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头凤-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龙椅上的天子,听着十分入耳,笑着说道:“濮阳侯这一席话,甚合朕的心意。”
众臣忍着搓手臂的冲动,接着夸吧!
荥阳王陆临身为武将之首,理所当然地站在武将这一列最前面。离天子也最近,略一抬头,就能看到李景熠熠闪亮的黑眸和扬起的嘴角。
可见天子今日是真的高兴。
陆临心中也觉快慰。
做臣子的,得遇贤明君主,是天大的幸事。
做岳父的,有这样的女婿,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散朝后,李景满面春风地回了椒房殿。
此时,孩子们还没散学。夫妻两个得以独处片刻。李景低声笑道:“岳父做事利落,半点不拖拉,短短几天,便将老兵安置妥当。今日濮阳侯上奏折,狠狠拍了岳父一通马屁。”
陆明玉哑然失笑:“这个濮阳侯,风向转得倒是真快。”
以濮阳侯的眼明心亮见风使舵,定能稳稳地屹立朝堂不倒。
李景随口笑道:“只要他安分老实,我也乐见他好好地掌着赵家军。”
到底是自小叫到大的表叔。只要濮阳侯没有起兵谋逆之心,他也愿濮阳侯做军中第二号武将。
夫妻两个说笑几句; 陆明玉忽地说道:“对了; 我爹还特意挑了三百个老兵中的精锐; 送去了我的田庄。陆乙得了这三百老兵,高兴的不得了。”
李景笑道:“一个老兵,可以带十几个新兵。之前你的亲兵一直是五千人; 有了这些老兵,再招募些新兵; 训个三年两载; 就是一支精兵了。人数太多了扎眼; 朝中那些文臣也会嘀咕啰嗦,以后你的亲兵就控制在一万人左右吧!”
陆明玉笑容一顿; 看了李景一眼。
这一张口,她手中的兵力就翻了一番。
而且,她的亲兵都是精锐; 擅于兵阵; 战力极强。这一万人; 以后能当三四万士兵用。都快赶得上御林军了。
这么庞大的兵力在手; 李景真的能放心得下?
李景一脸坦荡地回视:“小玉,如果我不愿意; 我不会主动张这个口。你传令给陆乙,让他放开手招募亲兵吧!”
给你什么,都不及你手中有兵更令你安心踏实。
既如此; 我就给你最想要的。
陆明玉看着李景,鼻间阵阵发酸。
李景伸手; 将陆明玉搂进怀中,低声笑道:“你别只顾着感动。其实; 我这么做也有自己的私心。”
“你手中有这么一支亲兵,对御林军和赵家军也是威慑。日后紧急的时候; 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兵在你手里,和在我手里也没什么两样。”
这其中的区别,大了去了。
李景这么说,是为她挡风遮雨,以后也能用这样的理由堵臣子们的嘴。
陆明玉吸了吸鼻子,低声道:“李景,你对我这么好; 会惯坏我的。”
李景轻声笑了起来:“我乐意,谁也管不着。”
陆明玉又被逗乐了,仰头,用力亲了李景一口:“好。你都敢给了; 我没什么不敢接的。待会儿我就让人传令给陆乙,让他扩充亲兵至一万人。以后谁到了我面前,想大声说话都得掂量一二。”
李景麻溜地接口:“包括我在内。”
陆明玉忍俊不禁,扬起了嘴角。
李景低头,在她的嘴角边印下轻吻。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脚步声,很快敲门声响起:“父皇,母后!”
这个响亮的男童声音,正是李琀。李珝李瑄也都散学过来了,他们两个稍慢几步,也过来了。
李景一笑,携着陆明玉的手去开门。一家五口一同用午膳去了。
夫妻两个很有默契,在孩子们面前闭口不提。
……
这件事并未传开,李景和陆明玉都没有声张的意思。
毕竟,皇后娘娘掌一万精兵这等事,前所未有。让臣子们知道了,少不得口舌麻烦,也会将陆明玉推至风口浪尖。倒不如暂时瞒下,陆乙悄悄练兵便是。
等个三年两载的,兵都训出来了,谁多嘴也没用了。
陆乙接到密令后,喜不自胜,立刻动手招兵。
此事瞒着别人,自不会瞒着陆临。
陆临在军营中收到陆明玉的信,看了之后,眉头舒展开来,笑得分外舒心。
陆非好奇心大起,低声笑问:“皇后娘娘在信里写了什么,义父怎么这般高兴?”
