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簪头凤 >

第134章

簪头凤-第134章

小说: 簪头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绮云心气稍平,想了想也笑了起来:“皇后娘娘确实疼孩子,心思也格外重。”也可见,乔皇后并未多想,就是随口一说。不然,这等话怎么也不该在东宫说。

    陆明玉笑着嗯了一声,不紧不慢地歇了一个时辰。

    等乔皇后抱孩子抱得双臂泛酸根本抱不动了,才姗姗露面:“母后累了,我来抱着他们。”

    乔皇后依依不舍地将孩子给了陆明玉。

    陆明玉被乔皇后的神情逗乐了:“母后这般舍不得他们,以后我自己一个人回娘家,不带他们回去就是了。”

    乔皇后被说破了心思,尴尬地咳嗽一声:“本宫岂会这般小心眼。以后你想回陆府,和本宫说一声便可。”

    又怕陆明玉顺杆子往上爬,很快补了一句:“小住几日无妨,也别总离宫,免得落人口舌。”

    她这个中宫皇后几乎没出过宫门,太子妃时时离宫回娘家,说起来确实是一桩口舌是非。

    陆明玉笑着点点头:“母后说的是。”

    顿了顿,低声问道:“这些日子,后宫里没什么事吧!”

    乔皇后眸光一闪,淡淡道:“孟妃苏妃都被禁足,秦妃日日去寿宁宫伺候赵太后。王婕妤在寝宫里安胎。后宫里一切太平。”

    永嘉帝不在,年轻嫔妃们也都消停得很。

    倒是朝中,不那么省心。

    乔皇后轻叹一声,低声道:“四皇子每日来椒房殿,他和本宫说朝中近来有些纷争。皇上领兵还有七八日能到楚国边境。荥阳军濮阳军行军速度更快,已经快到燕国边境。说不定,眼下就在打仗,只是,消息传递得慢,一时还没传到朝中。”

    “大魏境内,又闹起了民匪。总得派兵前去平乱。”

    “只是,大军都被皇上太子带走了。如今京城只有三万禁卫军,还有两万五城兵马司。这五万人手,负责护卫京城安危。若是抽调兵将去平乱,京城兵力空虚,实在不妥。”

    ……

    陆明玉也拧了眉头。

    前朝兵制混乱分散,京城被破时各地勤王的兵还没到。永嘉帝吸取教训,建立大魏后,绝大部分的兵力和军权都集中在天子手中。

    这也导致地方兵力不足。每一郡的兵力不过万,有的偏远郡县,只有一两千驻军。一闹起民匪,就力有不逮,需要京城派兵平乱。

    往日,武将们都乐见这样的情形。领兵出京平乱,是立战功捞功勋的最佳机会。

    可现在,京城里绝大部分武将都去了燕楚之地,留守在京中的武将,要么年纪大了失了锐气,要么就是受过重伤不宜上阵的。

    梁大将军倒是骁勇,可他身负守卫京城之责,不能擅离京城。

    朝堂中平乱一事争执不下。

    乔阁老主张派兵前去,支援驻军。这也就意味着,还是以驻军为主。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都赞成乔阁老的意见。

    这个提议,却被兵部尚书否了回去:“乔阁老不擅军务,不知这其中的道理。沧州既然闹了民乱,当地的驻军定然已经和民匪交过手了,抵挡不住吃了败仗才会急报朝廷。这等时候,一定要派出骁勇厉害的武将,一举平定民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魏举国出征燕楚,国内绝不能乱。户部也支应不起三面开战。”

    兵部的姚尚书是武将出身,当年随永嘉帝征战,在战场上受过伤,不能再亲自领兵打仗。永嘉帝令他做了兵部尚书。

    姚尚书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

    户部高尚书也赞成:“姚尚书言之有理。户部积存的粮草,够大军两年的用度。这是指大魏境内风调雨顺,没有赈灾或他用才行。若是民乱闹得久了,打仗要消耗粮草,战后抚恤抚民又是一大笔银子,户部确实吃力。”

    内阁分了两派,吵了几天都没个定论。

    四皇子压不住朝臣,只得将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乔皇后,由乔皇后定夺。

    乔皇后心里也没底气。

    她不懂兵事,一时拿不定主意。时时催陆明玉回宫,一来是惦记孙子孙女,二来,也是想和陆明玉商议此事。

    陆明玉思忖片刻,低声道:“母后,民乱一定要尽快平息。先安内后攘外。父皇领兵征战在外,大魏境内绝不能再出乱子。”

    乔皇后皱紧眉头:“这道理,本宫也知道。只是,乔阁老所言也有道理。如果将精锐派了出去平乱,京城兵力空虚,岂不危险?”

