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簪头凤 >

第277章

簪头凤-第277章

小说: 簪头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明玉无声叹了口气,将头靠在李景的头边,一同入眠。

 第六百八十二章 守灵

    李景睡了一个多时辰,没到五更天,便悄然起身。

    此时,天还未亮。

    柔和朦胧的烛火透过层层纱帐,落在陆明玉熟睡的脸庞上。冷艳英气的脸庞,此时显得分外柔和,甚至有了几分平日没有的脆弱。

    李景心中溢满了柔情。他没敢俯身去吻她的脸,唯恐吵醒了她。蹑手蹑脚地下了榻,轻手轻脚地穿衣穿鞋。

    细微的声响,到底还是惊醒了陆明玉。

    陆明玉常年习武,耳力格外灵敏,从熟睡中醒来,睁开眼时还有些迷糊:“天还没亮,你去哪儿?”

    李景低声道:“我去灵堂跪灵,你继续睡吧!估摸着我白日没时间回来,等到今夜,我再悄悄回东宫。”

    陆明玉嗯了一声。

    李景走后,陆明玉又睡了两个时辰。

    睡足了,精神格外好。

    绮云伺候陆明玉简单梳洗一番,又伺候主子换药,一边低声道:“今日一大早,皇后娘娘打发人来传信,三位小殿下都去内灵堂跪灵了。”

    陆明玉躺在床榻上不能动弹,自然不能去跪灵,只换了孝服。李珝李瑄李琀三个,今日一大早就去椒房殿跪灵了。

    陆明玉轻声道:“慧安公主和静安公主进宫了吗?”

    绮云点点头:“两位公主和驸马都进宫跪灵了。孟妃娘娘的尸首没资格摆在灵堂里,另外设了一个小灵堂。听闻静安公主都快哭昏过去了。”

    对静安公主来说,是真正的天塌地陷。

    短短数日间,她没了亲爹没了兄长没了舅舅,现在连亲娘也走了。

    陆明玉对孟妃没半分好感,也不觉得孟妃的死有什么值得可怜同情,淡淡道:“大皇子做过的事,和静安没什么关联。只要她和高驸马安分过日子,谁也不会去寻她的麻烦。”

    顿了顿,低声问道:“四皇子和四皇子妃去灵堂了吗?”

    后宫中各寝宫都有人盯着,一举一动都瞒不过东宫耳目。

    绮云答道:“太子殿下令人送信给四皇子; 四皇子伤还没好; 让人扶着自己进了灵堂。四皇子妃去了内灵堂跪灵。还有; 宫外有品级的诰命夫人,今日一大早也都进宫来跪灵了。椒房殿里跪了一片。”

    人多事更多。

    陆明玉不能前去,这一应琐事都压在了乔皇后身上。

    陆明玉忍不住轻叹一声:“也不知我什么时候出才能下榻。”

    绮云精神一紧; 立刻道:“太医特意叮嘱过,娘娘这两个月之内都别下榻。等过了两个月; 看看伤养得如何再说。”

    “外间诸事; 有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担着。三位小殿下也都长大懂事了。娘娘什么都别管; 一心养身体才是。”

    陆明玉轻笑一声:“好,我都听你的。”

    绮云抿唇一笑:“奴婢斗胆多嘴; 娘娘别放在心上。”

    李景一回来,陆明玉身上的重担都卸下了,心情也格外好; 轻声笑道:“别人不敢管我; 也不敢多嘴。你说什么; 我总是肯听的。”

    宫中在办丧事; 主仆两个说笑几句,也就住了口。

    ……

    李景白日跪灵; 到了晚上三更,就悄然回东宫。不到五更天就回灵堂。算起来,每天只合眼不到两个时辰。

    臣子们齐齐装聋作哑; 只当不知道。

    太子殿下身上还有伤,跪灵又最是消耗体力。可不能将太子殿下累垮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永嘉帝尸骨还未下葬; 臣子们已自动自发地视太子殿下为新帝,处处为太子殿下着想了。

