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孟诚也明白这种事,朝廷用人,有能有德是最好的,有能无德也会选择而录,若是无能,就是再有德行,也不过是个吃干饭的,让孟诚养他都要掂量掂量。
小皇帝又道:“旁人不认识也就罢了。郑侍御史……”
“陛下忘了。”郑玉衡道,“臣的父亲已经递交了乞骸骨的奏折,陛下年前批复时,还许他在京修养、开了春之后再走。”
孟诚想到确有此事,不过朝廷那时上了不止一两本的辞呈,他因为北伐的事情一整天找不到头绪,看了看名字和官职就批了,交给中书门下去处置。
“郑家在京中虽然不算是名门望族,但也世代清流、书香门第,你又是郑卿的嫡子。”孟诚道,“你父亲要是知道你能站在朝堂上,应当会很为你高兴的。”
对此,郑玉衡只是微微一笑,低首行礼,并不做任何表态。
孟诚谈完了这些,这才叮嘱道:“母后将你放进朝堂里,一定有她的想法和寓意,有这一点在,哪怕是朕,也不会轻易对你的仕途插手,这一点,你大可放心。”
郑玉衡放在首位的已经不是经济仕途,他并不在意,但是孟诚能够承诺这一点,说明他至少撇去了男人的善妒,没有因为畏惧郑玉衡超越自己在母后身边的地位、而做出不光明的事情来,这让郑玉衡微妙地觉得孟诚也有所变化,他的器量确实比从前更大、更能容人了。
他谢了一遍恩,孟诚又问:“母后这次又批准你去北方,这倒是出乎了朕的意料。其他的先不论,要是你走了,母后身上经年下来的旧症可有人经营否?”
郑玉衡道:“臣已嘱托了宫中司药局的女医,按照臣的方子服药休息,理当无碍的。若是陛下还有不放心之处,可以在太医院另行召见太医。”
孟诚道:“太后的病也是朕的心病,朕知道母后看重你,你这个人……虽然张狂,但在她身边解闷儿,朕倒也不想再换一个了。”
再换一个?再换一个还了得,不止皇帝要疯,他也要心碎得死掉的。郑玉衡默默不语,腹诽道,他这尊贵的皇帝陛下看来是习惯了,建立了一套成熟地耐受机制,虽然也处处说他张狂不可靠,但口中嫌弃,却没做什么实质性除掉他的事。
毕竟此次出京,其实是孟诚的一次绝好机会,如果他把心思放在勾心斗角上,说不定就能逮到空子,把这个年轻又碍眼的男人从世上抹掉。
幸好,小皇帝还没到这个份儿上,他本质上是很乖的。
孟诚说完这话,从手畔的锦囊中取出小小的一方小玺,他先是在旁边盖了一下,扫过印上“垂训敕命”四个字的白纸,而后提笔,在空白纸上写下几行字,待晾干时,命郑玉衡近前。
郑玉衡上前一观,见孟诚写得是:“遇十万火急事,持此令可调御营中军骑兵两千,见之如见朕。”
他略一静默,尔后询问:“陛下,这是……”
“这是让你苟活回来的。”小皇帝说话也不怎么中听,他将令旨卷了卷,塞到郑玉衡手里,道:“你是粮草督运,神武军正面作战,耿将军及其部下、领十万兵,十有八九是顾不上你,反倒是御营中军押送粮草的更多,纸上谈兵终有提不到的地方,万一遇袭,里头只有这两千骑兵算是精锐,就是被女真骑兵追击,说不定也会跑掉……朕不是为了你,朕是为了太后。”
郑玉衡心中一震,拱手道:“臣实惭愧,不曾为国家奉献,还要劳动陛下……”
“朕都说了是为了太后。”孟诚提高了声音。
“即便是有此令旨,臣也绝不会为脱逃苟活而用,必报与国家……”
这一点,董灵鹫就很明白。她就没给耿哲出这种难题,一是武将在外,皆是关乎国运的大事,二是郑玉衡此人性情如此,别说两千,就是两万,他也未必肯抛下粮草掉头就跑,这是对他人格的质疑和羞辱。
“你怎么听不明白!”孟诚皱眉道,“拿着!”
