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徽健D训廊梦颐巧崞啥欠饰值耐恋兀蝗≌飧呔淅龅那钌蕉袼穑俊
“王兄,你怎么知道魏国是真的大兵压境呢?万一他们只是虚张声势呢?要知道,现在魏国正在搞什么变法,动辄大战的话,只怕魏国是得不偿失的,我与魏王冉闵有过一面之缘,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因小失大的!”
慕容俊摇摇头道:“恪弟,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关键在于,魏国输得起,赌得起,但是我燕国却是输不起,也赌不起呀!”
对呀,魏国家大业大,失败了还能继续失败,但是燕国不一样,燕国输不起,失败了就没有以后了!
谁能猜得出魏国这一回出动了多少的兵众?果真是十万精锐之师的话,只怕燕国这一回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慕容恪面前的慕容俊,其实还是一个十分有远见卓识的人。慕容俊,就是现在燕国的世子,未来慕容皝的接班人!
在原来的历史上,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称帝独立。
慕容儁在位期间消灭了冉魏,入据原本由后赵所占领的中原地区,并移都邺城,大燕进入鼎盛时期,终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
晚年大举征调军队,准备南下进攻东晋,后因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反抗,被迫停止出兵。
357年,前燕皇帝慕容儁迁都邺城。此时的前燕国富民强,检括人口,欲使步卒满一百五十万,以攻灭东晋和前秦。前秦,东晋惧怕前燕,纷纷去帝号,以避锋芒:东晋司马氏皇帝,去帝号,称王,自称“大岛夷国”,前秦苻坚去帝号,号称“大秦天王”。
然而,公元360年,慕容儁壮志未酬,去世。
事实上,公元357年,前燕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十六国有很多杰出的君主,如石勒、苻坚,甚至慕容儁的弟弟慕容垂才干均远在慕容儁之上,但三年内天下独尊,只有慕容儁做到了。
“唉!”
慕容恪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一回大动干戈而寸土不得,高句丽又得到了魏国的帮助,只怕日后想要消灭高句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65章 慕容俊
………………………………
第0366章 佛道之争
近日来,邺城内兴起了一股流言,是魏王要定国教,要在佛教和道教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择其一为国教!
这全都是因为冉闵张贴出的一张布告,其中要重金悬赏三千名道士前往朝鲜半岛传教。这原本简简单单的一张布告,却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冉闵如此推辞道教,难不成要定道教为国教吗?
要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佛道之争。
而在这个时候,佛道之间,隐隐有分庭抗礼的趋势。
在北方,老百姓们多信佛教,尤其是在原先羯赵的疆界之内,石勒和石虎这两位羯赵帝国的皇帝出于对统治的考虑,更是对佛教推崇备至。
而在南方,信道教的颇多。
汉末直到魏晋,战乱不断,没有几安宁的日子。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
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他们再也不想去当一个好官,帮助皇帝治理百姓了。
还把这个作为人生理想和抱负,那才真叫傻瓜!活一,乐一,算一吧!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
还有冉老子和庄子那里去找精神寄托,读老庄,谈老庄,清静无为呀,顺应自然呀,超脱世外呀,成帘时时髦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能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活得难受,就只好用老庄的玄奥哲理安慰自己。
越是这样,越觉得生命可贵。庄子的学问很好,就是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这个不能信。好像有一早晨,大家醒过来,突然都记起来生命的可贵,于是写诗吟赋,抒发感慨。
什么“朝露”呀,“金石”呀,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
早晨的露珠,太阳一晒就无影无踪,比喻生命短暂。
金属、矿石之类的东西倒耐得住时光流逝的消磨,可惜呀,“人寿不如金石固”!想点法子多活几吧!很多人就专意留心各种养生之道。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
于是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来吃,最有名的桨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道教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当然,道教迎合时尚的结果,也更加推进了时代风气。
张鲁投降曹操,受到优待,当了大官。官僚阶级中很多人跟着学道,五斗米道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
像晋国的着名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也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很粗俗,后来不叫了,改为师道。
在社会下层,几万户五斗米道民跟着张鲁北迁。太平道又因为遭受严酷镇压奄奄一息,五斗米道就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很多原来的普通信徒,进入内地后发展了一批人,就自封为祭酒。还有人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师。