    陆明玉目光一闪,沉声道:“没有十全的抉择。两害相较,取其轻。”

 第三百二十九章 锋芒(一)

    两害相较,取其轻。

    乔皇后默默思忖片刻,终于下定决心:“你说的有理!本宫这就令人召乔阁老他们商议此事。”

    顿了顿又道:“你也随本宫一同去文华殿!”

    总觉得儿媳在身边更有底气。

    陆明玉不假思索地应了下来。

    乔皇后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下定决心后不再踌躇,当即传了口谕。宣召乔阁老和六部尚书一同进文华殿议事,四皇子也得了口谕,匆匆去了文华殿。

    这么巧,在殿外就遇到了乔皇后和陆明玉。

    冷不丁地打了个照面,四皇子一脸惊愕,脱口而出道:“二嫂,你怎么来了!”

    陆明玉瞥了四皇子一眼:“怎么,我不能来吗?”

    四皇子何等伶俐,立刻收敛起掉了下巴的蠢样,连连陪笑:“是我说错话了,二嫂千万别放在心上。如今父皇和二哥他们都领兵在外,宫中能主事的,除了母后就是二嫂了。二嫂和母后一同前来是应该的。”

    皇上不在,皇后可代表皇上。同理可证,太子不在,太子妃出面也是应该的嘛!

    乔皇后还是第一次正式插手政事,心里正忐忑,被四皇子狗腿的表情逗得笑了起来,神色也和缓几分:“行了,别贫嘴了,先进殿再说。”

    平日里乔皇后不怎么待见四皇子。到了这等时候,又觉得到底是一家人。关键时候还是一条心。

    四皇子十分乖觉,特意让陆明玉先行。

    陆明玉也没客气,扶着乔皇后进了文华殿。

    ……

    内阁七人,每日轮流两个在宫内值守,以防有什么急事待处置。今日留在宫中的,恰巧是乔阁老和罗尚书。

    乔皇后下了口谕之后,乔阁老和罗尚书很快便来了。

    乔阁老一把年纪了,步伐半点不慢。罗尚书一边走一边低声对乔阁老说道:“派兵平乱一事,万万不可再拖下去了。现在连皇后娘娘也被惊动了,今日就得定下个章程不可!”

    乔阁老沉声道:“不管如何,得以京城为重。”

    罗尚书略一点头。

    他和乔阁老本就私交甚笃,政见也相通。在这件事上,他也是出于为大局考虑,并没什么私心。

    两人进了文华殿,一抬眼就见到太子妃陆明玉安然立于乔皇后身侧,同时抽了抽嘴角。

    后宫不得干政。

    事急从权,实在是内阁众臣争执不下,不得不惊动乔皇后。陆明玉来凑什么热闹?

    乔阁老既是首辅,又是乔皇后的亲爹,腰杆直底气足,也没怎么客气,直接就道:“今日要议军事,惊动皇后娘娘已是不该,太子妃娘娘请回避。”

    乔皇后也不好敲打亲爹,迅速看了陆明玉一眼。

    只见陆明玉眉头未动,神色淡淡:“母后出身书香门第,没练过武,没看过兵书,对用兵一事半点不知。我今日前来,是做母后的耳朵。也免得有人糊弄母后。”

    “乔阁老张口就请我回避,让我不得不心生疑惑。莫非是乔阁老怕我听出不妥来?”

    乔阁老被外孙媳妇噎得一口气差点上不来,面色沉了下来:“老臣一片忠心,所思所虑皆是为了大魏!”

