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土匪医妃病娇少爷惹不起 >

第600章

土匪医妃病娇少爷惹不起-第600章

小说: 土匪医妃病娇少爷惹不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证据很充分,还有证人,都一并护送进京了。

    皇上把供词放下道“宣刑部尚书进宫见朕。”

    “这么大的案子,一个刑部怕是不敢办吧。”周靖严道。

    “只怕刑部尚书待会儿出宫就会坠马摔伤了。”

    太皇太后在朝中势力不弱。

    这案子查到太皇太后头上,但会不会牵扯上太后和齐王尚未可知。

    牵扯的人越多,刑部尚书就更没胆量查。

    万一扳不倒,他的仕途就到头了。

    皇上摆手道“三司会审,把大理寺和督察院都叫来。”

    小福公公赶紧差人去传话。

    刑部尚书最先到御书房,刚准备迈步进去,身后大理寺卿唤他。

    刑部尚书回头就看到大理寺卿和督察院刘大人匆匆过来,刑部尚书心咯噔一下跳了。

    他以为皇上只传召了他。

    皇上传召他的次数不算少,但还是头一回叫上大理寺卿和督察院。

    三司齐聚,这是要审什么大案啊。

    三人忐忑的迈进御书房,皇上把文远伯府一案的证据和供词交给他们。

    三人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文远伯府是冤枉的,他们都知道,虽然没找到陷害真凶,却也给文远伯府平反了,查抄之物悉数奉还。

    他们想着这案子差不多就算了了,没想到文远伯府还继续往下查了。

    这证据……不重,可压在他们心头沉甸甸的。

    难怪皇上要把他们都叫来了,这案子搁谁手里都是烫手山芋,三个人一块儿查,力量大,倒霉也有个伴。

    没法拒绝,只能领命了。

    从御书房出去后,刑部尚书擦了下头上的冷汗,望着大理寺卿和督察院刘大人道“两位看这案子……。”

    大理寺卿一脸苦笑“皇上还算体谅我们了。”

    “孙家是皇亲国戚,但文远伯府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咱们只能依照国法办了。”

    依照国法,就得把孙家入狱。

    这根本就是没有选择的事。

    三人一同去了刑部,然后亲自大人去包围孙家,把孙家上下都抓了。

    这事一传开,太皇太后气病倒了。

    孙家是她娘家,这一被包围,太皇太后颜面扫地。

    太皇太后一病倒,皇上就得去探望。

    太皇太后根本不见他“还来看哀家做什么,干脆直接把哀家气死算了!”

    皇上头疼的紧,太皇太后这是拿命逼他撤案啊。

    可他已经答应周靖严彻查到底了。

    即便是皇亲国戚,那也不能为了一点兵权就做出诬陷人通敌卖国的事,伤忠良的心,让先皇背负昏庸的骂名。

    他才刚登基,也需要办件轰动的案子来树立君威。

    孙家不长眼,正好撞这个节骨眼上了。

    皇上问了问太医太皇太后的情况,太医说情况不妙。

    毕竟太皇太后年纪不轻了。

    “照顾好太皇太后,若是有什么好歹,朕唯你是问!”

    丢下这一句,皇上转身离开。

    既然太皇太后不见他,他何必苦守在这里,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大事要他处置呢。

    皇上就这么走了,他要真进来,没人敢拦,明摆着就是不愿意进来,过来也不过是做为孙儿不得不装装样子走个过场。

    太皇太后一生气,病的更重了。

    周靖严把案子查的很清楚,毕竟走了这么多天,没有确凿证据,怎么可能撼动得了有太皇太后做靠山的孙家?

    孙家一入狱,仗着是皇亲国戚,张开就叫冤,问话就是不知道。

    这明显不配合的态度,也有点激怒刑部尚书了。

    这都证据确凿了,还这么冥顽不灵。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他们要主动招供,皇上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也会从轻发落一点儿。

    这样的态度,皇上岂会饶他们?!

