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216章

冉魏霸业-第216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肃静!”

    至此,礼官挥鞭示意大家肃静。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百官列队进入,站到自己该站的行礼位置上,从百官进入到站定时奏乐一直没停,就和现代的大型活动贵宾进场时要播放一些乐曲是一样的,朝拜的时候要跪拜鞠躬,礼官还要行“拜舞礼”,同时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且要连喊三次。

    像其他朝代的开国大典和魏朝的基本大同小异。

    不过在历朝历代中既有像刘邦、冉闵这样马上得天下者,但同样还有不少朝代是打着禅让的旗号而进行的。

    比如说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后来的隋朝隋文帝杨坚立国称帝,就是自己外孙周静帝禅位而来,唐朝那是隋恭帝杨侑禅位给了李渊,而宋朝更是后周恭帝禅位,赵匡不得已才做了皇帝,这些被禅让的皇帝继位同样要举行一个仪式,叫“禅让礼”!

    看着陛台下面跪了一地,高呼万岁的臣民,冉闵一时之间,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起来。

    “朕,冉闵,今日承继大统,改元称帝!”

    冉闵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意,自称由“寡人”,换成了“朕”,谁知道冉闵经历了什么。

    “改国号,大魏!年号,开皇!定都,大梁!”

    这一年,就被称之为开皇元年!

    冉闵为何要定都于大梁,或许让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但冉闵自己心里清楚,或许洛阳、长安、蓟城、邺城这些城池,远比大梁更适合作为都城。

    但是眼下天下尚未统一,一半的疆域还在晋国治下,似燕、代、秦、凉、仇池这些国家不足为虑,而唯一可虑的,就是偏居一隅的东晋!

    称帝之后,冉闵就开始册封诸后妃、皇子,还有文武百官。冉闵变更了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官制,改三公九卿制为三省六部制。

    董巧巧为皇后,崔莹、石兰、独孤伽罗、花木兰为贵妃,其余如郑樱桃、高月茹等十人皆为皇妃,登记造册的嫔三十二人,昭仪六十人,贵人一百二十四人。

    为了定国本,冉闵正式册立嫡长子冉明为皇太子。

    皇次子秦王冉智、皇三子汉王冉西、皇四子赵王冉、皇六子晋王冉睿、皇七子代王冉裕、皇子楚王冉操、皇九子齐王冉祯、皇十子越王冉战……未夭折的皇子三十五人,全部封王。

    至于皇女二十二人亦是全都封为公主。

    新建立的冉魏皇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的吏部。

    负责财政、国库的户部。

    负责贡举、祭祀、典礼的礼部。

    负责军事的兵部。

    负责司法、审计事务的刑部。

    负责工程建设的工部。

    中书高官官被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高官官在隋朝称为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高官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于是冉闵就开始册封群臣。

    崔皓为尚书令、冉良为尚书仆射、秦牧为中书令、荀稷为中书侍郎、王猛为侍中、冉文为门下侍郎。

    条枚为吏部尚书、王衍为户部尚书、解飞为工部尚书、朗肃为兵部尚书、韦謏为刑部尚书、王简为礼部尚书。

    还有御史中丞王谟、大理寺卿徐机。

    六部侍郎则分别是:吏部张乾、工部贾霸、礼部卢湛、刑部刘琦、兵部郎辏А⒒Р壳X。

    此外,冉闵还册封武将。

    武将之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接下来是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四者等同,仅次于元帅之下。

    其下,还有前后左右中,五方将军。

    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征将军,次于五方将军。

    四征将军之下,又有东南西北四镇将军。

    余下的则是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卒长、什长、伍长。这些都是领兵的将军,属于职务,至于大良造、左庶长之类的二十级军功制,则是相当于后世的军衔,在主将阵亡的情况下,军衔高的可以代为统兵作战。

    而大元帅无人担当。

    大司马李农、大将军董匡、前将军李信、后将军文泰、左将军王平、右将军卫峥、中将军花木兰。

    征东将军陈长生、征南将军吕乾、征北将军张遇、征西将军王泰。其余诸将,皆有不同。

    除了封官,就是赐爵。

    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冉魏承袭旧制。

    王一级,有二等,单字亲王,双字郡王。

    公一级,有二等,单字国公,双字郡公。

    侯一级,有三等,县侯、乡侯、亭侯。

    伯、子、男都是一等,有俸禄但是没有封邑。

    鉴于新朝初立,天下尚未一统的情况下,冉闵对于爵位是十分吝惜的。

    王一个都没有,国公也是一个都没有!