陆临将信给了陆非:“你看看就知道了。”
陆非目光一扫,看到一半时,就惊得睁大了眼,看向陆临。陆临失笑,以目光示意陆非镇定些。
陆非将不自觉张大的嘴巴合上,迅速将信看完。然后笑叹道:“皇上这般对娘娘,也不枉娘娘的一片真情,不枉义父为朝廷所做的一切了。”
陆临也笑着叹了一声:“此事也出乎我意料。皇上胸襟气魄,更胜先帝。”
“这怎么能相提并论。”陆非立刻接了话茬:“先帝领兵打仗是厉害,对妻儿却十分淡漠。皇上在这一点上,比先帝强十倍百倍。”
永嘉帝对孟妃母子是真的好,对正妻嫡子可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了。
活该落到那等下场。
陆非心中暗暗腹诽,总算没说出口。
陆临心情舒畅地注视着皇宫的方向。
再过几日,就是太子册封大典了。
番外之太子
六日后,太子册封大典在金銮殿里举行。
立储是国朝大事,这一场册封大典由礼部操持准备了几个月,罗尚书主持大典,文武百官齐至。
行过册封礼后,天子领着太子去太庙祭天祭祖。
这一场册封大典,进行了大半日。待到傍晚,宫中设了盛大的宫宴。
新出炉的太子殿下李珝,穿着明黄色的太子服,俊秀且稚嫩的脸孔,在太子服的映衬下显出了远胜同龄人的沉稳。站在天子身边,犹如一株初初长成的小树。
陆临看着外孙,嘴角的笑容一直未停过。。
濮阳侯和陆临坐了一席,笑着举杯:“荥阳王,我敬你一杯。”
陆临欣然举杯,和濮阳侯对饮而尽。
濮阳侯喝了几杯后,带着几分酒意地笑道:“我这一辈子,没真心服过谁。当年孟晖还在世的时候,处处压着我一头,我也没服过他。不过,我对荥阳王你是彻底心服口服了。”
说着,亲自为陆临斟了一杯酒:“千言万语不必说,都在这杯酒中了。”
陆临抢过酒壶,也未濮阳侯斟酒:“你这么说,就太过了。其实,我心高气傲眼高于顶,能入我眼的,满朝不过三五人。你在其中排第一。”
濮阳侯哈哈一笑:“能得荥阳王这般盛赞,我今日得一醉方休。”
两人一同举杯; 仰头喝了。
他们两人喝得豪迈尽兴,文臣这一边推杯换盏; 同样喝得高兴。
立储是普天同庆的喜事; 意味着江山后继有人。李珝是皇后嫡长子; 聪慧沉稳,人人都看在眼底。有这样的太子; 做臣子的焉能不喜。
罗尚书和乔阁老坐了一席,两人年纪加起来足有一百多岁了。乔阁老头发花白,罗尚书稍年轻些; 胡须也白了不少。
“阁老,如今朝中事事顺遂,太子也立了,”罗尚书低声笑道:“我等做臣子的,便是立刻致仕; 也心满意足了。”
乔阁老挑眉一笑:“我比你年长五岁; 还没打算致仕; 你怎么倒想起致仕这等事了?”
