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玉令-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雍道:“我已去信,叫我娘好生防备,不可外出。她晓得个中厉害,倒是师父你……”
褚道子摆摆手,说得平静。
“我无妨。孤家寡人,一生醉心医理,便是染病至死,也是死得其所,并无遗憾。”
“师父!”
时雍不赞同他这么说自己,但是想想,身为大夫,治病救人而死,其实也是最高荣誉,她同褚道子又何尝不是一样?
“好。你我师徒共渡难关。”
褚道子嗯声,“去吧,仔细点。”
“明白。”
看时雍掉头就要走,孙国栋眉头都揪到了一处,良医堂今儿又收治了几个病患,看到这么多染疫之人,他焦虑得头发都白了许多,脑子里无时无刻不是写着“完了”两个字,甚至觉得若是祖父再熬上一年,这疫情说不定就有办法了。
而时雍,就是他此刻的救命稻草。
“师姑……”
孙国栋跟在她的后面,“你要去哪里?何时再来?”
时雍看他一眼,“我还有事。”
孙国栋苦着脸道:“这些人,师姑就不救了么?”
时雍脚步微微一顿,“这里有你们,我要去做的,是为了救更多的人。”
孙国栋不是很理解她的意思,时雍也没有时间跟他解释。
这个点儿,已是夜深人静了,离发现疫情过去了几个时辰,时间就是生命,她耽搁不得。
回到无乩馆,在门房一问,赵胤尚未回府,时雍立马和娴衣调转马头,直奔锦衣卫衙门。
在门口,她就被挡了驾。
守卫告诉他,大都督正与几位大人商议要事,大疫当前,锦衣卫不得任何人进入。
娴衣问:“夫人也不可能进吗?”
出门的时候,时雍为了方便,穿着男装束带,脸又戴了个面罩,守卫经提醒,这才认出她来。
可惜,仍然被拒绝了。
“大都督说,天王老子也不行。”
娴衣:“你这人怎么不讲理,你不去通传怎知大都督不肯见……”
时雍猛地挡住她的手臂,看着那个守卫。
“我们在这等。不进去,烦请知会大都督,就说我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他会见我的,去吧。”
防疫要求,一视同仁。时雍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她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赵胤的许可,或说是协助,根本就成不了事。
而且,这事越快越好。
守卫踌躇着看她,似乎不肯。
恰在这时,一个人从里面走出来。
“盛大人。”
时雍看到是盛章,松了口气,拔高嗓子道:“能不能请你帮我告诉赵胤,我要见他。立刻,马上。”
她内心太着急了,脑子里全是防疫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尊卑和礼数的想法。
不管是盛章,还是守卫,听到她几乎直白的称呼和表述,都愣了愣。
但盛章与她熟识许多,迟疑一下,示意守卫开门,将时雍迎到衙门的一个小偏厅里,倒好热水,“郡主稍候,大都督正与张院判等人拟定大疫章程,结束便会来见你。”
一听这个,时雍更急了,屁股就像长了疖子似的,根本坐不住。
“你告诉他,我有现成的,现成的章程,科学的……相信我。”
什么是科学,盛章不懂,可是她看出来了时雍眼里的急切。
这个郡主是有本事的,盛章明白,看她说得紧张,他没再犹豫,点点头,出去了。
不到片刻,再次传来脚步声。
这次来的人,除了盛章,还有赵胤和张院判,以及时雍完全不认识的几个官员。
------题外话------
注:此章节大疫纪要内容来源中国古代大瘟疫简史,取之网络。
第751章 还可治我(二合一)
这群人,就是目前光启帝示下,指挥疫情的核心官员了。
时雍看他们每人戴了个口罩,微微意外,再与赵胤对视一眼,心里就明白了这口罩的由来。
“侯爷……”
时雍刚要行礼,就被赵胤阻止。
“大疫当前,虚礼免了。你说你有现成的章程?”
