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260章

冉魏霸业-第260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一战,事关晋国的生死荣辱,司马昱可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褚蒜子对此也是无计可施,便道:“既然如此,那么哀家明日便召开大朝会,请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参加朝会。众人表决,看一看他们是否赞同任命殷浩为北伐军的主帅,若是赞成的人较多,还需要请殷浩拿出一份作战计划,以此来判断他是否有能力担任我晋军之主帅。”

    “这已经是最稳妥的方法了。”司马昱唉声叹气地道。

    翌日,褚蒜子便召开大朝会。

    这一回兹事体大,而且分秒必争,褚蒜子不能容忍朝堂上的官员们继续扯皮,所以直接出了是否任命殷浩为北伐大军主帅的话,让群臣各自表决。

    赞成的站在左边,不赞成的站在了右边,不许弃权!

    这一看之下,还真是赞成殷浩担任主帅的人比较多的。

    不过褚蒜子并没有当即任命殷浩为北伐大军的主帅,而是颇为迟疑地看了看。

    荀羡是殷浩器重和信赖的人,这一回他并没有站在殷浩的那一边,而是摇头叹气,跟殷浩唱反调。

    这样的主帅,这样的朝廷,能打赢这场仗吗?

    正是因为了解殷浩的为人和能力,所以荀羡一点都不认为殷浩是一个“帅才”!

    等到群臣又各自站好,殷浩冷眼看着荀羡,而后者身边的王羲之亦是一脸的苦恼,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好友为何要跟殷浩唱反调。

    而殷浩当即夸夸其谈起来,直接搬出了自己的战法,表示自己成为北伐大军的主帅之后,一定会改变策略,集中所有的大军与魏军决一死战。

    倘若魏军还龟缩在阵地里不出来,他也会绕到阳武的后面去,直接去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然后将魏军的主力彻底包围起来。

    殷浩的这一番话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好像真是那么一回事。褚蒜子被搞得云里雾里的,但觉得殷浩这人似乎挺靠谱的,在询问了会稽王司马昱的意见之后,二人达成共识,就册封殷浩为北伐军的主帅,统率数十万晋军与魏军作战。

    这时,司徒蔡谟又愤而站出来:“陛下、太后,臣请辞去司徒一职!”

    “司徒大人,你这是何故?”褚蒜子十分惊诧。

    “朝廷只凭名声来任用殷浩,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殷浩只会读古人留下的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这样的人成了前线数十万大军的主帅,就是把所有晋军,把我大晋往火坑里推啊!”

    蔡谟吹胡子瞪眼地道:“岂不闻纸上谈兵的赵括?”

    “蔡谟老贼!你是在侮辱我!”这时候,就算殷浩的脾气再好都不由得忍无可忍,当即就冲上去对蔡谟破口大骂起来。若不是有身边的荀羡、王羲之拉着,可能殷浩都要上去跟蔡谟打一架了。

    蔡谟哼了一声道:“你殷浩不定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呢!赵括的对手是白起,他还能在秦军的围攻下坚持了四十六,你殷浩能不能在魏军的围攻下坚持这么多还很难!”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

第0538章 璞玉

    是可忍孰不可忍!

    殷浩这一听蔡谟这般“欺辱”自己,把自己贬低得好似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顿时怒上心头,心里的那一把无明业火怎么都按耐不住,直蹭蹭地往上冒。

    “不要拉着我!蔡谟老匹夫,我殷浩活这么大,还没见过谁敢这般贬低我,你欺我、辱我、笑我、骂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看见殷浩这暴脾气上来,身边的荀羡和王羲之赶紧又去架住了殷浩,免得这厮真的冲上去把蔡谟打死了。

    “够了!”垂帘听政的褚蒜子脸色一沉,道:“你们把朝堂当作什么地方了?是你们可以任意喧哗扭打的市井吗?”

    “臣不敢!”蔡谟和殷浩赶紧认错。

    老实,看到殷浩这般暴躁,褚蒜子心里很是不喜,而且越发的觉得把殷浩任命为北伐军的主帅,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但事已至此,这诏令都已经下达了,褚蒜子不好收回成命。

    等到了下朝,蔡谟又上了一份辞官的奏疏,请求辞去司徒之职,回归故里。但褚蒜子终究是没有批准。

    殷浩成为北伐军的主帅,着实让蔡谟这样的五朝老臣心灰意冷。

    想当年,康帝即位后,蔡谟入朝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又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

    后来他又被正式拜为侍症司徒,但蔡谟在三年内执意推辞不就任,险些被执政的殷浩处决,经荀羡提醒,殷浩才将蔡谟免为庶人。

    此后,蔡谟便闭门不出,终日教授子弟。不久他再任司徒、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他称病不朝,无心政事。

    蔡谟与殷浩是有一点仇恨的,但还不至于为了这点仇怨误国误民吧?