    “既是如此,乔阁老又何必介怀我陪着母后。”陆明玉语气淡然却犀利:“再者,后宫不得干政,是前朝的规矩。前朝已经亡了,大魏的律法可没记着这一条。”

    乔阁老:“……”

    罗尚书心里暗暗咋舌。

    早就听闻太子妃的厉害。今日亲眼目睹,更胜闻名。连皇后的亲爹都这么撅了回来。

    乔皇后眼见着乔阁老面色难看,轻轻咳嗽一声,看了陆明玉一眼:“陆氏,不可对阁老无礼。”

    那不仅是朝中首辅,也是皇后的亲爹,是太子的亲外祖父。

    陆明玉冲乔皇后一笑:“母后多虑了。乔阁老是当朝首辅,胸襟广阔,怎么会和一个女子计较口舌。”

    这话说的。合着他生气就是心胸狭窄了?

    乔阁老被堵得难受,却没有闭嘴的意思,张口说道:“太子妃娘娘坚持要留下,老臣不便多嘴。不过,此事干系重大,太子妃娘娘虽出身将门自小习武读兵书,却从未领过兵。对兵事不过一知半解。待会儿议事,还请太子妃娘娘多听少言。”

    就差没直说“半懂不懂就别添乱”了。

    陆明玉目光愈发明亮锐利,看着乔阁老:“姚尚书他们还没来,我闲着无事,先请教乔阁老几句。”

    乔阁老忍着没哼出声:“太子妃娘娘但有所问,老臣一定知无不言。”

    “我要问的,只怕乔阁老所知也有限。”

    陆明玉毫不客气地又撅了乔阁老一回:“四皇子已将民乱一事告诉我了。平乱一事,迫在眉睫。朝廷不派出精锐迅速平乱,是何道理?”

    乔阁老皱了眉头,迅速瞥了四皇子一眼。

    四皇子眼观鼻鼻观心,假装自己是个木桩。

    乔阁老心里又哼一声,耐着性子应道:“大军开拔,京城只剩两万守军和三万禁卫军。如果派出精锐,就要派出禁卫军。如此一来,京城兵力空虚。”

    “一旦有变,则京城危矣!前朝之鉴,历历在目,不可不防!”

    乔阁老说的,不是没道理。就是语气太硬了一些。

    罗尚书清了清嗓子,温声接过话茬:“乔阁老所言颇有道理。京城绝不能有失!可以派五千士兵出京增援,平定民乱后再归京。”

    陆明玉收敛笑意,声音冷了几分:“驻军节节败退,士气全无。派五千士兵给驻军,不是增援,是去送人头。”

    罗尚书:“……”

    罗尚书忍住摸鼻子的冲动,继续温声辩驳:“太子妃娘娘这么说,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战报上,民匪约在一万之数。驻军还有五千,再派五千士兵前去,足以应付……”

    话没说完,就被陆明玉打断:“战报是几日前的事了。朝中还在为此事争执,再派兵前去,路上又得耽搁数日。屈指一算,就是近大半个月的时间。谁敢保证,到时候驻军还有五千民匪只有一万?”

    簪头凤

 第三百三十章 锋芒(二)

    一席话,听得罗尚书心里凉飕飕的。

    罗尚书神色也凝重起来。他自己并无私心,只因为京城太过重要,所以不支持将精兵都派出去。

    可陆明玉这么说,也极有道理。

    万一民匪闹得厉害,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有个三四万。朝廷慢吞吞地派一万士兵前去,还有什么用?

    “民匪之祸,想来罗尚书和乔阁老比谁都清楚。”陆明玉的声音再次响起:“尽快平乱,安抚乱民,才是重中之重。”

    “最怕没及时平乱,乱民壮大了,一路闯到京城来。到时候后悔也迟了。”

    陆明玉描绘的情形实在可怕。

    四皇子的脸色也变了,忍不住插嘴道:“太子妃说的极是。我也以为,应该早些派兵前去平乱。”

    其实,四皇子一直都支持派精兵前去。奈何他这个皇子说话没什么分量,乔阁老罗尚书十分坚持,以致此事争执不下。

    乔皇后一直默不出声,此时终于张口了:“本宫不懂用兵。不过,眼下皇上太子领兵在外,举国出征,大魏绝不能再起民乱。本宫也觉得,还是早止干戈为好。”

    罗尚书终于动摇了,看向乔阁老。

    乔阁老神色变幻不定,半晌才道:“精兵尽出,京城若有事,该如何?”