    郡公五人,分别是太原郡公李农、常山郡公董匡、彭城郡公崔皓、衡阳郡公王猛、弘农郡公秦牧。这五人全部赐黄金一千两,食邑三千户。

    县侯十人,乡侯四十六人,亭侯一百零人,其余伯、子、男不计其数,赏赐皆有所不同。

    而在称帝之后,冉闵便颁发了第一道诏令。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荒,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

    “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冉闵高高的站在陛台上面,背对着龙纹赤鼎,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宣读手中的诏书:“前晋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

    “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绣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

    “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

    “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世上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

    “以挽吾汉之既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真正颁布出来了!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输入〃大熊猫文学〃,即可找到本站,谢谢。

    第0445章 扶华夏之将倾


………………………………

第0446章 平乱

    弟兄们,跟着我杀胡狗!”

    冉闵下达《杀胡令》,规定: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至当地官府确认无误者,赏钱十贯,赐良田二亩。

    一时间,中原胡人闻之色变,汉人争相捕杀胡人。

    各地的官府纷纷开放仓库,拿出了囤积已久的武器租借给汉人百姓。军队也将一些不必要的武器发放出去,而得到武器的汉民纷纷冲出去,三五成群地与胡人厮杀。

    当然了,由于冉闵先前颁发过的政令,根据户籍制度,不许误杀汉人和任何一名已经加入汉籍的胡人之后,有些长得高鼻深目多胡须的汉人,还有归顺的胡人倒是没有倒霉。

    下邳府衙。

    “大人,小的要举报!”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泪纵横地道。

    “何事?”

    “隔壁家的王小二与我儿有仇怨,他在租借了官府的环首铁刀之后,居然趁机杀死了我儿!连脑袋都被割下来了,现在还在城门口挂着呢!呜呜呜,可怜我儿子做错了什么。竟然造此横祸!”

    下邳的县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让人去将王小二请过来当面对质。

    很快,王小二就被带到公堂上。

    “啪”的一声,县令将醒木一拍,便板着脸,义正言辞地诘问起来:“王小二,这位田老汉状告你杀了他的儿子,可有此事?”

    “这……”王小二顿时吓得满头大汗:“县令大人,全无此事啊!这是田老汉在污蔑小人!”

    “污蔑?”

    县令的眉头一皱,又道:“本官且问你,你与田老汉的儿子是否有仇怨?”

    “确实有些嫌隙,但是他的儿子绝不是我杀的!”王小二挺起腰杆说道,“大人若是不信的话,可以找左邻右舍问问!”

    这时,田老汉已经将原本挂在城楼上的儿子的头颅带回来,看见王小二矢口否认,不禁潸然泪下:“你这个天杀的!好好的胡人不去杀,杀我儿子,老汉跟你拼了!”

    “肃静!”

    田老汉已经被两个衙差架住了。

    这时县令又问道:“田老汉,这可是你儿子的头颅?”

    闻言,田老汉抽噎着道:“是的。大人,老汉的儿子老汉怎么会不记得长什么模样?这就是我儿子!”

    很显然,田老汉的儿子的确已经被当做胡人杀掉了。但是杀人的究竟是谁?

    县令微微颔首:“把负责登记的小吏给本官叫上来。”

    “诺!”

    见状,跪在堂下的王小二不禁慌了。

    当日他杀良充功,杀死了与自己有仇怨的田老汉的儿子,把到府衙领赏。但是领赏的环节可不简单,不是你拿一颗人头来就能领赏的,而是要记上你的姓名籍贯,出具户籍证明之后,登记造册才能领到赏钱的!

    而一旦你杀害了汉人,杀害了那些已经归顺的胡人,肯定是犯法的。

    于是,当那几个小吏查出了王小二的户籍证明,还有田老汉的儿子的编号,确认是王小二带来的之后,一切就都水落石出了。

    “啪!”