    什么都问不出来,逼的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他们要给孙家用刑。

    孙家养尊处优,走到哪里都被人奉承,哪里受得了板子,三十大板一上身,命就没了一半了。

    对于陷害文远伯府的事亦供认不讳,不过只孙大人一人认罪了。

    陷害文远伯府是他一人所为,与其他人无关。

    刑部尚书继续盘问,他是把这案子交给谁去办的,把孙家二房给牵扯了进来……

    三天后,案子查清。

    早朝上,刑部尚书当着百官的面向皇上禀告。

    皇上怒不可抑“孙家身为皇亲国戚,竟然做出这样诬陷忠良的事,害先皇遭人唾骂,罪不容赦!”

    “依照国法,该如何判?!”

    刑部尚书硬着头皮道“罪魁祸首判斩立决,其余众人,男的流放千里,女的充作官奴。”

    “只是他们是太皇太后的娘家人,官奴实在有伤太皇太后颜面……。”

    其他大人也纷纷站出来替孙家求情。

    皇上冷笑一声“孙家要顾着太皇太后的颜面,就不会做出陷害忠良的事!”

    正要让刑部严惩,远处一公公跑过来道“皇上,不好了,太皇太后气吐血了。”

===第1252章 严惩===

太皇太后是皇上的皇祖母,她吐血,公公来禀告,皇上不能不当回事。

    除非朝堂上商议的是十万火急的事,否则皇上是没法顶着个“孝”字不去看太皇太后的。

    皇上阴沉着张脸从龙椅上起来,匆匆赶去太皇太后寝殿。

    小福公公顾着扶皇上都没说退朝,百官只能等在那儿,交头接耳,面面相觑。

    皇上对孙家的态度很坚决,但太皇太后的身子骨,皇上也不能不考虑,不知道太皇太后这一病,能不能护着孙家上下?

    万寿宫,是太皇太后的寝宫。

    皇上迈步进去的时候,太医正在给太皇太后施针。

    太皇太后卧在病榻上,脸色苍白,气若游丝。

    皇上上前看了一眼,着实吓了一跳,才不过几天没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头发白了大半,仿佛苍老了十岁不止。

    皇上站在一旁看着,太医几根银针扎下去,太皇太后缓缓醒过来,嘴角还有未擦干的血迹。

    看见皇上,太皇太后悲痛欲绝“若是先皇还在,绝不会允许你如此住处孙家……。”

    孙家是皇上的曾外祖家。

    只是身在帝王家,父子兄弟的感情尚且不深,何况是隔了辈分的曾外祖家了。

    对孙家,皇上不仅没什么感情,甚至还是皇上夺嫡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太皇太后向着太后,向着先太子和六皇子,而非皇上。

    以前没少给他使绊子,皇上自认登基后,没对孙家落井下石已经够宽厚了,太皇太后还对他有这么多要求,不是气糊涂了就是老糊涂了。

    皇上没说话,太皇太后是气的五脏巨疼,太医要给她把脉,太皇太后抬手避开“连娘家都护不住,还活着做什么?!”

    这句话,直接把皇上的怒气挑了起来,皇上冷道“就因为有太皇太后袒护,孙家才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诬陷文远伯,让先皇背负骂名!”

    “如今罪证确凿,太皇太后不大义灭亲还要袒护到底,太皇太后是要朕也做个昏君吗?!”

