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逍遥英雄传 >

第88章

逍遥英雄传-第88章

小说: 逍遥英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因建于凌云山上,故又称凌云大佛。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二十余年,筹得款项,招募能工巧匠,“凿山石以为佛”。有一地方官吏前来索贿,海通怒斥曰:“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大师圆寂之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九十年方告完成。

    大佛背靠凌云山,侧后半身均与山石相连,表相**肃穆,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俯视三江交汇之所,实是气势宏大壮丽,震慑妖邪,据传自大佛建成,数百年间,以往常受洪泽肆虐的岷江便此风平浪静,极少再发大风大浪,百姓都说此乃大佛佛法无边,压得水妖不敢逞顽,造福百姓,因此大佛香火极盛,常有千里之遥的百姓携手前来朝拜,连乐山当地地方官员,于四时八节之时,也须焚香拜祭,已成旧俗,连朝廷用度开支中都专有此项开列,可见此事如何受朝廷重视。而乐山县境因百姓多信奉佛法,礼佛行善,也是极少有犯案之事发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之事在这乐山县境,竟成真情实景,据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也曾亲赐乐山御笔金匾“佛德化物”。

    且不表这乐山大佛之雄伟壮观,单说朱唐二人来这凌云大佛之下,真个感叹古人之毅力,竟以数千人力穷数十年之工建此巨佛,让这峨嵋山侧又多一佛门清静胜地。
………………………………

第十三章 如意神剑(5)

唐韵非得要随着众香客一道去那凌云寺为大佛烧柱香,朱文羽本不以为然,他的老师陈老夫子乃一德高之人,笃信圣儒,对于释道两家之说都只谓“圣人存而不论”,不予置评,却是绝不去信什么佛法。他教出来的学生,朱文羽对科举之学实是不感兴趣,不过陈老夫子对这释道两家的奇谈怪论却是一点不剩全学了过来,因此从来便不信什么前生来世因果轮回,也不信什么清修自在黄老之学,偏偏对这儒家之道圣人之学也是半通不通,弄得他是什么都不信了。此时看那唐韵要去烧香,心中暗笑,待要不理,偏偏又被唐韵扯着不放,没奈何只好随着她去庙中看着她烧了一柱香,虔诚地拜了几拜,自己却是在旁边袖手而观,唐韵要拉他跪下却是死活也不肯,直到唐韵都有点发怒了,才无可奈何地跪下来随便磕了个头,即刻便站了起来,“扑哧”一声轻笑。唐韵白了他一眼,也没理他。

    出得佛殿,唐韵便发作了:“刚才你笑什么?”

    “没……没什么。”

    “嗯?快说!老老实实说个明白!”这是威逼。

    “真的没什么呀。”朱文羽故作冤枉的样子。

    “求求你了,说嘛……告诉我嘛。”唐韵摇摇朱文羽的胳膊。这是柔情引诱了。

    “没有啊……就是随便笑了一声嘛,这有什么奇怪的?”朱文羽还是不肯说。

    “臭小子,你到底说不说?不说我不理你了啊。”唐韵语气又转了。

    朱文羽知道这回唐韵是真的有些生气了,只好老实交代道:“也……也没什么啦,就是想到一副对子罢了。”

    “什么对子?说来听听?”唐韵好奇心起,忙问道。

    “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说菩萨的,还是不说了吧,说了你说不定会不高兴的。”

    “快说!”唐韵更是非问清楚不可了。

    “嗯……那副对子就是:念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祭祀方有福,果然菩萨是赃官。”朱文羽一边念一边看着唐韵。

    唐韵呆呆地看着朱文羽半晌,突地哼了一声,转身便走。

    朱文羽连忙跟上:“韵儿,韵儿!”