    县令又将醒木一拍,看着已经两股战战,惊恐万状的王小二,怒道:“王小二,你好大的够胆!竟然敢草菅人命,滥杀无辜!”

    “大人,饶命啊!”王小二一时之间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

    “国法在上,本官岂能饶你?自朝廷颁布《杀胡令》之后,陛下为了打击你这种浑水摸鱼的歹徒可谓是煞费苦心!今日之国法,已经不同于往日之国法!放在以前,你这样的还能秋后问斩,可是现在,乱世用重典。”

    “陛下与天下臣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来人!把王小二给我拖下去!斩首示众!”

    “遵命!”

    接着,不管王小二如何求饶,两个官差冲上去就将他架住,摁在府衙门口,当着围观的老百姓的面,把人给砍了!

    但事情还没消停呢,又有一个作管家打扮的人敲响登闻鼓。

    “大人,救命啊!”

    看着这个慌慌张张的中年人,县令的眉头一皱:“究竟发生了何事,你好好说。”

    “大人,今日有人指证我家老爷是胡人,羌人。是,我家老爷以前是羌人的,但是他已经改了姓名,入了汉籍,是汉人了!朝廷的政令中不是说了,只要加入汉籍,就是汉人吗?但是那些乱民不管不顾的,几十人一窝蜂地包围了老爷的府邸,要杀了咱们老爷和府里的人送到府衙领赏呢!”

    “竟有此事?”

    县令顿时震恐不已,连忙让人备马,带上十几个官差就一路往那陈老爷的府邸过去。

    当县令赶到的时候,陈府的大门紧闭,但是那几十个汉民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木桩,直接抡上去撞击大门,原本坚固的大门已经在摇摇欲坠了。

    “住手!”

    县令暴喝了一声。

    看见县令大人来了,这些汉民都不敢放肆,连忙让开一条路让县令过去。

    “你们这是在作甚?造反吗!”县令厉声质问道。

    “大人,咱们这是在杀胡人啊!你是不知道,这府里的陈到,原名禾,是个羌人!朝廷已经颁布了杀胡的诏令,既然禾是个胡人,咱们就一定要除恶务尽!”

    “对!除恶务尽!”

    看着起哄的老百姓,县令顿时头痛欲裂,吼道:“荒唐!难道你们不知道禾已经是汉人了吗?他们一家,还要府里的上上下下都入了汉籍,改了汉名,便是汉人了,你们要残杀自己的同胞吗?”

    “这……”众人都哑口无言。

    县令瞪着眼睛道:“这可是陛下的诏令!杀人者死,你们焉敢行凶?放着盘踞在外面的胡人你们不杀,跑到这里来逞能,都不想活了吗?”

    一众百姓想了想,似乎是这么一个道理。

    这是陛下的命令,是朝廷的命令,他们肯定会遵从的。而他们这么干,都是因为不知道这禾已经改了汉名,入了汉籍。所以,这些人都一哄而散了,没人想被杀死。

    但事情还没有消停呢,麻烦事儿又找上门来了。

    县令刚刚回到府衙,就接到一个汉民的举报,说是有歹徒杀光了隔壁村胡人的一家五口,连小孩和妇女都不放过。

    这一下,确认无误之后,那个作恶的人自然是要被处死的。

    因为冉闵颁布的法令中,有生育能力的胡人女子不能杀死,不高过车轮的孩子一样不能杀死。而违反了这一条法令的人,立斩不赦!

    随着《杀胡令》的颁布,中原各地的情况都如同下邳这里的一般,如出一辙。

    不过这都在冉闵的控制之中,至少没有像历史上的冉闵颁布杀胡令之后,中原立马如同脱缰野马一样失控了。

    冉闵依稀还记得,原来的杀胡令是: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

    《杀胡令》本只是一道下发给公务命令,但由于其中含有“奖励机制”,就不可避免的将杀胡的范围扩大化,史书上说,一日之中,就有数万颗羯人的脑袋堆在邺城凤阳门的大广场上。

    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命令四处捕杀羯胡,由于以首级诣功,有些长得高鼻深目多胡须的汉人也倒霉,纷纷被左右邻居、兵士杀掉以邀赏。

    原来的冉闵推翻羯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因为《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