盛情难却。郑玉衡只能将令旨好生收下。
孟诚这才松了口气,道:“郑钧之,朕不能亲往战场,这是平生之遗憾。过了河关就是北疆,北疆属于大殷的土地上究竟现状如何、发生了什么,除了军情之外,你要给朕和太后一个明白的回报。”
郑玉衡当即肃然应下。
当然,皇帝和太后在军中的可用之人,绝对不止他一个。只不过他的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是太后认可的“金银财帛不能收买”、“权势地位不能动心”的人,这种至纯至忠,才是难得的那部分。
小皇帝经过之前的那些事,可渐渐知道郑玉衡对他的赏赐一点儿都不在意了,他甚至不能拿这个攻击到对方,于是,孟诚干脆把这当成他的优点。
“朕给你开一个书信直达京都的渠道,快马加鞭。”孟诚说到这里,又问,“太后有没有嘱托过你。”
由于孟诚目前为止表达出来的善意,郑玉衡一时放松了警惕,顺口道:“檀娘她此前也……”
孟诚猛地抬起眼。
话语骤然停顿,四下倏地寂静。小皇帝盯着他的脸,猛地一拍桌子:“你叫她什么?!”
“臣……”
“臣个屁!”孟诚直接被一股气从脚底顶到天灵盖,他转身过去,把悬挂在殿内的尚方剑抽了出来,噌地一声,剑光亮得闪人眼睛,“你他娘的算哪根葱?!这是你叫的吗?啊?郑玉衡!!”
完了,他们君臣相宜的路这就走到头了。郑玉衡头皮发麻,不知如何解释,连忙在心中收回对方不惦记自己脑袋的话,赶紧道:“臣失言,臣失言,臣从来没有这么叫过太后……”
“你看朕信吗?”孟诚黑着脸道,他怒气上头,一旁的少数几个知道内情的近侍忙不迭地上前拉着,拉不住就啪地跪下磕头,喊道:“哎哟陛下啊,陛下息怒啊……”
小皇帝一脚把他推开,原本在心里说了一千遍不生气,结果还是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把郑玉衡切成片摆在父皇的供桌上。
郑玉衡见他是真的上来火了,连忙退后躲避,结果孟诚一剑劈到椅子上,刚才给郑玉衡赐得座啪嗒一下被削断个角儿。
椅子砍坏了,孟诚也冷却了一息,他握着尚方剑,拔/出来,砰地插进椅子中央,仿佛把坐在那里的郑玉衡扎穿了似的,持柄低首缓了缓,这才压下去一片杀心。
“哎哟陛下,陛下息怒啊——”一旁的内侍扯着他龙袍的一角,与此同时,外头的紫微卫也全都涌上来,打开殿门,单手按刀,随时准备护驾。
孟诚扫了郑玉衡一眼,从牙缝里挤出来一句:“都退下吧。”
紫微卫整齐划一地得令,环顾四周,见除了郑大人、陛下、和内侍宦官之外,也没有别人,便以为这是一场寻常的君臣之争,不过是让皇帝陛下吵得太上火而已,便又退下了。
殿门一关,内侍瑟瑟发抖,小心翼翼地劝说着,频频向郑玉衡使眼色。
郑玉衡也有点儿心惊肉跳,再怎么说,小皇帝虽是幼龙,那也是一头有脾气的幼龙啊,乖可不代表他没有脾气。
他行礼低首,一派温文谦卑地道:“臣鄙陋之躯,这都是奢念妄想,从没有一日成真。方才……只是日有所思,失了规矩,请陛下恕罪。”
孟诚虽然不信他,但是好在也理智了不少。他掷下尚方剑,转身灌了口茶,冷冷地道:“你不许这么叫她。朕母后的小名,不许除了先帝之外的人称呼,再让朕听见一次,我一定杀了你。”
郑玉衡先是叹了口气,然后感慨道:“咱们真是君臣典范啊。”
孟诚皱着眉头,说:“别不要脸,谁跟你是典范,我恨不得把你贬出京城。”
郑玉衡解释:“陛下对臣如此愤怒、如此看不顺眼,还能将军政粮运之事交托给臣,可见是信任臣的人品。臣对陛下如此畏惧,还能侍奉太后娘娘,可见陛下有仁爱容人之量。”
孟诚瞥了他一眼,心道,这人果然惯会披个小白兔的皮囊,一没在母后身边,就满嘴胡说八道的。他哼了一声,道:“朕的爱臣还没出现呢,你一个科举无名的人能有什么才干、能有什么功业?还想跟朕君臣相宜,朕就是从紫薇城跳下去,也不会跟你这个人写在一本史书上!”
