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簪头凤 >

第278章

簪头凤-第278章

小说: 簪头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当时没表态; 只说要考虑一夜。”

    在荥阳王和濮阳侯之间,李景最信任的,当然是自己的岳父。

    陆明玉心里有些沉甸甸的。

    这大魏朝; 是永嘉帝领兵打下的江山。永嘉帝骤然离世,对大魏朝的影响极深远。燕楚余孽敢出来蹦跶; 接下来说不定还有别人蠢蠢欲动。

    李景这个太子虽有声望,却太年轻了。想掌控江山; 想令众臣和百姓归心,绝不是朝夕可成的事。

    ……

    李景的心情; 比陆明玉更沉重。

    以前事事都由永嘉帝担着。他身为太子,跟在天子身后,听令行事便可。

    现在永嘉帝走了,这万里江山和万千百姓,就如千钧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做的任何决定,都关乎大魏国运江山; 关乎黎明百姓,由不得他不思虑再三。

    李景合眼睡了一个时辰,四更天一过,他便起身; 去了灵堂里。

    跪灵的臣子们,大多合着眼。

    这灵堂里,摆满了冰盆,冰棺里每日都要换冰。

    永嘉帝的尸首放了这么多日,冰放得再多,尸首也渐渐腐烂,尸臭味从棺木里溢出来。混合着众臣身上的汗馊味,那味道实在太“销魂”了。

    李景刚一进灵堂,一个白影就过来了。

    跪灵的臣子穿的都是白色孝衣,一站起来,可不就是白影么?冷不丁地,还真有些渗人。

    “殿下,”白影一张口,声音十分熟悉,正是濮阳侯:“我想和殿下私下说几句话。”

    这段时日,濮阳侯跪灵哭灵都是最起劲的,昏倒也有三回了。任谁也要赞一声大魏忠臣!

    李景凝神看了濮阳侯一眼,略一点头,低声道:“你随我来。”

    濮阳侯点点头,随太子殿下去了偏殿里说话。

    濮阳侯是赵太后的侄儿,李景自少出入赵家,一口一个表叔,也是极亲近的。

    便是现在,濮阳侯处处表现可圈可点,并无可指摘之处。李景对濮阳侯的态度也分外温和:“你有什么事要说?”

    濮阳侯低声道:“殿下,我想领兵去燕楚平乱。”

    李景神色未动,看着濮阳侯道:“你对朝廷的忠心,众人有目共睹,我也清楚。不过,燕楚平乱一事,我属意荥阳王前去。”

    “不是我信不过你。而是眼下,平定叛乱稳住局面最重要。父皇还没下葬,大魏就要开始打仗,日后我登基坐龙椅,也没那么安稳踏实。”

    “而且,论战力,荥阳军远胜赵家军。论领兵打仗的本事,你也略逊荥阳王。所以,还是荥阳王领兵去更稳妥。”

    濮阳侯:“……”

    濮阳侯没料到李景将话说得这么直接。以他的脸皮厚度和城府,都有些吃不消,面色骤然一红。

    李景及时放缓了语气:“我心中焦虑急切,说话直接了些,你不会介意吧!”

    说都说了,介意又能怎么样?

    濮阳侯将一口老血咽下去,挤出一脸愧疚自责:“我一心想为殿下分忧,倒没想那么多。既然殿下已有主张,臣也就不多说了。”

    李景温声道:“你的忠心,我都看在眼里。以后定有重用你的时候。”

 第六百八十五章 借兵

    濮阳侯一脸感激地表了一番忠心。

    心里在想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李景无暇耽搁,令人请了乔阁老罗尚书等人过来,又将岳父荥阳王请了来。当着众人的面说道:“燕楚生乱,非同小可。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平定叛乱,震慑住一众宵小之辈。”

    “请荥阳王领兵前去平乱。”

    荥阳王陆临拱手,沉声道:“臣一定竭尽全力,绝不负太子殿下信任。”

    当着众臣的面,李景不便多言,只道:“希望你早日平乱,平安归来。”

    荥阳王朗声应是。

    李景又看向户部高尚书:“两日之内,拨齐军资。两日后大军启程!”

