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218章

大明小学生-第218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德威:“……”
  林孔目怕秦德威不信,就继续解释说:“上一个嘉靖十一年的状元,林大钦说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带着母亲回了广东奉养。”
  这个秦德威知道,这位林大钦是广东人,状元得自张孚敬、汪鋐的举荐,霍韬估计在背后也使了力气。
  然后估计是林状元羞于与张孚敬、汪鋐为伍,就回老家去了。
  林孔目还在说:“再上一个,嘉靖八年的状元罗洪先刚中了状元,就奏请告归,不出来做官了。”
  秦德威也能猜出,嘉靖八年正是议礼派开始全面当权的时候,这位罗状元心情估计与上面的林状元差不多,羞于与议礼派为伍。
  林孔目对掌故十分熟悉,继续对秦德威科普昔日情况:“再往前的状元姚涞,丁忧回家了,龚用卿被调往南京。
  而正德三年、六年、十二年、十五年的状元,吕柟、杨慎、杨维聪和舒芬因为大礼议左顺门那事情,都被贬外地了。
  正德九年的状元唐皋,在嘉靖五年病逝了。”
  秦德威都听麻了,嘉靖朝至今已经十四年,正德年号用了十六年,合起来有三十年了。
  所以说,近三十年来的十名状元,除了自己已经全灭了?这状元厅是不是有鬼?
  林孔目最后总结说:“所以这处状元厅,只有秦修撰你一个人使用了,在翰苑绝对是独一份的待遇。”
  秦德威恍恍惚惚,对林孔目问道:“再往前呢?”
  林孔目答道:“在往前就是弘治朝了,弘治十八年的状元是昆山顾老大人,就是当今的礼部大宗伯。
  但弘治十五年的状元康海,因为被指控亲近刘瑾,二十年前就罢官回乡了。”
  秦德威又回忆起了一些资料,原本历史上,今年的状元本该是韩应龙,结局是次年暴毙,几年后嘉靖二十年的状元沈坤被诬告下狱病死……
  六月盛夏里秦德威忽然打了冷颤,冥冥之中似乎有深深恶意。
  独霸一处厅堂当然很爽,可如此多事例告诉自己,当状元也不能飘啊。
  这几十年的状元简直有毒,原本历史一直到了嘉靖二十六年的李春芳才转了运。


第四百八十三章 都是为了你好!
  坐在空旷的状元厅里,秦德威还在恍惚。
  他忽然明白了,难怪向来不拘小节、毫无架子的张老师用空前严厉的态度,不惜提出约法三章逼着自己低调。
  从正德六年到现在,张老师已经在翰林院干了二十五年了。
  自己刚才听麻了的状元全灭之魔咒,对自己来说只是“历史”,但对张老师来说,却大都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过的事情。
  所以张老师才会如此紧张,生怕自己也逃不出近三十年的状元魔咒。
  随着日头渐高,临近午时,在后院柯亭的翰林们也结束了聚会,三三两两走人。
  天气太热了,即便还有事务,大家也愿意回家去做。至少在家里能穿少点,甚至不穿。
  再说翰林也很少有特别紧要的公务,向来号称政务清简。
  大家绕过正堂,沿着西边走廊往外走时,忽然注意到,尘封的状元厅已经大门洞开了。
  透过同样洞开通风的窗户,还能隐隐约约看到里面的一个人,目测是全翰林院最靓的仔。
  众翰林不禁齐齐无语,此人大概是整个翰林院里,占地最广的人了?
  正堂虽然是五间格局,但那是好几个学士都用的,就算掌院学士也只能用其中一间。
  其他的编修检讨也好,侍读侍讲也好,大部分时候都是十来个甚至十几个共用一厅。
  而这个新来的秦德威,居然一人独占整整一座厅,简直令人发指!
  虽然这一人一厅代表不了资历、品级什么的,但还是羡慕啊!