    朱文羽带着唐韵来此乐山,除游玩这凌云大佛之外,在丹棱县中便已向孙昌旭打听清楚,在这乐山坐船,沿岷江而下,便可直入长江,再沿长江过三峡入湖北,过洞庭转江苏,便可直达应天京城,他来这乐山是坐船改水路的。

    在大佛和凌云寺游玩一天,在客店中好好歇了一晚,第二日,朱文羽二人将马寄放在客店,先到码头去探听沿江南下的客船的消息,寻人探问路径,终找到城东水路码头。

    只见那沿河街道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但这码头上却是冷冷清清,江中稀稀落落并无几条船只,连木排也是很少。朱文羽颇为奇怪,在丹棱县时,他询问沿路行止路线之时,县令莫多曾说过寒冬本是枯水季节,如今寒冬方消,初春刚入,客船不多,这倒是常理,只不过现今初春潮起,却正应该是放排运木之时,这岷江中应该是满江木排等着顺江而下直入中原的,如今却如何连这木排也是屈指可数了了无几,整个江面上便是空空荡荡毫无生气的样子呢?这其中必有缘故。

    朱文羽和唐韵一说,唐韵也觉奇怪。朱文羽也不着急,拉着唐韵便进了码头边的一家茶铺。

    “小二,来壶茶!”一进铺子朱文羽便大叫。

    “来啦——”果然过来一个伙计。“客官要喝点什么?”

    “你们这有什么好茶?”朱文羽大大咧咧地问道。

    “客官是外乡人吧?我们这里好茶应有尽有,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武夷大红袍,君山银针,冻顶乌龙,六安瓜片,云南普洱茶,祁门红茶,要什么有什么,您看您给来点什么?”

    “你们这地方还有这些货色?极品大红袍一年才产那么两三斤,你这也会有?不赖啊,那就来壶大红袍吧,我尝尝是不是真家伙。”朱文羽故意出了个难题。

    那伙计果然面露惭色:“看客官您恐怕是个行家,小的也不敢欺瞒客官了,这些茶都只是名字招牌,招揽客人,骗骗外行的,您是行家理手,小店不敢献丑,小的跟您说实话,我们这店店小地偏,极品的茶是没有的,只是些上好茶叶倒还有些,要不您老另外点一个?”

    “呵呵,我说嘛,好了,看你的面子,就来壶碧螺春吧。”朱文羽无所谓笑道。他并不好茶,在家也是喝白水的多,方才也只是有意出难题,见小二低头认错,自然不会特意为难。

    “好咧——”那伙计一扬声:“碧螺春一壶——”,白手巾往肩上一搭,又道:“客官稍候,马上就来——”

    待那伙计去招呼别的客人,唐韵低声笑道:“看不出啊,羽哥,你对茶也这么明白?”

    “呵呵,我从小在皇宫里长大,什么茶没见过没喝过?全是上贡的极品茶叶,就他这小地方,会有这些贡茶?莫说没有,就算是有,那也是犯了大罪,还敢拿出来卖?全是虚张声势吓唬人玩的。”朱文羽呵呵一笑。

    “就你贼精!”唐韵笑着做个鬼脸。

    “哈哈——”朱文羽大笑。

    不一会,茶端上来,伙计侍立在旁,为朱文羽倒上一杯,朱文羽端起来,拈了杯盖就着水面轻轻一抹,拂去浮沫,凑近一闻,微微点了点头,再轻啜一口,在嘴中一转,睁开眼看了一眼伙计:“嗯,还行,算是上好的碧螺春,只是还算不上极品,而且还是前年的旧茶。”

    “客官果然行家,确实是前年的上品碧螺春,客官既然觉得还成,那请慢用,小的就不在这烦扰客官了。”那伙计弯腰躬身说了半天,手巾一甩扔到肩上,正在站起,朱文羽忙道:“等一下,小二,少爷我问你件事。”

    “客官有什么事只管吩咐。”那伙计又是点头哈腰道。

    “我问你,这岷江码头怎么这么冷冷清清?光秃秃的连个木排都没有?”

