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女主的堂妹-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嘛……”顾灵又继续道,“我要进私塾了,私塾里肯定有些讲究的,买小丫头的话,小丫头什么都不懂呢,但是杜嬷嬷以前是官家出来的,肯定懂很多讲究呢。是不是啊杜嬷嬷?”
顾奶奶听了,沉思了起来。
杜嬷嬷从队伍里出来,朝着顾灵福身行了个礼,这礼行的特别好看,一看就是不同于一般人。她笑着道:“小姐真是聪慧,奴婢从前在老主家得主人看重,当了管事嬷嬷,对官家的规矩和讲究确实了解不小。”
顾灵眼睛一亮:“我进学之后,要学习念书写字,还要学习女红和规矩礼仪,你懂这个吗?我怕在私塾里学不好,被同窗看了笑话呢。”
杜嬷嬷温声道:“奴婢也认得几个字,会一些女红,说到规矩礼仪的话,想来官家的官家里的规矩礼仪也是符合私塾里的教学的。”
顾灵一听,挽住了顾奶奶的手撒娇:“奶奶,我就要杜嬷嬷,而且杜嬷嬷比小丫头能干,还能做家务呢,这样您就可以歇一歇了。”
顾奶奶听杜嬷嬷说完,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了。被孙女一撒娇,哪里还舍得说个不字,于是,花了三两银子,把杜嬷嬷买下了。
接着是办理房契以及杜嬷嬷的卖身契,全部处理完之后,中午都过了,再赶回家吃午饭那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顾奶奶带着孙女和杜嬷嬷去小摊子吃了面条。吃面条的时候,顾奶奶细细打量杜嬷嬷,吃饭的样子也比一般人好看,果然,比小丫头好。
只不过,一算花的钱,顾奶奶的心肝也疼了。
四两银子的束脩、二十三两银子的房钱、三两银子买杜嬷嬷的钱,还有二两的房屋佣金,一共花了三十二两银子,现在她的棺材本只剩不到五两了,怎么办?
这会儿是八月份,再过三个月两头猪可以卖掉了,能进项二两银子。
哎……
顾奶奶心里叹气。
别说顾奶奶算了银子,顾灵也算了,她是知道顾奶奶大概的私房的,所以这会儿倒是不担心顾家接下来的日子,因为只要她进了私塾,就能马上挣钱了。
吃好面条,顾奶奶带着顾灵和杜嬷嬷去添了新屋子里需要的东西,新房子是空的,所以样样都要添,这一添,又花了一两银子。可还不够,孙女后天要进学,衣服也得做两身。说到衣服,顾奶奶便问杜嬷嬷:“杜嬷嬷,乖宝后天就要进学了,你说说乖宝穿怎样的衣服比较适合?”
杜嬷嬷就算对顾家的情况不了解,但农村出来的人大抵的身价她也是有个意识的,故而道:“咱们顾家的条件摆在面前,与其让小姐穿绫罗绸缎充胖子,不如让小姐多做两身细棉做的衣裳,穿着舒服,且也不落下成。虽比不上官家小姐穿的奢华,但是细棉都是一般条件有限的书香门第人家会选择的料子。”
顾奶奶一听,觉得这话中听:“那就按照你说的去采办,可衣服的款式呢?”
杜嬷嬷便道:“若是老太太相信奴婢,不如让奴婢来做?虽说小姐后天要进学,奴婢做两身是来不及,但下午开始做的话,做一身还是来得及的。”
顾奶奶这下更满意了:“好。”
接着,按照杜嬷嬷的提议,顾奶奶给顾灵买了两身衣服,一身是粉色的、一色是鹅黄色的,小姑娘穿这两个颜色都娇俏的很。
东西采办好之后,去了新房子,没过一会儿,之前采办的家具都送来了,店家的下人帮忙一起搬的,还给放好。
三间厢房,一间顾奶奶、一间顾灵、一间是书房,杜嬷嬷暂时安顿在书房,等两层边房造好后,杜嬷嬷便搬过去。
造边房的人是中介直接安排的,在顾奶奶和顾灵回乡下前就来了,按照顾奶奶和中介谈好的,他们下午量了地,第二天来开工。因为在平地上造,不用打桩,所以造这种小边房两天就够了。
这会儿的顾灵还不知道,由于他们家边房的影响,后来这片的房主都造了边房,还大大的提高了这片的房价。
第10章 顾兰来了
顾奶奶和顾灵回乡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镇上的房子有杜嬷嬷管着,等明儿工程队来了也不用担心。再说了,便是担心杜嬷嬷跑路也没有这个必要,杜嬷嬷是签了卖身契的,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还没有哪个签了卖身契的仆人敢跑路的。再说,没有路引的杜嬷嬷能跑去哪里?
