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镇人家 >

第28章

小镇人家-第28章

小说: 小镇人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陇水镇有个说法,新火节当日的莲花飘得越远越稳,福气则走得越远。
  “你呢?”
  阿夏小心地摸着灯笼问他。
  “你放吧,就当是我们两个人的。”
  听盛浔这么一说,她才喜滋滋地拿过火烛,呲的一声,莲花灯燃起来,白花瓣都是金光。
  小心地放在水里,莲花灯在水波里左移右飘,渐渐和那些莲花灯混在一起。
  阿夏拿起灯,拉住盛浔的手往上面跑,跑到桥上时,她还能在那么多莲花灯找到那一小盏。
  她的声音雀跃,指着那灯道:“盛浔,你看我们的莲花灯没有倒哎,它一定能飘的很远。”
  盛浔点点头,莲花灯飘得越远才越好。
  作者有话说:
  春茶虾仁其实就是按龙井虾仁的做法,这里给改了名字,其实做得不好也没有茶味,就是清炒虾仁。
  牛肉锅贴真得好吃,参考的是南京的做法,他那边口感偏甜,我更喜欢用饺子皮包,倒水淀粉那种,做法参考《天下美食》。感谢在2022…07…16 22:39:50~2022…07…17 18:58:4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JIA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9章 排骨年糕
  满河的莲花灯; 打着旋挨上又散开,在夜色中托着一团又一团的火前行。
  从桥洞那划过来一叶扁舟,船头立根杆子; 上面吊个竹丝灯笼,轻巧又透亮。划船的是个汉子,他是来赶灯的,要把河灯赶到该去且避着人的地方; 烛火燃尽后会有人捞上岸。
  不然河灯不尽,渔船不能行。
  阿夏从桥栏杆上直起身; 才看到这桥廊底下的灯笼形状各异; 肚大色红的鲤鱼灯,浑身泛白只有对红眼睛的兔儿灯; 也有不知谁做的元宝灯; 涂的色本就黄; 还让烛光把色染的更深。
  俏趣一点的是孩童自己做的灯笼; 歪歪扭扭的; 颇为可爱,有粽子灯; 头长尾尖的月灯、四不像的虎头灯、只有花形没有花瓣的花灯。
  不止廊桥,柱子上或外头的树梢、石栏都有孩童的灯; 凑近点还能看见纸上歪七扭八的字; 写了名姓; 何时做的灯; 还有奇奇怪怪的话语。
  阿夏年年都会挨近看; 因为上头的话着实很好笑; 诸如:阿娘说要写吉利话; 我不晓得什么是吉利; 难道要人跟门前的树公一样老吗?
  也有的就写,我的灯笼要挂在清风亭过来第二颗柳树上,旁边有个洞,上次灯笼没照到,摔了一跤。我要灯挂在上面,不让洞再做坏事。
  那灯笼上还有人回道,知晓此洞,已补勿担忧。
  还有的更好笑,写灯神在上,保佑保佑,明天不用去书院。亦或是保佑小考能得个乙上。
  这些灯笼从明月坊起一路挂到书院门前,因大多孩童所做的灯笼出自临水书院,也是希望这求学路上能不那么枯燥无味。
  挂灯笼的地方还有不少摊子,基本上全是笔墨,不卖,要用笔得交一文钱,方便大家能在灯笼上写字,回复孩子所说的话。等明日一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灯笼,也能见到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回话。
  阿夏掏钱拿了两只笔,一只递给盛浔,往灯笼旁走还不忘问盛浔,“哥,你以前会在灯笼上写什么?”