    而在下了朝之后,荀羡下一步向殷浩告辞了,而王羲之还跟在殷浩的身边。

    看着殷浩还是余怒未消的模样,王羲之不由得出声劝道:“大人还在为适才朝堂上的事情跟蔡司徒置气吗?”

    “我还不是那么肚鸡肠的人,只不过蔡谟那个老匹夫着实可恨,竟然把我跟纸上谈兵的赵括相提并论!这不是在毁我的名声?这不是在唱衰我大晋吗?”

    王羲之苦笑道:“大人息怒,其实这赵括应该也没有大人你想的那么不堪吧?我相信蔡谟大人是无心之过,只是觉得大人你跟那赵括一般,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罢了。”

    “璞玉?”

    “是的。殷大人,不瞒你,在我看来,其实赵括并非是庸才,我听闻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曾断言,‘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白起是谁,那是四十年未尝一败的将军,他能够对赵括有这样的评价,可见赵括的能力所在。”

    闻言,殷浩微微颔首,这怒气便消了一半。

    世人对于赵括其实依旧是褒贬不一,众纷纭的。不过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还有赵括的父母对于赵括的评价,赵括一直是被当做反面教材的。

    其实赵括不该背负这个骂名的。

    赵括,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一生经历很多大战,为赵国的强大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身为其子的赵括,可以是名副其实的将门子弟。

    他从便熟读兵书,能言善辩,有时论兵时可以将其父赵奢搞得无法应对,可见其能力存在,但因其没有经历过实际战争,所以对战争的判断有时会不真实,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郑

    而其父就总是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最后再加上长平兵败,所以这也造就了他纸上谈兵的污点证据。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在长平发生大战,双方共投入近110万的兵力,秦军六十万,赵军五十万。

    由于牵扯人员过于庞大,在没有合适机会时,双方都不敢轻易决战,因此在上党处相互对峙,而由于几乎将全国兵力抽空了,所以赵王很担心背后的胡人趁机偷袭,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战将守卫边疆。

    这时,赵括就向赵王举荐了一个人,他就是后期赵国的支柱,大破匈奴军,并且与秦军大战时,屡败秦军,他就是赵国后期名将李牧。

    从这里可以轻微证明,赵括并非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他是有一定的真才实学的。

    秦赵在长平战场对峙了三年多,在前面都是有赵国老将廉颇所对抗,廉颇作战老成,知道自己无法战胜秦军,因此一直采取守的战法。

    虽然没有让赵军失败,但六十万的兵力储备,对于赵国的压力十分大,每都在消耗着赵国的积蓄,而最后赵王换将也是因为实在是撑不起消耗了,而廉颇又不敢与秦军决战。

    而秦军虽然日均消耗大于赵国,但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雄厚,非当时的赵国可比,如此拖延下去,赵国不但长平之战必败,而且赵国也会出现更大的危险。

    因此,赵王虽然知道廉颇没错,但是也不得不更换一个能够进攻秦军,结束对峙局面的人出现,这时赵括站了出来。

    当赵括到达长平战场时,全军将士欢呼不停,可见赵括是深得军心的,这并非庸才所能获得的。

    而且战至最后,秦军六十万围困五十万断粮,已经在以军马为食的赵军时,却发现此时的赵军并非士气低下,毫无战力,反而士气高涨,战意很高,以此可见赵括的统兵能力并非一般将军可比,这又怎么能是庸才呢?

    最后长平之战的结果是,赵军除二十万因为赵括被杀以后投降,其余战死,而最后的秦军也损失过半。

    赵括以五十万断粮的赵军,与精锐的六十万秦军决战,虽然失败,但也将战亡人数与秦军持平,可见其指挥作战的能力之高,而且对手还是白起,这两点其实就足以证明赵括非但不是庸才,而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名将!

