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182章

冉魏霸业-第182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邺城郊外的芒砀山,一处山林郁郁葱葱之中,隐蔽着的山谷里,戒备森严,可谓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到处都是披坚执锐的魏军锐士。

    这些魏军锐士头戴铁盔,铁盔下面还罩着铁幕,只露出了一双眼睛和嘴巴、鼻子,其余的部位被全部盖住了,绝对是武装到牙齿的!

    旌旗猎猎之间,传来了不绝于耳的锻炼铁器的声音。

    这里,正是大魏国的武器作坊,整个魏国兵马的绝大多数的兵器都是出自这里的!

    而此时此刻,因为冉闵的大驾光临,这座武器作坊显得格外的热闹。

    冉闵被一大群人簇拥着,到处参观武器作坊里刚刚打造出来的武器装备。

    华夏自古以来就影十八般武艺”之,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

    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短兵器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饶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长兵器是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古兵器从汉代以后大都以灌钢与百练钢为锻造兵刃的主要方法,其质地主要为中碳钢与高碳钢。

    但是军队制式的兵器,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普遍的枪、矛、戟、刀、盾牌等,要求质量上绝对合格。

    冉闵接过了一柄环首铁刀挥舞了几下,便微微颔首,道:“不错不错。这种铁刀十分的锐利,而且劈砍迅猛,可以大量制造吗?”

    负责武器作坊生产的主事人回答道:“大王,环首铁刀是可以批量制造的,但是铁器可能不足,我们需要更多的铁。”

    “这个不成问题。”冉闵摆了摆手道。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也由于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冶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东汉时使用百链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着汉朝对四方的经略,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后斜,更适于劈砍,其形制与后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咦,这上面怎么有字?”冉闵有些好奇地看了看铁刀上面的字。

    那个主事人回答道:“大王,是这样的。咱们武器作坊的兵器生产十分严格,每一道工序必须得到控制,如此才能生产出优良的兵器!所以在每一个作坊里出产的兵器上面,都会镌刻工匠的名字,若是该兵器出了问题,工匠责无旁贷!”

    “如此甚好!”

    对于这一点,冉闵十分的赞许。

    回到了建章宫,冉闵还没好好喘口气呢,就听见刘霸跑过来报告,是来自倭国的使者求见。

    “倭国?”冉闵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

    “倭国?那不是咱们东边的岛国吗?”

    “是的。”

    “不见。”冉闵没好气地道。

    刘霸低着头,弓着身,刚刚迈步退下去呢,就听见冉闵又道:“等等。”

    “让倭国的使者到常青殿等着吧。”

    “诺。”

    倭国的使者名叫仓山景吾,是大和国的内大臣,此时的倭国号称“大和”,倭国是中原王朝对于他们的称谓,实际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个岛国亦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所以现在岛国上的大一统国家出现了,就是这个大和国。

    就这么吧,原先的倭国其实不算是倭国了。

    在大和国之前,还有一个邪马台国(亦称邪摩堆、夜麻登及耶麻腾)。

    《魏志》记载,2世纪末岛国有许多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国的强大国家。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

    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

    要知道,此前的岛国可是分布着大大三十多个国家的,混战不断,最终被大和国统一了整个倭岛。

    而仓山景吾,这一回是奉大和国的王,大鹪鹩尊的命令出使邺城的。几年之前,仓山景吾还出使过建康,当面向晋成帝递交了国书。

    等了老半,仓山景吾心里焦灼,脸上却不敢有半点不耐的神色,只能是不停地喝着茶水,可是茶水喝光了,也没人给他添上,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终于,随着一声“大王驾到”,仓山景吾整了整自己的衣冠,让自己精神饱满地面对这位传中权势滔的魏王!

    “大和国使者,仓山景吾,拜见大王!大王万年!”仓山景吾表现得很是恭敬、谦卑,就跟一个信徒面对自己的信仰的神只一般,就差点没指头了。

    “平身吧。”

    “谢大王!”

    冉闵扫了一眼,仓山景吾在那里跪坐着,一动不动,甚至是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樱

    跪坐,原本是华夏古饶传统坐姿,是华夏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

    正确的跪坐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华夏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一种坐姿。历史上先秦人面对面地跪坐,于是研究出丰富的哲学理论;唐汉人跪坐傲视下,国势昌盛。

    随后西方“高等”家具诸如椅、凳的进入开始让中国人享受“高就”。

    这种跪坐方式,在倭国始於室町时代()末期,在这之前,倭国饶坐法跟棒子相同,男人是盘坐,女人是竖立着单膝半跪坐着。

    後来茶道茶室被设计为很一个房间,盘坐会碰到邻人膝盖,才改为跪坐方式。另一种法是,室町末期的女人和服下摆变成直筒式,无法保持竖立单膝的坐法,才改为跪坐的。

    倭国现在并不流行跪坐。

    所以仓山景吾这般跪坐,显然是知道华夏的礼节的。

    但冉闵实在很嫌弃倭国,再加上他的身份,想不倨傲都不行,故而冉闵只是睥睨了仓山景吾一样,便坐到了对面的炕头上,不与仓山景吾对席而坐。

    一般来,对席而坐,那是坐而论道的意思。在华夏悠久的文明里,无论出身之高低贵贱,哪怕是一个君主,在面对贤才的时候,也会与他平起平坐,坐而论道。

    但冉闵这般作态,显然是认为仓山景吾没有与他坐而论道的资格。

    仓山景吾的脸色一变,但随后便恢复如初了。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75章 倭国使者


