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重返年代-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镇上这家服装厂你知道吧?”
苏小软点头:“知道的,当初我娘还在那里上过班,后来才调到的县服装厂。”
张书记点点头,声音温和道:“如今这厂子是不行了,想必你也听说了,被县服装厂给坑得不轻。这件事县里已经对县服装厂的几个负责人做出了批评和处置,可问题是这镇服装厂还得盘活呀!”
苏小软皱眉,这还上赶着来让她买了?
“张叔,我也不跟您客气,这服装厂什么情况,我大概也听说了一些,首先这设备老旧,说实话也值不了什么钱了。再则,听说这厂里还有一堆烂帐呢,我可真不想费这个心。”
“小苏呀,我知道你是个有大本事的。你放心,工资这一块呢,我不会让你头疼。只是这一百多人呢,如果这个厂倒了,这些工人们怎么办?他们可都是城镇户口,没有地,没了工作,他们的生活问题该怎么办?”
苏小软沉默了,这不是她一个生意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实在是不想给领导背锅。
张书记见她不答话,便以为她受到了触动,又道:“小苏同志呀,这家服装厂呢,也的确是有年头了,不过厂房和职工宿舍都还能用,再住个十几二十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若是拿下了,也亏不了。”
如果是县服装厂要改制,怕是不知道多少人抢破了头也会争取一下子。
可问题是镇上这家服装厂的确是不那么好接手。
首先这么多的工人安置上,就是一个大问题。
再则这个厂子规模太小了,不管是谁接手了这家厂子,想要赚大钱,扩大生产规模肯定都是必要的。而且厂里那么多的老旧设备,怎么处置?
再说了,苏小软可不想什么样的工人都要,最起码也得经过考核的。
最主要的是,苏小软觉得自己现在手里头没有可用之人了。
霍云翔和霍云生这俩能盯住羽绒厂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一个服装厂,能行吗?
不过这位领导都亲自上门了,自己也不好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张叔,我也不瞒您,资金我有,可是我在京都也有自己的服装厂,比这个要大,设备也是全国最先进的。如果我接手这个厂子,基本上所有的设备都要汰淘掉了,我还得重新进设备,而这些新设备的便用,我还得再找人来培训,这其中的投入可以说是跟产出不成正比的。”
张书记也不是头一天当领导了,哪能听不出苏小软话里的意思?
“小苏同志呀,我也明白你的顾虑。你放心,只要你愿意接手,我们县里肯定是大力支持的。”
具体怎么个支持法,那肯定还是要再商量的。
这就是谈判了。
苏小软心里暗骂了一声老狐狸,她原本对这个厂子没什么心思的,现在被他这么一说,反倒是被套上了。
不过苏小软也不急,反正这厂子亏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还是等他们县里把工人的工资问题解决了再说吧。
当然,苏小软觉得县里要是能解决工资问题,也就不至于拖到现在了。
她过来的重点,还是在于羽绒厂和敬老院的事。
服装厂还没谈好呢,苏小软先拿着自己的计划书去了县里。
张书记看到她做的这么详细的计划以及相关的后续都做了各种考虑,真地是佩服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呀。
“小苏同志,你这份计划书做的非常好,看来也是为我们高县的孤寡老人着想呀。”
一起过来的,还有苏向东,他比苏小软更擅长于跟领导打交道。
“张书记,您快别夸她了,为了弄这个,连累得我们兄弟好几个都没能好好歇着呢。明明都放假了,可我感觉我这比平时上课还累呢,晚上十一点以前就别想睡觉。”
这看似埋怨,实则是在夸着苏小软的话,让张书记哈哈一笑。
“不错呀,你们都是好同志,我更要好好谢谢你们的奶奶呀,听说她当年还给咱们的同志送过信,差点儿让小日子给抓了,是位女英雄呀。”
“您过奖了。不过我奶奶的确是个奇人,有勇有谋。要不是有我奶奶管着一大家子,我大伯二伯也不可能有今天。对了,我二伯本来今天也要来的,只是因为工作离不开身,所以只能是我们先过来了。”
张书记知道她二伯苏建军,现在在火车站工作,而且已经是那里最大的领导了。
“这件事情,他是什么态度?”
“我二伯自然是全力支持的,而且我二伯娘也会做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也想着让她到敬老院工作,这计划书上面有写。”
张书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
现在高县穷呀!
今年有了羽绒厂这家厂子立起来,如果再顺利地建成了敬老院,那么明年他可能就要往上走了。
说实话,有些舍不得这里,可是又不甘心一直在一个小县城里做事。
男人嘛,谁能没点儿野心了?
