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203章

大明小学生-第203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冯经历疑惑的起身走出去,又细细打量了几眼秦德威,此子除了换身粗布衣服之外,竟然不像吃过苦头。
  “你怎么不进去?”冯经历好奇的问。
  秦德威风致高标的答话说:“作为一个翰苑词臣,我不便参与你们这些地方上的……”
  冯经历轻喝一声:“你等等!”
  然后他回身到廊下,抽出一根陈列在装饰架上的齐眉棍,握在手里又重新站在秦德威面前。
  毕竟是武备衙门,有点这种陈列也正常。
  秦德威退了一步,“你这是干什么?”
  冯经历一边掂量着适应棍子轻重,一边很沉稳的答道:“不要多想,只是防身而已,毕竟最近不平静。”
  秦德威:“……”
  “你继续说吧。”冯经历示意。
  秦德威便简洁明了的说:“你那个广宁卫经历司印,借给我用两天。”
  冯经历大怒,你秦德威能不能尊重别人一点?
  在江宁县时,你秦德威把持大印不撒手,现在自己都贬到边镇军卫了,你秦德威又追过来索要官印!
  一个翰林官抢杂官的官印,还有没有人性了?
  秦德威感觉冯经历手里的棍子有点危险,立刻接着说:“有功劳算你一份!”
  “好的,现在要吗?”冯经历放下了棍子。
  秦德威想了想说:“今晚用不到,等明天再拿吧。”
  冯经历还是不太理解,指着议事大堂里说:“你是不是想趁乱立功?那你为什么不进去参与?”
  冯恩的意思就是,广宁城最大的三个头目,甚至全辽东最大的四个头目(巡抚、巡按、太监、总兵)中的两个,都在里面。
  没有这三人支持,在广宁城什么也干不了,如果真想立功出风头,无法绕开这三人。
  冯经历又露骨的提醒说:“就算你不插手,袁指挥估计也能把事情摆平了。”
  “切!”秦德威不屑一顾的望了眼大堂里的袁指挥。
  他现在已经回味过来了,上午闹兵变时,这厮身为惹出乱子的广宁卫指挥使,竟然翻墙走人,跑的比自己还快!
  这就导致乱兵抓不到目标指挥使,才会顺手拿自己充数了。
  但也犯不上自己动手,回头去咱后爹那里告一状就行了!
  然后秦德威又意气风发的对冯经历说:“你格局小了啊,我这样的翰苑词臣与你们地方上的……你放下棍子!
  我的意思是,要有高站位的意识,统筹全局的眼光!
  所以具体事务我就不插手了,重心放在为朝廷出谋划策,做好顶层设计,谋划整个辽东的百年大计。”
  冯经历忍不住吐槽说:“当年你自己说过,从来就没有百年不变的大计,更没有万世不移的章法。”
  秦德威点点头:“即便没有百年,能管用几十年也可以了。
  遇到问题有治标和治本的区别,治标这种小事就交给你们地方了,治本大计还是我来吧,待我给朝廷策划一个五年定辽!”
  冯经历纵然有对秦某人有盲信心理,这时也觉得玄而又玄。你秦德威纵然有主政一个县的经验,但这辽东可是一个省级单位啊!
  算了算了,不管了,朝廷毕竟还有一干重臣,还能任由你秦德威胡来。
  临走前秦德威又说:“先不要对袁指挥这些人泄露我身份,你仍然说我是一个同乡故旧就行了!”
  冯经历不明白:“为什么?我正想禀报上去,加派兵丁保护你。”
  秦德威答道:“我这人心善,见不得别人来跪舔我!”