    陆明玉眸光一闪,反问道:“京城的城墙最高最厚,守城的士兵有两万,守城的器械兵器齐全,存粮足够京城百姓吃一年。再不济,从官员府中抽调侍卫,或是招募壮丁,也能凑出几万人来。便是有人心怀不轨趁机作乱,难道守不住京城?”

    乔阁老哑然无语。

    陆明玉又说道:“这世间,没有十成十的把握。凡事都有意外,都有万一。不过是权衡之下,做出选择而已。这件事,不能再拖延下去,今日就得定下章程,两日之内要出兵。”

    四皇子张口附和:“太子妃说的对。”

    乔皇后也赞成:“那就尽快出兵吧!”

    乔阁老终于不敌,不情不愿地应下:“既然皇后娘娘和四皇子殿下都赞成,老臣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要派精兵,派多少合适?还有,以谁为主将?”

    陆明玉淡淡道:“具体事宜,等兵部的姚尚书来了,再商议吧!”

    罗尚书暗暗松口气。

    太子妃倒也没有揽权的意思嘛!也是,要派谁为主将是兵部的事。姚尚书应该早就盘算过了。

    众人都没说话,文华殿里顿时陷入沉默。

    气氛有些凝滞。

    乔皇后定定心神,温声安抚乔阁老:“乔阁老一片忠心,处处为大魏着想,本宫心里都明白。只是,平乱一事耽误不得,得早些派兵。陆氏也不是有意针对乔阁老,乔阁老心中别介怀才是。”

    乔皇后亲自出面打圆场,乔阁老不能不领情,声音也缓和许多:“皇后娘娘放心,老臣若连这点胸襟都没有,也不配为首辅了。”

    陆明玉也笑了起来:“是啊,母后就别担心了。来之前我就和母后说过,乔阁老从无私心,绝不会为了此事耿耿于怀。”

    然后,笑吟吟地行了个晚辈礼:“我性子急,说话直接,不会拐弯。刚才有冒犯之处,乔阁老别放在心上。”

    这份翻脸如翻书的本事,令四皇子大开眼界。

    以前一直觉得二嫂霸道又厉害,现在才知道,原来二嫂还有随时变脸的能耐。

    罗尚书捋了捋胡须,心想乔阁老你今日输得倒也不算冤枉。

    乔阁老面色复杂,稍稍避开让了这一礼:“太子妃娘娘这么说,真是折煞老臣了。”

    至此,气氛总算大为缓和。

    就在此刻,内侍马公公进来禀报:“姚尚书等五位尚书觐见!”

    另外五位尚书,一同赶着进宫来了。乔皇后迅速和陆明玉对视一眼,张口道:“宣他们进来吧!”

    ……

    姚尚书等五人紧赶慢赶地进宫来,一路快步未曾停歇,初春的天气硬是走出了满额的汗珠。没来得及擦拭,就进了文华殿。

    然后,众臣也被陆明玉的出现惊了一惊。

    皇上不在,朝事争论不休,皇后娘娘出面情有可原。太子妃怎么也跟着来了?

    陆明玉一改片刻前的犀利,语气温和:“我伺候母后前来,不会多嘴多言。诸位只管议事,无需顾虑我在此。”

    姚尚书等人定定心神,先向乔皇后行礼。

    乔皇后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此时也不慌了:“都平身吧!朝中因民乱一事起纷争,四皇子心中忧急,已经禀报本宫了。本宫今日召你们前来,就是要商议个章程,早日出兵平乱。”

    此言一出,姚尚书心中暗喜。

    听话听音。可见乔皇后已经说服乔阁老罗尚书了。

    果然,乔阁老再张口,话风也转了过来:“皇后娘娘所言甚是。姚尚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