    百官都要跪灵; 天下大丧,所有国朝政事都暂且被搁下。各地呈上来的奏折; 堆积在一起,无人过问。

    过了头七之后,乔阁老颤巍巍地对太子殿下进言:“停灵要七七四十九日。国朝政事总不能一直置之不理。无关紧要的,暂且不管。有些要紧的,总该处置一二。”

    换在民间,头七一过就能下葬了。天子的丧礼,要七七四十九天。这么长的时间不理政事; 确实不妥。

    大魏疆土辽阔,百余个大大小小的郡县,每天都有一堆奏折。

    李景略一思忖,低声道:“我得留在灵堂里。就请阁老和几位尚书排做两班; 轮流去看奏折。不要紧的,看着处置。十分重要的,再来禀报。”

    乔阁老也有此意,很快应了下来。

    隔日,兵部杨尚书就带了一份奏折进了灵堂,低声向太子殿下请示:“濮阳侯上了奏折,要进宫为皇上跪灵。”

    濮阳侯倒是安分。没有宫中宣召,一直待在军营里。如今上奏折,也在情理之中。

    满朝文武都来跪灵。他身为武将,又是永嘉帝嫡亲的表弟,总该来灵堂里磕头守灵。

    李景没有立刻应允。

    他悄然起身去了安静的偏殿,令人请岳父陆临过来商议此事:“……岳父,现在召濮阳侯进宫,是否合适?”

    陆临目光一闪,淡淡道:“濮阳侯要尽臣子的本分,殿下当然不能拦着。殿下放心,现在京城局势已定,濮阳侯翻不出风浪来。”

    以濮阳侯为人,之前都没敢动弹,现在就不敢动了。

    此次上奏折,也是为了全自己的颜面。做臣子的,总不能不来跪灵。

    李景轻呼一口气:“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还是问过岳父,心里更踏实些。”

    这等掏心置腹的话,听的陆临心头一暖。

    他冲李景略一挑眉,低声道:“殿下放心吧!大局已定,没人能撼动殿下的地位。”

    翁婿两个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

    李景还没登基,不能用御印。令人拟旨,用了东宫印,宣召濮阳侯进宫跪灵。

    一日后,穿着一身孝衣的濮阳侯进了宫。

    进宫前,他的战马和兵器都被留在了宫门外。只带了四个亲兵进宫。这四个亲兵,同样手无寸铁,连文华殿的门都没进。

    濮阳侯只身进了灵堂。

    文武百官都在跪灵,每人都穿着白色孝衣,一眼看去,惨白一片。

    濮阳侯红着眼进来了,在永嘉帝的棺木前跪下,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扶棺恸哭:“皇上,臣来迟了啊!”

 第六百八十三章 忠臣(一)

    众臣跪灵数日,有再多的眼泪也都流尽了。现在跪着,装模作样地哭几声。濮阳侯的哭声,在灵堂里回荡不息,令众臣羞愧不已。

    濮阳侯哭得这么起劲,他们也不能被比下去啊!

    于是乎,众臣攒足了力气,也纷纷哭了起来。

    一时间,灵堂里哭声如雷鸣。

    四皇子早哭肿了眼,眼见着岳父伤心落泪快哭昏过去了,眼泪再次涌了出来。

    他的好岳父,倒是会挑时候上奏折。特意等过了头七,奏折才送到李景面前。要是早了,李景戒心尚浓。迟了,做臣子的体面就彻底没了。

    不愧是濮阳侯,揣度人心的能耐比打仗强十倍。

    濮阳侯整整哭了半日,历数自己和永嘉帝君臣相得的往事。

    这当然是哭给太子李景听的。

    李景也跟着哭了一场,在濮阳侯快昏厥过去之前,伸手扶住了濮阳侯,长叹一声道:“濮阳侯对父皇对朝廷忠心耿耿,众人有目共睹。如今父皇已逝,濮阳侯保重身体,不要过于哀伤了。”

    濮阳侯涕泪纵横,哭着说道:“太子殿下如此体恤臣,臣铭感五内。日后,臣定当竭尽所能,继续为大魏效忠。”

    得,这就表上忠心了。

    就差没来一句“我一定事事听从太子殿下号令”了。

    四皇子抽了抽嘴角,哭不下去了,用袖子抹了眼泪。抬头看了过去。

    太子殿下一脸动容,叹道:“濮阳侯果然是大魏忠臣良将。这份忠义,我都记下了。”

    濮阳侯感激涕零:“多谢太子殿下。”

    总算还要一点点脸,没再表忠心。主要是时间地点不太合适。永嘉帝的尸首躺在棺木里,还没下葬哪!