  别人都要走了,张学士却逆流而上匆匆的来了。
  这次考试季过后,张学士以从五品侍讲学士原官,又加了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升到了正五品。
  在翰苑词臣系统里,正五品就是一道关键门槛,也是分水岭。
  毕竟名义上的掌院翰林学士也才正五品而已,另外说个笑话,单纯的内阁大学士品级也是正五品。
  本来张学士今天打算居家办公,不过又听书办通风报信说秦德威来报道了,他才匆匆赶了过来。
  然后就看到了一人一厅的奇观,不知为什么,站在空旷的状元厅门口,张学士心情有点酸。
  两次辛苦搜卷才扒拉出来的险些失足少年,刚进翰林院就是这种待遇,真让当老师的心理不平衡。
  秦德威连忙起身迎接:“老师怎得来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张学士找了张椅子坐下,“就是怕你什么都不懂,所以来跟你说说翰林院的事情和规矩。”
  秦德威送上水,做洗耳恭听状。
  又听张学士说:“这翰林院事务,主要是三大项。第一大项,就是备课、讲课、答疑。这个轮不到你,你也不要想着上来就参与。”
  给天子上课这种事情,乃是翰苑最核心的业务,秦德威这种小年轻新人肯定轮不着。
  张学士继续说:“第二大项,就是修史编书,有没有机会且不说,也轮不到你来主导。”
  修史这种事,可遇不可求,不改朝换代还真没机会干。就算是修实录,那首先也要死个皇帝啊。
  要是碰上大明仁宗那样在位半年多就驾崩的,一边修太宗实录,一边修仁宗实录,人人有份修完升官,简直是盛宴了。
  至于说编书工作,主要也是根据皇帝要求来的。
  举个例子,皇帝如果想研究炼丹技术,下个诏旨给翰林院,这就是一个项目了。
  然后翰林院就会组织人手,穷搜典籍,将炼丹有关的内容汇总整理成一本或者一套丛书。
  当然这前两大项工作,讲究的就是排资论辈,不是秦德威想干就能干的,其实张学士重点强调的还在后面。
  “第三大项,就是应制诗文和草拟诏书。你半年之内,不许高调出风头!”
  秦德威苦着脸说:“这也不让,那也不许,那叫我在翰林院干什么?”
  张老师答道:“什么也不干最好!今年就先成亲去,立业之前先成家,谁又能说你什么?”
  其实新人在翰林院,还有个任务是学习,主要是提高文学素养和知识广度,弥补长久以来钻研经义和八股文章的短板。
  但张学士不认为一代诗霸、满腹杂学的秦德威需要这种学习。
  秦德威长叹一声,指着周围说:“老师你强制我低调,我是非常理解的。奈何这一人一厅的排场,也不允许我低调啊!”
  张学士:“……”
  秦德威感觉自己说的完全没毛病,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张老师攥着茶杯摆出了投掷的姿势。
  不过张学士还是很有修养的,最终只将茶杯重重的掼在桌上。
  秦德威拉了把椅子过来,坐在张老师下首,“我的事情都说完了,那么张老师您自己的事情,有没有想过?”
  张学士疑惑的说:“老夫这里有什么事情?”
  秦德威谆谆教诲说:“您现在也是正五品词臣了,关键是又回到了圣上的视野里!
  对我们词臣来说,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是两个境界!
  所以您的眼光应该跳出词臣圈子,格局更大一点,放眼整个庙堂,然后做好新阶段的规划!”
  张学士今天本意是来教训学生的,却冷不丁被反过来教导了一番,忍不住就训道:“老夫不用你多嘴,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然后张学士觉得自己可能说的有点多,引发了秦德威的逆反心理,又解释道:“我都是为了你好,怕你摊上祸事!”
  秦德威便立刻慷慨激昂的说:“老师您既然如此担心我,那为什么不想着加强您自身?
  您有没有想过,只有你自己更强大了,才能更好保护自己的学生!”