  这次兵变指不定里面还有多少破事,接触太多容易把自己拖下水。
  冯经历恍然大悟,猜测到秦德威不愿意接触袁指挥。
  如此秦德威回到广宁驿休息,次日秦德威也不出门,就在屋里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了篇《五年定辽长治久安疏》。
  先是习惯性阐述了一遍虽然祖宗法度圣明,皇上求治心切,但大臣都是废物,导致祖宗法度崩坏,皇上不得不因此求变。
  随即指出了当前的国内形势,什么人口滋生啊,什么商品经济大发展啊,旧框架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
  然后具体到辽东,向朝廷提议了核心两点政策,一是在辽东清理田亩数目,试行混合一条鞭法。
  废除徭役力差,全部按亩数折合成银钱或者粮食,具体请户部拿方案。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去军户被徭役拖累的重担,变相逼迫占田豪势吐出点利益,稍微可以均平赋役。
  二是在辽东尝试推行募兵制,兵源不拘于军户,以这次出现兵变的广宁、辽阳为试点,小步前进。
  如果可行,用五年到十年时间推行到辽东全境,具体请兵部拿方案。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提高军兵专业化水平和军兵作战意志,同时减缓军户的负担。
  两点核心政策之外,秦状元又创造性的提出一个概念叫配套措施。
  一是因为辽东边镇特殊性,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请增设一名户部管粮郎中,专门驻守辽东。
  以此防止一条鞭法和募兵制后,导致粮价波动边镇不稳。
  二是请废除弘治朝尚书叶淇新盐法,恢复旧开中法,只能通过向边镇输送物资换取盐引。
  如不行,请在辽东单独试行,专拨十万盐引在辽东恢复开中法。以此维护边镇物资充足,刺激边镇经济发展。
  如果朝廷还是拿不出来,皇上也别矜持了,请杀张延龄那垃圾,将张家把持的余盐入官用在辽东,也算废物利用了。


第四百五十二章 人在哪呢?
  写完这篇《五年定辽长治久安疏》,秦德威自己又看了一遍,万分满意!
  在嘉靖十四年,除了他之外,没人能写出这样符合时代背景、又非常具有可行性的东西!
  正所谓,秦状元不出,如苍生何!
  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状元,这也算是进入官场以来,第一次就具体政事提出政见。
  总有小人说他秦德威只会作诗、吵架、说相声,那么他秦德威就要证明一次,那都是无稽之谈!
  至于会不会被采用,秦德威分析,应该有很大概率。
  这得从嘉靖皇帝的心理说起,混朝堂不钻研皇帝心理是混不下去的。
  从秦德威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嘉靖皇帝的心态有个转折点,那就是嘉靖十七年。
  在这一年,嘉靖皇帝的亲妈蒋太后去世了,这对性情敏感的嘉靖皇帝是个很大的打击。
  因为蒋太后不仅仅是亲生母亲,还是嘉靖皇帝与大臣斗法的精神支柱。
  嘉靖十七年蒋太后去世、嘉靖十八年南巡所见所闻不如人意,嘉靖皇帝挫败感加剧,职业心态就开始消极起来。
  再到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差点被宫女杀死,之后就彻底放飞自我进入了西苑修仙模式。
  所以说嘉靖十七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嘉靖皇帝虽然有很多毛病,比如多疑、猜忌、寡恩、刻薄、严厉……
  但是前期的嘉靖皇帝也绝对称得上勤政和好学,而且求治心切到了急躁的地步,大概想以此证明自己皇位和大礼议的合法性。
  所以秦德威觉得,嘉靖十七年以前的嘉靖皇帝,职业作风有一点点像他孙子的孙子。
  既然五年平辽能忽悠住崇祯,那么五年定辽也应该能打动崇祯他爷爷的爷爷吧?
  即使是穿越者,也要遵守历史基本规律。
  秦德威又检查了一下,确定没有犯忌字眼,各种格式也正确无误后,便盖上了广宁卫经历司印。
  然后将奏疏送到广宁卫急递总铺,再加急送京师!
  又然后秦德威给曾后爹写信,告知了自己的处境,并狠狠告了袁指挥一状。
  还是加盖广宁卫经历司印,从急递铺送辽阳去!