    再,长平之战与其赵军败于秦军,更可以是赵国败于秦国,非兵不利,乃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秦国自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而且君明臣贤;反观赵国,虽然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军力强大起来,但是内政混乱,君主也没有英明几代,而且奸臣当道,赵国与秦国的国力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注定了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局面。

    而主动决战只是军队失败,但长久对峙,必会危害国家根基。

    而国力与对手双因素,使赵括成就了千古骂名,这是不公平的。

    没等殷浩出宫,这时就有一个内侍前来传达褚蒜子的口谕,太后请他到上书房议事。

    殷浩不敢怠慢,随后就去到上书房,在那里,只有褚蒜子、司马昱等着他,再无旁人。

    百;镀;一;下;“;冉魏霸业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

第0539章 国力

    “臣殷浩,参见太后!太后万福金安!”

    一进入上书房,殷浩看见端坐在上首的太后褚蒜子,便是大礼参拜,毕恭毕敬。

    “平身吧。”褚蒜子微微颔首。

    “谢太后。”

    殷浩随即又跟司马昱作了一揖:“会稽王。”

    司马昱亦是点头致意。

    礼不可废。现在东晋皇室的权威固然不是太高,但没有到一落千丈的地步,至少百官还是愿意效忠于皇帝,效忠于大晋的。

    皇帝还,褚蒜子作为太后垂帘听政,司马昱也作为辅政的王爷,直接裁决国事与军事,但他二人都不能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有事情需要商议,达成共识了才能颁布圣旨。

    但在地位上,太后褚蒜子还略高于司马昱的。

    “殷大人,请坐吧。”

    “谢太后。”

    殷浩随之在下首正襟危坐起来。

    褚蒜子淡淡的道:“殷大人,你适才在朝堂上推演了一遍对魏的战事,计划周密,的确能打破当前战事的僵局,但哀家观之,殷大人似乎还有所保留啊。”

    殷浩肃容道:“太后明鉴,一语中的。臣的作战计划,确实远不止如此,甚至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噢?愿闻其详!”

    随即,殷浩垂手道:“太后应该是知道的,魏国的暗卫号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能量巨大,就算是在我魏国的朝堂之上,可能都有不少魏国的眼线!朝堂之上,人多眼杂的,不定这作战计划就这样泄露出去了,所以臣适才在朝堂上所推演的战事,其实是在迷惑魏人。”

    “殷大人果真老成谋国。”

    “太后,不知道这里是否有关于阳武战事的地图?”

    “有的。”

    褚蒜子随后就让人把地图拿上来。这地图挂在屏风上面,绘制了整个魏国的地图,山川河泽,城池道,还有魏晋两军目前的态势,都跃然纸上。

    殷浩就走到地图前,指着阳武这一片地带,道:“太后请看,现在我晋军与魏军正在阳武、固山、尉氏一线对峙,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战事没有丝毫的进展。冉闵是想要与我晋国打一场消耗战,但打这场消耗巨大的战争,无论如何,我晋国都是耗不过魏国的。”

    “魏国这些年经过王猛变法,国力大增,积蓄甚多。而且魏国的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水网密布,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是十分发达的,他们又是在本土作战,所以运输粮食相对来,比我晋国要容易得多。”

    “而我晋国呢?我大晋固然疆土不,人口也不少,但对比魏国是有所不如的,尤其是在耕地方面,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过去,南方还是一片蛮夷之地,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开发,终于有了如今这般盛况,但始终不比中原。”

    耕地与人口是息息相关的。

    北方的人口一向是比南方多的多的。

    但移民完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当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继续向南方用兵,征服了百越地区,打到南海边上,在那里设置郡县。

    为了加强对这里的管理,秦始皇还迁徙了五十万中原冉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珠江流域,这些措施促进帘地生产的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一遍狼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华夏北方的真实写照。

    而江南地区则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永嘉之乱后,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九十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七分之一。

    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这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

    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北方百姓的南下,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而东晋最初采取的是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为了扩大剥削范围,推邪土断”政策,即把北方流民和当地居民的户口编在一起,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要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这在事实上就承认了北方移民的合法地位。

    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南方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

    就殷浩所知道的,姑苏“良田美跖,哇亩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收,则数岁忘饥”。

    东晋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提供。

    不过,此时的南方,经济实力仍然没有超过北方,北方仍然是华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殷浩叹了口气道:“太后,南方尚有许多地方尚未开发,耕地不多,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有异族作乱,占山为王,不服王化。相对魏国来,我们晋国想要运输粮食更为困难,劳民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