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重返年代-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娘,您这几天别吃肉了,鸡肉也不能吃。吃几天清淡的,然后我给你的药你就嘴里时常含着,一天吃个四五颗都没关系。”
“知道了,我就是这几天喝水少了,过几天就好。”
苏奶奶看她一眼:“你呀,就是又兴奋,又操心,水喝得少了,话说得多了,这嗓子可不就哑了嘛。”
赵红梅笑了笑:“反正晓晓进门了,后头我就不操心了,注意两天就好了。”
李晓晓心里有些不自在,总觉得婆婆会生病,都是因为自己的原故。
苏向南察觉到她的心思,在桌上轻轻握了握她的手,朝她笑了笑,李晓晓这心里立马就觉得熨贴了。
苏向南和李晓晓都有三天的婚假。
等明天就得上班了。
赵红梅让李晓晓先好好歇歇,反正家里头也没有什么活计需要干的。
“明天你们就要开始上班了,咱们县里头的房子还没有弄好呢,你们俩打算怎么住,商量好了吗?”
苏向南清了清嗓子道:“想好了。我们单位给我分了一间单人宿舍,晓晓和我平时就在宿舍住了,也不开火,一起吃食堂就好,等到了周六我们就回来,周一早上再走。”
苏奶奶觉得行,小俩口都工作,也没有那个时间做饭,吃食堂也挺好的,只是担心这营养跟不上。
苏奶奶只需要一个眼神,赵红梅就明白婆婆在想什么了。
“这样吧,只有一间单身宿舍,做饭也不方便。等明天你们走的时候,带上一些挂面和鸡蛋,屋里头弄个小电炉子。总吃食堂这营养也不行,再说晚上饿了,你们去哪儿吃呀?”
苏奶奶很满意儿媳妇这样的安排,煮挂面多省事儿呀,清水就行,再加上两个荷包蛋,吃着又舒坦又省事。
“行,我们听娘的。”
苏小软清了一下嗓子道:“我屋里有一个电炉子,是先前在省城里跟别人换的,你们拿去用吧,还是新的呢。”
苏向南笑的露出一口大白牙:“谢谢软宝了。”
苏奶奶又找出来一罐麦乳精和一包红糖。
“把这个也带过去,这红糖是给晓晓喝的,向南你可别跟她抢。”
“怎么可能呢,奶你小看我了!”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大家也都陆续开始上班,回归正轨。
赵红梅因为嗓子的原因,又在家多歇了几天才去服装厂上班。
虎子现在已经坐地很稳当了,偶尔还能爬那么一小截,现在就是苏奶奶的心头宝,谁来也舍不得让抱走。
又过了几天,苏建军轮休,特意过来看她。
苏奶奶跟他聊了几句之后,就从柜子里拿出来一个小布包,里面有不少的大团结。
“这是二百块钱,你拿着。”
苏建军一脸懵:“娘,你给我这个干啥?”
“我的几个孙子,不管是结婚还是买房,我都一视同仁,一人给一百块钱,你替他们拿着吧。”
第568章 敏锐的苏奶奶
苏建军不敢接,一脸忐忑地问道:“娘,你这是咋了?您这么大岁数了,本该着我们孝敬您呢,怎么能拿您的钱?”
“拿着吧。都一样,等回头我也给向前和向上。”
苏建军颤颤微微地接了,总觉得这钱有点儿烫手。
“这钱是这么多年,你们兄弟几个孝敬我,我攒下来的。最困难的那几年,手里头是真没钱了。不过后来又慢慢地好了起来,特别是软宝的福气又回来了,老四一家的进项也是越来越多,我手里头就又攒了不少钱。”
苏奶奶这话其实说的也算是明白。
当初苏建业一家子把老大老二孝敬的钱基本上都花光了,后来孩子们大一些了,苏建业一家子又开始把先前的钱给补上,所以老太太手里头就又有了积蓄,而且还不少。
“娘,老四日子过得好,他愿意孝敬您,那您就自己收着多好。”
“不用,我手里头还有呢。”
苏奶奶笑眯眯道:“软宝不让我说,她每年都给我一笔钱让我存着呢,我说给她攒嫁妆,她说不要,去年过年的时候,软宝又给了我一千块钱,我哪里能花得完呀。”
苏建军听着都有点儿腿软。
苏小软自己给了老太太一千块钱?
