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重返年代-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好嚷嚷出去,毕竟人家孝敬自己的亲娘,咋说都是有道理的。
“那成,回头我去县里取回来。”
苏奶奶又从一旁的柜子里取出一个小布包来。
“这是票,你再去买几罐麦乳精回来,然后给你二伯和三伯娘家都各送一罐,就说是建民寄回来孝敬他们的。”
当年苏奶奶乍一守寡,一个人拉扯六个孩子,总归是有难处的。
要不是这些叔伯兄弟们帮忙,只怕现在也都活不了了。
所以,这些年来,苏奶奶一直记着人家的恩情,但凡是家里头有点儿好东西,都想着给几位兄嫂送过去。
苏建业也明白了,老太太这是想着给三哥找补一下子呢。
“那我再买点儿软和的鸡蛋糕吧,二伯和三伯娘牙口不好,这东西还能放上两天慢慢吃。”
“行。”
第239章 给软宝存上(三更)
这个年代很风靡的鸡蛋糕,受欢迎的程度,可以说是席卷至全国各地,这样的鸡蛋糕尤其在县城或是村镇似乎更多见一点。
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加上交通也不发达,所以可以选的点心不多。
而苏建业是要给两位长辈买的,买这个自然是最合适的,真要是带着二斤江米条过去,那才要被长辈们骂了。
红遍大江南北的鸡蛋糕做起来其实很简单的,只需要鸡蛋、面粉、白糖、油就能做出来。
这东西又轻又软,二斤看上去就不少了。
苏建业骑车子进村之后,没急着回家,先去两家把东西送了,而且一再表示这是他三哥特意寄回来孝敬几位长辈的。
二爷爷的脸上总算是有了几分笑模样,还算苏建民这小子懂事。
苏建业给两家长辈准备的除了一罐麦乳精、二斤鸡蛋糕之外,还额外给两家各带了一只搪瓷缸子。
这东西经用,而且不管是长辈还是孩子都能用得上,算是比较实惠的东西。
三奶奶那里得了东西,自然是十分高兴,正好小水过来给她送衣裳,三奶奶顺手就把这只搪瓷缸子给他了。
三奶奶的衣裳基本上都是王招娣在洗,也就是小水他娘。
这么长时间了,哪个儿子孝顺,哪个儿媳妇靠不住,老太太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晚上,三奶奶又把王招娣叫过来,然后让她拿了一个洗干净的罐头瓶子,将麦乳精倒了一半过去。
王招娣不太敢要,“娘,这东西补身子,还是您留着吃吧。”
“给你你就收着,最近向兵他们不是在扣砖坯嘛,弄好了之后还要盖房,辛苦着呢,给他冲一碗,还有小水小木几个,都在长身体,也喝点儿。”
王招娣心中感动不已,虽然婆婆没有提及自己,但是她知道婆婆这就是心里有他们的。
“谢谢娘。”
“嗯,回去的时候把东西收好了,别让人看见再生事端。”
“我知道了。”
苏建业把剩下的钱都给了老太太。
晚上,吃完饭苏奶奶就把苏小软和苏建业两口子都叫进屋了。
“这五百块钱,明天建业给存到软宝的存折里,余下的钱,就当家用。”
苏建业一脸震惊,随后又是反对:“娘,这不行,这是三哥孝敬您的,不能给软宝。”
苏小软也是连连摇头:“奶,这钱我可不能要。您收着吧,以后我带您去省城玩,咱们到时候买新衣裳穿,买好吃的。”
苏奶奶笑得一脸得蔼:“乖宝,奶奶知道你孝顺。这钱呀,奶奶拿着也没什么用,家里吃的用的,样样不缺。这钱是老三孝敬我的没错,可是这么多年,我一直跟着你们一起生活,按理说这钱是该着给建业,可是我老婆子偏心,而且这两年也没少让软宝吃亏,别的不说,光是给老大的那几支人参,那得要多少钱呀!”
