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下几个大学士面面相觑,完全猜不出皇帝忽然又想什么,就连严嵩和顾鼎臣这两个最能舔皇帝的,此时也摸不准。
片刻后,嘉靖皇帝神态露出些许嘲讽,对秦德威道:“四夷馆就不必搬迁了,朕特赐你出入东华门,与你便利。”
大学士们齐齐大吃一惊,皇帝这又是犯了哪门子病?
皇宫是特别讲究礼制的地方,文渊阁就挨着东华门不远,但这百年来,也没哪个阁臣被特赐过出入东华门。
秦德威也觉得这事太破例,他猜测这是嘉靖皇帝故意挤兑自己得寸进尺,连忙推辞道:“臣不敢受!”
嘉靖皇帝不耐烦的挥了挥道袍袖子:“给你恩典,你就领了!”
秦德威这才敢确定,皇帝似乎并不是挤兑自己,是要来真的?
嘉靖皇帝也不再说什么,起身就出了前殿,回后殿修仙去了。
在刚才秦德威说到(不能走东华门)太绕路的时候,嘉靖皇帝不禁想起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他朱厚熜进京继承大统时,大臣们强迫他以藩王身份走东华门入宫,而他坚持以皇帝身份从午门入宫,然后就产生了第一次君臣对抗。
呵呵呵呵,走东华门是不可能走东华门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走东华门的……
于是秦德威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嘉靖皇帝行为艺术的实验品,借着秦德威隔空嘲弄十八年前那帮大臣。
数日后,这次议事结果渐渐传了出去后,满朝全都是不明真相的人。明白的人不说,不明白的人乱猜。
无论是增设日本馆还是四夷馆提升为协理夷务衙门,都让朝臣们感到不可思议。
真不知秦德威到底何德何能,仅仅是奏请增设日本馆这么小的事情,皇帝就给了个协理夷务大臣,阁老们拦都拦不住。
更别说特赐出入东华门这种诡异的待遇,更是让人无法理解,除了天恩莫测还能说什么?
就算以后再赐顶方方正正的大轿子,秦德威从东华门乘轿入宫也不会让人震惊了!
这日秦德威回到家里时,仆从马二提醒说:“老爷又该制新名帖了,原有的名帖又又又过时了,不知老爷这次打算如何写头衔?”
秦德威随口吩咐道:“少詹事、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协理夷务大臣、特赐出入东华门,一个都不能少!”
马二心里嘀咕,如果真的一个不能少,那么“不参预机务”也该写上去,当然他没傻到说出口。
败老爷兴的事情,他马二从来不做!
第六百八十九章 两座大门
通州张家湾码头,这里仿佛永远不会安静,一年到头无数南来北往的客人交汇于此。
嘉靖十四年进士、离任知县、南京人陈凤从船上下来,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三年之后,他终于又到京师了!
当年一起考中进士的南京三人组,有的人似乎已经大学士了,有的人也混到了翰林院修撰。只有自己在外地苦熬!
如今终于回来了!今晚在通州安歇,明日起早赶赴京城!
忽然陈凤瞥见从远处另一艘船下来个人,看着似乎很是眼熟。又走近些仔细看去,便叫了一声:“胡梅林!”
另一位离任知县胡宗宪刚在岸上站稳,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号,顺声音望去,也认出了对方。
两人是嘉靖十三年的南直隶乡试同年,又都参加过嘉靖十四年的京城大比。
只是胡宗宪一直到了去年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才中进士,平白的成了后辈。
见过礼后,胡宗宪对陈凤问道:“你怎得也在此?这是要回京,还是南下?”
陈凤略有自得的说:“我嘉靖十五年放了知县,三年考核卓异,超擢为兵部主事,是以赶赴京师叙职并上任。”
这种晋升确实也值得自豪了,从知县到主事可不仅仅是升了一品这么简单。
按大明官场观念,京官比地方官要贵重,更别说最核心的六部主事了。
从知县升到主事真算是很少见的超升了,跟别说才当三年知县就这样升。天下一千四百多个县,没几个能有这样待遇的。
虽然陈凤不太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他猜测与秦德威有关系,除了秦德威谁能这样帮自己?