罗尚书想了想; 也是一笑:“说的是,当年东宫詹事府的几个都还年轻,暂时不能当大用。我们这些老骨头,再撑个三年五载。等他们都得用了,我们再退不迟。”
罗尚书口中所指的,是方子詹周礼李晏等人。他们才是天子潜邸时的心腹; 现在资历浅,官职还不显。
等过几年,天子彻底掌控朝堂了,自然会慢慢换上心腹。
这是众臣心照不宣的事。
一朝天子一朝臣; 历来如此。
罗尚书和乔阁老当年都做过太子太傅; 也都是当年的太子党。所以,天子登基后; 他们的位置安稳如山; 谁也撼动不了。
罗尚书喝了几杯酒,忽地压低声音:“阁老; 我近来听到了些风声。听闻皇后娘娘的田庄里,多了不少新脸孔。”
陆乙征兵练兵一事,一直低调进行。不过,暗中盯着的人绝不少。这样的动静; 瞒不过有心人的耳目。
乔阁老动作一顿,脸上神情未变:“皇后娘娘为大魏江山立过大功; 多养些亲兵,也算不得什么。”
李景昨日特意将乔阁老宣进福宁殿,私下和乔阁老说了此事。
乔阁老心里不那么乐意,也不好多说什么。现在还得为皇上和皇后娘娘遮掩一二。
罗尚书人老成精,见乔阁老这么说,立刻笑道:“说的是。这等事,轮不到你我操心。今天是太子册封大典的大喜日子,不说扫兴的,来来来,再喝一杯。”
……
后宫里同样设了宫宴。
陆明玉今日心情颇佳,也饮了几杯酒。酒意上涌,面颊如三月桃花,眼眸没了平日的锐利,笑如两弯月。
慧安公主笑声最是爽朗明快:“日子过得真快,这一转眼的功夫,我们珝哥儿都做太子了。”
静安公主抿唇一笑,接了话茬:“是啊,我还记得珝哥儿出生没多久。好像就是眨眨眼,就长大了。”
乔太后搂着身侧的孙女李瑄,乐呵呵地说道:“瑄姐儿也快长成大姑娘了。”
九岁的李瑄,褪去了稚嫩,梳起了小小少女的双环髻,宝石发簪闪闪发光,英气中透着娇俏。
另一侧的李琀,不甘示弱地嚷了起来:“外祖母,我呢?”
乔太后笑着点了点李琀的鼻子:“你呀,也别吃得太多了,瞧瞧你的小身子,都胖成什么样了。”
众人掩嘴而笑。
李琀既白又胖,圆滚滚的,十分可爱。不过,连乔太后都打趣孙子胖了,可见李琀是真的超重了。
李琀一听这话,顿时苦了脸,看着眼前的珍馐美味,十分犯难:“这些都是我爱吃的。哪一样我都舍不得少吃。”
陆明玉也被逗乐了,伸手叫李琀到自己身边来,夹了一碗菜:“少吃些肉,多吃些菜。”
李琀最爱吃肉,不爱吃菜。见亲娘给自己夹了满满一碗菜,气闷不已。又不敢反抗,索性慢吞吞地吃,眼光一直在肉上飘来飘去。
宫宴快结束的时候,太子殿下来了。拱手向乔太后陆明玉行礼。
乔太后连连笑道:“珝哥儿快些起身。”
陆明玉的目光落在儿子身上,心里溢满了柔情和骄傲。
这是她和李景的长子,是她精心养大的儿子,也是大魏朝的太子。
慧安公主看着挺拔的小小少年,心里爱得不行,笑着说道:“珝哥儿,快些到姑母这儿来。今日穿着这太子服,实在是好看,让姑母好生瞧瞧。”
慧安公主任性嘴快,为人着实不坏,对侄儿侄女更是疼爱有加。李珝对慧安公主也很是亲近,笑着应声上前。
慧安公主美滋滋地打量侄儿,伸手摸了摸侄儿俊秀的脸:“太子殿下真是俊俏。”
李珝被夸得怪不好意思:“姑母看侄儿,当然是样样都好。论相貌,我不及立表弟。”
慧安公主笑道:“立哥儿只生得好看,读书习武都不如你,可见是个绣花小枕头。我们太子殿下才是万里无一的出挑!”