………………………………

第0376章 天朝上国

    仓山景吾,你可知道我华夏是如何跪坐的?”冉闵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倭国使者。

    “这……”仓山景吾听到这话,有些困惑地瞧了瞧自己的坐姿,是跪坐,没错呀。

    冉闵淡淡的摇头道:“你这跪坐,与我华夏人跪坐看似相同,其实只是形似而神不同也。”

    “还请大王赐教!”仓山景吾一下子低下头,作出了一副求学若渴的模样,谦卑得很。

    不得不说,倭国人还真是挺适合做弟子的,他们擅于取其长,补己断。在历史上,华夏王朝强盛,他们就向华夏人虚心学习;白夷人强盛,他们就向白夷人求教,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点值得提倡。

    冉闵笑着道:“吾华夏人之跪坐,乃是前倨后恭。古汉族是佩剑的,佩剑的武士要时刻保持警戒状态,所以坐下来前,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这个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闻言,仓山景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大王,是小人失礼了!”

    仓山景吾立即向着冉闵鞠了一躬,表示谦卑。

    “鄙人受教了。”

    然后,他又按照冉闵指导的法子,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

    冉闵见状,不禁微微颔首道:“仓山景吾,你学得不错。”

    “嗨!多谢大王夸奖!”

    “你的官话说得不错,还夹杂着一些南方的口音,虽然有些拗口、吐字不清晰,但是寡人还能听得清楚。仓山景吾,作为一个汉人,寡人都不得不钦佩你了,能把汉语说得那么流利,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一个汉人呢。”

    听到冉闵说自己说的官话里夹杂着南方的口音,仓山景吾不敢隐瞒,当即道:“是的!大王,鄙人所学之官话,乃是南方晋人所授。大王能听得出来,鄙人深感荣幸!”

    “仓山景吾,你可知道,现在我大魏国,与南方的晋国可是还处于敌对状态啊。”

    “鄙人知道。”

    冉闵脸色一变:“既然知道你又为何还到邺城来?难道你就不怕寡人把你当做晋国的细作抓起来?”

    “大王不会这么做的。大王英明神武,洞若观火,乃不世出之雄主,怎会做出这种事情?”

    “哈哈,你溜须拍马的功夫倒是学的不错。”

    平日里冉闵没少被臣子们溜须拍马,但是被一个倭国人如此溜须拍马,冉闵就有些不同的感受,有些飘飘然是在所难免的。

    仓山景吾忽而正色道:大王,此番鄙人奉吾王之命而来,特来与贵国建交,互通有无。”

    冉闵这下子有些好奇:“仓山景吾,你倭国远在东瀛岛,隔着重洋呢,虽是一衣带水,但是咱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何以建交?何以互通有无?”

    “大王,我们大和人喜欢交朋友。”

    对于冉闵称呼自己的大和国为“倭国”,仓山景吾没有一点恼怒,因为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呢,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更何况,华夏对于倭国这个称谓是由来已久的。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派遣特使登陆朝贡,愿为藩臣,并求汉朝皇帝赐名,遂赐名“倭”。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里面明确地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这段史事说的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有倭国大夫到洛阳贡献朝贺。光武帝赠送一颗印章给倭国国王。

    半个世纪之后的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又有倭国国王,名叫帅升,派遣使者到中国,并且献给汉安帝一百六十人作为礼物。

    对于这个事情冉闵还是知道的,毕竟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有。

    当时汉光武帝还赠送给倭国一枚金印,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

    至于倭国,《论语》中认为,倭乃九夷之一。

    汉代以来专指日本列岛的人,本无贬义,或许自元明时期开始带有贬义。这种蔑视的味道,在近现代表现的尤为突出。

    “喜欢交朋友?”冉闵不屑地嗤笑了一声,说道,“这句话只怕你对晋帝说过了吧?仓山景吾,你可知道,寡人最讨厌的,就是首鼠两端,想要左右逢源的人!汝小小一个倭国,撮尔小国,弹丸之地,又是孤悬海外,寡人是否与你们建交,能否互通有无,寡人都不在意。”

    “大王何出此言?”

    仓山景吾的自尊心似乎是受到了打击,连忙道:“大王,须知天朝上国!鄙人学习过华夏的经史子集,古往今来,华夏人都认为居天地之中者曰Z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而天朝上国者,无不四夷宾服,四夷处四夷,Z国处Z国,各不相乱。”

    “然自古天朝上国,何以没有番邦异族朝贡?昔日曹魏之时,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等西域诸国无不朝贡,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更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难道如今的大魏,不是天朝上国吗?”

    关于这个天朝上国的概念,冉闵还是知道的。

    自古以来,华夏自居“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

    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

    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世人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

    为何如此说呢?

    因为“夷狄进zhong国则zhong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

    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华夏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

    如汉代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天可汗”。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376章 天朝上国


………………………………

第0377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