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英雄传-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徐达真是天衣盟的幕后主使,那便犹如狡兔归巢,探查起来就更困难了。
“眼下恐怕也顾不上这么多了,还是先办好燕王的事要紧。”沙漠叹口气道。
朱文羽和南宫灵面面相觑,谁也没料到他们几个一直都是应付天衣盟之事,今日却专职当起燕王朱棣的保镖来。
这日晚饭众人不在燕王府吃,朱文羽特意到太白楼要了一个大间,摆了两桌酒席,连着丁迎等十人一道吃饭,算是替各位将军接风洗尘。只是临行前朱文羽特意嘱咐让丁迎命各将军换下军衣,身着便装,以免惊扰酒楼中的客人。只不过那些人行伍出身,虽未着军服,但一个个孔武有力,行动间大大咧咧,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乃是当兵出身,吓得太白楼的伙计端上酒菜来放下就跑,生怕一不小心挨骂挨打,伺候的伙计也只敢远远地站着,听到叫才战战兢兢地过来倒酒,一直都是提心吊胆的。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6)
?
便在朱文羽等人正是酒酣席热之际,燕王府中的燕王却是有些坐立不安。
前日接到皇上密旨,说魏国公徐达身染重疾,朝廷会下旨给徐达令其回京将养背疾,北疆防务之责暂由燕王负责,令其“统领大军,细加整顿官兵”,密切注意蒙古大军动向,组织官兵积极防御,通篇都只字未提上次他呈上的密折,只不过燕王将密旨翻来覆去地仔细咀嚼研读,总觉得这“细加整顿官兵”六字似乎含义深远,意犹未尽,为何要整顿?整顿什么?又如何整顿?一个接一个疑问在朱棣脑子里滴溜溜地打转,这是否就暗示朝廷已接受他上次的奏折,已对徐达有所防范?此次徐达背疾,据说也并不沉重,虽在魏园休养不出,却依旧每日处理军务,丝毫都未耽搁,而且眼下蒙古大军蠢蠢欲动,正在这节骨眼上,可以说就算徐达什么事都干不了,只要他躺在魏园之中,蒙古鞑子便绝不敢轻举妄动,朝廷却为何要令统兵如神鞑子闻风丧胆的大帅徐达回京养病,而将几十万大军的军权交给自己?又令他对徐达的大军“细加整顿”?是否表示朝廷怀疑官兵眼中只有徐达而无大明朝廷,怕他们跟随徐达谋反?若真如此,自己又该如何整顿?那些身经百战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将军总兵会不会听他的调遣?若是不听,自己又该怎么安抚并暗作安排,将大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棣又进一步深思,如今是皇太子朱标监国,虽是自己的大哥,但似乎对自己已隐隐有些不满,大约是因他太过精明强干,朝廷中好评不少,又得父皇朱元璋多次赞赏,大哥起了戒心,怕自己夺他的皇位,比如说前一阵子就将自己相交甚好的两个二品大员调离了吏部,派到工部去了,虽是升了半级,却是闲职。这事虽不大,但朱棣却总觉得有一种危机,隐隐似乎看到大哥瞪大眼睛冷冷盯着自己的目光。天地良心,自己身为皇四子,除了太子还有两个哥哥,哪会起心去和大哥争什么皇位?大明开国不久,乃是父皇浴血打下的江山,他朱棣只想好好辅佐父皇治理好大明朝廷,若是以后父皇殡天,他便辅佐新皇,为百姓谋福,哪有半分争权夺位之心?可笑那些小人如何会这么想自己,我朱棣堂堂七尺男儿,这帮小人如此看我简直是污了我的清名。不过话说回来,阎王好挡小鬼难缠,这帮小人在皇太子和父皇那儿说词嚼舌头,天长日久保不定哪天得逞,皇太子或是父皇一个糊涂把自己当成祸患除掉,我朱棣可就死得太冤了。如今父皇将徐达召回京城,将北疆几十万大军交在自己手上,如果能好好整顿,换上亲信干将,变成自己的子弟兵,凭这几十万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任何人想动自己都得好好琢磨一下,就算皇太子也不敢随便把自己当成面团一样捏来捏去,以前大哥将自己的人这么说调就调,随意摆布,不就是看自己手中无兵,势单力薄,连个带兵的二品大臣也不如,闹腾也闹腾不出个什么名堂来吗?若是有几十万大军在手,天下还有谁敢小觑我燕王朱棣?
