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头凤-第2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藩王就藩,没有天子宣召,不能离开藩地。
他要走; 当然是想着将亲娘一并带走,为亲娘颐养天年。
秦太妃看着儿子,目中闪着水光,声音有些哽咽:“我走了; 你皇祖母谁来照顾?”
“她现在谁也不认识,只认得我。吃饭穿衣,都要我在身边。就连晚上就寝,也不时下榻寻我。她疯癫的时候,也唯有我能安抚得住。”
“这么多年,我们靠着你皇祖母才得以在宫中立足,过着安生又富贵的好日子。我要是抛下她一走了之,还算人吗?”
李显心乱如麻,伸手握住秦太妃的手,自己都不知在说什么:“我一直打算带着母妃一起离京。要是你不走,以后我不能离开藩地,我们母子想再见面,难之又难。不行,母妃,你得随我走!”
秦太妃心中酸楚难忍,搂着李显恸哭了起来:“阿显,娘也舍不得你啊!”
“可是,娘不能走啊!你皇祖母活着一日,我就要照顾她一日。”
李显心如刀割,搂着痛苦的秦太妃,眼睛也红了:“要不然,我去求二哥,让皇祖母也随我一同去藩地。到时候,我养母妃,也养皇祖母。”
这话说的,自己都绝望了。
这怎么可能!
天子以孝道治天下。李景对赵太皇太后有多少感情,另当别论,怎么可能由着一个藩王带走赵太皇太后。
再阴暗一点来说,他张这个口,倒像是要借着赵太皇太后的名义起个兵造个反什么的。
这件事,绝无可能。
秦太妃果然慌了,忙用袖子擦了眼泪:“别胡说。这等话,提都不能提。不然,只怕连你都走不了了。”
“帝后可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陆明玉,看你一眼,都能让你透心凉。”
“你回去就令人收拾行李,早些走吧!”
李显的泪水滚出了眼眶,声音低哑:“母妃,我怎么能舍下你独自离京。”
秦太妃伸手,为儿子擦拭眼泪,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来:“阿显,你有这份孝心,娘就知足了。”
“娘住在寿宁宫里,陪伴你皇祖母,衣食用度都是最好的,不会受什么委屈。你就安心地去就藩吧!”
番外之李显(二)
天黑了,李显才回了府。
赵瑜见了李显,吓了一跳,紧张地握住李显的手:“你这是怎么了?是谁欺负你了?还是,皇上反悔,不让你就藩了?”
李显眼睛通红,满脸颓唐,看着分外落魄。
“都不是。”李显声音沙哑,没精打采:“二哥说话算数,很痛快应了我。过几日,就会下圣旨给我封王了。”
赵瑜松口气:“那是怎么了?宫里还有谁敢欺负你不成!”
李显低声道:“我去寿宁宫探望皇祖母和母妃。母妃说,她要留在宫里照顾皇祖母,不随我就藩了。。”
赵瑜:“……”
还有这等好事!
赵瑜眼睛亮了一亮,小心控制着没让喜悦流露出来。免得李显心里不痛快。
她和李显自小青梅竹马,成亲后十分恩爱。秦太妃看着眼气,时不时地要挑刺,寻几句她的不是。
做婆婆的尖酸刻薄些,身为儿媳的,除了忍着,也没别的法子。不然,还能整日和婆婆争吵不成?说到底,秦太妃也没做太出格的事,就是看她这个儿媳总不太满意而已。
离京就藩,婆婆留在宫中,这以后,就再没人对她指手画脚,日子过得多舒心。
赵瑜越想越高兴,口中却叹道:“我们之前早就打算好,要带母妃去藩地,以后好好孝敬母妃。现在母妃不肯走,该如何是好?”