  微服私访的翰林院修撰滥用公器发各种私料的时候,别人也没闲着。
  广宁城最高三人组,王太监、刘总兵、袁指挥经过艰苦协商,终于统一了思想,将这次广宁兵变原因归咎于吕巡抚。
  反正吕巡抚在辽阳已经激起了一次兵变,而且在广宁又被乱兵抓住,那就顺便再多担一次责任好了。
  在地头蛇袁指挥拍着胸脯保证平事的情况下,王太监、刘总兵联名上疏,向朝廷报告兵变情况。
  并且提出了安抚为主的对策思路,同时建议袁指挥为具体执行人。
  关于这些情况,冯经历都告诉了秦德威,但秦德威无动于衷,并没有太在意。
  地方上爱咋地咋地吧,跟他无关。反正他的功劳都在五年定辽大计里,现场平乱这种小事,不值得自己关心。
  他现在的人设定位可是一个运筹帷幄、着眼未来、布局长远、下大棋的翰林储相!
  说真的,如果不是情非得已,没谁喜欢参与非常麻烦的一线工作,秦德威也不例外。
  在广宁驿旁边豪华的馆舍里,悠然自在的喝着正经的当季新茶不香吗?
  而且这馆舍是本地一位很有势力的千户官私自开的,再闹兵变,安全上也绝对没问题。
  就是偶尔会想起,那位不知道叫什么的李小娘子,回了营区后会不会被惩戒?
  本来秦德威过了两天后,觉得在广宁城没有自己事情了,想要重新出发,去辽阳城探亲,这才是他来辽东的最初目的。
  但谁能想到,又从外地传来了消息,广宁城兵变之后,辽阳城那边余波未平,又再次发生了兵变。
  而且在更北边的抚顺关,受到了榜样鼓舞,也出现了兵变。
  于是秦德威暂时只能一动不如一静,继续留在了广宁驿馆舍观望形势。
  不管怎么说,虽然有兵变,但广宁城并没乱,总比到处瞎跑安全。
  在秦德威眼里,广宁城这种本土军户闹事性质的兵变,其实和内地省份的民变差不多。
  参与兵变的军兵同时也是本地居民,扣押官员占居衙署向朝廷示威要钱,就已经是极限了,总不能在自己家里烧杀抢掠。
  从京师来的加急圣旨送到广宁城,由镇守太监王纯先接了。
  然后王太监一脸懵逼的将总兵官刘淮、广宁卫指挥使袁璘叫来,传达了朝廷最新旨意,于是刘总兵、袁指挥也懵逼了。
  “以翰林院修撰秦德威为钦差宣抚大臣,就近处置广宁城兵变。
  丢弃在广宁城的巡抚关防、旗牌暂时由秦德威保管,等待交与新任巡抚。
  辽东巡按御史曾铣处置辽阳、抚顺兵变。
  以辽河为界,若再出兵变,秦德威与曾铣按河西河东分别处置。”
  最懵逼的莫过于广宁卫指挥使袁璘,他本想把坏事变好事,刷一波功绩!
  辽东卫所体系最大的那个人,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尚德激起辽阳兵变,肯定要被撤职了,所以辽东卫所武官的上升渠道立刻出现!
  他袁璘若在广宁平乱立功,很容易就能往上走了!
  广宁卫堪称辽东前二的卫,地位本来就很特殊,他袁璘不是没机会直接升为辽东都司的正二品都指挥使!
  可是朝廷怎么派了个钦差来负责处置?那他袁璘怎么立大功!
  难道他们广宁最高三人组的友好协商,全白费了?
  更让这三人懵逼的还有两点,第一点,一般外派平乱的钦差,从来没见过直接派翰林官来的。
  大家都知道,翰林官都是天上神仙,还能管这种凡间杂务?
  第二点是,广宁这里兵变都已经发生了,你朝廷这么不当回事?
  不过赶紧命令当地官员临机处置,还从京城慢慢悠悠派人来?
  难道京城钦差过来之前,大家都在这里干看着?
  刘总兵觉得朝廷大佬们应该没这么蠢,便将圣旨翻来覆去研究了一会儿。
  突然他意识到“就近”两个字是关键词,难道这位秦翰林人就在广宁城里?
  唯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朝廷任命他为钦差!所以才叫就近处置!
  但这位秦翰林人在哪呢?