    太皇太后脸上最后一点血色消失殆尽。

    她没想到皇上态度会这么强硬,连她这个皇祖母的死活都不顾了。

    太后在宝妃的搀扶下走进来,正好听到皇上说的话,她眸底晦暗难测。

    宝妃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其实挺高兴的,女人慕强,若皇上被太皇太后一逼就退让了,宝妃还真看不上这样的皇上。

    帝位威严是最吸引人的。

    太后上前帮孙家求情,道“文远伯府一案疑点重重,所谓指着孙家的证据,哀家看都虚的很,皇上不必急于一时定孙家的罪,等查清楚了再定也不迟。”

    太后没说孙家是冤枉的,毕竟证据不是摆设,这案子是由三司会审,虚假的证据要能蒙混过他们的眼,他们都可以告老还乡了。

    但能拖一时就拖一时,或许事情还有转机呢。

    皇上知道太后打的什么算盘,有些事能拖,有些事不能拖。

    现在太皇太后病倒,孙家的案子压后,这在百官眼里是他这个皇上屈服了,对孙家起了放纵之心。

    到时候替孙家求情的大臣会更多,案子会更难判。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止在战场,在朝堂上也一样。

    太皇太后把先皇抬出来,皇上也抬了“先皇临终前,叮嘱朕后宫不得干涉,太后是要插手孙家之事吗?”

    一顶干政的帽子扣下来,太后脸色变了一变。

    就是太皇太后也架不住啊。

    皇上看着太皇太后道“朕知道太皇太后对孙家的感情,但孙家犯错太大,国法难容,太皇太后要觉得此举让您蒙羞了,处置孙家的事,朕可以交给您来。”

    “大义灭亲,太皇太后必定得百姓称颂!”

    说完,皇上转身叮嘱太医“好好照顾太皇太后。”

    丢下这一句,皇上大步流星的走了。

    太皇太后靠在大迎枕上,进气多出气少了。

    太后看着皇上走远,皇上的话让她心慌不安,她一直觉得皇上羽翼未丰,不成气候,可皇上能说出让太皇太后下旨处置孙家的话来,够狠。

    皇上不仅铁了心要除掉孙家,还怕担个不孝之名,让太皇太后亲自下手。

    这是不把太皇太后活活气死不罢休啊。

    太皇太后气的眼泪横流,但拒绝的话,却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一来是气大了,二来皇上的话虽然狠了点儿,但对太皇太后来说确实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保住了太皇太后的尊严,甚至还落了个“大义灭亲”的美名。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

    太皇太后惨笑不绝。

    听的万寿宫上下后背都发寒。

    皇上去了议政殿,继续商议朝政。

    等朝政商议完,太皇太后也没派人去否决皇上的提议,皇上就当她是答应了。

    “太皇太后悲愤孙家所作所为,让朕不要看在她的面子上轻饶孙家。”皇上冷道。

    “该怎么判,由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商议而定。”

    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察院刘大人站出来领命。

    百官唏嘘,横行霸道了几十年的孙家居然就这么倒了。

    而查清这个案子的是周靖严。

    冀北侯府二少爷的威名传遍京都。

    他是京都出了名的纨绔子弟,却查清楚了这么一件轰动的案子,冀北侯以前有多为这个二儿子丢人,现在就有多自豪,引以为傲。

    当然了,冀北侯内心是既高兴,又不敢置信,这真的是他儿子查的吗?

    孙家上到老太爷,下到几位老爷,被判斩首。

    其他旁支和小辈,流放千里,女眷则充作官奴……

    孙家是皇亲国戚,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现在要被流放了,实在受不了这样的落差,还有充作官奴,大家闺秀哪受得了给人端茶递水做粗活,甚至可能下场更凄凉,一根白绫挂了脖子。

    消息传到太皇太后耳中,太皇太后心情更悲痛,病情更重了。

    太后一心给周靖严添堵,让皇上下旨特赦先皇赐婚给周靖严的未婚妻,孙家有罪,但既然没有被处死,那先皇的赐婚就还算数。

    太后心疼孙六姑娘家逢巨变,无处可去,让周靖严早日迎娶她过门。

    这事可是把人恶心坏了,却又无可奈何,谁让这是先皇赐婚呢。

    太后把孙六姑娘接进宫,让她照顾太皇太后,这颗带着恨意的棋子哪天嫁进冀北侯府,一准能闹的冀北侯府鸡飞狗跳。

    先皇赐的婚,想休都休不掉。

    颜宁心疼表哥,也怕孙六姑娘祸害冀北侯府,求皇上收回先皇赐婚的圣旨,成全周靖严和云初。

    皇上一个头两个大“别的事,朕都能依你,可唯独这事,朕想帮忙都帮不上。”

