟他一块儿吃饭,我一个人吃饭也没意思,这样,以后我就跟你去正院和母亲吃,每天都去。”
  章辛媛是心大的,跟谁吃都是吃,况且正院饭菜比静安堂的还好吃呢。
  往深里想想,若是她以后能抱着延哥儿去正远,那时间久了自然感情深,婆婆自然更喜欢这个孙子,大嫂六月份产期,得入秋才回来,那延哥儿既是长孙又得喜欢,那日后肯定得好处呀。
  章辛媛不禁想,还好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要是那种争强好胜的搅屎棍,那许静姝不在燕国公府的日子,她估计能把这个世子之位给弄来。
  还好还好,只是常去看看,不算什么。
  有章辛媛在,正院比以前更热闹,一个爱说爱笑还爱逗母亲笑的嫂子,上哪儿找去。
  而沈氏也觉得热闹多了,她今年三十九岁,再过几年都能过寿了,人年纪大了,是喜欢热闹。
  沈氏一高兴,就想给女儿和儿媳妇好东西,要么是首饰,要么是料子,要么是补品。
  于是章辛媛去得更殷勤了。
  燕明荞觉得她还算了解二嫂的为人,二嫂爽利大方,虽然偶尔看重钱财,但是时间久了肯定会有真心。
  这样,就算她真的嫁人了,母亲这边也放心。
  这样吃饭一直吃到了五月底,入夏之后燕明荞就很少出门了,顾绵也是,她就来过国公府一次,还因为在路上太热,马车里就像蒸笼一样,回府之后就再也不出门了。
  六月初更热,但顾言心比天气热多了,他请了初六的假,一早换好衣裳,去面向祝州老家的南方河水旁,纳吉请示祖先,风平浪静之后,便和陈氏以及安阳侯夫人去给燕国公府送聘书。
  聘书也是婚书,等成亲后还要去官府留存,户籍也得改了,这亲才算真的成了。
  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结亲都是如此,若不去官府,那这亲事也官府不认,哪怕是拜过堂,亲事都不作数。
  婚书送了过来,红底黑字,从右至左是——
  两姓婚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日白头到老,桂馥兰香。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雁谱。
  然后就是顾言和燕明荞两人的名字,上头还有证婚之人,双方的生辰八字,父母姓名……
  周全得不得了。
  这就是两人的婚书。
  上面字迹极其工整,下笔游刃有余,燕明荞看了好几眼,然后悄悄问顾言,“这婚书是谁写的?”
  燕明荞是见过顾言字迹的,这个显然不是,都说婚书是由新郎的父亲写,难不成这个真是顾太傅写的?
  顾言说道:“是我父亲,怎么了?”
  燕明荞:“我是听说顾太傅的字画千金难求,就想问问这个是不是你父亲写的?还真是呀。”
  顾言道:“这个的确是,但是咱们的婚书可不能……卖了银子去,你若想要,我再去求父亲给你写一份就是,你想写什么,再抄一遍婚书?”
  那肯定不能还写婚书了,燕明荞张张嘴,见顾言看着自己,眼睛里好像装着星星,她想,婚书也不错,就改了口,“就婚书吧,我想描个绣样,然后把这个绣下来,到时候再装裱起来,你觉得如何?”
  顾言笑了笑,道:“我觉得甚好。”
  当然好了,挂起来就能日日看见。
  送了聘书,陈氏一行人在燕国公府留了顿饭。还有三日,就是纳征举办定亲宴的日子,到时候顾家把彩礼送过来,然后再请燕国公府的众人,以及两家的亲朋到太傅府参加定亲宴。
  倒也不用燕明荞做什么,不过沈氏肯定是要跟着待客的,毕竟国公府的亲戚是看在国公府的交情才过来,她得招待才是。
  顾家亲戚还少一些,今日过来,陈氏也问问都请哪些人,摆个多少桌合适。陈氏已经把菜单定下了,她觉得燕国公府的亲戚多,所以先准备了一百桌的饭菜。
  沈氏算着国公府这边,估计得有六十桌客人,顾家客人少些,也就三十来桌。
  跟陈氏估算的也差不太多。
  请的都是盛京人,毕竟定亲不比成亲,住得远的客人得成亲才能来。
  沈氏觉得亲事定下来就好,但心底对顾家的彩礼没抱太大期望,毕竟顾家的家底摆在这儿呢,顾太傅是一介清官,陈氏出身清贵,自然不可能拿大把大把的银子来送彩礼。
  只要差不多就好,也没必要非和别人比。女儿陪嫁多些,到时候也能十里红妆。
  但等到初九那日,顾家一早来送彩礼,礼书上的东西还是让沈氏惊讶。
  她也管了许多年家,这么大致一看,差不多也能估算出有多少银子了。
  陈氏曾经说过,顾言自己做生意,每个月有几百两银子的入账,做了几年生意,攒了两万多两银子,差不多全砸到彩礼中了。
  一个庄子一个铺子一个宅子,外加不少首饰和家具,加起来也有两万两银子了。
  对燕国公府来说的确算不上什么,但对顾家来说,真的不少了。
  彩礼和嫁妆不一样,这彩礼就算是娘家全留下,男方家里也没话说。顾家送这些之前必定是想过,这些彩礼燕国公府可能会留下。
  但还是给送了过来。
  沈氏现在觉得顾言是真的不错,这有没有银子是一回事,对待明荞认不认真又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说这彩礼她是不会留,肯定等明荞出嫁都给带过去,但是这事办得就让人舒心。
  顾言是觉得这些银子留着也是留着,给明荞他心里高兴,至于给了之后燕国公府怎么处置,那就是燕国公府的事。
  再说他以后还能再赚钱,又不是只有这些钱。
  而且顾言是真心觉得,沈伯母把明荞养这么大,并不容易。那得付出多少心血才能把明荞养得这么好,这就便宜他了,所以多少彩礼都不为过的。
  其实顾言觉得,这些彩礼比不过明荞二姐的,当初镇北侯拿一半家产做彩礼,他比不上,但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觉得好的。
  让明荞风光出嫁。
  一并送来的还有顾太傅写的婚书,和纳吉那日送来的一模一样,反正燕明荞拿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