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锦衣玉令 >

第568章

锦衣玉令-第568章

小说: 锦衣玉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雍心里忽地涌起一种复杂的滋味儿,抿了抿嘴。

    “你说,一个人,怎么说傻就傻了呢?”

    赵胤不以为意地扫过她的眉眼,“傻是他的福分。”

    时雍没有说话,在走出菜园前,她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那个白衣公子仍然坐在房顶上,孤零零一个人喝着酒,仰着头,看着明晃晃的天空,好像在寻找太阳的光点,脑袋跟着转动不停,眉眼俱是带笑,神采飞扬,不见半分悲苦。

    傻是他的福分。

    时雍觉得赵胤说得对。

    有人来这个世道时,壮志凌云。

    离开时,万念俱灰。

    与其黯然魂销或是死无葬身之地,不如傻去。

    那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终是越去越远……

    一男一女修长的身影被阳光拉得细长。

    房顶上的白衣公子看着他们,笑容渐渐地凝固在脸上,似乎有所犹豫,停顿许久,突然慢慢地拧起了眉头。

    “姑姑,你摸摸看,我有没有心?”

    “江山不如江湖闲,六宫不如六膳甜。阿拾不如跟我,江山美人我都不要,独你一个,如何?”

    他眉头越蹙越紧,忽而捂住绞痛的胸口。

    “奇怪!这些话是谁人说的呢?为何想起来,我心便会痛?”

    一个声音道,另一个声音又在心里劝他自己。

    “勿管闲事,喝酒!”

    晴空万里,凉风习习。

    搂着个美人又有什么好稀罕的?

    喝酒作乐那才叫美咧。

    ……

    车驾停在井庐门口。

    赵胤将两个孩子抱上了车,转头要来扶时雍,时雍却不肯,微眯眼看着天际,轻声道:“天气这般好,我要同王爷骑马。”

    赵胤看着唯一的坐骑,喟叹一声,将她抱在马前坐好,这才翻身上去,搂住她的腰身,低低地道:“也不怕人笑话。”

    “怕什么?锦城王妃娇蛮跋扈,这天下谁人不知?反正旁人也不会怪到你头上来。锦城王惧内嘛,骂也是骂我。”

    “你啊。”

    赵胤低头看她,嘴唇从她的耳际划过,随即一抖缰绳,“驾。”

    耳旁风声拂过。

    时雍勾起唇角,转头想要看他,却看到了井庐主屋的房顶,一个白衣飘飘的身影。

    青砖灰瓦,四野寂静。

    唯他一人独自站立,一动不动。

    “冷吗?”赵胤察觉到时雍身子的僵硬,紧了紧胳膊,将她拥入怀里,抱得紧了些。

    “不冷。”

    “逞强。”

    这个时季的山中,仍是有些凉的,骑在马上,那马儿扬蹄子跑起来,寒风刮在脸上是刺辣辣的冷意。

    赵胤拿披风将女子裹紧在怀里,然后在一众目光的注视中,策马而去——

    他骑得很快,直到再也看不到井庐,马步这才缓了下来。听着单调的蹄声在青石路上“嗒嗒”作响,两个人沉默了许久,都没有说话。

    道边树上的落花,随风落下。

    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

    时雍心里微微一紧。

    什么都忘了,唯没忘记乐曲么?

    “阿拾。”赵胤双臂环着时雍的腰身,头低过去靠在她的肩膀上。

    “你心里可曾怨我?”

    “怨你什么?”

    “远走锦城,再难见京中故旧。”

    时雍微微怔忡,低低道:“不怨。浮华一世,总是万千离别。”

    赵胤沉默,片刻后又是一叹:“我终久不是那个站得最高的男人,也给不了你至高的尊荣。”

    时雍笑了一下。

    她万万没有想到赵胤竟然有这般的心思。

    “何谓至高?”时雍转过头去,看着赵胤仿佛凝结了冰霜的脸,倏而一笑,“人在高处不胜寒。不如山水同行,朝朝暮暮。”

    赵胤沉吟不语。

    时雍又道:“对我来说,锦城王妃,已是极至的尊贵,毕竟世上只有一个锦城王。一揽清风,佼佼风华。是非功过,无愧天下。我要的,从来只是你。”

    一揽清风,佼佼风华。

    是非功过,无愧天下。

    这是赵胤听过的最好的评价。

    “阿拾……”

    “别太感动了。走快些,我饿了。”

    君临天下不如四海为家。

    那座皇城在时雍心里全是不好的记忆,那座皇城里的女人,也从没一点让时雍羡慕的地方……

    倒是锦城府,时雍真的想得紧了。

    她种在庭院里的枇杷,想必已经结了果子。

    屋后的桂花,又要洒落一地金黄……

    “我们这就回家。”赵胤裹紧时雍的腰,一夹马腹,马儿便扬蹄而去。

    后方的马车里,苌言探出小脑袋,长声喊叫。

    “阿爹,阿娘,你们慢些呀……”