李显眼睛又红了:“皇祖母疯疯癫癫,只认得母妃一人,平日衣食起居都离不得母妃。母妃不肯抛下皇祖母,让我和你带着琛哥儿走。”
赵瑜没什么诚意地出了个主意:“要不然,我去求一求二嫂。就说我们愿奉养皇祖母,让皇祖母随我们一并去藩地。”
“不妥!”李显长叹一声:“二哥二嫂都不会应允。再走,我自请就藩,是为了表明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要是想带走皇祖母,你说,二哥二嫂会怎么想?朝臣们又会怎么看我?”
所以; 只能将秦太妃留在京城了。
李显用袖子擦了眼泪; 低声道:“也罢; 我们先走。母妃在京城多待几年。皇祖母也一把年岁了,又失了神智,指不定还能活多久。等皇祖母离世; 我们总得进京奔丧,正好到时候将母妃接走。”
总之; 她能过几年松快日子。
赵瑜眉头舒展开来; 点点头应道:“说的是。等几年; 我们总有和母妃相聚的一日,你也别太伤心了。”
……
三日后; 天子下旨,封李显为晋王,封地在晋地。这块封地不算太大; 约有一个郡大小。不过; 有山有水; 天气宜人; 且有几个盐井。
当然,铁矿和铜矿是没有的。这也怪不得天子小气。铁铜都是打制兵器的原料; 铁矿铜矿都得在天子手中。
这块藩地,是李景用心挑出来的,不大不小; 也不算太过富庶招人眼,离京城约一个月路程。日后就算太子继位; 也不至于眼馋晋王藩地。
李显收拾心情,接了圣旨; 高高兴兴地进宫谢恩。
李景知道秦太妃要留在宫中一事,笑着安慰李显:“你安心就藩。秦太妃留在宫中照顾皇祖母; 朕和皇后会代你们好好孝敬秦太妃,不会令她受半点委屈。”
事已至此,哭哭啼啼也没用。
李显郑重地应道:“那就有劳二哥二嫂了。”
这一边,赵瑜也进了椒房殿,向皇后娘娘谢恩兼道别:“二嫂,皇上圣旨已下,十日后; 我们就会启程离京。这都是二哥二嫂的恩典。”
陆明玉笑着说道:“我们妯娌相处数年,一直十分和睦。你要走了,我真舍不得你呢!”
赵瑜笑道:“以后我常写信给你,你别嫌信来得勤就好。”
陆明玉笑了笑; 说起了秦太妃:“我没料到,秦太妃竟会主动留下。”
秦太妃这个人,大聪明大局观没有,爱挑唆爱凑热闹是真的。怎么看也不像是这般有良心的人。
偏偏,秦太妃就这么做了。
令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赵瑜咳嗽一声:“我也没料到。”
其他的虽未多说,陆明玉也懂了。
陆明玉暗暗失笑,温声道:“你且放宽心,有我在,后宫无人敢欺辱秦太妃。寿宁宫里的吃穿用度,也是后宫最好的。不会委屈秦太妃一星半点。”
赵瑜忙笑着道谢,又若有所指地说道:“日后有机会,我和殿下再回京,到时候得求个恩典,将母妃带去藩地养老。”
这个机会指的是什么,陆明玉自然也懂。
陆明玉略一点头:“也好。”
这两个字一出口,赵瑜一颗心算是全放下了,立时喜上眉梢:“多谢二嫂。二嫂胸襟广阔,举世无双,令人敬佩!”
陆明玉失笑:“你今日嘴上抹了蜜不成,一句比一句好听。”
赵瑜笑着眨眼:“我说的都是心里话,可不是要故意拍二嫂的马屁。”顿了顿,又低声道:“我还有一件事想求二嫂。”
“我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再回京。临走前,我想去看一看大嫂和三嫂。”
说完,有些忐忑地看向陆明玉。
陆明玉并未动气:“你看我做什么?想去,只管去就是了。”
赵瑜长松一口气,眼睛亮了起来:“二嫂,你真的半点不介意?”