作者有话说:
“科举无名”,指连中两元,十五岁差点当状元。(也可能因为太好看了被批为探花)
史书:哦?那我可就不客气了哦?
后面还有一章。
第87章
惠宁三年二月末; 河面破冰。
郑玉衡启程前往河关,他孤身前来; 除了当初那个维护他的小厮、以及户部一二同行官员之外; 并无旁人相送。
此时天色尚早,天空还带着冬日的昏暗,他此前是从慈宁宫的寝殿里悄悄爬起来的,蹑手蹑脚; 没有吵醒董灵鹫。正要趁着这时候离京——不必相送; 离别白白地惹人伤心; 郑玉衡便没做声; 一个字也没提这件事。
当各个官员与家中的马车告别时; 郑玉衡就安静地凝望着远处微白的天际,望着天空中隐匿下去的星星。
“郑郎君。”一道声音忽然响起,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郑玉衡转头一看,是户部的另一位粮草督运张见清。
张见清; 字子墨,也是年少有为的清官能臣,算是温侍郎和徐尚书两人共同的晚辈后生; 年少时在徐尚书家里读书,听过尚书大人的《论语释疑》; 后来又跟温侍郎的一位姑表妹结亲; 算是温侍郎的表妹夫。
此人才华横溢,如今不过二十四岁,是科举二甲第五名; 当初因为徐尚书的缘故才转到户部做事; 只不过眼下的处境左右为难; 有些尴尬。
“子墨兄。”郑玉衡回礼,“怎么不与家人告别?”
张见清洒脱道:“我素来不爱看哭哭啼啼的凄苦场面,何况我等往北方,是一展宏图,吞吐四野,要有雄心壮志才是,若是一开始就做如此儿女情长之态,到了彼方,定然免不了时时思、日日想,还怎么安心做事?”
郑玉衡看他如此利落的言辞,又回头看了看跟妻儿执手相望,最后互道保重的其余大人们,面无表情地夸赞道:“子墨兄宏图大志。”
张见清拍了拍他的肩膀:“得了吧,你要是不想夸别人啊,就把这张冷冰冰的脸收一收,别让人都看出来你不想夸。”
郑玉衡歉然道:“下次一定好好学。”
“啧,算了,恐怕你是学不会的。”张见清揽着他的肩膀,道,“这一路还要承蒙你照顾呢,你也知道我这腰不太好,少年时从马上摔下来过……咳,但是我过来找你,可不是因为要你关照啊,是我看你孤零零的没人送,家人都不在京吧?你说你天天挂在嘴边那个心上人,这时候都不来送送?”