众人的眼睛都盯住时雍,目光充满了希冀。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每逢瘟疫,对朝廷,对百姓都是灭顶之灾,更是病毒对人类的降维打击,时雍看着眼前这些人目光里的焦灼,知道他们已经为了阻止疫情,殚精竭虑。
可是,哪怕是拥有了现代医学的后世,应对疫情也是艰难,这不是他们努力就有用的。
“是,我有一套完善合用的防疫措施,侯爷,请令人笔墨记录。”
对赵胤和这些官员来说,防疫章程也是借鉴历史措施,再进行一些完善。而时雍要说的章程,方向是一致的。
唯有不同,是她有着后世总结而来的数千年经验,又是经历过后世疫情而来的医者,会比他们想的更细致,更有条理,更高效。而且,没有他们那么费力。
不过,古今条件不同,防疫方法不可生搬硬套,直接拿来是无法使用的。后世拥有的医疗条件,这里没有。但综合考量,此时的大晏朝也有一个优点——在锦衣卫多年的“铁拳”制服下,朝廷的行政制约力度,比后世更强、更有力,民怕官,惧官,官府说一不二。
而实事上,在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疫症的情况下,物理防疫其实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来锦衣卫衙门的路上,时雍已然再三思量过,哪些可以用,哪些必须屏弃。因此,众人问来,她心头有数,条件极为清晰。
“第一,隔离制度。这一点,侯爷和各位大人反应迅速,我代表京师百姓感谢你们。但是,尚有不足。隔离的目的,是为阻碍疫情蔓延,就是说把疫症圈起来。因此,除了隔离病人和戒严染病区域,对接触过病人的这一部分高危易发人群,也要实施隔离观察。”
“二、迅速建立疫医馆。趁疫情尚未大暴发,可先行征用空宅或是寺庙等场所,哪怕简陋搭建的窝棚都行,一定要有单独的、专用的、以治疗疫症为主的医馆,与民居和别的医馆分开。”
“三、建立临时的防疫站或是熏蒸站,对京城全面消杀。同时,清理‘路侧’(公厕)、阴沟等易藏污纳垢之处。疫症乃是外邪入侵所致,邪之即除,疫将何存?”
“四、招募志愿者。这些人可以在京城各坊间协助官府管治疫区民众,为隔离的病人或民众派发饮食和药物……”
听到这里,一个官员突然皱眉,打了个岔。
“郡主前三点,下官尚能领会,只这个……招募志愿者,下官以为大可不必。一是另行招募志愿者,又须花费大笔银钱,以付工食,于朝廷而言,是不小的负担。二是朝廷不缺士兵,大可交由他们来做,能省则省吧。”
“大人此言差矣。”
时雍微微一笑,看着他认真探讨的样子,并非诚心为难她,也就更为仔细地向他们讲解为何要“招募志愿者”了。
“所谓志愿者,意在'志愿'二字,由诚心为国为民效力的年轻体壮者担任。朝廷倒也不用支付他们工食。那为何不能由朝廷的士兵担任呢?我考虑的主要有两点因素。
一是,志愿者出自民众,一般从本坊中选取,熟识本坊地形、人员,上报朝廷,下达居民,便于行事。二是,我们要招募的志愿者,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要通晓算术初通文墨的人。他们还肩负着一个责任,统计、记录,或如实汇报。据我了解,军中将士,大多目不识丁,只怕也会事倍功半。更何况,军队是国之重器,国之保障,疫情一旦发展下去,保不准会有外敌侵犯,‘趁你病,要你命’,保障士兵健康,不与疫区接触,更为妥当。”
时雍说得头头是道。
众人视线齐齐落在她脸上。
虽说明光郡主素有才名,但这几位大人尚是首次与她接触,闻之,不由大为震惊。
唯有赵胤,最为淡然。
“继续。”
时雍看了赵胤一眼,声音清朗的继续说道。
“五、编写防疫手册。号召民众,与人言,一丈远,与人聚,要取消。开窗通风,居所消杀。勤洗手,不外出,不聚集,不传谣。手册印刷好后,除了派发京师,还可向各府、州、县推广,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
“六、建立战时防疫总指挥所,任用各级防疫官员,专款专用。由上至下,层层把控,保障民众的衣、食、住行,也便于追责。这些细则,侯爷会比我更懂得怎么安排,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七、由太医院挂帅,将各医馆、医士、郎中、大夫,统一调配管理,研制对症之药,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统计数据并备档。”
“八、减摊派免赋税。要调动全民抗疫的热情与决心,必须许民以利,体恤民情,要有恻隐之心,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封了之,陷民众于水深火热。”
“九,抓典型。防疫做得好的提拔任用,那些尸位素餐,吃粮不管事的东西,该罢免的罢免,该降罪的降罪,决不可手软。这个时候,团结百姓的首要任务,是让百姓看到朝廷的抗疫决心。民心齐,把山移,防疫不仅仅是官府的事,更是百姓的事,若是不能得到百姓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场战,必输无疑。”
接下去的时候,时雍一口气,将整个防疫体系一层层剥开,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大到官员的任用和防疫的指挥,小到民众的消杀,饮食,口罩的使用……方方面面的管理和调配,盖含药品的取用等各个方面的细化方案。各行各责,无一疏漏之处,结构齐整,体系完善。而这些事情,有一些是赵胤与官员们方才已经商议到的地方,有一些是新鲜的点子,虽是时雍的“拿来主义”,但是对目前的大晏朝廷来说,无异于一剂良方。
在场的官员,无一不是站在大晏朝廷金字塔上方的人物,并非庸碌之辈,他们都是有见识和学识的人,时雍的话也说得通俗易懂,并不难理解。
待她说完,旁观负责记录整理的书吏,将手稿呈上,一一览阅。
然后,频频点头。
时雍见他们尚在商讨和议论,心急如焚。
但她也知道,这份防疫章程草案,动的是朝廷根本,花的是巨额银钱,即使她说得头头是道,在他们看来,终归是纸上谈兵,绝不可能轻易拍板定下。
一念至此,时雍又掉头,看着赵胤,
“恕我直言,这次疫情不仅仅是疫症,更是考校大晏朝廷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时候。试想一下,若是面对这样一场有预谋的疫情,都没能动摇大晏半分,外敌岂敢再心存妄想?”
