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278章

大明小学生-第278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又听到张学士说:“老夫看透的是,像你这样肆意妄为之人,若无约束,必定要成为……治世之能臣。
  所以老夫必须为了你而保留有用之身和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对你有所制约!
  放眼朝中,也只有老夫具备这样资格了,这就是老夫的责任!当年老夫将你取中时,就埋下了今日之宿命啊。”
  秦德威愕然片刻后,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夸奖说:“老师你的心理建设做的真好,堪称一代大儒了。”
  甭管用什么理由当遮羞布,张老师能自我说服就行。
  次日秦德威陪着张潮回了京城,然后张学士接了诰书,从翰林院搬到礼部上任了。
  从此以后,张学士就是张尚书了,尊称为大宗伯,雅称春官也可。
  在大礼告成之后,大臣们都以为嘉靖皇帝肯定要踌躇满志,积极奋发一下,然后先过个好年。
  却不料,嘉靖皇帝整个十一月都没再上朝,甚至都没出现在大臣面前,连最大朝仪之一冬至大朝都取消了!
  这下所有大臣都明白,肯定出什么事了。
  然后就传出了消息,嘉靖皇帝的生母蒋太后已经进入病危状态,无数道士在宫中为蒋太后祈福,连皇帝自己都亲自下场斋醮,哪还顾得上朝政。
  这几年入朝的新人可能不知道,但老人们都清楚,蒋太后对嘉靖皇帝有什么意义。
  当年大礼议时,嘉靖皇帝一个新人少年与朝中元勋宿老抗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蒋太后给与的勇气,蒋太后就是嘉靖皇帝的精神支柱。
  在满朝关注中,到了十二月初四,蒋太后驾崩,结束了从京师到安陆,又从安陆返回京师的传奇一生。
  嘉靖皇帝发自内心的伏地恸哭,几近昏厥,夏言等内阁大学士和张潮等礼部官员几次搀扶。
  数日后,等嘉靖皇帝情绪稍稍稳定后,在文华殿举行奉慰礼,文武百官一起入殿安慰嘉靖皇帝。
  这也是近二十天来,嘉靖皇帝在朝臣面前首次公开亮相。
  站在队伍里的秦德威暗暗感慨,只怕以后这种君臣朝会的场面越来越少。
  懂历史的都知道,嘉靖皇帝以后只酷爱写小纸条给大臣猜谜,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了。
  这次奉慰礼除了安慰皇帝,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蒋太后的身后事。
  嘉靖皇帝第一个诏旨,就是让礼部给蒋太后拟谥号,这都是应有之义,上任没几天的礼部尚书张潮接了旨。
  嘉靖皇帝第二个想法,他怀疑皇伯母张太后以巫蛊诅咒亲妈蒋太后,想要废掉张太后。
  群臣顿时炸了锅,无数个草泥马在心中呼啸而过,皇帝迁怒的简直毫无道理。
  差点疯掉的大臣们无论忠奸一拥而上,硬生生劝住了同样差点失心疯的嘉靖皇帝。
  毕竟嘉靖皇帝名义上是张太后所立,皇上你废张太后堪称大逆不道,根本没有任何天理和法理的支持啊!
  而且如果废了张太后,皇上你自己的法统怎么办?
  纵然是桀纣,也不能这么干事的!
  站在最前面的大佬们面面相觑,心有灵犀的都明白,现在必须要说点别的事情以分散皇帝的注意力,免得皇上又发疯。
  就是该说点什么事,大家都拿捏不定。皇上这个人喜怒难测,现在情绪又不稳定,说什么都很冒险。
  号称最近最懂皇帝的人、第三大学士严嵩突然出列,面有哀容的奏道:
  “听闻圣母当初潜居王府时,曾经著有《女训》一卷,不如整理刊印,发行天下!”
  嘉靖皇帝心里略感宽慰,不禁又红着眼圈说:“可!圣母诞育朕躬,夙承慈训,本该修订成籍,为万世遗训也。”
  其余众人只能叹道,不愧是严嵩,知道怎么哄着皇帝,奸臣也是有奸臣的用处啊。
  严嵩暗中得意,正要继续说下去。因为还有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来编蒋太后的这本《女训》?