这是说真的还是闹着玩儿呢?
“娘,软宝真给了您一千?”
“那可不!软宝有出息,运气也好,而且这几年不仅仅是蘑菇加工厂那里要给她钱,蘑菇种植基地也得给她算着满工分呢。再加上她每回进山,就不走空,这孩子一个人挣得能抵得上一家子了。”
苏小软运气好这事儿吧,苏建军是知道的。
以前苏向安就总爱追着软宝满山跑,哪会回来那北篓里头都是满的。
“娘,那我们也不能要您的钱呀,这是软宝孝敬您的,您又拿给我们,这算是怎么回事呀!”
“没那么多的讲究,再说了,以前老四家日子难过的时候,也多亏了你们接济,尤其是老大,他操的心最多,他每回给家里头寄的钱和票,老四都拿帐本记着呢。”
苏建军知道,自打老四一家子日子好过以后,每年没少往京都寄东西,就说这每年做的腊肉腊肠啥的,回回也都给他们送去好些个。
苏建军也知道,大哥帮扶家里头是最多的,当初他结婚生子,还是多亏了有大哥给寄回来的钱呢。
这么一合计,他觉得自己也亏欠大哥良多。
“娘,其实还是我们沾大哥的光比较多。也是我粗心大意,合该着多回报大哥的。”
“你心里头明白就好,你大哥虽然现在不差钱,可是你们有这份儿心,他就高兴。”
苏建军点头,他们有心回报大哥,大哥才会觉得自己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至少没养出几个白眼儿狼来。
“行了,你也不用想太多。现在孩子们都大了,向安今年也要结婚了吧?咱们老苏家算是门风比较清正的,至少家庭和睦,虽然偶尔有那种歪棒子,但是瑕不掩玉,咱们老苏家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让向安把书本也捡起来,好好复习一下高中的知识,别因为工作了,就把以前学的都给扔到狗肚子里去了。”
苏建军眼神一闪,“娘,这是大哥给来了什么消息?”
苏奶奶摇头:“好几个大队里的老师都被人接走了,有的去了京都,有的去了沪市,那可都是大地方,而且是体体面面的去的。你觉得这会不会是一个信号?”
苏建军一怔,没想到老娘这把年纪了,还这么敏锐呀!
“有可能,那我得回去嘱咐向安几句。”
“嗯,咱们也只是猜测,自己先暗地里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就算是不高考,那学了东西就是咱自己的,别人还能夺了去?总归还是有知识有文化才能走得更长远。”
“您说的是,这事儿我一定记在心上。”
县里的房子基本上已经弄好了,这会儿装修也简单,就只是刷了一层白就算是可以了。
苏建业特意拜托了王兴从省城买了一套沙发给送过来,就因为这套沙发,可是把苏建业给得意得不行。
早就看中了,直到现在才买。
三间卧室里放的都是双人床。
苏小软和老太太一个屋,屋里还并排放了两个柜子。
这些家俱有些是从家俱厂买的,有些是苏建业自己找人打的。
乡下有自己攒的木头,再加上了他认识不少有手艺的人,自己打出来的家俱使着更趁手。
苏奶奶屋里用的是旧柜子,老太太对于自己用久了的东西是有感情的,苏建业拗不过她,就把以前苏小软用的书桌也一并给搬过去了。
苏向南的卧室里,用的基本上都是结婚时准备的那些家俱,结婚时的新房里,只留下了一个双人床和一个大衣柜。
东西运走了,可是苏奶奶不着急往城里搬。
她也知道,去了城里,孩子们上班方便,赵红梅也就能轻松一些,不必再总是两头跑了。
可她就是舍不得呀。
结果正打算收拾衣裳的时候,三房出事了。
一大早,苏向兵红着眼睛过来给他们磕了头,说他奶奶没了。
苏建业心里头一突,直觉就是先回头看自家老娘。
见老娘的状态还行,这才把向兵扶起来,然后简单问了几句,就让他去别人家报丧,他立马扶了老太太回屋,自己又去换了身衣裳。