赵胤微微眯眼。
他很清楚这场疫情来得诡异。
不是战争,却胜过战争。
只是,时雍能想到这么多,确实让他刮目相看。更紧要的是,这些章程规则,对疫情的防治不再是一味的镇丨压和围堵,将人圈禁起来任其自生自灭,更多的是变堵为疏,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与民为本,实在是仁政之举。
官员们整肃面色,小声商议。
赵胤静默片刻,端起热茶喝了一口,又慢慢阖上茶壶,轻描淡写地道。
“以上章程,本座准了。”
此言落地有声,却震得众人当即错愕。
“大都督……”
赵胤嗯声,目光不冷不热地扫向眼前的一众官员。
“诸位同僚,事不宜迟,可将防疫章程商议细化,照此办理。”
众人面面相觑。
看看时雍,再看看赵胤。
“大都督,下官以为此事不可着急,此章程要调派各部,动用银钱不可计数,涉及礼部、兵部、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京畿大营、锦衣卫、东厂等各要害之所……还有待商榷。”
“是啊,大都督,朝廷拨付如此之巨的人力、财物,不是易事。再有章程一旦派发,定会引来民众恐慌,届时,人心不稳,势必流言四起,动摇国本……”
众人频频点头。
“不若待你我再商议定策,重新抄录后,呈送宫中,由陛下决断。”
“大都督,张大人所言,下官深以为然。大疫当前,事关万千民众生死,你我食君之禄,不可轻易决断……”
时雍心里一凉。
果然,还是官僚那一套,谁都不敢承担责任,凡事都要等到皇帝来拍板,可皇帝只有一个人,哪能事事都懂?如果什么都要皇帝来决断,要下级官员何用?照旨办差,混吃等死么?
她着急,脸上便有情绪。
赵胤看来一眼,掌心不轻不重地摸着桌几。
“本座见日面圣,与陛下详谈一个时辰有余,出宫时,本座已下令封锁禁宫。”
众人看着他,脸上纷纷变色。
“那政令如何通达?”
赵胤面无表情,说道:“当此时疫横行之际,朕下当坐镇宫中,不再与外臣接触。出宫时,陛下旨谕本座:疫情瞬息万变,不必事事请旨,一应决策,可由本座独断。”
这……
光启帝对赵胤的信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众人都看在眼里。若不然,也不能让他掌这么多年五军和锦衣卫事。可是,凡事都由他一人独断,那还要皇帝做什么?
看众人互相看看,畏首畏尾,却不言语,赵胤冷冷道:
“从即日起,将锦衣卫衙门改用战时防疫总指挥所,由本座出任总指挥,各级防疫官员,向本座汇报。一应责任,由本座承担。”
众人闻言,迟疑一下,纷纷参拜。
“谨遵大都督令。”
有人承担责任,有人出头指挥,事情就好办多了。
赵胤又向众人和麾下锦衣卫各级将校传达了命令,这个由时雍拟定的战时防疫系统便开始运转起来。
看着赵胤忙碌,时雍怔忡。
待厅中人员散尽,她亲自奉上一盏茶。
“侯爷辛苦。”
对她莫名的殷勤,赵胤似是不习惯,抬头看来。
“还有什么请求?一并说完。”
这是以为她有求于他,才上前奉茶的?
哼!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时雍眉头微耸,“刘大人说得不错,兹事体大,侯爷承了口,就要担责。一场疫情下来,说不得要死多少人……侯爷一口应下,就不怕我骗你?为什么这次,你……这么容易就相信了我说的话?”
赵胤眉头微皱,眼波清冷,“我不是信你。是自我判断,合用则用。”
“是么?”
“嗯。”赵胤想到了之前翻阅的《晋军战时医疗保障应急预案》,有很多法子与说法,与时雍雷同,只不过,时雍本人在此,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手册,她说得更为细致更为详尽罢了。
时雍沉默片刻,又低低笑了起来。
“那侯爷扛下这口锅,也是大责。一旦抗疫不力,你如何向皇帝向朝廷向百姓交代?一颗头都不够杀的。”
“为国为民,生死何惧?”
赵胤突然站起来,伸手就去牵她。
“一颗头若不够杀,吾妻尚有一颗,拿去便是。”
时雍哭笑不得,手背到身后,一连退了几步。
“杀我的头,侯爷你慷什么慨?”
赵胤不满看她,“你躲什么?过来。”
时雍看他又要朝自己走近,连忙制止,“三尺距离。防疫守则……”
“……”
赵胤定住。
看看她,又慢慢后退一步。
时雍看了看,恰是三尺距离,不由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