    ……

    ……

    后记:

    光启三十一年三月,北狄大妃陈红玉返京,与时雍和乌婵在京师东湖的画舫上吃喝玩乐,畅诉别离,不见夫婿,不管儿女,共醉了三天三夜没有下船,引来京师女子艳羡。

    又半月,锦城王整肃京中事务,带着家眷南去。临行前,时雍与陈岚和宝音公主依依昔别,约好次年五月锦城一聚,这才将人送上了官船。

    有心人发现,同锦城王南去的人群里,有宋家几口的身影。宋长贵获准南行,成为了锦城王府的属官,而王氏关张了位于鼓楼的铺面,准备去锦城府投靠女儿,重开酒楼,要大干一番。宋香和刘清池也拖家带口地随行同去,因刘家已无父母,又是商贾之家,刘清池得了燕穆的帮忙,便将买卖做到了锦城府去。操心的事少了,赚的银子多了,无不听从大姨子的指派。

    满座衣冠,各有千秋。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奔走……

    数年后,锦城府在赵胤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当真是千里沃野,天府之境,“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百姓安居乐业,一如盛世开元。

    光启帝令大学士丰侪将锦城的经验编撰成册,通令各州府借鉴,成效显著。在光启帝的治理下,终是有了一番辉煌治世的盛景,再续了永禄朝的传奇,光启帝亦成为一代明君,为后世称颂。

    远在锦城的赵胤夫妻,三秋桂子,十里荷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那小日子过得,实在惬意温柔。

    而遥远的漠北草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南晏光启三十三年五月,北狄李太后病逝,乌尔格联合旧部,再起纷争。至此,北狄和兀良汗两国,内乱不止,兵戈未歇,将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家底掏空,将一片大好江山打得稀烂。

    外祸始于内乱,北狄和兀良汗的败落,初见端倪。

    这般十余载,一晃而过。

    光启四十四年的那个冬天,锦城府是的天气是从未有过的寒冷。

    晨起的积雪堆在门楣,传旨的太监痛哭着跪行到承运殿上,向赵胤面呈丧报。

    腊月初七,光启帝赵炔驾崩。

    山河恸动,四野悲鸣。

    同年,太子赵云圳继位,改元宣光,史称晏宣宗。

    宣光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臣,朝中凡有骁勇善战者,皆多封赏,使得武将多有荫庇,为报国战,战则死战。

    北伐是宣光帝的使命。

    北狄和兀良汗是宣光帝心中的一根刺。

    宣光二十年,北狄和兀良汗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两国不堪忍受南晏宣光帝数次派兵北上的跃跃欲试,合盟攻晏,在库尔苏酣战三月,城破,粮绝,以惨烈的伤亡败北。大军北逃的北逃,殉国的殉国,一切终是归了云烟。

    晏史记载,库尔苏那场战役,宣光帝御驾亲征后,西南边陲土司乘势作乱,锦城王派世子赵临川亲率锦城府驻军,前往镇压,这才避免了土司之乱的重演。

    锦城王世子一战成名、进退闲雅,宣光帝锐意图治、至圣至明。一南一北,相得益彰。至此,大晏再无敌手,横荡天下。铁骑铮铮声里,是徐徐拉开的千里江山图和一代盛世的百年和平。

    但终究,多少风流,也将雨打风吹去。

    闭上眼睛睡一觉,再隔百年,你我皆是古人。

    (全书完)

    ------题外话------

    又一次敲下全书完三个字,此刻内心感慨良多。

    从去年九月开文到现在,历时一年多,《锦衣玉令》终于完成。中途二锦从未断更,虽然更新不尽如人意,故意不一定圆满,更不可能让每个读者都满意,不过没有关系,这个故事不喜欢,我们还会有下一个。

    新书发布,预计会等过完年。从写书到现在,每个春节都在更新,感觉好久没正常过年了,今年试一下什么感觉,嘿嘿。

    PS:关注二锦,关注新书的,可以加企鹅群:36138976,或是关注二锦的V博:姒锦同学。

    PS2:新书大概还是古言,故事已有腹稿,我只能说十分精彩,十分喜欢,十分想和你们分享……哈哈哈,现在万事俱备,只差付诸键盘了。

    PS3:大家如果有想看的番外,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如果觉得可以写,就写哈(不过,我素来是不喜欢写番外的,挠头——尽量尽量。)

    ……

    最后的最后,诚心感谢姐妹们一路陪伴。

    是你们的每一个订阅、打赏、投票,评论和鼓励,是你们的光和爱,支撑我一天又一天地写下去,坚持到现在,从创作中得到快乐并获得养活家人的酬劳……

    鞠躬,拥抱。

    夜深了,最后敲下一句晚安。

    再问你,下一本,我们还约不约?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