苏建业仍然不同意:“那不一样,那是我亲哥。而且这么多年,大哥也没少帮衬我们,我们能帮得上忙就很高兴了,这钱我们不能要。”
苏奶奶沉下脸来:“我都说了,这钱是给软宝的,以后给软宝当嫁妆,没说要给你!”
苏建业一噎,扭头看向了苏小软。
苏小软也是一脸懵呀,她虽然看不上这些钱,可是五百块钱真不是小数了,她哪敢随便要呀。
赵红梅打圆场道:“娘,要不这钱您就代软宝收着吧。她还小,又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您收着就行,以后您给她添妆。”
苏奶奶摇头:“说了给软宝的就是给软宝的。今晚把你们两口子叫过来也是要说这个事儿,以后我手里头的东西,全都是要留给软宝的。当然,三个孙子结婚,我也会各自出一份儿,不会让你们为难。只是余下的,别人就别想着惦记了。”
苏建业和赵红梅也明白了老太太的意思,其实他们夫妻俩也心知肚明,家里头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过,多亏了有软宝里里外外的忙活了。
而且早先的时候,家里吃不起细粮,还是多亏了软宝能弄到,要不然,这两年苏向南和苏向北兄弟俩能蹿到这么一米八多的大个子?
在北方,汉子们大多能长到一米七五左右,可是再高了,就比较少见了,主要还是因为营养跟不上。
而苏家的几兄弟,没有一个矮的,个个都超过了一米八,女孩子瞧着就有一种安全感。
苏小软的个头也不矮,今年才十五,这个子已经比赵红梅还要高了,估计还能再长长。
“娘,您心疼软宝我们都知道,我和红梅也商量过了,以后我们老了也就跟着软宝过,软宝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要给我们养老的,是吧,软宝?”
苏小软脸上的笑就跟那盛开的荷花似的,“当然了,我以后给爹娘养老,还有奶奶,以后也跟着我过。我带你们去省城,去外头的大城市里住小洋楼,吃最精贵的点心。”
且不说这番话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少,只说苏小软这样诚心,老太太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还是我的软宝最贴心呀,好,以后我们都跟着软宝过。”
苏小软用力地点点头:“就是呢,以后我肯定会赚很多的钱,可是我又不怎么会打理,总要奶奶帮我管着的,还有我也不太会做饭,万一吃不好怎么办?还得让娘照顾我呢。所以咱们平时在吃食上就不用太抠了,大家都有一副好身体才是最要紧的。”
苏建业哈哈大笑:“软宝说的对,咱们都听软宝的。”
赵红梅想着闺女的好运道,再想想那逆天的本事,以后让别人来照顾,她也不放心呐。
对,还是得自己跟着,以后闺女去哪儿,她就去哪儿,只要闺女好好的,其它的都不重要。
“对了,叫你们来还有一件事儿呢。”
苏奶奶从口袋里摸出来一张红纸。
“我请人看过日子了,这上头有三个日子,红梅你一会儿让英子看看,让她挑一个中意的。”
苏小软眼睛瞪大:“终于可以改口叫嫂子了?”