  懂行的都清楚,只要负责编这本《女训》,完工后必定能升,不要怀疑嘉靖皇帝对爹妈的孝心!
  而且这本《女训》听说只有一卷,并不算太长,应该很快就能完成。
  别人虽然也有心动的,但不好意思直接出来抢,因为这是严阁老提议的。
  按规矩得让严阁老先说话,除非你还有其他道理,但已经是不可能的。难道还能去说,不要编蒋太后的《女训》这本破书?
  说时迟那时快,严阁老还没来得及再次开口,就从后排窜出一人,冲到了宝座前,对嘉靖皇帝奏道:“严嵩所言多有不足,考虑十分不周,臣秦德威必须补充几句!”
  严嵩虽然不相信秦德威还能变出花来,但总有不妙的预感。
  秦德威继续奏道:“我大明昔年曾刊印过记述高皇后生平言行的《高皇后传》,也刊印过《文皇后内训》,俱为宫中女德宝典!
  如今圣母又有《女训》,不如与《高皇后传》、《文皇后内训》汇编到一起,重新刊印,永为万世垂范!”
  严嵩:“……”
  高皇后是太祖高皇帝的马皇后,文皇后是成祖文皇帝的徐皇后,这二位在大明后宫都是具有极高地位的人物。
  把蒋太后跟那二位相提并论,相关著述汇编在一起,那岂不就把蒋太后抬高到了与高皇后、文皇后等同的地位?
  想到亲妈的身后哀荣,嘉靖皇帝顿时眼圈又红了,哽咽着说:“就如此办,交由秦德威整理汇编,朕亲自作序。”
  秦德威立刻接旨!身为高阶翰林官,奉命编书没毛病!又不是没编过!
  严嵩感觉自己要爆炸了,差点就劈手夺下殿上武士的金瓜,然后往死里殴打秦德威。
  马勒戈壁的,人事全不干,抢功第一名!可一可再不可三!
  众人看看严嵩,再看看秦德威,忽然有点同情严嵩。虽说这是个奸臣吧,但真的有点可怜。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明明是严阁老先来的……
  另外,秦德威这个套路并不新鲜,当初秦德威编《皇明宝训》时,就夹私货把《献皇帝宝训》塞了进去。
  如今把蒋太后《女训》与高皇后、文皇后汇编一起,与当初是一样的套路。
  可最气人的就是,这么白捡的升官机会,他们怎么就想不到呢?


第六百零六章 历史转折中的秦学士(中)
  不管怎样,经过严嵩与秦德威的合力作用,总算又把嘉靖皇帝的情绪安抚了。
  此时大臣们要求真不高,陛下你别再发失心疯想废张太后就行!你妈死了和张太后真没关系!
  然后君臣要讨论的,就是蒋太后的安葬问题。
  本来这不是个问题,帝后安葬都有严格的礼制规定,而且也有很多先例可循,所以只要按部就班去做就行了。
  如果元后进位的太后驾崩,那就埋到天寿山先帝陵寝里,与先帝合葬,然后神主入太庙,放在先帝边上就行了。
  如果只是皇帝亲妈但不是元后,那就只能埋到先帝陵寝边上,神主也只能放入大内奉先殿。
  但问题在于,嘉靖皇帝他一家子太太太特殊了。
  那位刚被追认为睿宗先帝的亲爹,还埋在湖广承天府纯德山呢……
  又经过嘉靖皇帝十几年孜孜不倦的搞大礼议,礼制也越来越复杂,情况越来越特殊。
  所以大臣们心里对这个难题都没谱,就连嘉靖皇帝本人心里也没什么主意。
  这样的事情,别人可以沉默,内阁和礼部则不行。
  首辅夏言率先开口道:“臣数年来奉命勘察山陵地势风气,于成祖长陵之西南得一支山,名曰大峪,实为吉壤。
  可将显陵北迁,迎睿宗梓宫于大峪山,再将圣母与先帝合葬,两全其美哉!”
