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天骄(科举)-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的条件。
正宁帝上回在萧景曜面前发病,是捂着心口。萧景曜合理猜测正宁帝可能是心脏功能不太好。想要在现有条件下治疗心疾,只能说,还得是以中医为主,手术,想都不用想。
萧景曜心下再次叹气,就听见正宁帝问他,“你可知,几位皇子见了这幅疆域图,都说了些什么?”
萧景曜直觉危险,正要开口推辞,正宁帝却已经自顾自地开口道:“太子心潮澎湃,说大齐富有四海,是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宁王心驰神往,就差说一句大丈夫当如是。平王面带微笑,对朕歌功颂德。康王对此不甚感兴趣,只道朕日理万机,着实辛苦。福王感慨民生多艰,一点点风雨就能让他们毕生积蓄化为尘土。荣王更是豪情万丈,直言愿意为朕披甲上阵,为大齐开疆辟土,打下更多的领土。”
“依爱卿所见,哪位皇子说的话最合适?”
最合适什么?萧景曜冷汗都要下来了。这种话题也是能随便问的吗?陛下您是不是忘记了我才是个十七岁的孩子,还是个未成年呢,真的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
奈何正宁帝说完后就一直紧紧盯着萧景曜,萧景曜连装傻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说道:“诸位皇子性情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天下,这是大齐百姓之福。”
正宁帝深深看了萧景曜一眼,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你倒是看得明白。”
性情不同啊……
正宁帝闭了闭眼,唇边溢出一声无声的叹息。
萧景曜将这事儿死死藏在心里,没对任何人说。
一直到各国使臣团进京,萧景曜看到了那些身处重要地理位置的小国使臣团后,脑海里又浮现出正宁帝那时候似无奈似释然的神情。
鸿胪寺每年就忙活这么一阵。萧景曜这个大理寺卿也没闲着,各国使臣进京,京城的治安自然是首要大事。若是在这时候闹出大事来,大齐难免在使臣团面前丢脸。
这可是关乎于大齐颜面的问题,正宁帝脾气再好,要是官员们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链子,也得让官员们感受一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是什么滋味。
大理寺和刑部自然不敢懈怠,萧景曜和秦致远互相合作,给两边的侍卫都排了个班,来了个三班倒,将警惕程度提到了最高。
正宁帝和胡阁老等人因为萧景曜先前透露的金银矿消息,对倭国使臣团最为关注。胡阁老还特地安排鸿胪寺的人去套他们的话。
不得不说,大齐真是人才济济。就在这个不怎么适合学语言的时代,鸿胪寺中都有语言大佬,一口倭国话几乎能冒充倭国本地人。没有语言的障碍,鸿胪寺的官员想从倭国使臣嘴里套话就容易多了。
其实倭国使臣也会说大齐官话,但他们的口音太重,又比较生涩,非母语总是不够熟练,用大齐官话来表达,意思太过复杂的话,他们能在脑海里将自己绕晕。
这时候,大齐鸿胪寺的天才们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异国他乡碰上个能说自己本国话的人,多么令人亲切呀!倭国使臣心理防线立即…1…1,不经意间,就被鸿胪寺的官员套出了不少话。
正宁帝他们这才知道,他们岛上确实发现了两座金银矿,现在几大势力还在为金银矿而斗得不可开交。一直到使臣团出发,他们还没斗出个高低来。
正宁帝和胡阁老等人不由有些鄙视。倭国也是有天皇的,竟然连金银矿都护不住,还能让其他势力争来夺去,废物!
让萧景曜意外的是,荣王的语言天赋竟然十分不错,非但能说一口流利的倭国话,还能说胡人的话,以及高黎和交趾话。
这都熟练掌握三门外语了,说荣王是语言天才,真就一点都没夸张。
对此,荣王振振有辞,“儿臣未来可是要为父皇开疆扩土的,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儿臣就是要学了他们的话,到时候打进他们内部,一口气端了他们!”
