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60章

大明小学生-第60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嫌疑。
  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徐妙璇担心弟弟身体,秦德威就把县试推迟到四月了。
  当然对秦德威而言,决定县试时间确实只是一件小事,举手之劳。
  徐妙璇再三道谢,告辞了回自己住处。婢女柳月将徐妙璇送了出去,回来就对秦德威嘀咕道:“小老爷你这个做法,让奴家想到了一个古人,最近书上看到的。”
  “谁?”秦德威很感兴趣的问。
  柳月很内涵的说:“小老爷你说你像不像那周幽王,就是为博美人一笑,便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你懂个什么!”秦德威斥责道。
  柳月瘪了瘪嘴,委屈的说:“反正卑贱小奴没有女先生尊贵,小老爷你想骂就骂,这都是小奴应该的。”
  秦德威懒得解释,自己之所以能想到派人去旧文牍堆积如山的架阁库里,翻检出十年前的一份契约,那还不都是女先生帮着提醒的主意?
  至于推迟县试时间,投桃报李而已!
  不过江宁县将告示张贴出去后,确实也引起了一些波动。不过波动并非发生在本县,而是来自于隔壁上元县。
  那上元县的齐知县听说了江宁县的告示,结果有样学样,同样发了个将县试定于四月初一的告示。
  理由都和江宁县一模一样,告示文字就像是从江宁县抄来的,为了避开早春农忙,为了不伤农事,为了劝农春耕……
  而且齐知县还加了新料,同时规定二三月为农户息讼之月,除了刑事案件不受理农户民事诉讼,以此督促农户用心春耕!
  消息传回江宁县县衙,被抢风头的冯知县气得大骂了上元县一个时辰。便又念及秦德威的好处了,想对付这种不要面皮的老官僚,非江东小霸王不可!
  怎奈秦德威此时在家复习,闭门不出。
  冯知县就打发了长随冯元去慰问看望,并送了一本四书里的《大学》给秦德威。泄题是不可能泄题的,就送本书吧。
  秦德威拿着薄薄的书册,翻了又翻,没有翻到任何记号,也没有任何特殊夹层……就是一本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新书。
  女先生帮着分析道:“看来县试出题必定是从《大学》里出了,冯县尊也是用心良苦。”
  秦德威很质疑的说:“这也叫用心良苦?”
  徐妙璇解释道:“在四书之中,《大学》最短,还不到两千字,复习起来最简单。
  所以你应对县试,只管去揣摩《大学》题目的范文好了,这范围已经框的很小,比其他人不知省力多少倍!”
  秦德威恍然大悟,也对,这相当于画了很小范围的重点。四书本经加起来好几万字,别人要去复习几万字本经,还有不知多少万字的注解,而自己只需要复习不到两千字的《大学》和注解。
  以冯知县的人品,只能做到这地步了,但也不过一件小事而已!
  “其它的也不能全放下,毕竟县试之后马上就有府试。”秦德威还是很有长远眼光的说。
  告示放出去后,县衙礼房就开始接受县试报名,还要请两个秀才作为保人,这对秦德威来说当然也不是难事。
  在秦德威埋头复习《大学》的过程中,时间又流逝到了嘉靖十年三月下旬。
  曾先生带着弟子徐妙璟,从扬州府回到了阔别将近一年的南京。
  秦德威打发人在县衙里翻了翻记录,找了一户恶意拖欠着官房银不肯交,又没有后台的老赖,强力驱赶出南京城,并将官房腾出来租给了曾先生居住。
  这也是一件小事,不足挂齿。
  这次再见面,大家都是感慨万分。不过秦德威马上面临即将到来的县试和府试,没有太多时间在曾先生这里盘桓。
  曾先生倒也没抓住秦德威临阵磨枪恶补,因为秦德威现在有自己的复习节奏,贸然打乱了不见得是好事。
  无数人的在期盼和等待中,四月初一,大明嘉靖十年江宁县县试之日终于到了。
  嗯,这还是一件小事。
  对大部分人来说,县试可能是第一次接受功名之神的审判,前途未卜莫测。
  但对秦德威而言,这次县试其实就是认认真真搞程序,扎扎实实走过场而已……
  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要连小升初都过不了,那不就白穿越了吗?
  在功名之路主线任务开启之前,秦德威早就把各阶段的难度,与上辈子记忆里的教育情况重新印证了下。
  县试相当于这些年某帝都海淀区的小升初大战,普通娃进入六小强,相当于县试过关。
  府试相当于四十年前的中考,考进名门重点高中相当于府试过关!那时候高中生尤其重点高中也算有点门面,跟大明的童生似的。
  院试相当于四十年前的高考,考上大学称为天之骄子,获得干部身份,和大明秀才的地位差不多。
  乡试中举,那相当于四十年前的大学里,获得公费出国留学名额,精英里的精英人物。
  再考中进士,就相当于四十年前出国留学还愿意回来的……真正国家精英。


第一百三十一章 咏絮之才
  在一般县里,县试都是在县衙举办,县衙大堂拿出来作为县试考场使用。
  当然总是有不一般的非典型县,比如江宁县这样的,参加县试的人太多,动辄一二千人,县衙大堂肯定不够用。
  所以这类非典型县为了解决问题,就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江宁县有个地利之便,南直隶贡院就在县境内,那里头有现成的几千坑位。
  今年冯知县豪横,使出大手笔,直接借了贡院地方举办县试。当然也不是全用,只从贡院里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县试考场。
  天色还不亮,冯知县就坐在临时搭建的考台上,威风凛凛的开始点名。被点到名字的,接受搜检然后进场。
  县试关防比乡试、会试松的多,搜检入场速度也快得多。就是交卷制度也宽松得多,考生可以直接交到考台上。
  秦德威也按照程序接受了搜检,其实在此负责搜检的都是县衙差役,谁敢严查这秦小先生?
