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10章

冉魏霸业-第10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石虎已经解除了他的禁令,他可以自由活动了,现在身子又康复了,不妨到军营里瞧瞧。

    石闵刚刚起了这个念头,还在书房里看书的时候,被他搭救的那个小老头,崔莹的父亲崔皓求见。

    “将军。多谢将军的救命之恩!那一日若不是将军出手相救,可能小老儿和小女现在已经是塚中枯骨,或者是被野狗所食的孤魂野鬼了。”一见面,崔皓便对石闵千恩万谢的。

    石闵摆了摆手道:“先生不必客气。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是我应该做的。”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平日里羯人或者是其他胡人欺负汉人的事情没少发生,石闵自己心里都清楚。但是他没碰上的话,便不会管那么多!

    这虽然不是什么闲事,但是毕竟影响不太好,传到石虎的耳朵里,又免不了一顿的呵斥。

    崔皓闻言,又向着石闵垂手道:“这些日子在府上叨扰多时了。将军,小老儿是来向你辞行的。”

    崔皓可能是有去意久矣,只是因为石闵有伤在身,不便辞行。现在见到石闵已经没什么大碍了,故而想过来辞行。

    不过石闵心里是老大的不乐意,崔皓想走可以,但是女儿崔莹必须留下。可是这对父女现在是相依为命的,走了父亲崔莹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岂能舍得?

    “先生,你何故要离去?是在我的府上住的不顺心吗?”

    “非也。”崔皓害怕石闵误解了什么,故而忙不迭地说道,“实在是在将军的府上逗留太久了。这些日子承蒙您与尊夫人的关照,小老儿父女二人的生活都过得很顺坦,但是小老儿去意已决,请将军见谅。”

    石闵闻言,不由得淡淡的摇头道:“不知道先生打算往何处而去?”

    “小老儿打算带着女儿去建康投奔亲戚。”

    “是远方亲戚吧?”

    听见石闵这么问,崔皓不由得讪讪地道:“是的。是我们崔氏的族人。不过这关系往下几代,都不知道疏远了多少。”

    “先生可是出身清河崔氏?”

    “正是。”崔皓并没有隐瞒,而是幽幽地叹了口气道,“我是魏朝(曹魏)时的中尉崔琰的七世孙,属于旁支。到了小老儿的祖父那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不过我们崔氏依旧以书香传家,故而小老儿以教书育人为生,那时候的日子勉强还算过得去。”

    石闵点了点头道:“你们的来历我已经听说了。”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在北方,北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这俗话说的话,只有千年的世家,没有千年的王朝。

    这些世家大族都是书香门第,以诗书传家的,祖祖辈辈里面所出的贤能可谓是多如过江之鲫,而且还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一种!

    不过也正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九品中正制,这才导致了这种世家盛行,垄断了人才的来源的局面。

    在风头正劲的世家门阀的压制之下,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

    所以说这个时代,其实有许许多多的人才是被埋没的。

    没有好的出身,你便是怀才不遇。

    对于清河崔氏,石闵那是如雷贯耳的。只不过崔氏一族现在还没有那么出名。

    东晋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

    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或者是“五姓七望。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到了后唐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渐失去了皇权的庇护。

    同时,随着晚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特别是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支离破碎,于是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势力基本上也随之消亡。

    没想到竟然在这里碰上了清河崔氏的后人。

    石闵不由得叹了口气道:“唉,先生,我听说现在很多清河崔氏出身的人都在赵国、西赵、代国做官的,你就没有别的门路吗?”

    崔皓摇摇头道:“实在是没有门路。小老儿是想去建康投奔一下我曾祖父的那一支后人,据说他们在晋国做官,好几个人都已经担任了地方的郡守、县令之职。料想他们不会不念及这一份香火情,不收留我们父女二人的。”

    “先生,这邺城距离建康可是遥遥数千里!这个世道不太平,你从幽州一路南下到邺城的时候也经历过的。”

    石闵一脸悲天悯人地道:“十室九空,饿孚遍地。这路上劫道的强人不知凡几,而且乱世杀伐,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爆发一场战事,到时候肯定会殃及你们的。”

    石闵倒没有撒谎。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世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易子而食还算是小的,路上遍布落草为寇的强盗,他们杀人不眨眼,可不管你是不是汉人,是不是同类,见人就杀,见人就抢!