  “每年写的都不一样,”盛浔想了想才说:“有时会写先生不要再布置那么多课业,得熬到三更天才能写完。要不就写,船只出海平安。”
  他还真不会写好玩的话。
  “我写的更好笑,”阿夏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笑得眼睛都眯起来,“我好多次在上面写我明天要吃什么,说要吃油条、糖糕、小米糕、红糖小圆子,我娘那时怕我吃坏了牙不让吃,看到这就笑我,说我在报菜名。”
  她越说声音越柔和,像迎合这河面的夜风,“不过后来我们家每天早上吃的东西都是我在灯笼上写过的。”
  阿夏侧头去看灯,声色又轻快起来,“但也有一次,我不想睡觉,我娘就吓唬我,说外头有专门抓小孩的大犬,老大一只了。然后我就在灯笼上写,官府要把抓小孩的大犬给关进牢里去。”
  像这样的事情,小时候阿夏还干过很多,让人啼笑皆非。
  “确实是你能干得出来的事情,”盛浔话里都是笑,他都还记得小时候阿夏做过的事情,拿根竿子去赶水鸭,结果被竿子给绊倒。大夏天的要玩水,整个人栽进水缸里,还好只有一半的水,趴矮墙上逗猫玩,猫不理她就学猫叫…
  长大了知晓要矜持一些,不过好似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阿夏应他应得很理直气壮,而后让他跟自己蹲在那些灯笼前,揪几个灯笼回,她看到有只灯笼上写,好想当明月河的船,想游就往前游几步,不想游就停在岸边。
  她很认真地写下,那我想当天上的云,想下雨就变乌云,不想下就找个山头窝着。
  盛浔看着她写的失笑,没想到阿夏把那个灯笼递到他手上,一本正经地道:“你也写一句呀。”
  “写什么?”盛浔嘴上这么说,不过还是老老实实接过,他自觉自己这个人还挺无趣的,想不出什么话来。
  他就磨磨蹭蹭写下一句话,船行水面,动则即安。
  “为什么写这句话?”
  阿夏抱着灯笼细看,好奇地问他。
  盛浔起身,手指着河面的船,他说:“当船户有很多忌讳,怕翻船怕遇风雨天,所以要祭海祭河祈风。可做船也不容易,碰上这样的事,大多都会损毁,所以他说要当一艘船,我只能祝他平安。”
  他很顺着孩子的想法,既然要当,那就当一艘平安划行的船。
  “说的很有道理,”阿夏赞同,她想了想又拿着毛笔在灯上画了艘小船泊在水面上,两个小童坐其中。
  写了句背过的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再把这盏灯挂回到石栏上去,让它看着河里的游船。
  她看着灯笼底下的临水书院才想起来,“上次你托我说书院的事情,我跟我大哥说过了,他也已经问过。进去得转到另一个先生那里,他的课业慢,说小孩能跟上。等两日后带成子去就成。”
  “那成子应当会很高兴,”盛浔的目光很深邃,面上却带着笑,“我也很高兴,没有耽误这样一个聪慧的孩子。”
  他说:“阿夏,多亏你了。”
  “我不过就说了这一句话,”阿夏全然不放在心上,她还欢喜地道:“这样明年的新火节,又会多一个孩子的灯笼。”
  “是,”盛浔摸摸她的头,哪管阿夏整日说自己都做不成什么事,可他觉得能这样活着真好。
  这一路上他们两个在很多灯笼上都回了话,看见特别引人大笑的,阿夏还会读出来,和盛浔边笑边回他,看见说不想去书院的,他们还装模做样写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勤勉。
  一路从桥头南走到桥头北,花灯渐少,人却围得很多,阿夏是个特别喜欢凑热闹的人,当即拉住盛浔不让他走。
  “我都打听过了,这里今晚有打树花的匠人来,我们先别走,找个地方看看。”
  盛浔也很配合她,指指旁边的酒楼,二楼敞开的窗恰好能看见这里。
  进了酒楼不买点什么也不好,这家酒楼最闻名的是排骨年糕,盛浔要了两份,叮嘱他们晚点上,便带着阿夏上到二楼。
  从窗户往外边看,正好能看见一团火红冒着烟气的火在荡,那是打铁匠所用废铁熬出来的铁水。