桃水村并没有因为她们不在而有什么变化,便是顾家也没有因为她们回来晚了而担心。在顾家人的心里,她们来晚了有两个可能,一是今儿鸡蛋卖的慢,二是顾奶奶带着顾灵在外面开小灶了。
所以祖孙俩回到家里,顾爷爷和顾老二不在,大概是去地里头了,屈氏在家里。大房一家已经搬走了,空出来的两间房间是要给要顾森的,所以屈氏里里外外打扫了一边。这一通打扫下来,屈氏有些腰酸背痛了,正坐在门口歇息。看到婆婆和闺女回来了,屈氏忙起身:“娘、灵儿,你们回来了。”说着,眼神不停的往顾奶奶背着的背篓里瞧。她倒不是想要婆婆背篓里的东西,左右婆婆疼爱闺女,有好吃的好穿的,也都是用在闺女身上的,她往背篓里瞧,是好奇买了什么东西。
以往去镇上,顾奶奶多少会带些东西回来,几两肉、几两糖,但是今天啥都没有,因为明天祖孙俩还要去镇上,之后会住在镇上,所以还指望顾奶奶带东西回来?今天花了那么多银子,她才不会带。
顾奶奶直接取下空空的背篓问:“都吃饭了?”
屈氏见没有东西有些失望,好歹割几两肉回来也好啊。“吃了,不知道您和灵儿回不回来吃,给你们留着饭呢。”他们可不敢不给婆婆留饭。
顾奶奶点点头,留着的饭晚上再吃。“老大一家子都整好了?”
屈氏道:“爹和当家的去帮忙修缮屋子了。”
顾奶奶点点头:“待会儿跟我去磨玉米粉。”
屈氏眼睛一亮:“晚上做玉米面吗?”
顾奶奶心想,你想的倒是美。她磨了玉米粉,是明儿去镇上要带走的,是给她乖宝拿去镇上吃的。顾奶奶经常不回答儿媳妇的话,所以屈氏也没多想。
顾家的玉米粒有不少,昨日分家的时候已经分了粮食,顾家的粮食紧巴巴的,因为干活人少,干饭人多,就算顾奶奶再精打细算,也是不够吃的。归根结底,古代的收成少。
顾家有三亩上等地,用来种水稻。五亩旱地,用来种玉米、豆子、蔬菜等。
古代不管什么亩产都不高,顾家的三亩上等地亩产五百六十斤左右的水稻,三亩加上两季,有三千四百斤左右,古代要交税。象国的田税是亩收六石,一石等于二十七斤,也就是一亩地要收一百六十斤的水稻,不过只收秋季一季,扣掉田税,三亩地一年到头也就两千九百多斤的水稻了,然这还仅仅是水稻,水稻出米是七成,也就是说,一年到头一家人只能收两千斤左右的大米。
分家前,顾家六个大人,五个孩子,如果这两千斤大米都用来吃,一天三斤,再加上粗粮,说不定肚子还能填的不差。但是……在老百姓家,大米也是主要的收成之一。每季的水稻丰收之后,农家人只留少许自己吃的,其他都是卖掉的。
像顾家这样,两千九百斤的水稻,卖了两千五百斤,能得七两左右的银子。如果每年能卖七两左右的银子,那十几年下来也不少了。
但是,稻田不是生来就有的。
老顾家当初分家的时候,顾爷爷和顾奶奶也是穷过来的,靠着精打细算,一文钱当两文钱花,才有了现在三亩上等田、五亩旱地的身家。要知道上等田十两银子一亩,旱地也要二两银子一亩。能存下这些身价,再有三十多两银子的存款,在这村子里,顾家还算小富的了。
分家的时候,顾家大房分走了一亩旱地、一亩上等田。当然,也不是分走,而是只给了他们使用权,等他们过世后,这旱地和上等田都要还回来。
……
这会儿是八月底,七月的玉米刚收成,十月的玉米还要两个月。七月的水稻也刚收割,下第二季的水稻要到十月份。不过,水稻早就卖掉了,只留下四百斤的谷子。而七月丰收的玉米有两亩,亩产四百四十斤,扣掉棒子还有七百来斤。好在玉米晒干后斤两变化不大,还有六百斤左右。