不过胡宗宪听到了陈凤的际遇,却无动于衷,连一丁点的艳羡都没有流露出来。
这就让陈凤很没有显摆爽感了,他便也问道:“你又为何在此?”
胡宗宪有点迷惑的答道:“我在山东益都知县任上才一年,突然被行取为御史,也是赴京上任去的。”
陈凤:“……”
由知县被选拔为御史,行话说叫“行取”,也称得上知县最好的出路之一了,不比自己升为主事差!
关键是这胡宗宪才当一年知县,而自己可是足足熬了三年!想到这里,陈凤瞬间没心情显摆了。
忍不住就想刨根问底说:“你怎么就被行取了,是谁提携你?”
胡宗宪真是不明白,到现在还是稀里糊涂的,“我也不清楚啊。”
陈凤能想到秦德威,那是因为他与秦德威有特殊亲近关系,胡宗宪与秦德威相对没那么近,所以就没想到。
陈凤心里也犯嘀咕,胡宗宪出身徽州,科举也很兴盛,而且也是有钱地方,难道朝中有徽州大佬暗中提携胡宗宪了?
两人当晚一起住下,次日也一起出发前往京城。
等到远远的望见城墙时,陈凤对胡宗宪问道:“入城后,我暂时去秦板桥府上投宿,你打算如何安排?
不妨与我一起在秦府借住,那边地方大,足以容纳你我,等寻觅好了住所再搬走也不迟。”
胡宗宪早有主意,大手一挥:“不劳烦陈兄费心了,我先去教坊司胡同包个月!”
听得陈凤心里艳羡不已,可惜他没有胡宗宪家里有钱,也就没有动辄包月的豪气!
胡宗宪又道:“不过我先随着你去秦府拜访。”
京城里不只是风花雪月,还有人情世故。
入城后,两人便直奔西城而去。当年科举时,陈凤就寄居在秦德威家里,也是轻车熟路了。
不过这次来到了地方后,却见“曾府”大门紧闭,根本就没个有人迎客的样子。
这叫陈凤诧异不已,听说秦板桥混的很好,大门处不该如此冷清的。
难道自己赶路这段日期里,秦板桥又失势了?
胡宗宪指着门旁墙上说:“有张文书。”
凑近了看去,只见墙上布告写道:“拜访秦学士者,请继续东行。”
两人齐齐无语,便沿着路向东走了百来步,就看到了两座大门,隔着数十步比邻而起。
这又是什么鬼?陈凤好奇的两边都看了看,一个大门上面挂着“天下文魁”,另一个大门上面挂着“词林华选”。
两个门匾看起来,都很像是秦德威家。
“天下文魁”下面又有楹联,上联是“蓬蒿三径连紫禁,身被人间雨露饶”,下联是“书帙万卷傍丹霄,手攀蟾宫桂花多”。
“词林华选”下面也有楹联,上联是“朝霞暄夕露,风鸣石濑泉”,下联是“云宿宫墙树,水鸟聒晨烟”。
陈凤横看竖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逼气”和对于出入宫禁的夸耀。
这秦板桥三年不见,飘得越发没边!一个大门还不够,用两个大门装逼也是没谁了!
踏马的,站在这里忽然就感到自卑了,怎么破?
胡宗宪也是看懵了,陷入了选择困难症,这是该从哪个大门进去?
恰好此时,负责大门以及前庭区域的大管事张三巡视到此,瞧见了陈凤,连忙上来招呼道:“见过陈老爷!这是几时到的?”
一边寒暄着,一边把陈凤从中间大门请进去,领到了外书房。
陈凤问道:“你家老爷在府上么?”
张三笑着答道:“陈老爷稍安勿躁,我家老爷出去送人了,预计也快回来了。”
陈凤奇道:“是什么大人物,竟然能劳驾你家老爷去送?”