  张学士:“……”
  他发现,自己竟然无话可说。
  秦德威继续劝道:“比如您要是个内阁大学士,我在翰林院还用担心高调低调吗?
  当初你那个同年同乡,杨慎杨前辈在翰林院多么高调,也没人敢嫌弃他啊,反而都夸他名至实归!”
  张学士忍不住就驳斥道:“杨用修公认的才华盖世,所以人人敬服!”
  秦德威反问道:“难道我没有才华?我和杨前辈的差距,主要还是缺个当首辅的爹,老师你再不努力,我和杨前辈的差距就更大了。”
  张学士:“……”
  秦德威趁热打铁的说:“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老师你要从颓废十年的状态里摆脱出来!
  关于老师你的下一步前途,我已经设想了两种路线。一种是继续专业技术路线,继续当词臣,想办法往少詹事、詹事上发展。
  另一种就是往词臣外迁转,以礼部该管寺监为跳板,比如国子监、太常寺等衙门。
  这两种路线各有利弊,主要看老师你本人意愿了,想按照那个路线前进?”
  被学生强行进行前途指导的张学士,心里有千言万语不知当讲不当讲,最终化成了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
  秦德威点了点头:“我知道了,只要老师你有这个心思,再加上师徒齐心合力,等时机合适,就能让你再升一次到两次!”
  张学士急忙说:“我不在乎什么升不升的,我的意思是,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秦德威再次点了点头:“我明白,老师请放心!我的法子绝对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也不会得罪人,只要你听我的就行。”
  张学士抓起了茶杯,可能想换物理方法与秦德威进行沟通。
  秦德威连忙说:“按老师您的要求,我什么都干不了,那就只能帮老师你来琢磨了!”
  张学士又放下了茶杯,无可奈何的颓然道:“真有这种办法?”
  秦德威斩钉截铁的说:“我说有就有,但等机会才能收益最大!”
  张学士感觉到自己教徒无方,感觉到自己老迈无能,感到自己违背了圣贤道理,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外走。
  临走前他又想起什么,叮嘱说:“对了,近期在学术上有理学和心学之争,论战很激烈。
  但不知道圣上是什么心思,你也别凑热闹参与!”
  秦德威拍着胸脯说:“老师大可以放心,我绝对不参与这种无聊的事情!”
  对这个保证,张学士还是相信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发现过,秦德威对经义学术有什么热情。
  又过两日,张学士来到翰林院,找掌院的董学士说点事情,却看到有几个人站在状元厅前指指点点。
  张学士凑过去看了眼,只见状元厅门没开,但两边新贴了纸糊的楹联。
  一边是“无事袖手谈心性”,另一边是“临危一死报君王”。
  心,阳明心学;性,朱子性理之学。
  工整不工整的先不说,这浓浓的嘲讽真是……气学狂喜。
  张学士头有点晕,这要不是个文魁状元,敢贴这种楹联,早被打死了!
  其实今天秦德威没有去翰林院,正在家呼呼大睡的时候,被母亲周氏拍醒了。
  睡眼惺忪中,听到母亲说:“与你说个事情,你有空时,找那老神仙陶真人算个年底成亲的良辰吉时,并请老神仙给亲事祈福。”
  什么封建迷信?秦德威心里嘀咕了几句,毫不在意的翻了个身继续睡。
  周氏又朝着儿子拍了几巴掌,只是力度比小时候轻多了:“你听着没有?”
  秦德威闭着眼很嫌弃的叫道:“我就是文曲星下凡,还用凡人来卜卦祈福?你这做亲娘的别拿文曲星不当神仙啊!”
  周氏喝道:“别胡说!这都是为了你好!那陶真人也是有道行的!
  你就算是文曲星,也管不了其它事情,找个帮衬有什么错的!”


