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8章

大明小学生-第8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送师姐和王公子来了又去,王怜卿刚才是提笔傻站着,现在却是站傻了。
  秦德威喷师姐,她可以偷笑,但秦德威再怼王公子,她可就不敢笑了。这小哥儿真是疯了,难怪刚才发傻说“挡了王逢元的道怎么办”?
  这哪里是挡道啊,简直就是绿林好汉劫道!
  “我刚才念的诗句,你写完没有啊?”秦德威上辈子小镇做题家出身,最烦的就是拿了资源还要装逼的明日之星,比如王公子这样的。
  他回过头来,看到呆头鹅一样的王怜卿,又催促说:“别在这发癔症,如果写完就赶紧就交上去。”
  王美人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了,拿着诗稿交了上去,又默默的回到秦德威身边,一言不发。
  秦德威左顾右盼,皱着眉头的说:“这里人多,吵闹得头疼,还是回刚才那里等候吧。”
  随即两人又回到了刚才的席位上,从喧闹的诗稿会场,重新隐入了婆娑的树影里,暂时躲开了大众视线。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王怜卿绝望的质问。
  秦德威叹口气:“你们是不是都以为我刻意针对王公子?其实只是一个巧合。”
  “什么意思?”王美人没有明白。
  “说实话,我压根儿没在意王公子,我是靠作品说话的人。但他非要自己跑过来,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一脚踢开。”
  王美人只觉得秦德威目中无人到了极点,你一个破落小厮,竟敢如此张狂。关键是还拉着自己一起上了贼船,最后要是倒了霉,自己也跑不掉。
  本来今天丢人现眼成了笑话,她都认了,等过了今天又是一条好女!但现在被秦德威这样搅弄,影响肯定不止今晚了,弄不好三五个月内都是笑柄人物。
  先前此人还自信满满的要带飞,结果却是一个真大坑!
  此时王美人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了,这是一个上天派下来惩罚她的小魔头。一定是因为前几天烧香不诚心,所以神佛们要惩戒她。
  看来两条腿也不够了,还得再加一只手才能泄愤。
  王逢元王公子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就像是如鱼得水,进入了一个舒适区。
  这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他还是喜欢这里。至少不会有刚才那个小厮一样,尖酸刻薄可恶至极的人物。
  好友们也纷纷开口劝慰王公子:“王兄弟勿恼!这等人到处都有,无非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你理他就输了!”
  “王兄弟乃诚实君子,不用与无知小儿辈做口舌之争。那些些须鬼蜮伎俩,哪能上得了台面?”
  王逢元对大家拱了拱手,阐明心志:“多谢诸位老兄劝慰,在下省得!方才在下亦有所悟,吾辈文人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作品说话,使用小手段绝非正道!”
  他说这些话其实是为了挽回形象,毕竟他刚才表现的进退失据,相当不理想。
  朋友们也很捧场的喝彩:“王兄弟所言有理,士人立身之本,还是手中之笔,所读之书!”
  也有人提前吹捧说:“我看过王兄弟的诗稿,真是精妙无比,我料今日必定是王兄弟夺魁!”
  其乐融融时,突然主堂方向有人高声喝道:“今日评定揭晓!”这消息像波浪一样,一波又有一波的扩散到园中每一个角落。
  头名诗词已经被张贴出来,距离主堂近的人,自觉还有几分希望的人,率先簇拥着来到张贴诗文的影壁那里。
  王逢元和他的好朋友们也奋力挤了过去,抬头张望,直见上面诗稿全文如下:
  “嘉靖九年春,余见东园之盛,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再追先人之余烈,有感而制曰:
  金陵此日称京洛,首数东园势参错。
  江水建瓴西绕园,淮流如带东萦郭。
  天中双阙双芙蓉,地上五楼五鳷鹊。
  东园公子乃何人?旧祖开国新卫霍。
  ——小学生戏作,王怜卿代书。”
  王公子像是当头被打了一棒,两眼发直,愣愣的不知所措,这首诗从哪冒出来的?彷佛有一个魔性的声音在脑海中来回荡漾——你今晚拿不了第一!