“好,我们会上会好好讨论一下,小苏同志的计划书很详细,等我们县里有了结论之后,再通知你。”
第820章 故人
一个星期后,苏小软还是答应了将镇上的服装厂买下,并且县里也答应了她,可以择优录取工人,如果原有的工人不命格,她也可以直接拒绝聘用。
要说这家小破服装厂,苏小软真没想过要买过来,又小又破,实在是没有必要。
可问题是,县里那位可是老狐狸,直接给她弄了一个套餐,这让苏小软心动的,不买也得买了。
只要苏小软愿意买下那家破服装厂,那么紧挨着服装厂的三个方向,苏小软都可以挑选一块工业用地来扩建服装厂,同时,也可以再买下一块商业用地,这样的话,她后续想要盖家属楼的事情,基本上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当然,家属楼一两年内是不会盖的,不过服装厂的扩建那是迫在眉睫的。
就这么个小厂,苏小软都懒得再花心思请人过来打理了。
苏小软这阵子可没闲着,关于县服装厂的事,她也一直在找人打听。
意外的是,曾经的同事,除了被李厂长给挖走了两位之外,还有两位竟然也被强制离职了。
不是开除,显然不是犯了大错的。
可是强制离职又是什么操作?
苏小软看完了资料,觉得这两个人自己也是可以用一用的,毕竟他们的工作能力自己是清楚的,特别是这位蔡银双,做过李月娇多年的秘书,如果不是因为李月娇去了京都做厂长,她肯定是要跟着一起去的。
蔡银双的消息,还是李厂长告诉她的,主要是因为蔡银双一家老小都在高县,她就算是没了工作,也是舍不得离开家人去京都的。
再说了,他们家的条件勉强还可以,所以暂时不担心生计问题,这才没有去京都。
“蔡姨,许久不见了,您现在怎么样?”
蔡银双原本是提着菜篮子去供销社的,没想到半路上竟遇到苏小软了。
“小苏呀,真是好久不见了!听说你考上了京都的大学,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着了呢。”
“怎么可能呢?再怎么说我也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的,其实我基本上每年都回来的,只是可能我来县里的时候少,所以才没能遇上蔡姨。”
蔡银双笑了笑,她现在也是四十出头的年纪了,按说在服装厂的工作还能再干上十几年的,可谁让她是以前李厂长的秘书呢,在厂里不受重视就算了,还要被人算计。
现在这个岁数,多少是有些尴尬的。
找新工作,人家一般是不愿意用她这个年纪的,精力上不及年轻人,虽然有工作经验,但是一些新的事物她接触地又不多,甚至是连打字机都不会用。
不找工作吧,才四十出头的年纪就在家里养老?
这多少是说不过去的。
蔡银双在县里多少年了,工作在办公室里,太阳晒不着,风吹不着的,整体看起来比乡下的同龄人可年轻多了。
“蔡姨,听说王金柱也离职了?”
“嗯,不离职还能咋地?他这还算是好的,好歹把工作给卖了,落了大几百块钱,要不然再拖下去,都有可能被厂长开除的。”
对于王金柱的情况,李厂长并不怎么清楚。
苏小软多问了一句:“是因为他得罪人了?”
“算是吧。”蔡银双提及王金柱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可惜的:“其实这孩子工作能力不错,不管是文案还是思路,都算是比较活的。可是他不得领导看重呀,又没有后台,竞争不过人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连蔡银双这样的老资历都不行,更何况是王金柱了。
“蔡姨,是这样,您现在还有工作的打算吗?”
蔡银双愣了一下:“啥?”
苏小软把自己在镇上服装厂的事情说了,甚至还言明是得了县领导的支持,这才买下来的。
“那服装厂改名字了?”
“改了,目前叫佳人服装公司高县分厂。”
蔡银双总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一时也没多想,沉默了一会儿才问:“按说服装厂离县里也不远,骑车子半个小时也就到了。不过我这个岁数,你确定要用我?”
不是蔡银双不自信,实在是这两年找工作被人拒绝的经历让她不敢再有什么希望了。
苏小软倒是很能理解她的这种心情,任谁被拒绝了无数次,甚至是还要带着冷嘲热讽的侮辱,都会不自信。
“蔡姨,您的工作能力我是知道的,再说我是开厂子,又不是做慈善,如果您工作能力不行,我也不会特意过来找你呀。”
这话说得有道理,蔡银双还真地就心动了。
不过蔡银双还是说要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苏小软给她时间考虑,只不过也是有限制的。
“这是我的电话,如果两天内我没有收到您的答复,就认定您放弃这次机会了,到时候我会安排其它人上岗,蔡姨可不要觉得我无情才好。”
“怎么会,这是应该的。你放心,我们家里商量好了,一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过去。”
苏小软跟蔡银双分开之后,又去找了王金柱。
王金柱现在过的是真惨。
他家里人口本来就多,虽然卖工作得了大几百块钱,但是这钱也不经花呀,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媳妇、兄弟,个个都指着他来养,这怎么可能够花?