张三知道陈凤与自家老爷乃是同年同乡好友,有些家里事告诉也无妨,便答道:
“我家老爷新纳了偏房李氏,又将李氏兄长调回辽东镇,出任什么广义分路参将,今日便是去送李家大哥了。”
陈凤久久无语,三年不见,秦板桥真是不一样了。
在现如今镇戍体系下,总兵、副总兵之下,就是参将,拥有一定方面的指挥权,再升一升就能佩副将军印绶了,绝对算是高级武官。
随便一个小妾的兄长,就能安排成参将,这是什么样的强力大臣才能做到的?
陈凤唏嘘不已,秦板桥变了,已经不再是那个与自己勾肩搭背,聚在书房里,一起为了考试临阵磨枪的滑头少年了。
第六百九十章 用人之道
按照与别人的约定,将李小娘子她哥、李成梁他爹、李泾运作为京营的协同坐营官,就算镀金完毕,然后调回辽东去。
所以才有了秦德威今天送李泾的事情,比起在京营处处受拘束相比,李泾也乐意回辽东老家去。
尤其是还能以参将武职回去,衣锦还乡乃是人生最大的爽感之一了,虽说这荣耀一大半是靠妹子换来的。
秦德威之所以送行,不仅仅是因为李小娘子的缘故,确实也有不少话要叮嘱,自家后爹还在巡抚辽东呢。
将李泾送到了城东官亭,临别之际,秦德威便很郑重的说:“我有几句话不便写在信里,你到了辽东一定要亲口传给曾老爷。”
李泾抱拳道:“尽管吩咐,定不辱命!”
秦德威就继续说:“嘉靖十四年,我给朝廷上了《五年定辽疏》,而明年就是嘉靖十九年,五年之期将满。
所以请你转告曾老爷,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出政绩来!无论改制、钱粮都要出彩!”
这事关系到秦中堂的威望,不可轻忽!区区一地都改不好,以后拿什么去说服别人?
然后秦德威犹豫了片刻,才又说:“若政绩不那么出彩,我还有个法子。
辽东地广人稀少,又有水源,可以从对面北虏那边,招徕最赤贫的那些底层人口,鼓励他们逃亡过来,划给地方放牧。
记住不收中上层,只要最底层甚至奴隶,善加招抚轻徭薄赋,彼辈脱出苦海逃得生天,必定感恩戴德,以后就可以利用了。”
秦德威说得这个法子,在原本历史上大明就用过,效果还挺不错。
然后北虏那边也学会了,反向招徕大明边镇的赤贫农户、军丁,到了北边后也给与土地耕种,负担比在大明轻得多。
双方互相挖墙角,结果两边逃亡去了对面的胆大穷人,都比在老家过得好……
最后秦德威强调说:“但这个法子只能当备选,不到别无他法时,让曾老爷不要轻易轻启用!”
李泾好奇的问道:“莫非还有什么后患?”
秦德威解释了一句:“不是后患的问题,而是手里要存点东西!如果策略都让曾老爷用完了,以后我怎么办?”
李泾:“……”
他再一次明白了,难怪秦德威年纪轻轻便能位列中堂,这就是搞政治的!
送走了李泾,秦德威和李小娘子掉转马头,向着城里面走。
李小娘子比平时稍显沉默,长到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身边没有娘家亲人陪伴了。
秦德威也不知道怎么劝,只能让李小娘子慢慢适应了,以李小娘子的开朗,应该很快就能过去。
快走到宣武门时,李小娘子冷不丁的说:“听说秦先生你给很多女人写过诗词。”
秦德威很娴熟的否认:“我不是,我没有,被瞎说!都是谣传,真没有给很多女人写过。”
李小娘子又换了一种角度:“那就是给女人写过很多诗词啊。”
诗词流传的太多,这个数量问题否认不了,秦德威就解释说:“我是给女人写过很多诗词,但这个女人就是王怜卿,九成数量都是写给她的,因为只有她能用得上。”
李小娘子用眼角瞥着秦德威,捏着嗓子说:“可是你都没有给我写过呢……”
女人你这是在玩火!秦德威说:“美人趋骏足,晴日丽春风。各倚千金贵,齐骄三市中。
飞鞚娇才逞,萦鞭捷有神。霓裳同躞蹀,霞带共缤纷。”
李小娘子:“???”