    温和的太子殿下,此时面色沉凝,言语果决,隐隐有了天子之威。

    高尚书心中一凛,拱手道:“臣领命!”

    李景再吩咐兵部杨尚书:“粮草辎重兵器战马之事,就得劳烦杨尚书了。”

    杨尚书拱手领命。

    李景又对乔阁老说道:“燕楚生乱一事,暂时还没宣扬开来。大军一出动,就瞒不住了。与其众人心中惶惶胡乱揣测,倒不如将此事告诉众人。”

    有时候,惊恐害怕都来自于未知。

    倒不如主动公布,免得众臣胡乱猜疑。

    乔阁老点了点头:“太子殿下所虑周全,此事交给老臣吧!老臣会将此事一一说清楚。”

    商议妥当后,众臣各自退下。尤其是高尚书和杨尚书,脚步格外急促。大军出动,粮草先行。户部和兵部自然是最忙碌的。

    李景特意留下了陆临,正要歉然地说什么,陆临低声笑道:“之前濮阳侯急急找殿下说话,是不是主动请战了?”

    私下里,翁婿两个说话亲密随意。

    李景紧绷的神经,也松了一松:“是。不过,被我拒绝了。”少不得将之前的对话学给陆临听了一遍。

    陆临听得失笑:“濮阳侯定然想不到殿下这般果决利落,碰了一鼻子灰。怪不得刚才一声都不吭。”

    这些日子,濮阳侯扮忠心扮出瘾头来了。今天被太子殿下浇了一盆冰水,心里不知怎么凉飕飕的。

    李景也笑了一笑,诚恳地说道:“这等大事,我实在信不过别人。只得劳烦岳父亲自领兵。我昨夜和小玉说了此事。岳父一定要保重自己,平安归来。不然,小玉一定饶不了我!”

    陆临敛容,正色道:“打仗的事,我从不会着急冒进。殿下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平乱,不过; 以我看来; 这一仗并不好打。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李景眉头一动; 和陆临对视:“岳父何出此言?”

    “燕楚之地,民风彪悍。”陆临淡淡道:“当年我们打了胜仗,打下了燕楚两国; 其实也留下了不少后患。”

    “燕楚余孽,加起来两万多人; 不足为惧。可惧的是; 燕楚两地的百姓人心浮动。一旦乱军成了气候; 想彻底平定不是易事。”

    李景神色愈发凝重起来。

    他有一个好处,颇能听得进别人的话。陆临这么一说; 他陡然察觉到自己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了。

    “照岳父这么说,领三万人前去只怕不够。要不然,让二哥也一同领兵前去。”

    好在江南那边还有五万荥阳军。

    陆临目光一闪; 低声道:“荥阳军倾巢出动; 京城一旦生乱; 只凭梁二郎; 根本弹压不住。”

    “陆非领兵回军营,守着京城才是上策。”

    “我兵力不足; 可以从濮阳侯那儿借兵。”

    借兵?

    李景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这倒是个好办法。”

    赵家军战力虽不及荥阳军,也不是拿不出手。荥阳军在前冲锋; 赵家军作辅助支应,也足够了。简而言之; 将多兵多好打仗嘛!

    而且,将赵家军带走一部分; 也是无形地削弱了濮阳侯的兵力。如此一来,濮阳侯可不就得更“忠心”了?

    李景越想越觉得这是妙计; 眼中蹿出兴奋的光芒:“岳父打算借多少兵?”

    陆临思虑片刻说道:“借的多了,濮阳侯肯定不乐意。就借两万吧!”

    赵家军一共六万,“借”走两万,就剩四万士兵。过些时日,陆非领着五万荥阳军回军营,足以震得住濮阳侯了。

    李景不假思索地点头:“好,我这就让人请濮阳侯来; 和他商议借兵的事。”

    ……

    濮阳侯进灵堂没到一炷香时间,又被请回了偏殿。

    濮阳侯心里疑惑,面上却未流露,殷勤地拱手行礼:“殿下召臣前来; 不知是为了何事?”莫非是改了主意,打算派他领兵去燕楚?