顾家几乎是没有陈年的粮食的,去年的粮食吃到今年的玉米水稻丰收时,就差不多了,所以分家前,顾家还有六百来斤的干玉米,四百来斤的干稻谷。此外还有一样主要粮食就是菽,也就是豆子。菽是所有豆类的总称,包括红豆、黄豆、绿豆等,所以在古代,这些豆子也都是重要的粮食之一。
顾家剩下的三亩旱地中,一亩种了黄豆,等到九月初中可以丰收了。还有一亩种了红豆,也差不多是这个季节丰收的。剩下的一亩种的是蔬菜。当然,黄豆和红豆都是四月份左右种植。等到九月份丰收之后,这剩下的两亩地就种萝卜白菜等蔬菜。等到了明年三四月份再种黄豆红豆。
顾家今年刚分家,上等地和旱地虽然已经分好了,但是粮食还没分开,从明年开始,才各家管各家的地。
顾奶奶舍得把一亩上等地分给大房,也是有原因的,大房夫妻是地里一把手,这上等地分给他们肯定会打理的很好,等稻谷丰收后交了田税,还有四百多斤的稻谷,到时候他们养老收谷子,这不是既轻松又有谷子拿吗?
顾奶奶对这个安排还是很满意的。
豆子还没丰收,顾家如今也就六百来斤的玉米粒、四百斤的谷子,被大房分走了两百斤的玉米粒、一百斤的谷子、还有一些陈年的豆子。不过吃到下一季粮食的丰收还是够的。
顾灵听顾奶奶要去磨玉米粉,她也打算跟着去。虽然有原主的记忆,但是记忆如同看电视版,对于这个原主从小长大的地方,她还是要去熟悉熟悉的。
顾奶奶推出一辆小推车,上面放着两百斤的玉米粒,还有两个小箩筐,箩筐里套着两个布袋,用来装磨好的玉米粉。
村子里的石磨是通用的,顾奶奶带着屈氏和顾灵过去的时候,那边还有人在用。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日子丰收的粮食,所以这段时间每天都有人在用石磨。
“顾家嫂子,你们来了。”顾奶奶平日里在家里横,说一不二,但是也有几个能聊的人。同她打招呼的姓崔,崔氏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的主,跟顾奶奶是差不多的性格。但不同的是,崔氏最看重的是她孙子,他们家的孙女就跟顾家大房的三个丫头一样。
顾奶奶道:“可不是,家里没粮食了,来磨点玉米。”
崔氏走到顾奶奶身边,轻声问:“你们家好端端的怎么分家了?这大房两口子还年轻,你分什么家啊?”依着她的意思,还能再让大房当几年的黄牛,等老了没用了再赶出去。
顾灵很喜欢听八卦,她听着她们说话,就觉得有趣。
顾奶奶大义凛然道:“都是自家儿子,还拿捏什么啊?”瞧她说的正直,可实际上,如果不是怕孙女的福气被分走,她才不分家。倒不是要拿捏大房,而是她就没有分家的打算,在她看来,一家人住在一起很好,可以立立她婆婆的威严。
崔氏不由的多看了顾奶奶几眼,觉得才一天没见,这个老姐妹怎么变了一个人似的。
知道真相的顾灵抿着嘴,偷偷的笑。这个崔氏她是知道的,小说里也有她的笔墨。崔氏和顾奶奶好,对于顾奶奶疼爱原主是怎么都想不明白的,不过她也没有在顾奶奶面前说原主的不是。第一世里,顾奶奶因为原主过的好,她也是享了不少福气的。崔氏就连带着也得到了好处。
第二世里,崔氏和顾奶奶依然是老姐妹,顾家被顾兰整的落魄了,崔氏还骂顾兰没良心,所以她也为此吃了不少苦。
很快,轮到顾家了。虽然前面有人排队,但是大家磨的粮食却不多。这个年代的人买粮食都是几斤几斤的买,磨粮食又怎么舍得拿出来太多?像顾奶奶这样一次性拿出两百斤玉米粒来磨的,极少见。
顾奶奶也不是来摆场面的,她磨了玉米粉一半要留在乡下吃,一般要带回镇上给孙女吃啊。