  以至于秦德威怀疑,他就算在考篮里明晃晃塞几本书,这些差役也会视而不见。
  很顺利的过了搜检,又假模假样的在冯知县考台这里接受校验,然后就拿着考号入场了。
  天亮了后,考场开始封闭,又有衙役举着题目牌子来回走动,确保每个考生都能看到题目。
  按照大明县试的规定,只考一场,出两道四书题,下午才可以开始交卷,最终答卷时间天黑为止。
  秦德威等了会儿,就看到衙役举着题目牌子出现在自己面前,凝目仔细看去,只见上面两道题目是“不修不可以”和“发财未有”。
  如果是五百年后的高考作文题,答题学生们看到这种题目,心里肯定要直接点草出题人十八代祖宗。
  但是在大明中后期的县试考场上,面对这种邪门绝活题目,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秦德威除了习惯性吐槽几句也没在意。
  这个科举模式都一百好几十年了,全天下不知有多少场考试和模拟考试,只从四书出题的话,不偏点怪点就没题可出了。
  这年月还有个特点,越是底层考试,越容易出现偏题、怪题,很多有恶趣味的考官把这个当成秀脑洞的机会。
  反而到了乡试、会试这样的大典,题目反而相对完整和正经起来。
  最典型的怪题方式就是截搭题,上下文两句话,各自截取一段,然后搭接起来凑成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题目,叫做截搭题。
  秦德威思考了一会儿两个题目的出处。
  不修不可以,应该是“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这两句,上下各取一半,凑起来的截搭题目。
  发财未有,应该是“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这里凑出来的截搭题。
  看出题目的来历,这只是第一步,下面就要琢磨破题了。
  此处注意,即便看出了题目来历,知道了题目上下文的含义,但是写八股文时,却不允许引用原文。
  也就是说,要点破和阐述原文的含义,但却不允许直接写出原文句子,但又要能让读者领悟到原文,也是一种近乎于写谜语的烧脑游戏。
  秦德威都练了快一年了,此时也不多想了,打开草稿纸就是干!
  反正怎么也能过关,也不求多长大有力,每篇题目能写上语句通顺、格式完整的几百字,然后检查有没有违规字眼,最后誊抄到考卷上,就可以交稿了!
  一直到了下午,开始有人交卷。脸皮厚的、胆子大的、或者认识的,就敢趁着交卷时机,和主考官知县搭讪套近乎,至于效果如何未知。
  所有没门路的考生都有个梦想,交卷时与考官搭上几句话,然后通过面试获得赏识,并当场被取中。
  很多话本小说的考试剧情里,就有类似的场面,这就是底层读书人心声的反应。
  凑齐一批交卷的人,就开门放一次人。秦德威忍耐住了第一批交卷的冲动,做人要懂得低调,对走后门的人来说,平平庸庸就是最大成功。
  然后看着又有十几个人交了卷,秦德威才收拾起考卷和草稿纸,走到考台那里,一脸高冷的交给了主考官冯知县。
  对,草稿纸也要交上去,考官有可能会对照草稿纸进行勘查。曾经有个沙雕考生,以为主考官不会看草稿,便在草稿纸上吐槽了几句考官,然后被考官发现了,结局催人泪下。
  秦德威只求低调,没有公然搭讪主考官的心思,正要转身走人,却听到冯知县喊了一声:“慢着!”
  秦德威只能立定脚步,等候着主考官进一步指示。心里不停嘀咕,这县尊又搞什么幺蛾子?事前并没有约定当场面试项目啊?
  但冯知县已经拿起秦德威的答卷,仔仔细细的看了下去,时不时摇头晃脑读几句。
  期间还有其他交卷的人,也痴心妄想着要主考官当场面试,都被冯知县不耐烦的赶走了。
  秦德威无语,这县尊这又是演什么?就自己那几笔平平无奇破文章,有什么值得看的?
  眼角瞥见难得老实巴交不敢造次的秦小哥儿,冯知县微不可察的叹了口气,心里唏嘘不已。
  他有预感,这是他最后一次能扼住秦德威命运喉咙的机会了。所以,怎能不加倍珍惜,多享受一会儿呢?
  等阅完秦德威的考卷,冯县丞抬起头来,兴致勃勃的对秦德威指示说:“台下考生过来,作首诗词!”
  秦德威:“……”
  某考官这语气,让他想起了酒楼里的客人,对着唱曲的粉头说:“来,给大爷唱一个!”