    濮阳侯心里正琢磨着,就见太子殿下温和地说道:“我请濮阳侯前来,是向濮阳侯借兵。”

    借兵?

    怎么听着就不像是好事?

    濮阳侯心里打了个激灵,目光迅速在李景和陆临的脸上转了个来回:“殿下此言,臣听着有些糊涂。什么叫借兵?”

    “广平侯起兵作乱,御林军为抵挡孟家军,死伤惨重。荥阳军也死伤了不少。”李景用沉痛的语气说道:“现在,荥阳军能动用的人手,只有三万,兵力不足。兵力充足的,唯有赵家军。”

    广平侯谋反一事,濮阳侯按兵不动,无过也无功。

    当着陆临的面,李景提起这一茬,濮阳侯再厚的脸皮,也得臊上一臊。

    濮阳侯羞愧地应道:“臣当日其实收到了广平侯的信。不过,臣为人胆小谨慎,不敢妄动,没能及时领兵救援。”

    “都是过去的事了,我说这个,没有指责你的意思。”李景温声道:“不过,荥阳军兵力不足,也是事实。所以,我向你借兵两万,由荥阳王统领,倒不用你奔波劳苦。”

    濮阳侯:“……”

    这是又要他出力,又没功劳分给他。

    哪里是借兵,这是割他的肉哪!

    濮阳侯太阳穴突突直跳,全身血液急剧流动,心底的怒火蠢蠢欲动。

    陆临的目光落在濮阳侯的脸上,不疾不徐地说道:“濮阳侯对大魏的忠心,人尽皆知。眼下正是需要出力的时候,濮阳侯总不会不乐意吧!”

 第六百八十六章 兄弟

    话挤兑到这份上,由不得濮阳侯不乐意。

    说借兵,还算客气。永嘉帝快下葬了,太子李景离龙椅只一步之遥。说出口的话,离圣旨也不远了。

    他抵抗不从,算哪门子的“忠臣”?

    濮阳侯到底不甘心,想了想说道:“殿下有令,我自然愿借兵。不如我亲自领两万士兵,和荥阳王一同去燕楚平乱。”

    好赖还能分一半战功。

    李景却道:“派荥阳王离京,也是不得已。京城出了这么多变故,必然有人坐镇军营,人心才能安定。这个人,非忠心高义的濮阳侯莫属。”

    这么一顶高帽子送过来,濮阳侯只能捏着鼻子认倒霉,面上还得露出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的神色:“殿下对我这般信任,我一定肝脑涂地,以报殿下。”

    “借兵”的事就这么定下了。

    李景令人传信至户部兵部衙门,又令人去赵家军传旨。

    濮阳侯人在宫中,不能回军营安排,私下打发一个亲兵回军营送信。怎么也得让族弟跟着一起去。他捞不着好处,功劳分到赵家人身上也是好的。

    濮阳侯这点小动作,李景和陆临心中有数,却未阻拦。

    狗急了还跳墙。已经让赵家军割肉放血了,也别逼的太紧了。

    户部高尚书接到太子的旨意后,急得立刻召来户部所有人,忙碌筹措军资。

    兵部杨尚书立刻提笔,将粮草辎重兵器战马的数量各翻了一倍。原本跪灵的户部官员和兵部官员,都去各自的官衙忙碌。

    跪灵的人陡然少了不少。

    燕楚余孽生乱,是关乎江山安稳的大事。想来,就是棺木里的永嘉帝有知,也会赞成先出兵平乱。

    三更,疲倦不堪的李景起身,悄然退出灵堂。

    一个身影也跟着走了出来:“二哥请稍等,我有话和你说。”

    是四皇子。

    李景脚步一顿,转头看了过来:“你有什么事?”