苏建业先送了老太太去苏向兵家,之后才骑车去公社里喊了苏向成,又给苏向东打了电话,告诉他让赵红梅先回来。
苏小软也得了信儿,这是她的堂奶奶,她也得回去一趟的。
灵堂就设在了老宅子,以前的那种土坯房,有些简陋,但是被收拾地很干净。
屋里屋外都看起来很整齐,那种老式的窗户上糊的纸,看着也还很新,应该是年前才新换上的。
小水和小木都在里头跪着,小声哭着,苏向兵在外面接待着过来的族人和乡亲们,院里院外都挂了白。
苏小软看到这种场景,没见到三奶奶的遗容呢,就悲从中来,有点儿想哭了。
第569章 丧事
三奶奶的丧事办得很隆重,毕竟苏家老三房就只有这么一位长辈了,等她过世,这一房就是苏向兵的父亲那一辈来商量一些大事了。
苏奶奶过来坐了没一会儿,二奶奶和二爷爷两口子就搀扶着过来了。
“还以为她能比我长寿呢,谁知道竟然比我走的早。”
苏二奶奶一开口,眼泪就往下掉。
她们这几个妯娌,如今就只剩下她和老四家的了,这心里头怎么能不难受?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是就开始畏惧死亡,害怕病灾。
苏二奶奶也不例外。
临晌午的时候,赵红梅才带着苏小软赶回来了,母女俩直接骑车子到了苏向兵这边,然后才被苏国安媳妇拉着去换了孝衣。
苏小软的孝衣简单,毕竟是又小了一辈。
苏向南娶媳妇才多长时间呀,那股子喜庆劲儿还没散呢,这就要办丧事了。
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其实也都明白,如果不是那年的大雪压塌了房子,三爷爷不会那么早过世,而三奶奶的腿也不会受伤,那应该还可以多活好几年呢。
世事难料。
到了这一步,再说如果,那就晚了。
苏国富和苏国盛兄弟俩都在院子里站着,如果来了人,他们兄弟俩就得给人家磕头算是回礼。
刘小多等几个女人都在屋里头,时不时地传出一阵哭声。
现在日子好过一些了,三奶奶自打腿受伤了之后,倒也没有受太大的罪,就是行动不太方便,但是吃喝上,两个儿子待她还是可以的,特别是苏国盛家,但凡是有一口细粮,也会先紧着她;有肉了更是得给她送一碗过来。
刘小多原本就是个爱计较的性子,只是这会儿是给老太太办丧事,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男人们做主的,所以话才少了。
不过话少,不代表她就是息事宁人的意思。
这场丧事是让苏国安负责管事的,不管是采买还是其它,都得经他的手。
最后再把这花了多少钱,亲戚乡亲们送了多少的礼钱,也都汇总了一下,然后都交给他们兄弟俩,看看这钱怎么出。
收回来的钱肯定是不抵花用的钱。
当初苏国安过来的时候,就让他们兄弟俩一人先拿了二百出来,说好了多退少补。
现在这钱没花完。
余下了一百多。
丧事之所以花费高,除了买肉、菜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丧事必备的东西,比如说骨灰盒、请人挖坟等等。
这挖坟的活虽然是自己族人们做的,但是总不能让人家白忙活。
苏国安的帐目记得很清楚,买了多少烟酒,一笔不落。
按道理来说,余下的钱应该是两人平分,但是刘小多不乐意了。
刘小多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这礼钱有的是冲着国盛的面子给的,但是也有的是冲着苏国富的面子给的,她以为冲着苏国富出礼钱的人多,所以这余下的钱就应该是苏国富多分一些。
苏国富没吭声,跟这个嫂子处了这么多年了,哪能不知道她的性子?