  冯知县见秦德威懵住了,又装模作样的问道:“听说你是金陵新出的小才子,去年以小学生名号一鸣惊人,然后就稍显沉寂,这是为何?”
  不是你冯老爷让我低调的吗!秦德威也只能装模作样的回答道:“在下还要潜心读书,无心作狂蜂浪蝶之舞。”
  冯知县击案赞道:“少年人竟然也知道远离纷华,忍住十丈红尘的诱惑,志向可嘉!”
  转而又问:“可也有人说你是江郎才尽啊。”
  秦德威终于有觉悟了,县尊心思就是一定要自己写诗,就是不明白县尊还有什么目的。
  忍了忍了!卑微而有求于人的秦姓考生只能行个礼道:“请县尊出题!”
  冯知县早有预谋的说:“听说你在大宗师面前做过杨花柳絮之词,其中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一时在士人中广为传唱。
  如今又到了杨花柳絮飞舞时节,你可否再作一首,好让本官知道,到底有没有江郎才尽啊。”
  行行行!今天你最大,说是啥就是啥!秦德威稍加思索,张口吟了一首《浣溪沙》道: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开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小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冯知县暗暗吃了一惊,秦德威能够当场搞出诗词来在意料之中,但他没料到,质量还能如此出色。就算是存货,那也是很了不起了。
  “好词!好词!”冯知县有点浮夸的拍案叫好。
  又高声叹道:“去年一首,今年一首,两首写杨花柳絮的都称得上精品之作!你让本官想起了古人雅号,堪为咏絮之才!”
  秦德威皱眉陷入了沉思,咏絮之才是不是只能用来形容才女的?冯知县这是一定趁机故意玩梗戏弄自己吧!原来这就是冯县尊的目的!
  “但是!”冯知县突然又转折了:“观尔诗词,可谓是精致多姿,但再看你这文章,只看出质朴老实,与诗词大为不同,这是为何?”
  秦德威有点生气,冯老爷今天这是吃错药抽了风?自己的八股文平平无奇,文字平淡乏味又怎么了?
  不就是找你走个后门省了八十两银子,至于当众嘲讽吗!
  还要拿来跟诗词相比较,这怎么回答?难道如实相告说,诗词有金手指记忆可以抄,但没有给八股文金手指?
  冯知县重重的敲了敲桌子,再次发出灵魂拷问:“这到底是为何?你能否给本官一个解释?”
  秦德威与冯知县一起工作这么久了,默契还是有的,立刻觉察到冯知县可能是在刻意递话头。
  在这种要命的关键时刻,冯老爷不至于坑自己吧?
  想着想着,秦德威突然就福至心灵,上前答道:“好教县尊得知,在下心中以为,考试文章乃是代圣人立言,怎敢轻浮跳脱,以辞害意?故而务必力求简朴古拙,让圣人之意直接明白。”
  冯知县不禁赞道:“有才之人,最难得是不失本心!有才之人懂得收敛才华,比平常人作文更难十倍!
  再观你远离红尘纷扰潜心读书,可称得上言行如一。你这心意,大合圣人克己之道,足以说明你真正去领悟圣贤之意了!
  本官为国取才,首重品性!至于文章,你年纪尚幼,还有的是时间磨练,不必苛求。这次就做主给你一个案首,你且放心回家,仔细准备府试去!”
  我靠,文章写得平平无奇,还能这样解读?被当场点了案首的秦德威,除了谢恩还能怎么办?今天主考官最大,他说是啥就是啥。
  这些门道套路,还是功名路上的老前辈懂得多,带着自己不知不觉就把流程走完了。
  一个县案首还是很不错的,按照潜规则,县案首在府试也必须保过,不然就是打这个县的脸。
  但潜规则也只是潜规则,不能太过于迷信潜规则,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秦德威就觉得,自己府试肯定不好过关,还得想点场外招数。


第一百三十二章 府试疑云
  前文说到过,秦德威的青溪宅距离贡院很近,走几步,过了淮清桥,再走几步就是。所以从考场出来,秦德威溜达一会儿就回了家。
  进了家门,却见女先生徐妙璇和婢女柳月都在等待。
  “考的如何?”徐妙璇问道。
  秦德威很淡定的说:“案首!”
  柳月突然说:“小老爷你拿个案首并不稀奇,但璇大姐问的肯定是她弟弟啊。”
  秦德威顿时微微蹙眉对徐妙璇道:“你到底问的谁?”
  “当然是秦兄弟你了!”相处了这么久,徐妙璇大致也摸清楚秦德威的路数了,毫不犹豫的回答。
  秦德威满意的点了点头,答道:“徐妙璟写的慢,还在誊抄文章,我已经让县尊不要催他了!”
  徐妙璇也回应说:“恭喜秦兄弟!得了案首,只待月底再过府试,至少也是个青衿童生了!”
  柳月撇了撇嘴,真是狗男女,这对话驴唇不对马嘴,下句不连上句的,偏生还说的这么热乎。
  按着一般情况,二月县试,四月府试。但今年江宁和上元两个京县一起抽了风,县试都定在了四月初一,然后应天府府试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