    李景操心劳力,十分辛苦。相较之下; 四皇子就清闲得多。每日在灵堂里跪着就是。朝政军务都不必他操心。

    论气色; 四皇子比李景强一些; 不过,也没好到哪儿去。一张俊秀的脸孔白惨惨的,和身上的白色孝衣相得益彰:“二哥; 我也想随荥阳王一同去燕楚平乱。”

    李景眉头动了动,注视着四皇子; 没有同意; 也没摇头。

    四皇子走近两步; 兄弟两个近在咫尺四目对视,声音低得只有彼此能听见:“六弟还小; 五弟死了,大哥犯下滔天之错,也被杀了。三哥被困在荥阳军营里。二哥要坐镇宫中; 现在唯一能出力的; 只有我。”

    “如果二哥信得过我; 就让我一同去吧!大军出征; 有皇子督军,军中也能少些是非。”

    四皇子顿了顿; 声音又低了一些:“如果二哥信不过我,那就当我这些话没说过。等父皇下葬了,我第一个上奏折; 请二哥继位为新帝。”

    一只手落在四皇子的肩上。

    “四弟,”李景心情复杂至极; 千言万语涌至嘴边,到最后; 只汇聚成短短一句:“我怎么会信不过你。”

    四皇子鼻间一酸,眼睛红了; 声音哽咽:“你不信我,我也不怪你。三哥五弟做的那些事,还有大哥……二哥,我们兄弟几个一起长大,虽说彼此较劲,也是手足。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李景心中满是晦涩,声音有些嘶哑:“我也没想到会成了这样。”

    李昊李昌兄弟两个; 他一直百般提防。

    他怎么也没想到,最后真正惹出滔天之祸的会是李易。

    前世李易早早就死了。这一世,李易侥幸未死,只跛了右腿。他还想过; 只要李易老实安分,他不至于连一个跛腿的兄长都容不下。

    谁能想到,李易心性阴暗扭曲,对自己的亲爹都下得了毒手。梁大将军也没能躲得过死劫。京城动乱,死伤无数,这一笔笔账,都得算在李易的头上。

    四皇子红着眼,低声哭了起来。

    李景将头扭到一旁。两滴泪水,自眼角滑落。

    过了片刻,四皇子用袖子抹了眼泪,哑声道:“二哥信得过我,我一定尽心当差,绝不负二哥信任。”

    李景将头转回来,神情也恢复了镇定,只有泛红的眼眶透露出了他的真实情绪:“你身上的伤也没痊愈,能禁得住千里奔波吗?”

    四皇子道:“我这点小伤,算不得什么。大不了坐马车便是。”

    四皇子督军,确实最合适。

    荥阳军和赵家军一同出兵,荥阳王陆临做主将,自然能弹压得住赵家军。有四皇子同行,赵家军里的大小武将,也能更安分些。

    “辛苦你了。”李景低声道。

    四皇子故作轻快地说道:“我留在京城,也派不上用场。能离京去燕楚,为平乱出一份力,说不定,还能搏些功劳回来。到时候二哥可得好好赏我!”

    “也不必赏我金银珠宝,到时候就赏我一块不大不小的藩地。别太偏远就成。我领着妻儿,带上母妃,一同去藩地。”

    李景拧了拧眉头:“你刚才也说了,现在唯一能帮我的人,只有你。你总得在京城留个五年八年,再提离京就藩的事。”

    四皇子看着李景,低声说道:“那一晚,我和大哥一同喝酒。我对他说,隔日一早我就要进宫,求父皇赐我藩地。我想早点就藩离京。”

    “没曾想,大哥就在那一夜发了疯,闯了弥天大祸!”

    “二哥,我不是哄你,是真心想就藩。”

    “我生在京城长在京城,这么多年来,离京的次数屈指可数。我想早些去自己的藩地,好生打理经营,过些平静安逸的日子。”

    “二哥要是心疼我这个弟弟,就成全我吧!”

    看着四皇子诚挚的眼,李景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四皇子为什么想就藩离京?

    是因为京城里住着憋屈不痛快,是以举动表明自己没有染指皇权之心。更是因为想离开这个是非地,不愿再卷进争斗中。

    过了许久,李景才张了口:“好,我答应你。”

 第六百八十七章 道别

    临走前,陆临去东宫向女儿道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