  刚才自己为挽回颜面,鼓吹说文人用作品说话,可是自己的作品呢?
  不过其他人看完这第一名的诗稿,全都惊讶不已。
  大家都有鉴赏能力,这首诗词的确是好诗,水平不到的也不可能公然点为头名。但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头名会是它?
  好诗好词肯定不只一首,比如王逢元的作品肯定也不差,但为什么头名是这首,而不是王公子的?王公子的老师还在主堂里面坐着呢!
  所以这里面一定存在着密码,能解开这道密码,才算是掌握了做题的真正精髓!
  一时间所有人在欣赏之余,都在冥思苦想,这诗稿里到底有什么神乎其神的奥妙?竟然能直接碾压了王公子?
  另外,这“小学生戏作,王怜卿代书”的落款,很是别致啊……作者连个名字都不屑于留下吗?
  秦德威捅了捅王美人,“那边公布结果了,不去看看吗?”
  “不去看了,此时夜色已晚,奴家要告辞了。”王美人毫无感情的说。
  还看什么看,丢人丢的还不够吗?早点回去,让护卫去联系下棍徒打手才是正经事。
  她的心已经死了,再厉害的乐师,也弹不出她的悲伤,殇情,葬爱,残魂,泪已经流干,今晚的月亮格外冷……
  突然有徐家的仆人在主会场那边高喊:“王怜卿在哪里?老爷们请你上堂!”
  “啊?”王美人听到主人家呼喊自己,还邀请自己进主堂,登时就懵住了。惊喜来得如此突然,让她有点儿不敢相信。
  肯定是邀请啊,没听到那仆人说的是“请”吗!
  今天这个雅集,主堂那边才是真正的核心主会场,无论士人还是交际花,能登堂入室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王美人感觉枯竭的双眼又可以生产泪水了,下意识的张开双手,想和身边之人来一个香喷喷的拥抱。
  秦德威却很不凑巧的推了她一下,让这个拥抱落了空:“你可算得偿所愿了,又发什么呆?赶紧去吧!”


第十七章 阅读理解
  王怜卿从婆娑树影里的席位窜了出来,穿过人群,走向主堂。此时别人再看到王美人,就完全没有看笑话的意思了。
  就凭刚才诗稿落款里那个“王怜卿代书”,她今晚就不可能是笑话了,至于和一个破落小厮在一起鬼混的事情,那叫艺术个性。
  目送王美人登堂入室,聚集在诗稿那里的人群又纷纷议论起来,探讨这首诗到底为什么能雀屏中选、独占鳌头。
  王逢元王公子也没有走,站在人群里,一个字一个字的又看了一遍。他比谁都想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议论道:“天中双阙双芙蓉,地上五楼五鳷鹊。应该是这一句景色写得很好,很有精神!”
  王逢元的朋友不服气,反驳道:“王吉山的大作我也看了,同样景色,不比这个差!”吉山是王逢元的号,王吉山就是朋友对王逢元的称呼。
  但此时王逢元只想大骂一句猪队友,这是唯恐大家不想起他吗?能不能别提到他了?
  输得已经够没面子了,还要被拎出来鞭尸是几个意思?
  又有人发议论道:“旧祖开国新卫霍,莫非玄机出在这一句?明着吹捧徐家,将徐家先祖比喻成卫青霍去病。
  这也算是别出心裁得新吹捧法式了,至少在下以前没见过,主人家必定喜欢了。”
  王逢元另一个朋友更不服,带着几许义愤说:“王吉山大作我也看过,同样吹捧了徐家,只是没有这一句推陈出新而已!
  诚然要给主人家捧场,这是行规。但是诗词要看整体,总不能因为王吉山大作里吹捧之句写得不如这首好,就将这首定为第一?