想到此,朱棣不禁有些热血沸腾,此时已是十月,北平城地处燕山,已入秋凉,朱棣推开书房的窗户,一阵秋风袭来,顿觉一阵神清气爽。“明日就去魏园!”
想到此,朱棣叫了一声:“来人!”
一个专门在书房伺候的下人跑了过来,这个下人是燕王精心挑选的,是个哑巴,而且也不识字,为的便是避人耳目,他管了锦衣卫两三年,深知这些人无孔不入,自己通过锦衣卫掌握了不少大臣的痛脚把柄,但谁又知道会不会别人也这么算计他派人到他府上来?还是小心些为妙,有一回在街上正好碰上一个卖孩儿为奴的,是个哑巴,当时心念一转,正好收到书房中作下人,看不懂文书也不会写字,又说不出话,什么消息都露不出去。至于朱文羽,不知为什么,虽然他内心中实在看不惯朱文羽那副漫不经心吊儿啷当的习气,但却一点不怕朱文羽泄出什么机密去,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就那么放心让这个小痞子晚上睡在自己书房之中,也许是因为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人根本就不把这权势当一回事,不会去巴结什么人打击什么人,不会随便联合别人来暗算和对付自己吧?
“去,把邓总管叫来。”
不一会邓韶如进来,朱棣吩咐道:“你去请朱大人过来,我有事和他说。”
“禀王爷,朱大人出去了。”
“哦?上哪去了?”
“不知道,好像是有位姑娘带来几个将军,说是从魏国公军中选出来的来打探什么蒙古军情的,今日刚到北平城,朱大人请他们喝酒去了。”
“噢,那就算了,你下去吧。”朱棣一摆手。“这个朱文羽,真是上不得台面,和那些兵痞子混在一起,也不怕失了自己的身份!”朱棣愤愤地想。“算了,明天再找他吧。”
朱文羽等人身负燕王的护卫之责,也不敢喝酒喝得太晚,让丁总兵好好招呼这些弟兄,自己则略喝了几杯便回到燕王府中,本来还想叫他们几个陪他们喝一会的,但南宫灵不善言辞,沙漠回去要好好商量一下事,至于唐韵和玛雅,两个姑娘家,陪一堆粗俗男人喝酒也不成话,干脆由得丁迎招待他们,让他们自己人痛痛快快喝几杯,只是嘱咐丁迎几句不要闹事,又先垫付了酒钱,也就回来了。
第二日一早,朱棣便令总管邓韶如将朱文羽叫去。
“朱大人,皇上下旨,魏国公回京养病,北疆大军由我来统领,我须得到军营中走一趟。”见朱文羽进来,朱棣也不虚客套了,一边喝茶一边单刀直入地直切正题。
“王爷要去魏园?”朱文羽颇为意外。
“正是,我明日便走,刺客之事有眉头否?”朱棣安详道。
朱文羽心中暗骂:“刺客都还没来,有个狗屁眉目啊?本来想把你当钓饵的,谁知你又要跑,都没饵了,鬼的鱼上钩啊?还找我要眉目?”坐在那一声不吭。
朱棣看着眼前沉默不言的朱文羽,越看越是觉得烦,就朱文羽这样子,从头到脚哪像个锦衣卫副指挥使?比地痞混混强不了多少,典型的一副无赖相,这也算个朝廷三品大员?朱棣也在心中暗想。“你们是跟着我出门还是继续守在王府之中?”朱棣顺口问道,他也知道,这擒刺客须得以自己作饵,否则这一出就唱不成了。这回自己要去魏园,朱文羽想不跟也得跟着啊。
朱文羽心头灵光一闪,再细细想想,忽地有了主意,便对燕王朱棣道:“王爷,属下有个主意,不知行不行。”
“说吧。”朱棣放下茶碗,看着朱文羽。
“是这样,王爷不知能否悄悄离城,直奔魏园,自己办自己的事,不过对外封锁消息,让刺客依旧以为王爷在王府之中,我们则在王府中张网以待,守株待兔,坐等刺客上钩?”