古代用石磨磨的粉是非常糙的,就比如这玉米粉磨好后,里面还夹着干巴巴的玉米屑,而且这玉米粉做出来的窝窝头、饼子那都是刺喉咙的。顾奶奶不舍得孙女吃的那么糙,所以磨好了玉米粉之后,回了家又让屈氏拿出用竹子变的平箩把玉米粉过滤一遍。
用竹子编的平箩缝隙很细,玉米屑不会从缝隙里钻下去,这样一起来,看上去细了不少的玉米粉给孙女带去镇上吃,也不会丢脸。
两百斤的玉米粒,磨粉之后只有一百八十来斤,再过滤一遍,细玉米大概也就八十来斤了。看着很多,但是这个年代一斤是两百五十六克,也就是现代的半斤,所以折现代的话,都要减半,其实并不多。
顾奶奶让屈氏过滤玉米粉,她又拿出一百斤谷子去打米了。
打米的人少,因为大家不舍得吃大米,所以顾奶奶很快就打完回来了。一百斤的谷子,打了九十斤的米,余下的糠用来养猪。这九十斤大米自然也要过滤的,因为打米机打出来的米也混合着稻壳的。
屈氏对于这些事情从来不问的,反正家里婆婆当家一惯是这样的。
快到要做碗饭的时候,顾兰来了:“奶奶……”这会儿的她,藏起了满身的刺,凶狠的眼神,乖乖的叫了一声顾奶奶。
第11章 分糖葫芦
听到叫声,顾灵好奇的看向顾兰,小说里是这样描写顾兰的,这个年轻的小姑娘身上有种同这个年龄不符合的气质,吸引着朱策……然后还吸引着京城里那些名门望族家的一些人。
可这会儿,顾灵真的是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气质啊?好吧,可能她眼瞎,女主的气质是给除了女配和炮灰之外的人看的。原主在这个小说里,只是一个炮灰,等女主到了外面,还有女配呢。
但是吧,女主顾兰上辈子到死都是在乡下,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她的见识和阅历比一般的乡下妇女都不如,所以,顾灵觉得小说里写的的确是夸张了。
不过,此刻顾兰来干什么?因为小说里没有这样的分家情节,所以顾灵也不知道。可有些内容她还是记得的。顾兰重生之后,利用先知靠近朱策,然后下水毁了清白和朱策订婚,之后她在顾家的名声却是开始好了。树立的人设也是外面的人都会夸的。
等到她成亲后,她就动手坏了原主的名声。
顾兰上辈子的确惨,想要报仇也能理解。但是,她毁了原主的名声难道就没有想过她还有两个妹妹在顾家吗?当然,那会儿她朱策开始有出息了,即便原主的名声毁了,大房另外两个女儿也是能嫁的出去的。
“奶奶去打米了。”顾灵坐在院子里过滤玉米粉的屈氏旁边。
顾兰走进院子,视线停在顾灵的身上。重生之后,她不仅一次的正视过这个堂妹,说起来,重生前活了三十几年,都没有最近正视堂妹的次数多。
上辈子,她自卑、懦弱,所以没有胆子靠近这个家里最受宠的堂妹。她印象里最深的,她是风光出嫁那天。再后来,她只听顾家越来越好,却从来没有见过她。即便是正月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年,顾家也不希望堂妹回娘家的日子和自己在同一天。
而她,也没有面子和堂妹在同一天回。
顾兰永远不会忘记上辈子,她被那个大了她十几岁的男人挨打、□□,她永远不会忘记她怀了五个月的孩子,被他打的生生没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个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