    没钱?

    好办,劫色。

    没色?

    无碍,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这个世道就是这么残酷。不然在石虎这么暴虐的统治之下,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的流民!

    可是现如今的羯赵国,国内的黎民百姓敢跑路吗?他们不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没有,但是寥寥无几,在更为混乱的北方几乎是不存在的!

    强人拦路抢劫也罢,还有不时地发生的战争!

    那些**子可不管你是不是反贼,是不是敌军,一样是见人就杀的!

    他们杀了你,拿了你的首级去领赏。有的时候就连那些老弱妇孺都被这样杀良冒功了!

    这个一点都不足为奇。

    “这……”

    崔皓显然也是知道这一点的。他孤身一人倒是无所谓,大不了一死了之,但是他身边还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女儿崔莹!

    石闵见到崔皓迟疑的神色,不由得加把火地道:“而且就算你到了建康,被一样是清河崔氏出身的人收留又如何?寄人篱下,你们是会被当做仆役丫鬟使用的。到时候身不由己,可能你的女儿崔莹被那个王孙公子霸占了去,都无处申冤呐!”

    “将军,我……”

    石闵毫不迟疑地沉声道:“先生,我希望你好好想一想,好好考虑一下。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你的女儿崔莹着想!”

    “这不是太平的年月,与其让女儿跟着你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何不留下我的府上?你放心,我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

    “将军,小老儿……我、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感激你好。”

    把你女儿嫁给我就可以了。石闵在心里这般腹诽着,随之说道:“先生不必客气。你若是执意要走,不妨去问问莹儿姑娘的意见,若是她肯跟着你走,那么我无话可说。”

    “唉。”崔皓又叹了口气道,“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将军你的大恩大德。”
………………………………

第0018章 苛政猛于虎

    “将军,不知道你可否需要幕僚?”

    听见崔皓如此询问,石闵不由得迟疑了一下,说道:“难道先生有什么人选推荐吗?”

    幕僚,类似于后世的私人顾问。

    汉朝时统帅率军出征,有权自行招聘、选任文职僚属,设置府署,帮助处理军政事务,称为“开府”。

    由于这类府署设于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统帅左右的僚属,也因之被称为“幕僚”、“幕职”。

    幕僚种类繁多,有相当于近代参谋长、统帅司令部工作的“长史”;有参议军机,帮助指挥军事行动的“参军”;有类似近代副官、秘书,管理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记室”,等等。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四处皆为战区,各地都实行“军管”,地方长官由武官兼任,将军左右的僚属也就从单纯的军官转变为辅将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文武兼任官职了,且文职比重往往超过武职。

    官员与其所属幕僚的关系大概相当于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当老板的自己花钱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为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自家人”。

    幕僚一般都有专门知识,甚至可能是“最新的知识”,在某个专业领域占有许多资料,了解许多情况,他们饱读专业经典,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洋洋洒洒,出谋划策,无所不能。

    但是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地位的暧昧性决定了其进退荣辱都将取决于是否能取悦在朝者,由此他在进言时便会不言而喻地考虑自身的处境、前程之类。

    要想做到直言无忌本已很难,加上每个人知识、见识、思想、眼光等的局限性,他们的建议、意见便有了许多的水份。

    不过就石闵所知道的,魏晋南北朝时候的幕僚其实与臣属差不多,幕僚可以称呼自己的“老板”为“主公”的!

    崔皓随之摇摇头,又指了指自己说道:“将军,小老儿是想毛遂自荐。”

    “我早年在私塾里做教书匠的时候,闲来无事,便喜欢拜读一些古代的经典书籍,经史子集,百家经典,对于杂书这一类颇有涉猎,学术颇杂,且偶有心得。将军若是不嫌弃的话,小老儿想做你的幕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出一些建议。算是出谋划策了吧。”

    说到这里的时候,崔皓不自觉的挺起了腰板,显然是颇为自信的。

    其实以崔皓的这个年纪,加上其阅历和出身,能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这一点石闵丝毫没有怀疑。但石闵怕的还是崔皓是一个书呆子,不知道变通,活灵活用!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若是放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个个都是翘楚,大才多如狗,人才遍地走的盛况,石闵倒是不会在意什么。

    可现如今乃是一个五胡乱华的乱世,堪称为华夏最黑暗的时代!那些读书人绝大多数都跑到南方的晋国去了,留在北方的寥寥无几。

    不,不应该说是寥寥无几。而是说这些读书人是怀才不遇,或者是天生的傲骨,使他们不愿意向胡虏低头,在胡人的朝廷里当官!