“你不怕守个空?”朱棣也觉这办法不错,脸上泛过一丝难得的微笑,却又不闪而逝,即刻恢复了漠然空冷的语气。
“自欧阳锡伟打探过来消息,我们到府中又等了这些天,想来也差不多快一个月了,若是刺客真的想行刺,恐怕也快了,说不定就是这么几天。若王爷悄悄出城,掩人耳目,短时内贼子应该难以察觉,不会找到魏园去,要来只会是来王府。上次为打探蒙古军情,从魏国公军中挑了十名精干之人,带队的是魏国公的贴身总兵,名叫丁迎,如今这些人已来到城中,我安排他们住在隔壁的客栈之中。王爷可令他们随您回魏园,贴身护卫,我和我这几个朋友就在王府中等几天兔子,看能不能逮上一只两只的,指不定蒙古军情也有了着落,呵呵。”朱文羽大约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一边说一边想,说话间便显得随意许多,且越说越得意,越说越是兴奋,几乎都快感觉不到是和燕王这位冷面王爷说话了,直到说完了才醒过神来,忙又收敛形骸,换下那副永远改不了的嘻皮笑脸,欲改成恭谨肃穆之色,只不过这两种表情中间反差太大,又转得太快,一时适应不了,反而变成了一副似笑非笑似哭非哭攒眉挤眼的怪相,让朱棣看见,心里更是大皱眉头。
',!'
。。。
………………………………
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7)
?
朱棣略一思索,想着自己平日里虽然身边也有护卫之人,但一般都是些士卒家丁,也许孔武有力,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若真的来一个武功好手,这些人是不禁打的,以前他也曾看过宫中侍卫们练武,就算他不懂武功,也差不多能看出若是侍卫高手,如“快刀”秦路之类的领队,只需两个就能在燕王府中如入无人之境,根本起不到什么护卫之责。若真是蒙古人想行刺于己,派出的必然是好手中的好手,不说别的,就算是前几日在北平城中摆擂台的那几个蒙古人,武功就能打遍北平无敌手,若那刺客有这般的身手,这燕王府就和纸糊的差不多了。好在曾一人独挑蒙古人擂台的朱文羽担起了护卫之责,总算能令他安心一些。不过这朱文羽说起来也算是朝廷命官,又不是燕王府的家丁,总得离开的,到时又是件麻烦事,倒还不如真的设下个圈套让那些刺客来钻钻,一举剿了绝了后患,否则老这么耗着干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看来朱文羽所说的这个办法倒真可以试试,自己悄悄搬到魏园中去,那儿是大军军营中心之处,机要之地,防范自然比这燕王府强了万倍不止,再加上十来个精心挑出来的中级将佐贴身护卫,安全上应该没什么问题,然后留下朱文羽在这燕王府中等兔子,逮住了话也绝了后患。念及此,朱棣心情又好了许多,嘴角居然泛起一丝笑容,道:“嗯,也好,就依你所说,朱大人,只望那刺客不知内情,自己跳到朱大人的网中。”
“呵呵,多谢王爷吉言,不知王爷打算几时动身?我好告诉丁总兵那边准备。”
“哦……那就……明日巳时起程吧。”
“王爷,若是有刺客想行刺王爷,恐怕这些日子这燕王府的周围就有蒙古人的暗探,若是王爷大白天的出门去魏园,恐怕就会被刺客知悉,不再上当。”朱文羽一躬身。
朱棣一想,好家伙,你这小崽子居然还管起我几时出门来了?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朱文羽说得确实有些道理。燕王素来就习惯了不管心里如何想,脸上都一直保持着毫无表情的神色,让人根本摸不透他在想些什么,这一点朱棣很小就已经体会到了,给人的神秘感越强,别人就会越弄不懂,也就会越听他的话,故而他极少将喜怒之情外形于色,也就得了个“冷面王”的绰号,此时又是面无表情道:“那依朱大人的意思,本王应该几时出门?”