    “哦,客官是外乡人,不知道这里头原由。”小二四下看了看,放低声音道:“这样子都已有大半年了,旧年间府衙出了告示,说是水路货运,不论货船木排,过路税一律长一倍,一排木材现下居然要收二两银子。这水路上运木材的人家本就是挣几个辛苦钱,放一次排挣的还不到二两呢,再加上回来的路费,挣的钱还不够交税的,根本就没活路了,所以运货放排的就越来越少了,一个月都难得有几排放出去。还有这码头,原来每船每天也就交五六个铜子的停靠费,也涨了七八成,谁还愿意在这儿停船靠排上下货?本来这码头是最热闹的,这道告示一出,就冷清了好多,连茶铺的生意都差了不少,唉,再这么下去两年,这茶铺也得关张喽。”

    “加税?府衙的告示?是朝廷之命吗?”

    “那我们小百姓哪会知道这些?反正这在这乐山郡,府台便是我们的父母官,父母官说什么,咱小老百姓还不就得听?”小二略略直起腰道。

    “哦。如此影响生计,这大户乡绅的不和官府去商量一下吗?少收几成也好过这么冷冷清清没生意啊,好多人都靠这个过日子呢。”

    “可不是吗?可谁敢去说啊?那是从府台大人口袋里掏银子的事,谁会傻得去干这事?去年专跑这岷江水路的岷江帮也曾闹过一次,结果府台大人一道钧令,调动官兵把他们给打下去了,还砍了两个为头的脑袋,听说是两个什么副帮主,帮主据说是逃了,反正是没影了,这事便就这么了了,再也没人敢多话,这江里的船啊,木排啊,也就一天比一天少了,冷冷清清的,唉,没办法啊。”那伙计一边说着一边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哦,是这样。”

    “这中间的事我看客官是个茶道行家,又是外乡人,和您说了也不打紧,只是相烦客官别到处乱说,更别说是小的告诉您的,就算您老体恤小的了。”那伙计似乎想到什么,连忙补充道。

    “呵呵呵呵,看你吓的。少爷我是过路的,只是觉着好奇随便问问,不会乱说的,也不会说出你来,你就放心吧。”

    “那就多谢客官了,客官慢用,小的还有别的客人要招呼,就不陪客官您了。”

    “去吧去吧。”朱文羽笑着摆摆手。

    “多谢客官,客官你慢用,要续水招呼一声,小的马上过来。”那伙计点头哈腰地退了下去。
………………………………

第十三章 如意神剑(6)

“韵儿你看呢?”待伙计退下,朱文羽一边喝茶一边问唐韵。

    “……啊?什么?”唐韵一时没反应过来。

    “在想什么呢?”

    “没……没想什么,我是在想,这儿的景色真美,要是我们以后也能像赵姨那样隐居在一个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快快活活地过日子,养些鸡鸭,到江里打鱼,要么……要么也开一个这样的茶铺,每天和过往的客人说说话,聊聊天,看看景色,那有多美?”唐韵显然是遐想连篇。

    “呵呵,看把你美的,想那么远干嘛?先忙了眼前的事再说吧,我们在江湖上这么跑,今天还不知明天的事呢,上回如果我就这么死翘翘了,还能想什么以后……”

    “不许你胡说!乌鸦嘴!”唐韵忙抢着打断朱文羽。

    “呵呵,好好好,不说,不说就不说。”朱文羽根本不信这一套,不过看唐韵真急了,连忙住口。

    “刚才你问我什么?”唐韵回过神来,问道。

    “没问什么,看你这心不在焉的,问也白问。”朱文羽没好气道。

    “你说嘛。快说!”唐韵以为有什么正事。

    “没什么,我是说,方才小二哥说的事,这边乐山的知府怎么突然把路税提得这么高?按理这加税须得朝廷之命,至少也得魏正行他们布政使衙门下令才行,我看那魏正行的他们也不像是什么贪官,怎么会冒这毁了岷江水运的大险,加这么高的税?不会是这边知府私自加的吧?这可是犯大罪的。”朱文羽一边说一边皱着眉头思索。