  嘉靖皇帝略有心动,这样办的好处是一劳永逸,将父亲与列祖列宗同居一处,再好不过。
  还没等别认考虑完利弊,秦德威不知道从哪闪了出来,连忙劝阻道:“首辅此言,不妥不妥!
  想先帝奉藏体魄二十年,一旦复露于风尘之间,撼摇于道路之远,使先帝在天之灵惊动,圣躬于心何安!”
  嘉靖皇帝皱了皱眉头,下意识道:“此言也有理。”
  作为一个大孝子,开掘父亲坟墓,把父亲棺材从陵墓里刨出来,是有点那啥,嘉靖皇帝又觉得挺膈应的。
  大学士严嵩等到这时候,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大致方案无非就是两种,先帝北上和圣母南下,结果就是皇帝二选一。
  既然皇上没有一口答应北上方案,那自己就可以提出南下方案投机。
  严阁老的反应真不算慢,想到就做,立刻也出列,对嘉靖皇帝奏道:
  “今以体之正,情之安,莫若奉圣母梓宫南诣显陵,与先帝合葬于穴中。”
  殿上众人心里也衡量了下,圣母南下这个方案,比起先帝北上方案,其实还是省点人力物力的。
  但秦德威又不知从哪里闪了出来,连忙劝阻道:“严嵩此言,不妥不妥!”
  不妥你麻痹!严嵩差点失态的当场就喷回去,害怕被问罪殿前失仪才强行忍住。
  又听秦德威继续说:“人人皆知陛下天性至孝,若先帝圣母合葬于承天府显陵,远离陛下数千里之遥,陛下今后欲叩陵祭奠先帝圣母,又该如何?”
  嘉靖皇帝眉头又轻轻皱起,还是秦德威思虑周到啊,这确实也是个问题。
  严嵩严阁老怒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你秦德威倒是说出个可行的来!
  忍不住就质问道:“不知秦德威你到底有何方案,以备圣询?”
  秦德威便奏道:“将圣母梓宫安于昌平大峪山,再将先帝衣冠与圣母合葬,如此可与列祖列宗山陵同在,又可备陛下四时祭奠。”
  严嵩质疑说:“你这也是大为不妥,难道让先帝独在显陵?”
  秦德威没理严嵩,继续奏道:“与此同时,奉圣母衣冠南诣显陵,与先帝梓宫合葬,两处各有礼制,此乃周全之计也。”
  殿上众人听完秦德威的方案,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最省心省事的办法了。
  比起先帝北上和圣母南下,大臣们还是更喜欢秦德威这个两处衣冠合葬的方案,起码不怎么折腾。
  严嵩对此也无话可说。
  但嘉靖皇帝仍然觉得不完美,他要的又不是省心省事,他要的是称心如意。
  可嘉靖皇帝自己还是拿不定主意,好像各种办法都有问题。
  这让情绪不稳定的嘉靖皇帝非常心烦意乱,突然就开口说:“朕欲明年二月南巡谒显陵,实地勘察显陵状况,再决议是否将慈宫南袝显陵!”
  群臣都惊呆了,陛下怎么想一出是一出?怎么又想到南巡了?
  陛下你如果考虑,要不要将圣母梓宫运到承天府显陵,派一个官员去考察显陵状况也行,何必自己亲自去!
  还没等别人想好怎么劝,却见秦德威又不知道从哪里闪了出来,对嘉靖皇帝奏道:“陛下不可!”
  众人都有点意外,没想到秦德威敢第一次冲出去劝谏。
  嘉靖皇帝怒道:“有何不可?”
  秦德威没有退缩,苦苦劝道:“臣以为,陛下哀伤过度,圣体多有损耗,何况往年冬春经常小有不快!
  若远涉长途,舟车劳顿,冲冒风尘,万一圣体违和,圣心不畅,谁其任之?”
  性格执拗的嘉靖皇帝冷冷说了句:“朕岂惧辛苦哉,为吾母而已!”
  秦德威又劝道:“距离明年二月时日太短,若仓促成行,沿途各地准备难以周到,只怕多有事故!
  何况陛下若南下承天,北虏闻知虚实若趁机来犯,只怕形势危险!”