正宁帝哭笑不得,“交趾已经对大齐称臣,很是温顺,你怎么还惦记上他们了?”
荣王理直气壮,“他那块地最大!”
最大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荣王的观念十分朴素。
正宁帝又是好笑又是自豪,哪个当父亲的会不希望看到孩子有出息?荣王志向远大,自己有学习的动力,还立了一功,正宁帝这个当爹的只有高兴的份,好好嘉奖了荣王一番。
这可让平王酸得不行。
宁王势微,现在能和太子分庭抗礼的,是平王。又因为正宁帝斥责过太子,让平王信心大增,周围谋士更是一个劲儿地吹捧平王,难免让平王有些飘飘然。如今荣王大出风头,平王哪里能忍得了这个落差。
平王自觉是太子的对手,现在反被不起眼的荣王给压了一头,已经取代了宁王的地位,和太子打擂台的平王哪里受得了这个委屈?
荣王跑去倭国使臣团中套话,平王就周旋在其他小国的使臣团之间。今天同交趾使臣相谈甚欢,明天又带着高黎使臣闲逛京城,让他们领略京城的繁华。
虽然正宁帝没给皇子们安排接待使臣的任务,但有了荣王立功在前,平王就没了那么多顾忌,使臣团中,平王已经成为了存在感最高的皇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太子。
但使臣们也不傻,他们也是认真研究过大齐的文化的,知道大齐人处处讲究,虽然这个看起来非常和善的皇子十分强大,但那个胖胖的,走起路来都一步三喘的太子,才是所有皇子中身份最尊贵的!
平王在使臣团中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果,几近为零,当场脸就绿了。
正宁帝等人知道倭国现在才发现两座金银矿后,顿时放下心来,心下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优越感——你们境内的宝贝,我们比你们更清楚!
六百多座金银矿,你们只发现了两座,可见你们并非金银矿的主人。
正宁帝等人理直气壮得很,这可是祥瑞带来的上天的指示,可见上天都是站在大齐这边,让大齐得到这些宝贝。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顺应天意的事,怎么能叫大动兵戈呢?更别提倭匪年年犯边,不知道祸害了多少大齐百姓。现在大齐替天行道,为民报仇,分明就是正义之师!
萧景曜还注意到,西南地的活佛竟然也进京了。
这事儿也是研究院的功劳。正宁帝都把显微镜命名为“芥子镜”了,佛法中说的无尽小的世界,可以借助芥子镜观测到,活佛能忍住不来?
正宁帝当即大喜。
活佛进京,藏地又要被京城掣肘几分。因为地理和信仰原因,藏地一直以来就存在不小的问题。前朝甚至差点脱离了中原的疆域,还是太/祖再次将它平定下来。
现在大齐对西南的掌控,还是有些吃亏的。
如今活佛进京,正宁帝才那么高兴。活佛在藏地的声望那么高,几乎是所有信徒信仰的具现化。他来京城,那边行事多少要谨慎几分。也证明了大齐果然是天下之主,让各地心服口服。
萧景曜忍不住想到了某位十全老人治理各地的手段。说实在的,那位膨胀归膨胀,确实是天生的帝王。在治理藏地上,用的手段,堪称是政治的艺术。
要治理藏地,直接将他的办法拿过来用,一点都不带水土不服的。
萧景曜一不留神又想多了。
活佛一来京城就直奔研究院,问公孙覃要了一台芥子镜后,就住在研究院不出门了,大有在京城长住的架势,差点让护送他进京的护卫们哭出声来。活佛不回去,那他们回去干嘛?
正宁帝却是大喜,再次狠狠表扬了公孙覃一通:干得漂亮!
芥子镜,当真是给大齐带来了太多的惊喜!