好在王金柱找了一个做苦力的临时工,一个月也能往家里拿回二十几块钱去,他媳妇在纺织厂上班,只是三班倒,比较辛苦,好在挣的比王金柱多,这家里的日子才能过得下去。
不过,因为这几年的经历,王金柱两口子也从家里分出来了。
不分不行呀。
家里人口太多,而且房子也住不下呀。
王金柱是老大,按说不应该被分出来,可是家里长辈偏疼小的,他不搬出来又能怎么办?
好在媳妇单位里分了房子,虽然不大,只有两间屋,可好歹也能住人不是。
几年不见,王金柱看上去成熟了许多,黑了,瘦了,脸上都有皱纹了。
两人乍一见面,苏小软都没认出他来。
倒是王金柱先认出了她,毕竟苏小软的变化是真不大,还是那么漂亮又阳光。
第821章 合作
苏小软毫不费力地就把王金柱给忽悠过来了,更准确地说,是王金柱千恩万谢地感激着苏小软愿意再给他一份工作了。
王金柱的文案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这一点,以之前苏小软看过他写的文稿就能确定。
而那边的蔡银双回到家里之后,也把自己要去工作的事情说了,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佳人服装公司?我咋听着这名儿有点熟悉呢?”
蔡银双也是一脸思索的表情:“是呀,我也觉得有些耳熟呢。”
又过了几分钟,蔡银双正刷着碗呢,突然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呀,李厂长去的那家服装厂好像就叫佳人服装厂呢。”
“那这跟京都的那个厂子是一家不?”
蔡银双摇摇头,“不知道,回头问问呗。”
镇上的服装厂虽然顺利地买下来了,但是苏小软还得联系再重新进新设备,至于那些旧的,苏小软又请人挑拣了一番,处理了一多半儿。
苏小软没急着开工,而是让人在服装厂的西侧又开始建厂房了,新厂房建地更高一些,也更大,大窗户也能保证车间内的光线充足。
苏小软这里忙得脚不沾地的,另一边的苏向南倒是轻松了很多。
省城这边有王兴的人盯着呢,现在已经开了三家分店,效益都相当不错。
得知苏奶奶他们都回了老家来,苏向南也找了个机会,带着李晓晓和儿子回老家来住了。
“大嫂也回来了呀!我可太想念大嫂的手艺了,咱们店里的伙食虽然也不差,但是没法儿跟大嫂的手艺比。”
苏向南一边说着,一边去逗坐在炕上的小福宝。
李晓晓则是瞪了男人一眼后又笑道:“大嫂,你说一样是炖肉,为什么我做出来的就跟你做的味道不一样呢?”
赵英子笑了笑:“谁跟谁做的能一模一样呀!要说炖肉,咱家做的味道最好的就是奶奶了。我和娘都是跟着奶奶学的,不也一样不如奶奶做的好吃?再说了,这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呢。向南是因为吃惯了我们做的,所以才觉得你做的味道不对,甭理他,能做给他吃就不错了,还敢挑三拣四的,惯得他!”
最后一句的嫌弃满满,可以说是让苏向南无语极了。
明明以前不这样的呀。
李晓晓则是笑得直不起腰来,让自家男人吃瘪,还不敢还嘴的,还得是大嫂才行。
苏向南不能长时间待在家里,跟王兴说好了,他在家里待上四五天后就回省城,之后有时间了还可以再回来。
比起京都来,从省城到高县只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就行了,可是近多了。
李晓晓就不一样了,干脆就带着儿子在家里住下来了,什么时候奶奶和大嫂他们走了,才想着回省城了。
苏小软提交的关于敬老院的案子也终于过审了,张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苏小软当然是高兴不已。
关于敬老院的事,苏小软这边提出来的是由苏向阳来任副院长,至于院长嘛,那当然是由公家指派了,她无所谓,她只是需要自己这边也得有个监管的人材行。
如果一点儿权利也没有,那还谈个屁的监管!
李丽也进入敬老院工作,不过不是做饭,而是管理后勤。
苏向阳这个副院长,主要就是负责财务方面的,这样一来,大家各需所求。
一直让上面头疼的一些民生问题可以解决,而苏小软也能顺利地安排人监管,而且还不需要政府出前期的资金。
就算是后续的费用,也是公家出一部分,苏小软这里出一部分。
为了保证敬老院可以正堂的维持下去,苏小软主动往高县的银行里先行存入了一万块钱做‘押金’,这让县里的领导们都纷纷称赞。
说白了,现在财政困难,能有人愿意出钱来帮着分担一些压力,他们当然是乐见其成的。
苏小软这钱也不是白投的,相关的条件和制度也都是她让顾楠咨询过几家敬老院之后才拟定出来的。
为国家或者说是为高县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那自然是可以优先享受入住敬老院的资格的。
而如果是家中有儿有女,但是儿女们不孝,也想着往敬老院送的,那你就得往外拿钱了。
敬老院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地方。
别以为有了这么个机构,就能摆脱赡养老人的义务了。
苏向阳原本是木材厂上班的,他自己是高中毕业,其实高中两年都没怎么学东西,那会儿正是学农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