  又有数名大臣出列,包括吏部许瓒、户部王以旂等人,跟随着秦德威,纷纷劝嘉靖皇帝不要南巡。
  有个言辞激烈的都给事中直接说:“沿途近岁仓库空虚,圣驾所至,必会惊扰地方、劳民伤财!”
  嘉靖皇帝充耳不闻,起身道:“朕意已决,再言不宥!”
  说完就退朝了,只留下了一地无可奈何的大臣们。
  群臣正要散去时,忽见秦德威挡在了严嵩前方,很严肃的盯着严嵩。
  还有好戏看?众人便放慢了脚步,好奇的看着秦学士与严阁老。
  只看秦学士瞪眼如铜铃,并指如戟,对着严阁老高声斥道:“尔实乃奸臣也!
  若非你不顾显陵纯德山形制不佳,谏言圣母梓宫南移,又怎会勾起皇上南巡之念?
  方才也不见你进言劝阻,若因此而生出的种种状况,也都是你的错,你要对此负责!”
  在众人若有所思中,说完话的秦德威扭头就走,只给留给众人一个正气凛然的背影。


第六百零七章 历史转折中的秦学士(下)
  秦德威从宫里出来,又去了翰林院转转,见没什么事情,就打算回家了。
  这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份,本来就到了公务清闲并逐渐暂停的时候。
  如果不是出了蒋太后驾崩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
  当然,就算蒋太后驾崩了,那还是要准备过年的。
  秦德威还没走出翰林院,就听到后面有人呼叫:“秦板桥留步!”
  转头看去,原来是许谷和赵贞吉两个熟人,便问道:“有何贵干?想去喝酒?”
  许谷嘿嘿笑了笑,满怀期待的说:“喝酒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听说你又得了编书的差事?圣母的《女训》?”
  “啊这……我险些忘了还有这件事。”秦德威拍了拍额头。
  许谷震惊了:“这事你都能忘?涉及到升官的大事,你都能忘?”
  谁都知道,给皇帝编他妈的书,必然就是升官捷径啊!
  对一位官员来说,忘记升官堪比商人忘记金钱,书生忘记文字!
  秦德威叹口气说:“升官有什么用?我对升官不感兴趣!”
  许谷对此不能理解,赵贞吉反而别有感慨的说:“升不升官,确实对秦板桥没有大用。”
  不能不服,就秦德威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品级这种限制有多大意义?
  秦德威被吹捧的高兴了,主动说:“行了,你们的心思我知道了!
  还是老规矩,你们负责修订,然后我拿回家审阅并抄录定稿!”
  那两人连忙答应下来,跟着秦德威就是进步快。
  然后秦德威又吩咐说:“要抓紧时间,过年也不要休息,争取一个月后编完!”
  许谷和赵贞吉吃了一惊:“要这么快?”
  翰林院编书都是经年累月的,哪有一个月速成的。
  秦德威强调说:“第一,机不可失,必须要快!趁着圣母丧事还没过去,陛下心里还在哀恸,将成书呈上去效果才好!
  第二,圣母所著《女训》只有一卷,而《高皇后传》、《文皇后内训》都是现成的,也无需改动,直接拿来汇编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看一个月时间足够了,一定要抓紧,不能延误了!”
  交待完了后,秦德威就回了家,又去交待徐妙璇。
  而另一边,大学士严嵩也回了家,或者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回的家。
  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浑身上下无一处不难受。
  严嵩本来是一个阴鸷隐忍的人,但是这次实在压不住火气了。
  招来了儿子严世蕃,只提了一个问题:“如何报复秦德威?”
  严世蕃也吃了一惊,真不知道父亲经历了什么,从来没看到父亲这样急切过。
  原来的父亲都是劝自己多加隐忍,一切从长计议的。
  严世蕃只要不是自己被欺负,就还是很清醒的:“在秦德威不犯错的前提下,若真正能报复到秦德威,首先需要自己有势力根基。
  所以父亲大人借着年底公宴聚会多的机会,多多拉拢人脉,尤其是先前说过的霍韬和张瓒!
  这两人是重中之重,只要与他们结成同盟,父亲才能算真正立稳了!”
  严嵩有点失态的答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