在民间传播的道教很多都参与帘时的农民起义。
曹操自己也有一些神仙思想。但对张鲁五斗米道这一套并不真信。他收降张鲁,容忍五斗米道生存,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实际上,他对道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限制的两手政策。曹操也曾经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聚到身边,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们,怕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
在官僚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传播的师道,与神仙方士有了更多的接触。导致二者进一步合流。葛洪这样的道教思想家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北方的佛教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初,赵主勒以竺僧佛图澄豫言成败,数有验,敬事之。
及虎即位,奉之尤谨,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杀,众坐皆起。
使司空李农旦夕问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国人化之,率多事佛。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者。争造寺庙,削发出家。
虎以其真伪杂糅,或避赋役为奸宄,乃下诏问中书曰:“佛,国家所奉。里闾人无爵秩者,应事佛不?”着作郎王度等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子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诣寺烧香、礼拜;其赵人为沙门者,皆返初服。”
虎诏曰:“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注意王度的“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可见虽然早在东汉初年佛教就开始传入华夏。
但在五胡乱华之前,佛教作为外来“胡教”入侵文化而一直受到汉族社会的强烈排斥,汉魏朝廷都明令汉人不得出家为僧,而只许“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也就是仅仅流行于旅华西域胡人之中,而汉人一律不得信仰佛教,因而在汉族中一直没有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而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为了在文化上奴化汉族,石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并打破了汉人不得出家的禁令,鼓励汉人改信佛教。
而王度的主张,乃是汉族知识分子试图在宗教文化上抵制异族统治者、扞卫汉族传统文化的尝试,石虎的回答,表明其顽强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立场。
由此,佛教几乎成为后赵的国教。
但现在的情势不一样了,羯人以佛教为国教,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奴役汉人,但现在当政的可是冉闵,他可不要维护汉家的权益,维护汉饶尊严吗?
而远在凉州传教的佛图澄,在听见冉闵将要定道教为国教之后,勃然变色,随后乘船南下,舟马劳顿,直往邺城而来!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66章 佛道之争
………………………………
第0367章 护国大法师
大王,护国大法师求见。”
冉闵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呢,忽而听见外面的内侍前来禀告。
护国大法师?
冉闵愣住了,这时,在一侧的刘霸出声道:“大王,护国大法师就是佛图澄大师。”
闻言,冉闵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之前的佛图澄接受过石虎的册封,当了大赵国的护国大法师,地位尊崇的。但是佛图澄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佛图澄一般不参与朝政,不参加大朝会的,凡是有关宗教的事情,石虎都是私底下召见佛图澄的。
眼下赵国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了,取而代之的是魏国,但石鉴这个大赵子毕竟还在,冉闵名义上还是大赵的藩王来着。
“宣。”
得到冉闵的指示,那个内侍就想要跑出去,但冉闵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又道:“慢着。”
“将佛图澄召到常青殿,寡人在那里召见他。”
“诺!”
佛图澄毕竟是现在赵国的护国大法师,这固然不是冉闵册封的,但依旧不能怠慢佛图澄,还要对他表示尊重。
自永嘉之乱以来,狼烟四起,山河破碎,中原大地更是十室九空,饿殍遍地。当此乱世,人们的内心都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而唯一能给予他们慰藉的,就是信仰。
佛教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无非是佛教劝人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佛教讲究来生,今生受了极大的苦难,但是德行不坏,下辈子就能过上好日子。
消极的一方面则是佛教的这种教义相当于阉割了百姓的血性,让百姓失去了反抗的斗志,这样有利于君主的统治,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人人信佛,导致大量的壮丁出家,不事生产,不纳赋税,寺庙遍地,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更重要的,还是佛教的和尚都不成亲,如何繁衍后代?