    濮阳侯这一进宫,便再没离过灵堂。白日跪灵哭灵,晚上也不肯睡一睡,没过几天,就熬得眼睛赤红憔悴不堪。

    就连陆临,也得自叹弗如。

    就算是演戏,能这般“入戏”; 也着实令人钦佩。

    过了“三七”; 濮阳侯终于撑不住了; 跪灵的时候,直直倒了下去。

    这昏厥绝不是装出来的。每日跪着哭着,熬着不睡; 只吃一个馒头喝一碗凉水。就是铁打的人也熬不住。

    李景立刻令人将濮阳侯抬下去休息,又令太医为濮阳侯诊脉; 给足了濮阳侯体面。

    ……

    当天夜里; 李景依旧三更回了东宫。

    李珝李瑄李琀都知道亲爹会这时候回来; 一个个硬是熬着不肯睡,等见了亲爹一面; 才心满意足地去睡下。

    李景吃不好睡不饱,脸色白中透着青,陆明玉看在眼里; 只觉揪心。

    不过; 做儿子的; 为亲爹守灵天经地义。更不用说; 李景得在这时候刷足孝名。再辛苦也得硬撑下去。

    陆明玉伤势颇有起色,脸上有了血色; 在床榻上挪动也方便多了:“快些上榻来歇着。”

    天气燥热,李景连着多日没沐浴,孝衣也不能换; 一靠近,就飘出难闻的异味。亏得陆明玉半点不嫌弃。

    李景也确实累得狠了; 躺到床榻上,眼皮都快睁不开了; 还将濮阳侯昏厥一事说给陆明玉听:“……濮阳侯每天只吃馒头喝凉水,白天跪灵; 哭得比谁都伤心。晚上也不肯睡,一直跪在父皇的棺木前。今天生生累晕了。”

    “我让人将他抬去休息。过几个时辰,他就醒了,不肯再歇,又让人将他扶回灵堂,继续跪着。”

    “我劝他每日歇一两个时辰,他也不肯; 对我说,他深受皇恩。如今只能为父皇尽最后一份心了。”

    “和濮阳侯一比,我这个太子跪灵都显得敷衍了。”

    陆明玉挑了挑眉:“濮阳侯有今时今日,果然有自己的长处。倒不完全是靠着皇祖母。”

    可不是么?

    不是谁都能狠得下这份心; 把自己生生熬成这样。

    濮阳侯做到这一步,将臣子的忠心表露无遗。李景待不待见他,都不能再随意动赵家军了。

    陆明玉说完之后,没听到回应。定睛一看,就见李景已闭目睡着了。

    陆明玉心疼不已,伸手轻抚李景消瘦的脸。

    她白日睡得多,此时精神尚好,没什么睡意。就这么侧着身子,凝望着李景的侧脸。

    时间一点一滴滑过。

    到了李景平日该起的时候,李景还是没醒。陆明玉狠着心肠,推了推李景:“别睡了,该起身去灵堂了。”

    李景迷糊着嗯一声,想睁开眼,却颇为吃力。

    陆明玉一惊,伸手探李景的额头,心里陡然一沉:“你的额头滚烫,一定是发烧了。”

    手掌下的额头,一片滚烫。

    李景头昏昏沉沉的,说话有气无力:“宣太医来,给我开一副退烧的药方,我喝了药再去。”

    也只能这样了。

    别人能歇着,李景是一定要露面的。

    陆明玉咽下喉间的叹息,扬声叫了绮云进来。

    绮云听闻李景发烧,也是一惊,立刻宣了周院使过来。

    周院使迅速为太子殿下诊脉开药方,亲自熬了汤药送来。李景没用人伺候,仰头将汤药一饮而尽,便去了灵堂。

    陆明玉放心不下,一整日都有些心神不宁。

    绮云低声劝慰道:“已经停灵二十几日了,再熬一熬,撑足四十九天,等皇上安葬了,一切就都好了。”