朱文羽哪会想这么多,也根本不去琢磨这些,只是自顾自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王爷最好在入夜之后天明之前出门,从人越少越好,不能坐王爷您自己的轿子,最好是顶最普通不过的官轿,有些什么行李下人之类都分开走,到了魏园再会合,反正是不能让刺客看出什么破绽来,一定要让他们相信王爷您还在府里,然后余下的就是属下的事了。”
若是别人,在朱棣面前可是万万不敢这么说话,让朱棣如此出门,简直和做贼差不多,会丢了王爷的体面,出这种主意的人若是追究起来便是藐视皇家威信仪,信口雌黄,这罪名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但朱文羽自己就不是个时时讲究排场体面的主儿,心思根本没往那上头转?自然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半分冒犯王爷虎威的想头。
谁知道这朱棣虽贵为皇子,爵封王爷,少年老成,但毕竟也还只是二十余岁,比之朱文羽也大不了多少,仍是喜欢新鲜的年纪,听到朱文羽这么一说,感觉还真是从来没有这么出过门,简直是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只觉新鲜,心中已是跃跃欲试,只是脸上却丝毫不露出这种兴奋,只是故作沉吟(这也是习惯),然后淡淡地道:“好吧,那就依朱大人所说吧。”
接下来便是安排诸事了,朱棣先是指了几个随他去魏园的下人,邓总管自然是要留在府中的,朱文羽和沙漠便安排除留下一人和燕王同行外,余人都先行一步直接到魏园去等候,至于丁迎带来的那十个将佐,朱文羽便交代了一定要好生护卫王爷安危,令他们到北平城的城门外等候燕王的轿子,再一同去往魏园,沙漠则扯着丁迎单独嘱咐了几句。燕王也召集家丁,严厉告诫家人不可对外人吐露一字一句燕王的行踪,否则家法伺候。朱棣历来治家严谨,有此一命,可说无人胆敢违抗。
如此折腾了三四天,总算安排妥当,朱棣才在十一月初一的那天晚上入夜之后坐上一乘青幅小轿,顶着夜色出了北平城,朱文羽随在轿边,直待朱棣和丁迎等人会合后方才回城,朱棣等人则直趋魏园。
那朱棣到了魏园,便开始处理公文整顿军务调动官兵,那挑出来的十个将佐则随身护卫,且递传军令,久而久之,竟成了燕王亲信。后来朱棣大幅变动大军人事,将这十名将佐亲信分别提拨重用,顶替原来带兵将官,终于将这北疆数十万大军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到后来皇太子朱标早亡,洪武皇帝朱元璋立朱标长子朱允汶为皇太孙,是为后来的建文帝。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欲削减番王兵权,燕王不甘蛰伏起兵作乱,终将建文帝赶出京城逃亡无踪,自己登上帝位当了大明永乐皇帝,所凭的便是这一回牢牢拿到手中的兵权,只是这些兵长年在北平一带驻防,北平城乃是燕王朱棣的根基,当上皇帝的朱棣便将大明京城由应天迁到了北平城,又仿应天皇宫制例在北平城中修建了新的皇城,便是后来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北平城终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历时数百年之久,只是这一切便已都非当时朱文羽之流所能料到的了。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待燕王走后,朱文羽又和邓总管商议,重新布置了一下,围绕书房安置三四处房间,供朱文羽、南宫灵和沙漠三人住下,原来书房隔墙朱沙二人所住的屋子则由唐韵和玛雅二人住下,五个人四处地方,正好将书房围了个结实,如今反正燕王不在府中,不用分心专门贴身护卫燕王,自然也觉得人手差不多够用了,便没再想多叫些人来帮忙。
一切准备停当,便只等刺客上门了,朱文羽等人白日里要么在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