    若是先皇的赐婚那么好收回,他就不会娶宝妃进宫了。

    先皇耳根子太软,宠幸太后,没把帝位交给齐王已经很不容易了。

    颜宁也知道这事难办,云初劝她别为难皇上,颜宁看着她“那你和表哥怎么办?”

    云初朝她摇头“我还要在宫里伺候你两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周靖严对文远伯府的恩情,她一辈子也还不清。

    之前周靖严在梁州遇刺,虽然她知道的时候,周靖严已经平安无事了,但云初那时候就打定主意了,即便给他做妾,她也绝无怨言。

    但她的亲事,她做不了主。

    颜宁宽慰云初道“二表哥的性子我最了解,除非他自己愿意,否则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也休想逼他成亲。”

    “二表哥钟情你,他一定会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娶你过门,绝不会委屈你的。”

    云初点点头。

    周靖严以受伤未愈为由拒绝现在就成亲,太后也拿他没辙。

    不过太后也不急,孙六姑娘活一日,就一日是他的未婚妻,他赖得了一时,也赖不了一世,他更不敢弄死孙六姑娘。

    为了更好的给冀北侯府添堵,太后还给孙六姑娘找了个靠山,认了义母。

    太后找的人,那肯定是向着太后的,再者孙六姑娘要嫁的是冀北侯府,多这么一个亲家,高兴还来不及呢。

===第1253章 掺和===

近来周靖严的脾气是一天比一天暴躁。

    好不容易才帮文远伯府平了冤屈,云初对他软化了点儿,太后又闹幺蛾子,她拿着先皇赐婚当令箭,就是再气也没辄。

    更可恨的是文远伯府一案孙家是不是被人当枪使了都还没查清楚,孙家老太爷就在刑部大牢里服毒自尽了。

    直觉告诉周靖严,这案子虽然是孙家做下的,但在背后怂恿推波助澜的是太后。

    只是苦于没有证据,怀疑也没有用。

    他现在最头疼的还是先皇的赐婚,退不掉,又不能娶。

    他借口受伤拖着,可也只能拖一时,他的伤总会好,时间久了,只怕太皇太后会给他宣太医诊脉了。

    为了这事,周靖严在酒楼喝闷酒,一杯接一杯。

    不过近来也不全都是烦心事,好歹交了几个朋友,比如南安郡王……

    以前他纨绔之名在外,打架遛狗都不在话下,别人对他要么是看不上眼,要么是敬而远之。

    如今他一举破了文远伯府的案子,告诉大家他虽然纨绔,却也有几分真本事,不是一般的败家纨绔能比的。

    这桩困扰他的亲事,让大家帮忙出谋划策,一个个都爱莫能助。

    除非孙六姑娘人没了,否则这亲事没有丝毫转圜余地。

    偏偏他们都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但凡心狠一点儿,这都不叫事。

    这事困扰了周靖严半个月,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迎来了转机。

    飞虎军回来了。

    卫国公世子上官暨带着飞虎军上了战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的南梁节节败退。

    这场战本来打的就莫名其妙,时机不对,真打起来,才知道是南梁内乱导致的,故意在边关生事,南梁朝廷没有和大齐开战的想法。

    只是真打起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打几个月看看大齐的实力,如果能打下大齐几座城池,逼的大齐和亲求饶,倒也不是件坏事。

    打了几个月,南梁胜少败多,知道眼下不是和大齐交恶的时间,南梁派人求和了。

    臣下作乱,祸及大齐,南梁朝廷承诺一定会活捉叛贼,给大齐一个交待。

    南梁求和,大齐哪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