  打树花原本陇水镇是没有的,放了烟花爆竹顶多了,不过许多年前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几名铁匠后,逢年过节都有热闹瞧。
  对于见惯了小打小闹的爆竹,打树花无疑是震撼的。专门做这个的匠人头上带着帽子,还要带斗笠,身上穿专门的羊皮袄子,需要反穿免得沾上火花燃起。
  用浸泡好几日的柳木勺子,从盆子里舀一勺铁水,还冒着火,匠人摆好姿势把铁水猛地甩到后头的青砖墙上,铁水一碰到墙,噼里啪啦一声响,迸溅出万千火花。
  匠人左右挥转柳勺,火花也跟转,滴落在平地上像是铺了道光,溅射出的火花汇聚到光里。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阿夏趴在窗前,连欢呼声都不敢出口,那些铁水变成金灿灿的花,短暂照亮后又归地面。对面船上有人吹起笛子,弹起琵琶,曲调热烈。
  四面八方都站满了人,远处的天也闪着一团团四散的烟火,偶尔几声爆竹响,散落满地的星子,大家即使看过不少次都依旧能被震撼住。
  阿夏在那里看了很久,跑堂的才来敲门,问现在要不要把年糕给端上来。
  盛浔让他拿上来,阿夏才依依不舍走到红木凳上坐着,她撑着脑袋,感觉自己无法描绘出那种景象来。
  满脑子都是火树银花,不过思绪很快被跑堂的打断了,他把两盘排骨年糕放在桌上,还道:“两位慢用。”
  有了吃的,阿夏总算能不去想打树花了,她低头看那白瓷盘里的排骨年糕,色泽红润,裹着一层浓稠的汤汁。
  对于爱吃年糕的镇里百姓来说,一年四季都能捣着吃,不过这年糕吃起来总不如晚稻刚熟,又恰逢年节时大家一起搡的年糕吃着好。
  不过这家是请了师傅一日日专门捣年糕的,出来的水磨年糕也不差什么味,做排骨年糕的手艺更是一绝。
  他们做排骨年糕,起早去买肋骨排,要尝到轻松脱骨的排骨,就得用刀背将肉拍松,腌制上浆炸,跟做面拖排骨似的,炸到外脆肉不老就捞上来,年糕也得过油炸。
  两种一起倒在锅里,加糖盐酱醋和淀粉水勾芡,出锅后这颜色好看,大厨还会专门撒把芝麻。
  阿夏很久以前来尝过这家,味道记了很久,她夹起一块排骨,顺着骨边上的皮肉一咬,整块完整的排骨肉进了嘴,骨头轻松脱出,排骨沾着糖色,薄薄的一层面浆,炸的香酥可口,甜中带咸,又不过分得甜腻。
  年糕也不逊色,单吃都好吃,叫这一番蒸腾后,表皮有点脆,满是汤汁,口感很糯,绵软非常。
  只是吃这个,总会觉得烦恼的是,糖汁会粘在嘴巴上,还要顾着不弄脏衣服,属实有点顾头不顾尾。
  阿夏吃完后,擦嘴的巾子都沾满了黄色,只能包一层带回去洗,盛浔吃相比她好些。
  从酒楼出门后,都过了子时,外头的人照旧很多,小孩也都没睡,晃着个自个儿做的橘灯,里头的蜡烛都快燃尽了。
  阿夏吹着徐徐而来的晚风,走在满目皆是灯的路上,浅绿的衣摆随风晃动。她从小孩的灯上瞟过,语气怀念,“我还记得以前橘子熟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橘灯玩。”
  挑一个又大又圆的橘子,小心用刀割开一小半,挖出完整的橘肉,橘子两边穿个洞,一条绳子左右打结,吊一根木棍,里头安根很短的蜡烛,怕它立不牢,还给滴了不少蜡烛落下的油。
  提着一盏小橘灯,烛光是橙黄色的,能在夜里从那条走到这头。
  不过也有好几年没有再做过了,好像长大后,曾经属于他们的乐趣,现在又传到孩童身上,高兴是轮转的。
  “现在没有橘子,那要等到秋了,不过我可以做一盏花灯给你。”
  盛浔不想叫她心情低落,拉过阿夏的手将她带到一处摊子上,桌子并不大,桌面摆着一篮子牡丹花,暮春时节它开得最鲜妍。
  以及很多个竹条弯折的圆,和铜丝,老婆婆专门在这日出来摆摊做花灯,买一盏要十五文,自己做十文。
  盛浔要自己做,他的手确实很巧,眼光也不差,只挑了粉色和白色花瓣,拿铜丝小心地穿上,时密时疏,再缠到圆架上,两个竹圆架一圈笼着花,中间置根沾胶的蜡烛。
  提起来时,花边都染上了淡金色,他在阿夏眼前晃晃,眼神似秋水。
  “没有橘灯,送你一盏花灯。”