活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和刘白芨混熟了,甚至跟着刘白芨打下手,时不时给刘白芨当个记录员,对刘白芨研究的东西,活佛连眉头都没动一下,接受良好。
萧景曜也没想到芥子镜的发明,还会催生出这么一对离奇的组合。这算不算是大齐版的科学与神学的友好接触?
趁着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倭国使臣身上时,萧景曜私底下联系了荣王,让荣王教了他几句满剌加和爪哇话,打算去和这两个国家的使臣套套话。
制海权啊制海权,在萧景曜看来,制海权的重要性,更在倭岛的金银矿之上。
那是能决定世界格局的大事。
但问题来了,大齐现在海禁还未开,就算萧景曜把马六甲海峡的用处夸上了天,大齐一日不开海禁,马六甲海峡的用途对大齐来说就是个鸡肋。
目前大齐的疆域离马六甲海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大齐的水师并不多,能抵抗倭匪,维护临海疆土的安稳就不错了,再去管理马六甲海峡,那就得再次加大水师的比例,不仅要练兵,还要造大船。
萧景曜都能想象出来,自己将这个提议呈报给正宁帝后,正宁帝的脑袋会有多疼了。
萧景曜忍不住有些幸灾乐祸,还好自己管杀不管埋,不用为这些事情头疼哈哈哈。
但萧景曜也不让正宁帝太过头疼,比如治理藏地的金瓶掣签等政策,这样经历过后世检验的政策,完全可以告诉正宁帝,为他分忧嘛。
至于新出来的问题,那和萧景曜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个一心想让大齐变得更好的小年轻而已啊。
正宁帝:朕谢谢你嘞!
自从萧景曜开始在官场发光发热后,正宁帝都觉得自己掉发速度都比以往快了许多。
反正萧景曜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开海禁。闵州那些豪强,萧景曜正琢磨着怎么干掉他们,为开海禁减轻点阻力呢。
倭国使臣只觉得大齐官员今年对他们格外热情些,在某一次,荣王拽着福王,兄弟俩来唱双簧时提到了侵犯大齐海境的倭匪们,说到上头之处,荣王破口大骂,“这些断子绝孙全族死绝的东西,总有一天,本王要砍下他们的头颅当尿壶!”
倭国使臣中有人喝高了,当即变了脸色,拍桌大怒,“八嘎!那其中可是有我们伟大的井鸢家族的武士!才不是什么全族死绝的东西!”
哦豁。
荣王和福王对视一眼,脸色沉了下来,看着已经开始冷汗涔涔的倭国使臣的带头人,冷笑一声,“这就是你们说的,倭匪同你们国内无关?”
“那个路边还是野外?你还是回去好好告诉你们的天皇,敢欺瞒大齐,洗干净等死吧!”
胡阁老等人听闻了这个消息,不怒反喜,当即表示,“陛下,倭国狼子野心,必须得给它一点教训!”
瞌睡就来送枕头,这枕头还是敌人亲自送来的,爽!
第081章
萧景曜看着胡阁老等人瞬间就激动起来的模样, 笑而不语,心里更是清楚,正宁帝一定会答应。
然而其他不知道倭国有金银矿的官员, 听了胡阁老等人的提议,第一反应就是拒绝,“陛下, 倭国不过是蛮夷小岛,没必要劳师动众, 前去攻打它。”
“是啊陛下,倭岛在海上, 大齐若是要攻打倭岛, 还要重新训练水师, 造战船, 其中花费, 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百姓交税不易, 国库现在虽然还算充裕,但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陛下爱民如子, 怎么会做出如此轻率的决定?”
还有官员偷偷地去看胡阁老的脸色,心下很是奇怪,照胡阁老的性子,听到要用大笔的银子去练水师,造战船,早就该跳起来反对了,怎么现在如此激动, 恨不得明天就带着大齐的水师冲上倭岛?
这合理吗?