郑玉衡心道,她要是略露一露金面,你就要吓得立刻跪在地上拜见请安了。
他心中虽如此想,表面却还清清冷冷的,语调寡淡:“两情相悦,在心即可。”
“什么在心即可,我跟你说,我娘子昨儿都哭得不行了,我大手一挥,给她说你这么娘们唧唧的,别妨碍夫君我功成名就的大业,所以我才没让她来的。”张见清是进士出身,这么说只是为了活跃气氛,“这个才叫两情相悦呢,哎哟,你不知道,你嫂子爱我爱的都不行了——”
他比郑玉衡大几岁,所以小郑大人叫他妻子一声嫂夫人,倒也是应当的。
郑玉衡叹了口气,道:“子墨兄,你是我见过话最多最密的人。”
张见清颇以为荣。他的祖籍就在他们此次要前往的地方,也就是大殷最北部的寒地,后来他的祖宗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来到了温暖富贵的河套地区,住到了贯穿大殷的长流河河畔。
而后又因父亲的官职变动,进京、应考、入仕等等,便不必一一赘述了。
就在两人立在队伍最边缘闲聊,等候开拔时,一架四匹雪白神骏拉的宏伟马车辘辘而来,车轮压在道路未尽的残雪上,车檐上铃铛琐碎地响动个不停。
这马车没停在几个红袍大吏的面前,反而停在了郑玉衡与张见清身旁。随后,随侍放上踩踏的小凳,车帘撩动,一个梳着飞天髻、仕女打扮的女子勾起车帘,踩着小凳下来。
张见清不认识,只觉得贵气铺面,来历非凡,刚要拉着郑玉衡别失了礼数,便看到一贯冷冰冰不爱说话的小郑大人拱手见礼,眼神却没有压下去,似乎穿过此人,望进了厚重的车帘之内。
“赵娘子。”
“郑大人。”赵清回礼。
她是慈宁宫一等女使,只是没有李瑞雪、杜月婉两位女尚书地位更高,但这也代表着她的面容更少地有人看见。
赵清没有穿公服,而是着了一身官宦人家的小姐装扮,戴着一层面纱。
她道:“主人家说,原不该来的,也知道你情愿不让她来,但若是想到不该、不可,便不去做,人也就是违了心而活着。”
郑玉衡目光转过去,望着绘着银色凤凰的车帘。
他喃喃道:“我知道……她的意思,我都知道的。”
赵清道:“一别千里,主人说,郑郎君从小没有出过远门,头一次走这么远,若是在外面冻着饿着、水土不服,郎君聪明年轻,自己有能耐料理好,不须她操心。只有一件事不好。”
郑玉衡道:“自然……我已不是小孩子了,没什么事做不了,请她实在不用为我担心的。”
赵清微笑了一下,将手中之物呈给他看,道:“主人说,她只担忧郑郎君今日别后,难解相思疾苦。”
郑玉衡怔了一下,见到她手上有一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的是一把红豆。
他喉结微动,眼眶猛然热上来,又碍于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太过情绪起伏,便从赵清手里接过木盒,摩挲着上面纹路,低声道:“多谢赵娘子。”
赵清回了一个女礼。
刚刚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儿的张子墨也瞟了两眼盒子上的图样,多嘴道:“这是……揭陀国王舍城东北的灵山鹫峰图?此为世尊如来讲《法华经》之地。慈悲之山,佛门之土,我依稀记得小时候佛门大行之时,连石柱、窗户上,都有这个图样錾刻。”
赵清道:“这位大人好眼力。”
张子墨念了一声佛号,搭话道:“娘子主人家信佛?只是这图样却不兴用,早几年的人都知道,犯了贵人的讳,先圣人在时频频提及,虽未追究,到底还是改了。”
赵清摇头不语,只转而问郑玉衡:“郑大人有什么要妾带的话吗?”
郑玉衡又看了马车一眼,语调不自觉地温柔起来:“我要说的话,她也都明白。只是劳烦问一句赵娘子,昨夜我走后,她何时醒来,咳了几声,药喝了没有?说是春日,可春寒料峭,请娘子劝她添衣早睡,莫忧勿念。”
赵清先是一一回答了,然后答应下来。此刻,最前方的队列已经在军卫的环绕下开动出京。
两人对彼此行了个礼,赵清便回身登车,她掀开帘子的那一瞬间,郑玉衡似乎见到一双白皙熟悉的手,握着那串细腻的珊瑚手串,指尖落在她膝头上繁密的华服衣摆上。
随后,车帘匆匆地落下。
张子墨拉了他一把,调侃道:“回神、回神,快别看了,真该走了,不是说没人送你吗?”
郑玉衡翻身上马,等着张子墨进车,他挽了挽袖口,低头道:“我也不知道她会来。”
队伍缓缓前行,张子墨的头从车窗里伸出来,心思活泛地问道:“什么人家呀,啊?这车驾、这气派,这传话的婢女,哎哟喂,怪不得你娶不到呢,这换谁能娶到,天王老子才行是吧,这不会是京中那几个公侯门第的女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