第240章 大干一场
赵英子选了农历九月底的日子,这是三个日子中日期占中间位的一个。
赵红梅没有参与意见,见她选定了日子,接下来就要开始筹备各种东西了。
比如说到时候要借桌椅板凳,还要发贴子,连锅碗瓢盆怕是都要跟亲戚邻居们借,所以这得提前跟人家打好招呼。
而且乡下人结婚,一般有人定了这个日子,其它再有结婚的,就会主动错开这个日子,如果实在是错不开了,也会先跟这家打个招呼,说明一下原因,也免得乡里乡亲的心里头再有疙瘩。
苏小软现在满心思都是在家里头鼓捣新菌菇的培养包,所以基本上不出门。
因为这个,大队里也是每天给苏小软记着十工分,全大队的人都没意见,毕竟要不是有苏小软,他们也不可能有建蘑菇屋的机会,更不可能得到上面的许可,可以用蘑菇来抵公粮。
转眼就到了八月初十。
大队部为了让大家伙都过一个丰盛一点儿中秋节,所以特意提前安排给大家分粮分钱。
蘑菇屋的收益并没有很多,主要还是养殖场那边的收益厉害。
光是鸡蛋,这一个月的收入就相当可观。
而且到了八月,已经有一批出栏的鸡鸭分别被送到了国营供销社和收购站,现在养殖场那边正由刘泉几人琢磨着自己搞孵化呢。
分钱也是按照人头分的,主要是看工分。
这一次分的钱和粮最多的,是苏有田家。
苏有田家的壮劳力多,而且又没有分家,所以显得就特别多。
苏建业家分地不算太多,主要是苏向东和赵英子的户口都不在红星大队了,就连赵红梅现在都成了城镇户口,也不能再分粮了。
不过,她今年有几个月是有工分的,所以还是分到了一些粮食。
虽然有三口人不能分钱,可是苏建业和苏小软分到的钱多呀。
因为他们俩是蘑菇屋的技术骨干,而且养殖场能操办起来,也多亏了苏小软,所以给她记的工分算是比较高的。
再加上苏向南和苏向北不上学的时候也是天天下地,所以他们家分的粮食还是不少的。
分完钱和粮,天都已经黑了。
苏小软没去晒谷场,和奶奶一起在家做晚饭呢。
很快,就听到了热闹的欢笑声。
“娘,您看,我们这次分到了三十多块钱呢。”
苏奶奶高兴:“哟,分的可不少呀!这到了年底还能再分这些不?”
“不好说。不过如果咱们的蘑菇屋能扩建成功了,那到时候分到的钱只会更多。”
苏奶奶也觉得应该是这样。
现在出多少蘑菇都不够上头要的,是得赶紧把蘑菇屋建好了。
红星大队这次分钱,可以说是在全公社都引起了轰动。
毕竟,很多大队一年到头,一家子人也才能分到二三十块钱。
这次中秋节,红星大队就能分这么多钱给社员们,那到了年底,就算是再分这些,也比其它大队强多了。
这次分钱,苏国安是请示过谢文的。
谢文表示支持,毕竟这是红星大队自己支腾起来的产业,他们给自己的社员分钱分鸡蛋,这都是再正常过的了。
苏国安注意到社员们都想进蘑菇屋上工,或者是去养殖场,无非就是觉得这两个地方的活比较轻松罢了。
可是再轻松的活,那工作岗位也是有限的。
而且身为农民,这庄稼才是最要紧的。
苏国安在苏建业家喝了两盅之后,还是苏奶奶又提醒了他两句。
“要收玉米了,这玉米皮别都用来引火了,攒下来可以做成了筐子或者是篓子,到时候送到收购站去,不也能换钱?”
苏国安一想,是这个道理呀!
“不仅是这个,还有那高粱杆咱们也别浪费了,做成了大小不一的盖帘,收购站肯定也是要的,毕竟城里人可没有高粱杆,更没有做盖帘的手艺。”
“还是婶子这脑子好使呀!不过咱们能做的这些个东西,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人家收购站能要不?”
苏小软适时道:“我听云霆哥说他有熟人在省城,而且我记得谢书记也是从省城里下来的,咱们如果直接联系上头的人下来收购呢?”