  若是如此,堂上诸公大错特错,拿当逢迎拍马当艺术标准,我替王吉山鸣冤不服!”
  王逢元恨不能把朋友们的嘴堵上,踏马的这时候能不能不要再提我了?
  还一口一个大作,这是恶心谁呢?还敢代替我指责堂上大佬们,这真的是队友吗?
  心累,这届朋友真不行,得考虑换一波人。
  “哈哈哈哈!”忽然有人大笑了几声,“尔等只在字里行间寻章摘句,岂不闻功夫在诗外乎?
  依我看来,此诗作者水平如何倒在其次,但其人洞察力才是机敏无双!其中关窍,吾已了然!”
  这个论调与众不同,登时就吸引了不少人旁听。
  却见这个二十余岁得士子做了个罗圈揖,自我介绍道:“在下何良俊,松江府生员。初至南京,人生地不熟……”
  立刻有既懂事又性急的老司机叫道:“在下带路!明日在秦淮河画舫作东道,请何兄弟畅饮!”
  何良俊表示了下谢意,然后才继续解说:“你们只看正文,但却没注意最关键一句在于序言么?
  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这一句才是要害!这句是写给谁看的?是新来的王兵部浚川公!”
  这里所说的王兵部浚川公,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王廷相,号浚川,所以称为浚川公,坐在主堂上首座的那位。
  被点拨了这么一下,众人顿时若有所悟,频频点头,是了是了,应该没错。
  王廷相可不仅仅是个高官,而且还是弘治、正德年间赫赫有名的复古派七才子之一,与文坛领袖李梦阳等人并列。
  而复古派的文学口号就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七才子之首李梦阳提出来的。
  了解这个背景后,再看序言那一句“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众人就顿悟了。
  这意思明摆着就是:以此诗向王尚书致敬么?
  “而且这句还有第二层意思!”何良俊见众人消化了自己的观点后,又一次阐发新论:“不知诸位可曾知道,上上个月,李空同公去世之事?”
  李梦阳号空同,所以空同公指的就是七才子之首李梦阳。
  “所以思汉唐之音,或许也可以解释为追思李空同公。”何良俊说:“毕竟李空同公最著名的口号就是,文必秦汉和诗必盛唐。”
  于是众人又顿悟了,复古派七才子之间可是至交知己,意气相投的好兄弟,尤其李梦阳还是领袖人物。
  所以在李梦阳刚去世两个月的时候,写上这么一句“思汉唐之音”,能不让王廷相有所感慨触动?
  王廷相王尚书是主堂里最大的那个大佬,能让他触动一下,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了!
  很多人不禁捶胸顿足,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个洞察力?怎么就没想到这茬?
  此时已经没有别人议论了,何良俊俨然成了全场的中心,只有他还在大发议论:“你们后悔也没用!
  就算你们写出序言那两句,但同时也要有笔力写出搭配出色的诗体,如此才能前后呼应!
  既然前面写了思汉唐之音,后面的诗就必须写出汉唐气韵!
  尤其第一句的金陵此日称京洛,开篇汉唐气息扑面而来,堪称完美承接序言。而最后一句里的开国新卫霍,堪为画龙点睛之语!”
  有人不耻下问:“这最后一句看似平平无奇,无非是拍马逢迎,也能什么奥妙吗?”
  何良俊立刻解读说:“将徐公子祖上比喻成汉代卫青霍去病,这个很新奇,但很容易变成强行尬吹,这就落了下乘。
  而这首全诗充斥汉唐之风,嵌进卫霍就很合适,可谓是吹捧也吹出了新高度、新境界!
  而且还有更绝妙之处,我们在这里雅集,写诗词少不了要赞美主人家吧?但这首却另辟蹊径,直接赞美主人家的开基立业的祖宗。
  你说如果二选一的话,放着赞美祖宗的好诗词不要,反而选择那些赞美自己的,传了出去,这孝道还要不要了?”
  众人哄然大笑:“妙,妙论!”