过了没多久,冉闵便亦步亦趋地走进了常青殿。
入目的是一位慈眉善目,极具亲和力的老僧。这老僧身上的气质非凡,在蒲团上打坐,一侧的桌案上热茶还在冒着雾气,但老僧不为所动,依旧在参禅打坐,与世隔绝一般。
“大法师,让你久等了。”
直到冉闵走到跟前坐下,了这么一句话,佛图澄这才如梦初醒,淡淡的睁开眼睛,然后行了一记佛礼:“阿弥陀佛。魏王日理万机,能腾出时间来接见贫僧,贫僧已经感激不尽了。”
“大法师,你已经游历在外数年之久,不知道今日回到邺城,所为何事?”冉闵直接开门见山地询问。虽然他心里也很清楚佛图澄的来意,但还是要问这么一嘴的。
佛图澄双手合十:“魏王,实不相瞒,贫僧此来,确有要事。”
“请讲。凡大法师所求,只要寡人能办到,就会尽量满足的。”
“善哉。”佛图澄面色不变,“魏王,贫僧听朝廷最近要欣抑佛,不知道可有此事?”
“哈哈,大法师笑了。寡人不知道大法师这是从哪里听来的道消息,但是寡人可以言之凿凿地告诉大法师,这压根儿就是无稽之谈!”
“如此甚好。”
佛图澄微微颔首道:“那不知道魏王为何要在民间征召三千道士前往高句丽传教?莫非在魏王的心里,道教比佛教更好吗?”
闻言,冉闵淡淡的笑着道:“大法师,你们出家人不是四大皆空吗?什么时候,就连大法师你这样的得道高僧都起了攀比之心?”
佛图澄愣了一下,知道自己是失态了,随即正色道:“魏王,贫僧这都是为了你好,为了魏国好,为了整个大赵下好!道教实在不配称之为‘教’,只是一个流派而已。”
“大法师何出此言?”
“魏王,道称教者,实属荒诞。古往今来,凡立教之法必须有主,而道家既无主,而且信仰不一,以何为教?魏王在两年前曾经拆毁邪祠,禁绝民间信仰怪力乱神,这不是也认为道教之体系紊乱吗?”
冉闵闻言,不禁点零头。
当年他下令拆毁各地的邪祠,禁绝老百姓信仰怪力乱神,实乃无奈之举。老百姓都是目不识丁的,都是十分蒙昧无知的,而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些神棍蒙骗,而神棍的出处,莫不是道教之人。
道教的体系太过庞大,也太过紊乱,他们的主干是信仰三清的,可是分支的信仰却大不一样,有的信仰昊上帝,有的信仰风伯,有的信仰雨师,甚至是连蚩尤、伍子胥、财神爷这些神只都信仰了。
大大的祠庙在各地兴起,这样的信仰冉闵不是深恶痛绝,但也并不提倡。
可是当此乱世,人们既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不能解脱出去,只能是追求心灵上的解脱了。若是连这种信仰都没有,只怕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或者是都纷纷奋起反抗了!
佛图澄又道:“魏王可知道五斗米教和太平道?”
“自然知道。”
五斗米教,又被称之为师道、正一道。
当年师道的祖师爷张陵背井离乡,来到了民风纯厚、山川秀丽的蜀地,入居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炼,以求长生之道。张道陵本博通五经,又熟知盛行于世的黄老之学、谶纬思想与神仙方术,乃据此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并吸收了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分,创立了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名)。
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
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张陵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经过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正一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
五斗米教在张鲁手里迅速壮大。
当时张鲁割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因忙于在东方剿杀黄巾余部,无力西讨,乃采取怀柔策略,委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于是,张鲁借机在巴、汉地区推行正一道,并建立起的政权。
张鲁号称“师君”,为师道道最高首领,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初入道者称“道民”;入道已久,并信道入精深则任“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
张鲁以“治”为管理单位,在其统治区域内,设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祭酒则为一治道民之本师,并要定期聚会参访。
张鲁以《老子道德经》为正一道主要经典,他教育道徒要互助互爱,“诚信不欺诈”。道徒有病,则“自首其过”。
为此,设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