第四百五十三章 知人善任
  广宁驿旁边馆舍里,秦德威正躺在院中享受北国春日阳光,马二走了过来,脸上挂着很不正经的笑容。
  “嘿嘿嘿,刚才我听说了,在这驿站带管百户官手里,竟然有潮藓国女子!”马二对秦德威神神秘秘的说。
  闲极无聊的秦德威好奇问道:“南边的还是北边的?”
  马二吃了一惊,直呼内行:“老爷真懂!连潮藓国那边南男北女的说法都知道?”
  秦德威正想吹几句时,忽然瞥见冯经历急匆匆的闯了进来,还大呼小叫说:“朝廷有旨到广宁,你快去镇守太监府领旨!”
  秦德威顿时美滋滋,朝廷这么快就对自己的“五年定辽”有反馈了?
  半时辰后,镇守太监府议事厅,一片寂静。
  此刻广宁城最高三人组变成了四人组,另外还有冯经历列席。
  但新增的秦德威脸色不甚好看,拉着个脸。
  王太监打个哈哈说:“既然朝廷另委任了钦差,那就用不到我出力。你们用心办事,我就不给你们添乱了。”
  然后作为此地主人,王太监居然主动退出去了。
  近些年嘉靖皇帝裁撤地方镇守太监,绝大多数都已经裁完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据说辽东镇守太监马上也要被撤销,所以快失业的王太监才懒得掺乎吃力不讨好的破事。
  目送镇守太监走人后,别人又去看秦德威秦翰林秦钦差。
  但这位钦差也不想说话,本来正躺在春光里,做着运筹帷幄下大棋的美梦。
  突然就被一道旨意打发过来,强加了个钦差名头处置杂务,尤其还是这种类似土著刁民生乱闹事的麻烦事,心里能爽快就见鬼了。
  是不是自己下大棋五年定辽表现太跳了,正好人又在广宁城,辽东又没有多余正经文官了,所以自己就被临时抓差了?
  镇辽之宝,象征赫赫威权的巡抚关防此刻却像个玩具一样,在秦德威手里翻来覆去的,被随意把玩着。
  圣旨里说了,让钦差宣抚大臣秦德威暂时保管巡抚关防印信,等待移交给新巡抚,所以就只能让他拿着了。
  秦德威把玩一番后,又把关防倒了过来,对着光线,仔细研究着底部的刻字。
  这模样看在广宁卫指挥使袁璘眼里,更来气了!
  朝廷真是昏庸啊,就这么个轻佻的少年人抢了自己处置兵变的差事!
  袁指挥忍不住就对着辽东总兵官刘淮,愤愤不平的抱怨说:
  “朝廷对我们武人总是防范太甚!兵变这样的事,还要派个只通文墨的文人过来!”
  刘淮礼貌性笑了笑,不说话。
  秦德威反唇相讥说:“刘将军是武人,是镇辽大将!你袁指挥充其量也就是个军头而已!”
  镇守总兵官都佩有各种名号将军印绶,叫一声将军没毛病。
  刘淮继续礼貌性笑了笑,还是不说话。
  秦德威突然举着巡抚关防,对冯经历问道:“辽东巡抚的差遣全称是什么?”
  这可太考验记忆力了,如果不是大家这么熟,冯经历还以为秦德威故意刁难自己。
  他倒吸一口气,开始努力回忆说:“巡抚辽东地方、兼赞理军务,统宁前兵备,广宁、锦、义兵备,金、复、海、盖兵备,辽东都司之卫所城堡,建州、朵颜、泰宁、福余诸贡市……”
  “好了好了!”秦德威听得头大,连忙又道:“别凑字数了,就说有没有便宜行事四个字吧!”
  冯经历又答道:“没有!”
  巡抚带不带“便宜行事”四个字,权力区别很大,有了这四个字,就有类似于先斩后奏的权力,尤其是对武官。
  没有这四个字的话,那也就没有了。
  秦德威露出很可惜的表情,摸着巡抚关防,望了眼袁指挥,叹道:“算你好命,饶你人头!”
  “你敢!”袁指挥只感觉胸口要炸了,这位秦翰林实在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