  他让阿夏摊开手,把竹杆子放到她的手上,再一根根将她的手指弯折回去,盛浔的手是温热的。
  阿夏没说话,和盛浔对望,他的眼睛里有她的倒影。她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快了些。
  其实她心里明白,盛浔跟她哥并不一样,有时比她哥还要好。
  好得不像是个哥哥该做的。
  阿夏的手将这盏花灯握得很紧,垂下眼皮看它,春末的花,现在开在烛火上。
  虽说明日就会渐渐枯萎,可她真的为一盏花灯的心意欢喜。
  两人并肩走在灯路上,沿边的亭子满是茶香,今日喝春茶的人多,因为谷雨一过,之后便要入夏,他们喝着春茶赏灯,这叫饯春。
  阿夏时而看着渔火,时而又看盛浔,手里的牡丹花灯时不时晃动。
  这夜两人走过许多桥,行过许多路,看过许多正好的花灯。
  迈过春,迎来夏。
  至于那些在春末生出的淡淡情愫,也许会在以后,于盛夏发芽。
  作者有话说:
  看的满意能留个评论嘛,看我的星星眼(☆_☆)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民俗,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搜,很震撼。
  排骨年糕的做法参考《寻味中国:苏州·上海》,我们这边以前还流行鱿鱼炒年糕,味道也不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桌坐船中。——杨万里
  感谢在2022…07…17 18:58:43~2022…07…18 18:06:4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环佩叮铛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啊烦 10瓶;可堪回首 2瓶;JIA、香草摩卡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0章 干菜焖肉
  谷雨后镇里人家开始农忙; 清早就扛着锄头往山后各家的菜地里走,多雨时节正是好种瓜果蔬菜的时节。
  尤其是棉花,这时候要不播种; 都要错过最后一茬春雨,家里有棉花地的,真是每日起早贪黑,连饭都囫囵对付两口。
  阿夏家里也忙; 虽然他们不种棉花,可也有一大块菜地; 豆角得要种下; 去年那垄花生长得也不错,今年准备再撒一波种子; 茄子也不能落下。
  所以每日起早方父和太公吃了饭就背着箩去后山; 方母也没闲着; 屋子后院还有块菜地; 去年空着没种; 今年边上有人家定了育好的黄瓜苗,她也要了不少。
  如今送来; 正好给黄瓜苗定植,方母拿了不少削好的竹竿子; 一根根比人还高不少; 在菜地上沿着黄瓜苗插入; 左右各插上不少竿子; 绑成三角状。
  阿夏给她打帮手; 递绳递剪子; 看方母在架子上左穿右穿; 搭成个爬藤网; 弄好给黄瓜苗绑蔓,让它们能长好爬到网上,结不少瓜。
  弄完以后,天上爬满彩霞,跟在画布上打翻的画料一般,颜色或浅淡或深,一铺铺满一块。
  阿夏在院子里洗手,洗后的水都洒到一旁的竹子上。小圆子是只傻狗,还硬要仰头张口去接水,挨了年糕一爪子,汤圆趴在墙头,垂下尾巴喵呜一声。
  她看着几只吵闹,但笑不语。这时院外也响起交谈声。在地里忙碌一日的人们扛着锄头回来,说说笑笑地从巷子里走过回去吃饭。
  “回来了呦,大民你家今年的春玉米种完了没?”
  “哪有这般快,还有些日子好磨的,指不定要请人帮忙的。”
  “大福——”
  “不说了,我可到家了,你们也快回去歇会儿。”
  方父说完推门进来,太公紧随其后,两人进了院子后把锄头靠在门后,拿巾子擦汗。
  “阿夏,快过来”,方父冲她招手,一脸献宝的神情,阿夏不明所以,把水盆放回到架子上,走到一边的石桌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