    “唉,别管这种事了,又不关你的事,我们只管找船下长江就是了。”唐韵道。

    “不成,这种事我碰上了就得管。你在唐家堡长大的,不知道老百姓的苦,那苦起来可是真叫生不如死的。”

    “哼,你就知道了?你还不是在京城长大的吗?”唐韵不屑道。

    “皇上老叔接我到京城之前我不就是小老百姓吗?我家里人都死于战祸,爹娘都死了,哥也没了,就剩下我一个人跟着陈老夫子,一老一小,吃上顿没下顿的,还在街上混日子,一年都没件新衣服穿,吃饭也是稀得可以照出人影子的粥,就点咸菜,这还算好的,有时连稀粥都吃不上,靠街坊邻居接济一点,不然早就饿死了……”朱文羽一边说一边回想着小时候的日子。

    “我……我不知道,羽哥,原来你以前也……”唐韵眼眶微微发红。

    “是啊,小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啊。上次在巴中,王丁标那王八蛋,他就算拿着青菜豆腐来给老子吃都没打什么紧,老子又不是没吃过,但打着老子的招牌去祸害老百姓,少爷我就非得要了他的命不可!”

    “那……那我们去问问这儿的知府?看看这税是怎么回事?”唐韵明白了朱文羽的意思。

    “别急,我们再打听打听再说,找是肯定要找他的,就算有皇上老叔的圣旨,也得少加些,不能这么高,别的事我和皇上老叔商量去,这税得先降下来再说,你看看,弄得这江里连个木排都没有,这些靠水吃饭的小老百姓怎么活啊?”朱文羽伸出手对窗外一扫。

    “嗯,听你的,羽哥,我们再打听打听。”

    二人出了茶铺,又到码头上转了转,扮成要托运小批货物的外地客商,与码头上的挑夫聊了起来,正好碰上两三个原属岷江帮的帮众,又攀谈了一阵。直到日薄西山,半天红霞,朱文羽才领着唐韵,一路打听路径,找到乐山郡的知州衙门。

    那知州衙门便在城东,与码头并不远,红砖碧瓦的,甚是**肃穆。门口两个差役,腰挎戒刀,来来去去地走动,将靠近大门的闲杂人等驱开。

    朱文羽取出折扇,一边朝那大门走去,一边还故作悠闲地轻摇折扇,此时寒冬刚过,初春仍寒,哪里要用什么扇子?不过是故作斯文装点门面而已,十足一个富家公子,再加上相貌甚美的唐韵,紫衣翩翩,还手拿长剑,倒似个会武的贴身丫环,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百姓人家出来的人物。那两个差役看到二人慢慢近前,互相看了一眼,心知这二人绝非可以随便喝驱之人,忙近前道:“这位公子,此地是乐山郡知州衙门,闲人不得靠近,若是公子有事,请赐名贴待小人通报,若是无事,还请公子自便,不要在大门外逗留。”一番话说得彬彬有礼,确实训练有素。

    “多谢了。在下朱文羽,确实有事求见知州刘大人,还请差官大哥通报一声。”朱文羽折扇一收,拱手道。

    “不知公子可有名贴?”

    “在下未曾带得名贴,差官大哥只需通报一声即可。”

    那两个差役见朱文羽连名贴都不带,就敢上门求见知州大人,对看一眼,心知此人来头恐怕不小,不敢多言,一人道:“那烦请公子稍候,小的即刻回去禀报一声。”

    “多谢差官大哥了。”朱文羽退后两步,唰地一声又把折扇打开,装模作样地摇了几摇。唐韵在旁边看着这个平日里吊儿啷当没个正经的浪子哥儿此时居然装出这么一副正儿八经的模样,心中暗笑,脸上却不敢露出形色,只在旁边闭口不语。

    不一会,只听“吱呀”一声,知州衙门大门洞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