但凡对胡阁老的性子有点了解的官员,都觉得胡阁老的行为不大正常。
胡阁老得意地捋了捋胡须, 一帮眼皮子浅的东西!和六百多座金银矿比起来,现在这点花费算什么?真要拿下了倭岛,大齐未来几百年都不用愁银两的问题。
以现在银矿开采的速度,萧景曜暂时也不用担心大量白银流入大齐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现在又不是工业化的后世,开采金银矿,效率并不算特别高。说不准到了那个时期,大齐的船队已经开始环游全球,直奔新大陆了。
在工业革命之前,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都是领先全球的,只要西方现在的工业革命还没开始,萧景曜就能确信,目前大齐的国力绝对属于世界顶峰,到时候船队一开,大齐的威名传遍全球,不搞土匪掠夺那一套,也能获得许多资源。
自从知道马六甲海峡还在大齐的控制中后,萧景曜对出海就生出了无限热情。
或者说,不管后世穿过来的是谁,知道这个消息后,心中都不会平静。
闭关锁国留给国人的教训太过深刻,这是每位华夏人刻在骨子里的痛。现如今,大齐就踩在历史转折点上,萧景曜如何能不心情激荡?
只要大齐没有落后,以大齐现如今的国力,其他国家就算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也不会像萧景曜上辈子的时空那样,将大炮对准了华夏的领土。
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后世基本认同的观点。要是战火在自己的国土上点燃,那这场仗,本国从一开始就输了一半。哪怕最终打赢了,那也是惨胜。
萧景曜要做的,就是彻底断绝别人将战火点燃在华夏领土上的可能性。至少,在萧景曜有生之年,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可以,萧景曜希望,从他开始,华夏疆域上再无外敌之辱。
日后若是王朝更迭,大齐不复存在,那也是华夏人内部的事情,不会再有沦为殖民地的屈辱。
这事很难,几乎算是要改变可能出现的历史,也有可能努力到最后,也成为一场空。
但萧景曜想要拼尽全力,试上一试。
芥子镜的出现给了萧景曜极大信心,研究院更是百花齐放,各个领域的大佬齐聚一堂,更是让萧景曜信心满满。
有人才,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大齐凭什么还会落后?
萧景曜心中万分期待,华夏的大航海时代来临,并一直为此付出努力。
正宁帝等人以为萧景曜还关注倭岛的金银矿,只是先前提供的消息太过骇人听闻,不好暴露自己,所以才一直闭嘴不言,从容地看着胡阁老等人来一个喷一个,来两个喷一双。
还真别说,胡阁老的战斗力着实不低,一人几乎干翻了半个御史台,现在正和许季陵喷得唾沫横飞,一边说这是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另一边说你懂个屁,事关大齐颜面问题,这一步绝对不能退,不然其他小国有样学样,拿了大齐的好处还要侵害大齐的百姓,大齐威望何存?
混官场的,基本没有傻子。一看胡阁老这和平常截然不同的状态,大多数官员心里头也猜出来,这里头还有内情。
政事堂的事,许多都是正宁帝和阁老们的密谈,并不会全部告知百官。现在胡阁老以一敌十,李首辅等阁老笑而不语,时不时给胡阁老帮腔,再看一眼高坐龙椅上的正宁帝,虽然还没开口做出决定,但正宁帝保持沉默,看着胡阁老大杀四方,本来就说明了他的态度。
于是大家就懂了,这里头肯定有事儿!反正就算陛下昏了头,阁老们也不可能全部昏头,尤其是胡阁老,好好的一只铁公鸡突然就变得大方起来,只能证明攻打倭岛,于大齐有利。至少在钱财方面,不仅不会吃亏,反而能赚上一大笔。
御史们和胡阁老吵完,其他人一开始惊讶后,冷静思考了一阵,觉得这把高端局应该没有他们反对的份,看完了御史的发挥,其他人便明智地保持了沉默。
正宁帝见官员们终于安静了下来,直接点了顾将军的名,“明晟,你来说说,如果要攻打倭岛,该做些什么准备?”
顾明晟出列,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