苏国安想了想:“那得量特别大,如果少,人家肯定也是不乐意来的。”
苏奶奶笑道:“那你就去跟谢书记汇报,明天再让软宝去问问云霆,咱们双管齐下,总能有出路的。而且咱们这么做,等于是带动了整个公社,谢书记也会感谢你的。”
苏国安觉得有道理。
农村家家户户用的笸箩或者是筐子,一般都是农村人用玉米皮编的。
有些手艺的,还会在外头弄一圈花样子,而且大部分都会连盖子一起编了,这样可以防止有蚊蝇缠上来。
农村人一般都是用它来装馒头或者其它零零散散物件,非常的实用。
用玉米皮编的筐子,大大小小很多种,有盖子没盖子的,有花纹的没花纹的等等,可多了去了。
别小看这些东西,在这个年代,这都是好东西,城里人也都喜欢用呢。
最主要的是,乡下人用这个编织好了,可以自用,也可以送去收购站,这材料都是现成的,又不用花钱,可以说是无本的买卖了。
苏建业被老娘这么一提醒,也有了主意。
“哥,咱们是不是也可以编了席子啥的一并送去?”
苏国安一拍大腿,觉得可行!
“这事儿我明天去问问谢书记,要是他支持,咱们就搞起来,也省得总有人惦记着咱们的蘑菇屋和养殖场了。”
乡下人在炕上铺的席子就是自己编的。
编席子用的要么是高粱杆,要么就是秫秸,也有用苇子荻子的,还有用竹子的。
这种手艺,要是搁在城里头可能会觉得新奇,可是对于他们乡下人来说,不能说人人都会,也是十人九会了。
最主要的是,这些原材料都是现成的,而且马上就要收高梁和玉米了,这机会不是就在眼前吗?
退一步想,就算是这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他们也可以自己用,或者是低价送到收购站,总比都烧了要强吧?
苏国安越想,越觉得可以大干一场,这酒也喝得更大口了。
第241章 手工编织
谢文那里听了苏国安的想法后,也觉得可行。
别的不说,谢文自己就是从省城来的。
虽然是省城,不代表了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十分轻松的。
大部分人,都还是很节省的,而且现在各种物资紧缺,乡下人看着不起眼的东西,城里人未必就不需要。
应该说,城里人需要,却没地儿买。
这些东西都是手工编织,原材料又是现成的,城里人去供销社买,这东西也是不要票的,比买个什么搪瓷盆之类的可容易多了。
谢文这里通过了,那很快就在公社的会议上进行讨论了。
同时,谢文也跟家里那边通了电话,想着借助于家人的人脉,帮着多打听打听。
另一边,苏小软和霍云霆也一起去了县里,正好,顾达也在。
竒 書 網 W w w 。 q í S ǔ W A И G 。 C c
当着外人的面儿,顾达对霍云霆的态度就没有那么恭敬了,不好让人看出破绽来。
“这个不难,我找人问问,最晚明天就能给你们消息。哦,对了,你们手上现在有样品吗?”
苏小软摇头道:“这些东西乡下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都在用着呢,这东西别看不起眼,但是很经用,不容易坏的。”
顾达笑道:“好,那我联系一下,看看他们是不是能过来亲自看看,亲眼看到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苏小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即就同意了。
正好,村里的玉米也开始进入收获期了。
大家伙全都忙活了起来。
农忙的时候,苏建业也不好自己一个人躲懒,天天也跟着下地割玉米秆。
高梁秆子在乡下一般都叫秫秸杆,又细又长。
秫秸秆一般都有一丈来高,它的外皮像竹子一样非常适合编席子。
先把秫秸叶皮剥去,然后在水里浸泡一下,再用刀从中间破开,也就是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
捆成捆压到坑里浸泡一下,再在地上揳个橛子,把劙刀靠在橛子上,拉秫秸干,把瓤子刮掉,就成了秫米子,把秫米子放到平地上用石磙来回地碾,直到碾平碾软,就可以开始编席了。
苏国安把人员和各种活都安排地十分紧凑。
这边有人割下来成捆的秫秸杆,那头就有人用板车给拉回到了村里头开始做各种的准备了。
秫秸杆不仅可以编席子,还可以用到房顶上,可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把一切能用得上的东西都用上了。
苏奶奶也是有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