陆明玉挑了挑眉:“赢的人是我,坐凤椅的也是我。我想要她们的命,不过是一句话。要留她们性命,也只是抬抬手的事。我有什么可介意的。”
这倒也是。
赵瑜摸了摸鼻子,有些讪讪地笑道:“其实,我早就想去看她们了。就是怕二嫂心里不快,一直没敢提。”
从李景登基那一年算起,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
京城那惨烈的一战,已渐渐淡去。百姓们安居乐业,京城里一片太平。被圈禁在府中的梁氏母子和孟氏母子,早已被人遗忘在脑后,没人提起。
赵瑜倒是个重情义的人。临走前,还不忘去道别。此时提起,也有试探她口风的意思。
陆明玉微微一笑:“之前死的人太多了。以后,大家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番外之梁氏
短短两句话,犹如给赵瑜吃了一颗定心丸。
赵瑜抿唇笑了起来:“二嫂说的是。现在这样太太平平地,再好不过。我明日就去探望大嫂三嫂。”
收拾行李这等事,吩咐一声下去,自有宫人内侍们忙碌。
隔日,赵瑜去了大皇子府。
李易被贬为庶民,这座大皇子府却未收回。。梁氏和李瑭母子两个,一直住在府中。
正门被封了,侧门和角门都可以出入。大皇子府里照样有宫人内侍伺候着,衣食用度和以前一般无二,连宫人内侍们的月钱都未少过。
谁知道了,也得赞帝后一声宽厚。
就凭李易做过的弑杀亲父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梁氏母子两个被赐死也没人会求情。现在还有这等富贵生活,一来是因为天子仁厚,二来,则是因为梁大将军父子两个皆为国朝尽忠而死。这份功勋,着落在了梁氏母子身上。
孟氏母子三个,同样住在三皇子府里,所有门都被封了,衣食用度一律减半。
这一年多来,梁氏母子并未出过府。
被圈禁,就得低调安分些,免得折了最后的福分。
李显赵瑜夫妻两个,从侧门进了大皇子府。梁氏带着李瑭在正堂前相迎。
彼此一打照面,心中皆唏嘘不已。
梁氏为亲爹兄长夫婿守孝,穿着白衣。十岁的李瑭也是一身素服。
“大嫂,”赵瑜上前握住梁氏的手,声音有些激动:“这么久没见,我心中一直担心你。”
一年多没见,梁氏并未憔悴清瘦。相反,还稍稍丰润了些,气色不错,目光十分平静。
妯娌间没什么恩怨,相处得一直不错。此时骤然见面,赵瑜动了情,梁氏眼眶也悄然泛红:“多谢你一直惦记我。我们母子两个在府里待着,每日吃喝穿用不愁,日子也过得清静。”
赵瑜也红了眼:“这样就好。”
李显心里也不是滋味,低声道:“大嫂,皇上已经下旨,过几日,我就要离京就藩了。今天特意来向你们道别。”
梁氏从不出府,对外间的消息倒是知道得清楚; 轻声应道:“四弟总算得尝所愿。以后去了藩地; 好生经营; 安稳过日子。”
李显点点头:“大嫂也多保重。”
目光又落在一旁的李瑭身上。
李瑭比太子李珝大了一岁,如今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身形有些单薄; 俊俏的脸孔没有半点跳脱之气:“四叔放心,我会好好照顾母亲的。”
李显目中闪过赞许; 伸手拍了拍李瑭的肩膀:“好; 四叔信你; 一定是个孝顺儿子。”
李瑭被夸的有些赧然。
相较之下,小了三岁的李琛就活泼淘气多了; 冲过去拉住李瑭的手:“大堂兄,我要随父王去藩地,以后我给你写信。你一定得回信!”