苏国安则是皱眉怼了她一句:“都是乡里乡亲的,除了比较特别的几个,你能说出来哪个跟国富是更好的?”
这话还真没法儿说。
都在一个大队里头住着,而且送人情的,也都是乡亲们,这帐真没法儿算地那么仔细。
谁还没几个玩儿的特别好的兄弟?
可是这也差不了个块儿八毛的,苏国安也就没有给他们兄弟分,主要是连他们本人都不好分出来,更何况是外人了!
苏国富到底还是要脸面的,黑脸道:“行了,有你什么事儿!回去!”
刘小多还想要再说,被她娘家的一个妹子给拉回去了。
这种事情,的确是很难分清楚,难道真因为那么三瓜俩枣的打一架?
老娘才刚过世,就不怕把老太太吵得不得安宁了?
最终,这余下的钱还是平分了。
苏国安见他们把钱分好了,余下的事情就好安排了。
老太太当初住的这老宅子,其实是分给了苏国富的,当初就说好了,她走了之后,这房子就给苏国富。
其实也不过就是两间土坯房子,也没啥好惦记的。
但是老太太今年过年的时候,特意找了族里头的几位管事的来家里,把自己的遗言也交待清楚了。
老太太手里头还有一些钱,不多,总共还有五十多块钱,当时说的就是她先留着,等以后她死了,就把这钱都给苏向兵家的几个孩子读书用。
当时刘小多就不乐意,说老太太偏心眼儿。
老太太也没给她脸,直接就说了这些年苏向兵两口子是怎么孝敬她的,不说这端菜做饭了,只说自己穿的衣裳,盖的被褥,哪一样不是苏向兵两口子给她置办的?就是脏了,也是向兵媳妇给她拆洗的。
这好几年了,老太太觉得自己只能留下五十几块钱,这就算是少的,她还觉得亏待了苏向兵媳妇呢。
刘小多不干,又要闹,被苏国富强行给按下去了。
这么多年,苏向兵一家子是怎么照顾老人的,族里头的人也都看在眼里。
不说大人,就是小水小木他们兄弟俩,也是包了这院子里头一年要用的柴火,平时打水扫院子清理屋子,不是他们兄弟俩,就是苏向兵,这些活,刘小多可是一个手指头都没动过。
老太太没明着点苏国富的名儿,但是苏国富自己能不知道羞臊?
他一个当亲儿子的,还不如孙子以及重孙子孝顺,说出去都没脸!
如今老太太没了,苏国安又把族里头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也请过来,把那些钱都一一数清楚了,然后给了苏向兵。
苏向兵接过来后,哭的那叫一个伤心。
苏向兵自小是被奶奶带大的,自然是跟她亲厚。
而刘小多看苏向兵这样,送一记白眼儿,还嘟囔道:“哼,得了便宜还卖乖。没见过这样的老太太,手里头有钱,不给儿子,反倒是给孙子了!”
没人理会刘小多,也知道她这是说酸话呢。
“国富回头去大队里把房子的手续办一下,我给你开证明,然后你得去公社里办。”
第570章 把亲家给忘了
苏国富和刘小多不知道的是,老太太在今年的大年初一时,就觉得自己可能撑不了多久了,所以把自己当年的陪嫁,其实也不过就是一对小小的银耳环和一个藏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金戒指都给了苏向兵媳妇招娣。
那个金戒指,老太太得有二十年没有戴过了。
刚进门的时候,也不过是戴了几天,再后来年景不好,就一直藏着,等到后来孩子们稍大一些,也只是戴了没几天,又赶上了大旱,就再也没敢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