  这阅读理解做完,众人都收获了求知的快感。
  何良俊又回头看了眼张贴的诗稿,喟然长叹道:“此人才力超群,心思深邃,洞察世事,绝非常人也!他不为头名,谁还配头名?
  就算吾辈知道了他今晚的作诗思路,又能怎样?我们能作出如此精密合理、如此具备设计感的诗词吗?
  说句我的真正感触,我们是掏空心思搞创作,而他可能只是无聊之余的炫技而已!没见此人连个名字都懒得署上吗!”
  读书人哪有几个能轻易服气别人的,众人纷纷回应道:“也许只是妙手偶得而已,何兄弟言太过了!”
  秦德威偷偷的站在人群外围,看着何良俊目瞪口呆,此人不去后世当中学语文老师或者语文教学参考书编辑就太可惜了。
  有些地方,他这个作者本尊也不知道还能如此解读啊。


第十八章 公卿司马何须问
  建在假山下的主堂虽然宽阔高敞,可是里面人数并不多,最最正中位置上,已经五十六岁的王廷相手持诗稿,反复观摩,心情有点复杂。
  左次席的南京本地文坛盟主、前二品高官顾璘老先生面无表情,看不出其他异色。但是在这个庆祝新园重修完毕的场合,不笑就已经说明不愉快了。
  右次席的主人家,东园公子徐天赐连连苦笑,本来气氛是很好的,但那诗稿传进来后就变尴尬了。
  王廷相是文学复古派七才子之一,是全国主流文学声音代表,而顾璘是南京本地文坛盟主,而南京本土文学风气叫六朝派。
  复古汉唐和金粉六朝,一听名字就很不对付啊!用后世的话来形容,一个是宏大叙事星辰大海,一个是精致的小资文青……
  “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这话,在外面普通吃瓜群众看来,也许只是为了打动王廷相,但是他们不懂政治。
  当着本土六朝派盟主的面,给复古派大佬写了这么一句,甚至还直接点名,如果复古派大佬不接,传了出去会怎样?
  岂不就是代表朝廷的复古派大佬向本土六朝派盟主低头?这还对得住复古七才子名声吗,对得住刚刚去世的李梦阳吗?
  更别说王尚书还是初来乍到的新官上任,第一次在南京文坛亮相……
  所以刚才王廷相王尚书就是这样被逼着上阵了,力挺这首不知从哪钻出来的“汉唐之音”。
  而顾老先生也有自己的文学尊严,必须力挺自家人王逢元。
  最后让主人家徐天赐二选一,东园公子看过两首诗,一首里面有吹捧祖宗的句子,另一首王逢元大作里面只有赞美自己的句子。
  他还能怎么办,虽然他情感上是偏向于本地人王逢元,也喜欢自己被赞美,但是大义上只能选祖宗。
  “东桥公!对不住了,都是在下的不是。”徐天赐抬起酒杯,对着顾璘连连表示歉意,作为主人家,他必须要起到缓和气氛的作用。
  刚才明明是王廷相先挑的头,却要自己这个主人家出面打圆场,苦。
  顾璘号东桥,时人都喜欢用号来称呼别人,名和字在交际场合已经很少用了。
  老先生对徐天赐回应道:“不妨,吉山技不如人,也怪不得其它。反正他还年轻,来日方长。”
  王廷相依旧拿着诗稿,若无其事的对二人说:“我看作诗之人心术阴诡,竟敢挑弄吾辈心境。此风断然不可长,等见了他,必定要敲打警戒一番!”
  顾璘也跟着骂道:“此人必定是功利之人,所图幸进邀名而已!”
  他也已经打定主意,等会儿此人进来后,一定要狠狠教训此人。在南京地盘上混,竟然不卖他这六朝派盟主的面子,不打不行。
  徐公子撇撇嘴没说话,某些文人就是口不对心,你王尚书真要如此憎恶此人,那又何必拿着诗稿不放手?
  这么说话,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