第四百八十四章 讲究个合理性
  秦德威被母亲搅和得睡不着了,只能起来。
  他走到院子里,马二就迎上来说:“老主母让小的督促着,不知老爷何时去拜访那陶真人,也好提前有所准备,以免失了礼数。”
  秦德威啃着井水里捞上来的西瓜,漫不经心的问道:“那陶真人是谁啊,怎么母亲就想着找他?”
  马二答道:“那陶真人名仲文,与邵国师关系不错,传闻中是邵国师的师弟,也不知真假……”
  听到这个名字,秦德威愕然片刻,连瓜都忘了吃。
  但凡对嘉靖朝历史稍有了解的,肯定知道陶仲文是谁啊。
  一句话概括就是:嘉靖朝神棍国师二代目,嘉靖皇帝第二个精神导师,善于忽悠。
  尤为难得的是,在难伺候的嘉靖皇帝面前,居然能得宠二十年始终不衰,最后善终。
  别的不说,“二龙不相见”就是陶老道最经典的案例。因为他这一句话,嘉靖连亲儿子都不见了。
  当然,此时嘉靖十四年的陶老道还没那么大火,还要过几年才能开始走上人生巅峰。
  秦德威暗想,还没大火是好事,或许可以烧个冷灶。
  便放下西瓜,又对马二询问:“那陶老道现在是什么情况,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马二就继续说:“那陶真人也是最近才开始小有名气的,是得了邵国师的举荐,在显灵宫主持,然后名声开始传扬。”
  秦德威放下西瓜,抬头看了看天,有点迟疑。
  马二立刻又说:“听说那显灵宫里古木参天,凉快的很!”
  那就没问题了,秦德威起身道:“现在去看看!”
  马二便十分为难,提醒说:“现在没准备,只能空着手去。”
  一般来说,去宫馆寺庙总得拿点礼金贡品之类的。
  秦德威换了身衣服就往外走,嗤之以鼻的说:“切,咱这文曲星去看个老道,还要带什么?”
  牵着马来的王大听话糊涂了,既然自家老爷对这个什么老道没多少敬重,那还去找他干什么?
  不过小秦老爷干的莫名其妙的事情多了,也不差这一件。
  如今京城有三个官方宫观,分别是朝天宫、灵济宫、显灵宫,位置都在西城,所以距离不远。
  所谓官方的意思,就是朝廷给发补贴养着,需要办事的时候就从三宫里征召道士。
  嘉靖皇帝崇信方道神仙,目前的国师是邵元节邵真人,统领三宫及道教事务,一般亲自坐镇最大的朝天宫。
  显灵宫就交给了陶仲文提点,这也是今天秦德威要去的地方。
  然后秦德威就发现,显灵宫居然和教坊司西院紧挨着。路过他不熟的西院几条胡同,北边就是显灵宫了。
  虽然秦德威心里想着陶真人现在不火,但那是跟“国师”这种成就相比较。
  实际上,陶真人现在提点官方三宫之一,又与国师邵元节关系友善,混得不算差。
  已经称得上宗教界成功人士了,或者美其名曰,称得上得道高人了。
  秦德威母亲周氏根本就不认识陶真人,也没来过显灵宫,只是听说了陶真人大名而已。
  但周氏又觉得自己出面,请这样一位“高人”祈福还差点意思,所以才让儿子秦德威出面。
  文魁状元,身份就是这么超然!
  在整个京城,除了皇宫,秦德威无论登门找谁,都不会被认为自不量力,或者身份不匹配。
  所以在显灵宫山门,值守道士听到秦德威报出来历,立刻一边将秦德威请到前院偏殿,一边向陶道长禀报去。
  而秦德威进了院子,感觉是挺凉快,又在西殿门前看到了一颗柏树,有一枝分叉居然委地而长,宛如帘幕。
  据说这是京师七大奇树之一,秦德威便绕着柏树参观了几眼。
  此时显灵宫后殿,陶仲文陶老道正在儿子的陪同下,与几个道友说话。
  听到禀报说,今科状元秦德威突然造访显灵宫,众人齐齐意外。
  随即陶老道立刻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