李珝被赞得嫩脸通红。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番外之李显(一)
太子册封大典后,李显进宫觐见。
“臣弟见过皇上,”李显恭敬地拱手行礼。
昔日那个爱说爱笑爱凑热闹言谈无忌的四皇子,如今循规蹈矩,行事说话沉稳了许多。挑不出半点毛病,也无形地疏远了不少。
李景心里暗叹一声。
李易李昊李昌因不同的原因死了。不管他们多么的死有因得,还是在他和李显之间划出了深深的印记。。
李显这般谨小慎微,他心中无奈,却也没什么法子。
“四弟请起,”李景索性也不去扶了,张口道:“你过来坐着,朕和你说说话。”
李显应了一声,走了过来坐下,兄弟两个相隔不过三尺,四目相对。
这样的距离,对一个天子来说,无疑是信任至极的表示了。普通臣子应答,哪有坐在天子身侧伸手便可及的道理。
李显心头一热,低声喊了一声:“二哥!”
李景无奈笑了一笑:“我还以为,你不敢再叫二哥了。”
李显有些赧然,摸了摸后脑勺:“这哪能怪我。君臣有别,我要是上蹿下跳说话没个把门的,早被御史弹劾了。我不能为二哥分忧也就罢了,总不能再给二哥添乱。”
这语气,总算有了以前诙谐跳脱的风采。
李景的黑眸中浮起了笑意,低声道:“有臣子们在的时候,你表现得恭敬些。现在只你我兄弟两人,装什么样。想说什么,你只管说吧!”
李显有备而来,立刻笑道:“当日我随荥阳王一同去燕楚平乱,二哥曾应过我,等我回京了,就给我封王,允我就藩。”
“之前荥阳王忙着上奏折让老兵还乡,紧接着又是珝哥儿的太子册封大典。我没好意思提醒二哥。现在都忙得差不多了,我可不就来了。”
还是那副嬉笑惫懒的样子。
李景凝望着他,语气中满是不舍:“你真的不想在京城多留几年?”
李显半点都不含糊:“不留了,早些离京就藩。以后二哥也能多念我的好。”
李景哭笑不得,伸手扇了李显一巴掌:“我什么时候不念你的好了。说的我像白眼狼似的。”
顿了顿,叹道:“也罢; 这是我应过你的事; 我不会反悔。”
“你暂且等几日; 我为你择一块合适的藩地。还有小六,虽然年纪小,也趁机一并封王吧!”
李显大喜; 连连谢恩:“多谢二哥了。”
李旻显然是沾了李显的光。不然,一个没到三岁的孩子; 能不能养大还不知道; 封什么王。
这桩大事一定; 李显的心情肉眼可见地大好,使劲奉承了一通。
李景又好气又好笑; 忍不住瞪了李显一眼:“别拍马屁了。”
“我这是拍龙屁!”李显咧嘴一笑。
李景哈哈一笑。
……
李显在福宁殿里用过午膳,又去寿宁宫探望赵太皇太后和秦太妃。顺便将自己将要就藩一事告诉秦太妃。
秦太妃早熄了要强的心,伸手抚了抚儿子的脸; 低声道:“能平平安安地离开京城; 也是一桩幸事。”
想想李昊; 被发配充军; 到了边军不过一年,就死在了乱刀之下。连个全尸都没落下; 实在太惨了。
有李昊做对比,李显能被封王就藩,安生过日子; 已是幸运了。
李显还不适应亲娘这般通情达理,下意识地回了一句:“母妃怎么不拦我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龙椅换了新帝,你还留在京城做什么?”
秦太妃自嘲地扯了扯嘴角:“以前你父皇在世的时候; 有你皇祖母给我们母子撑腰,我也生过些痴心妄想。现在想想; 万幸濮阳侯胆小如鼠,一旦生了异动,必会牵累到你身上。”
“要不是你皇祖母身边离不得人,我宁可和你一同离京。”
李显一惊,脱口而出道:“母妃不打算和我一起走?这怎么行!”
藩王就藩,没有天子宣召,不能离开藩地。
他要走; 当然是想着将亲娘一并带走,为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