    陆明玉无奈地叹了口气:“李景伤势未愈,本来就是勉强硬撑。现在又发了烧,还得继续去跪灵。我只怕他伤了身体元气。”

    这样熬,哪能不伤身体。日后再怎么养,伤了的元气也补不回来。

    陆明玉的心忧焦虑,绮云都明白。只能捡些好听的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陆明玉无奈之下,便打发人一日三顿按时煎药送过去。

    好在李景年轻,身体底子不错,就这么一边喝药一边硬撑,过了两日,高烧就退了。

    这样的孝心,也赢来了一片赞誉。

    至于濮阳侯,就更是忠臣典范了。数日后,又因劳累伤心过度昏了一回。众目睽睽之下,被抬下去歇着。

    臣子们大受触动,一个个跪灵哭灵分外用心。很快,被累昏的臣子就多了起来。

    ……

 第六百八十四章 忠臣(二)

    众臣相继昏厥的事,很快传入陆明玉耳中。

    陆明玉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濮阳侯开了个“好头”。哪个臣子要是没哭昏一两回,就显得不够忠心似的。

    守灵已过四十日,还剩最后几天。臣子们要表忠心,也只得随他们。反正也折腾不了几天。

    这一日夜晚,李景又带了个坏消息回来。

    “父皇驾崩一事,已传至大魏各地。”李景拧紧眉头,低声道:“燕楚两地的余孽,知道父皇离世,又不安分了。”

    永嘉帝当年领兵征伐燕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打下了燕楚两国。燕楚皇族死了大半,投降的也被圈禁起来。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总有些逃窜至深山野林或海外之地的。现在听闻永嘉帝驾崩离世,这些人顿觉机会来了,又开始兴风作浪。

    陆明玉也皱了眉头,低声问道:“是燕人还是楚人?”

    “都有。”李景面色凝重:“燕国的残兵约有一万多,楚人的兵略少一些,也有一万之数。”

    这些兵力,对兵精将广的大魏来说,算不得大威胁。不过,永嘉帝打了胜仗之后,只留了一万士兵驻守燕楚之地。燕人和楚人现在各自作乱,一旦汇合到一处,就是极大的威胁。

    而且,一旦开战,平定了四年的大魏,又将起战火。百姓们才喘过气来,根本禁不起折腾。

    再深一层来说,李景身为太子,即将继位。在这等关键时候燕楚余孽生乱,总不是什么好兆头。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平定燕楚。

    陆明玉心念电转,深深看了李景一眼:“你想让我爹领兵去燕楚?”

    是问句,语气却很肯定。

    李景无奈地叹了口气:“广平侯已经死了,孟家九族将被问斩。能动用的,便只剩荥阳军和赵家军。濮阳侯站队的本事一流; 打仗的能耐实在平平。梁二郎还太年轻; 御林军也不能轻易出动。也只有劳烦岳父了。”

    荥阳军威名赫赫; 在燕楚之地犹甚。

    陆临领兵前去,对燕楚余孽是强有力的震慑。打起仗来,也会事半功倍。定能很快平定叛乱。

    只是; 总辛苦劳烦岳父,他这个做女婿的; 实在有些心虚愧疚。

    陆明玉默然片刻; 轻声道:“我爹一走; 京城兵力不足,谁能震慑得住濮阳侯?”

    李景显然早有思虑:“让二哥领兵回京便可。”

    陆非领着五万荥阳军还在江南军营。只要陆非回来; 濮阳侯便会继续缩着头扮鹌鹑做忠臣。

    陆明玉略一点头:“这也是办法。朝堂大事,你拿主张便是。不必顾虑我。”

    从理智而言,这是眼下最稳妥的做法。

    从感情来说; 她当然不愿亲爹领兵远赴燕楚。

    李景歉然地握住陆明玉的手; 低声道:“其实; 我回来之前; 岳父已经主动和我请战了。濮阳侯也慷慨陈词,说要为大魏效死。”

    “我当时没表态; 只说要考虑一夜。”

    在荥阳王和濮阳侯之间,李景最信任的,当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