    更何况,最让石闵揪心的一点还是,这个时代对于整个华夏的变革是最大的。

    一方面是民族大融合,一方面就是汉人改变了传统的儒学,糅合了佛学,释道合一!

    这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好的,但是石闵却是知道,从魏晋南北朝之后,汉人的骨气和血性已经大不如前了!

    看看南方的那一些整天吸食五石散的达官贵人就知道,这个国家没得救了!这个民族……还有救。

    闻言,石闵不由得眼前一亮地道:“先生,请坐。”

    石闵随之将崔皓请到一侧的矮桌边上的席子坐下,盘腿而坐。

    这就是汉人最为盛行的,坐而论道。

    “先生,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当今的天下大势的?有没有如秦、汉、晋一般的大一统的可能性?”

    一听到这话,崔皓便知道石闵是有意要考教自己,不过他丝毫不惧,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也。”

    石闵道:“可是自永嘉之乱以来,我们华夏已经战乱了二十七年不止。而今晋室嬴弱,偏安一隅,虽屡屡北伐却未有成效!而今诸国林立,有我赵国、凉国、燕国、成国、仇池国、代国,塞外还有鲜卑人、吐谷浑虎视眈眈,窥视中原,这大一统,不知道在先生看来谁能做到?”

    闻言,崔皓不由得苦笑了一声道:“将军,我崔皓乃一介凡夫俗子,非是神人。纵然是诸葛孔明在世,只怕都看不出来谁能完成这大一统的事业呀!”

    “倒是我冒昧了。”石闵讪讪地道。

    “不过,在小老儿看来,当今天下,能有灭诸国而统天下,使海内归一的,当属你们的羯赵国和南方的晋国。”

    “愿闻其详。”

    崔皓说道:“对于你们赵国的强大,将军应该略知一二,小老儿便不多说。南方的晋国,其实比起羯赵更有实力,更有名望,更有底蕴扫灭诸国,再一次使天下一统。然则晋国当中,君臣之间互相猜忌,门阀林立,党争不止,不断内耗,很难将自身的国力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石闵闻言,深表认同,又问道:“那么我们赵国呢?赵国有何缺陷?”

    “呵呵,这个将军应该早就知道了吧?羯赵的缺陷显而易见。”

    对于石闵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崔皓倒是没怎么感冒,接着道:“不外乎三个原因。其一,统兵大将割据一方,听调不听宣,拥兵自重。诸如蒲洪、姚弋仲、刘显这般的人乃是一方军阀,他日一遇风云便化龙,自立一国!或许,在大赵天王驾崩后,没人压得住他们,他们就会纷纷自立,各自称王称帝。”

    闻言,石闵不由得在心里感慨了一下。

    真大才也!

    这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时代的人自然属于当局者,而石闵这个重生而来的家伙,熟知这一段历史,故而属于旁观者。但是没想到崔皓这个人不简单,眼光独到,几乎可以预见未来的羯赵国的大势走向了!

    “其二,你们赵国虽然疆域广袤,人口众多,但是其中有羯人、汉人、匈奴人、氐人、鲜卑人等不同民族的人。古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同民族的人肯定会有异心!尤其是现在的赵国乃是以羯人为主,羯人为国人,余者皆为下等人的情况下,尤甚之。”

    崔皓侃侃而谈地道:“众所周知,羯人人丁稀薄,以不过数十万的人口如何压得住泱泱数百万的异族?所以大赵天王不得不任用各族的能人为官、为将,依着赵国目前的这种国策,久而必生祸乱!”

    “其三呢?”

    “其三,便是大赵天王的苛政。苛政猛于虎也!虽然现在有强悍的军队压制,但是各地的黎庶不满久矣,这一点从各地的老百姓不断起义当中就可见一斑。这样迟早会给赵国埋下亡国的祸根的。”

    石闵闻言,微微颔首。

    对于石虎的苛政他不仅耳闻还亲眼目睹过。

    石虎骄奢淫逸、残暴好杀,比桀纣还过分

    石虎喜欢大兴土木,在篡位后不久,即在国都襄国大规模营建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