秦先生从来都是这么快的吗?她还没酝酿好情绪呢!
秦德威目视前方,诗词还在不停往外喷发:“似骄仍似怯,怜骏复怜神。顾影妆全堕,停鞭态转新。
轻似临风迅,骄还顾步频。金羁摇钏稳,朱汗透兰纫。”
李小娘子还没回过神来,就见秦先生又完结了好几句,实在太快了,让她简直毫无享受体验。
秦德威便又抬起一只手伸向前方,深情款款状的吟道:“艳色全翻雪,明妆不动尘。行边芳草媚,顾处万花新。
皇都应绝足,倾国复何人。一顾同千里,双飞拼此身!
我完事了,你好了吗?”
李小娘子咬牙切齿的回应说:“好……了!秦先生简直太厉害了!”
回到家中,张三就禀报说有陈凤、胡宗宪二人正在外书房候着。
秦中堂本来想午后去文渊阁点个卯,然后去四夷馆,啊不,去协理夷务衙门梳理一下新工作。
但有这两人过来,秦中堂就只能留在家里会客,便直接吩咐下去,让厨子先整治酒席候着。
在外书房,秦德威与陈、胡二人见过礼,分了宾主落座。
然后秦德威问了问两人行程,以及沿途风土人情,便又问道:“你们去过了吏部没有?”
按照规矩,两人要去吏部交还原有文凭,然后办新职务手续,期间还要各自叙职。
陈凤答道:“入城后便先来你这里拜访和安顿,尚未去吏部。”
秦中堂批评了几句说:“为人臣者先公而后私,你们应该先去吏部,再来我这里。下次还是要注意些,不要轻易落人口实。”
此处没有外人,陈凤忍不住就问道:“我这次超升入京,莫不是秦板桥你使了力气?”
秦德威点点头道:“那自然是我,不然谁能记起你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知县?”
陈凤还有点担忧的说:“可我对兵事所知不多,怎会想到调我去兵部做主事?”
秦德威说了句大实话:“你现在是否精通兵事,没那么重要,能在兵部站稳脚跟就是了。”
工具人还要什么懂不懂的?知道一切听谁的就行了!对于工具人而言,知识越多越反动!
就是陈凤又想自闭了,而且听秦德威这口气,似乎打算让他长期在兵部任职了。
只有秦德威很清楚,将来无论南还是北,兵部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趁着王廷相还在当兵部尚书的时候,赶紧安插些自己人。毕竟王廷相年纪大了,真说不好还能再干几年。
想到这里,秦德威就嘱咐说:“你在兵部要用心学习,不可自满,将来就安心在兵部升迁。”
安排完陈凤,秦德威又对胡宗宪说:“朝廷用你为科道,一样也要尽心王事。你的具体差遣,过几天就知道了。”
胡宗宪又不傻,听到秦德威这种话,立刻就明白,自己这个御史是怎么来的了。
这让他十分诧异,主要是他与秦德威并不是最亲近的友人,没想到秦德威居然主动提携自己。
随即胡宗宪又有新的不解了,也不知道秦德威到底看上了自己哪一点?
然后胡宗宪很关心的问道:“在下会有什么差遣?”
监察御史只是一个泛泛的官职,很多御史都兼着各项差事,从地方到朝廷,从刑名到钱粮,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几乎渗透了体制的上上下下。
这就是太祖高皇帝精心设计出来的制度,用御史以小制大,盯着方方面面,防止出现权臣专擅、架空皇帝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