李瑭笑着点头。
梁氏笑道:“别在这儿站着了; 进来说话吧!我让厨房备些菜肴; 你们别嫌简薄才是。”
赵瑜用袖子擦了眼角; 笑着应道:“再让人备些酒; 我今日和大嫂喝两杯。”
梁氏失笑:“我那点酒量,你又不是不知道; 最多三杯。也罢,我让人备一些好酒,你们多饮一些。”
正午; 就这么围坐在桌子边用了午膳,气氛融洽安宁。
待到用完膳后; 李显夫妻两个领着孩子道别。
梁氏亲自送他们到侧门口,有些歉然:“我不便出门; 只能送你们到这儿了。四弟,四弟妹; 日后山高水远,不知何日才能重逢相聚。你们多保重。”
依依不舍的道别后,李显赵瑜带着孩子离去。
走了一段路后,赵瑜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梁氏还在站在门内,目光凝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
“真没想到,大嫂竟这般坚韧。不怨天不尤人,带着瑭哥儿将日子过得平静安宁。”赵瑜笑着叹了一声:“见过她之后; 我这颗心总算能彻底放下了。”
这小半日,梁氏只在一开始见面的时候有些激动,差点落泪,之后情绪一直平静镇定。那份豁达; 绝不是装出来的。
李显也叹道:“是啊,大嫂的坚强,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还有瑭哥儿,年纪不大,却听话懂事又孝顺。有他在身边,大嫂的后半辈子也有个依靠。”
赵瑜低声道:“以我看,二哥二嫂都不是心狠手辣的人。现在瑭哥儿还在守孝,等过一两年,说不定就能再召瑭哥儿进宫读书了。”
李瑭没了爵位可继承,不过,还是李家的子孙。要不要进宫读书,日后能不能当差,都是帝后转念间的事。
李显叹道:“但愿如此。”
……
梁氏在侧门口站了许久。
李显夫妻的身影早已消失无踪。她还是站在原地,目光落在门外平坦坚硬的路上。
门里门外,几步之隔,对她来说,却如天堑。
其实,她便是出府,陆明玉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可她自己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能苟且偷生,已是万幸。她怎么能再得寸进尺?
“母亲,”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梁氏回过神来,转过头:“瑭哥儿,你什么时候来的?”
李瑭轻声应道:“我来有一会儿了。母亲一直站在这儿没出声,我便也没吭声。”顿了顿,又低声道:“我陪母亲出去走一走,不必走远,在附近转片刻就回。”
梁氏自嘲地笑了笑:“不用了。今日走几步,明日就想走得更远了。还是别开这个头了。我们回去吧!”
李瑭十分听话,梁氏说不出去,他便点点头,扶着梁氏转身。
梁氏既欣慰又心疼李瑭,低声道:“瑭哥儿,你在府里待得闷了,换一身衣服,出去转悠小半日再回来也无妨。不必一直陪我待在府里。”
李瑭却道:“母亲不觉得闷,我也不闷。”
梁氏鼻间悄然泛酸,目中闪过水光:“好孩子,委屈你了。”
李瑭近来个头蹿高了不少,只比梁氏矮了一些:“母亲对我这么好,我从来没觉得委屈过。”
梁氏眼中的泪珠,悄然滑落,嘴角扬起欣慰的笑。
番外之孟氏
又过一日,李显赵瑜带着儿子去了三皇子府。
三皇子的门外有御林侍卫守着。门上挂着厚重的铁锁。
“请开门,”李显对守门的御林侍卫十分客气:“我们要进去探望三嫂。”
那御林侍卫恭声应了,拿出钥匙开了门。这门已经很久没开过了,几个御林侍卫合力推开,厚重的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一进三皇子府,一股无形的压抑气氛迎面扑来。
等见了孟云萝和李珍李玮姐弟两个,那种窒闷的感觉就更浓了。。
孟云萝也穿了守孝的素服,整个人快瘦得脱了形,一双眼显得格外大,且木然空洞。仿佛一潭死水。
李珍也瘦了许多,下巴尖尖的,目中有些闪躲和怯意,像一只受过伤的小鹿。不及巴掌大的小脸上,还有一块明显的青淤。
还有李玮,也没了以前天不怕地不怕的淘气,紧紧握着李珍的手,目光有些畏缩。
李显一见之下,既心疼又有着说不出的怒气,忍不住看了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