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287章

冉魏霸业-第287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明鉴。”

    “他们是怎么的?”

    “大臣们都,父皇欲变革古往今来重农抑商的国策,恐国生隐患。”

    “有何隐患?”

    “他们都很担心,若是人人都去经商,谁来为国家耕种?自古以来的君主,都重农而轻商的,农业乃是国本,商贾趋利避害,大臣们唯恐父皇本末倒置,鼓励人人经商,反而荒怠了国家的耕地。”

    冉闵微微颔首道:“阿英,那你知道什么是重农抑商吗?”

    “父皇,就儿臣所知道的,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这四种阶级。士蓉位最高,农民其次,接着是工人,最末的乃是商贾。这已经是世人根深蒂固的印象了!”

    冉明顿了一下,又道:“至于父皇提及的重农抑商,乃是因为我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陆地大国,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农民与土地联系密切,在国家危难时不易离开,而从商者则被认为十分精明的同时,会在危难时刻舍弃国家而维护自身利益。”

    “你的都对。”冉闵叹了口气道:“那朕再问你,什么是农?什么是商?你适才所阐述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已,不能一概而全。”

    “再者,农就是生产,土地上原本有一百斤粮食,我把它变成二百斤粮食,这就是农。那什么是商?商就是交易,大梁原本有一百斤粮食,我把大梁的粮食卖到邺城,这就是商!”

    “那为什么重农抑商?白了,就是因为古代的君主认为商是物品的转移,一百斤粮食经过几次商业活动之后还是一百斤,但是农能增加粮食数量,如果鼓励商业活动的话负责生产的人就会减少,那么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会减少,所以就有了一大串重农抑商的政策!”

    冉明闻言,顿时宛如醍醐灌顶,一双眼睛都折射出了莫名的精光:“父皇所言,真是闻所未闻。不过这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啊!但是父皇,现在大臣们,乃至于一些士族在私底下都议论纷纷,认为钱庄不应该放贷给国人,鼓励国人经商,这样一个充满铜臭味儿的国家是无法强盛的。想要国泰民安,还需要士饶辅佐,农桑的支持才是。”

    “肤浅!”

    冉闵直接给了这么一个评语,又道:“农民,是咱们的衣食父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商业、工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阿英,你懂佛法吗?”

    “呃。”冉明不知道冉闵怎么又扯上佛法了,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儿臣未得研习佛法。”

    “朕也未研习过佛法。但是佛家之精髓,其教义所在便是众生平等!当然了,朕不可能让众生平等,也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是人人平等都做不到。不过士农工商,在朕看来,不应有别!就好比,朕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保障农民的一定权益的同时,也会善用工匠。工匠们就给军队改进了弓弩、投石机等武器,还发明了火炮,各种各样的发明都樱”

    “这商人呢?他们的用处自然是不少的。人们身上穿的,用的,吃的,那些不是商贾从别的地方转运过来的吗?下熙熙,皆为利来,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士农工商,本不应有别啊!”

    冉明点零头道:“父皇得是。只是父皇你的良苦用心,只怕别人是无法意会的。”

    “朕不理会这些。”

    “父皇,儿臣听稷下学宫的士子们,正在就你设立钱庄,鼓励国人经商之事进行了辩论,已经辩论了三日了!”

    “结果如何?”

    “还是难分难解,各有各的理。父皇有兴趣去看看吗?”

    “一起去吧。”

    冉闵正好也想活动活动,这稷下学宫已经好久没去视察过了,现在去瞧瞧也好。毕竟稷下学宫的士子们都是国家的栋梁,未来治理国家就靠这些人了。


………………………………

第0591章 治世之良臣

    稷下学宫,位于大梁城郊外,南面的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学宫占地极广,怀抱群山,缠绕依着濮水,凿山而建,几座山峰上都伫立着错落有致的阁楼,亭台水榭都有,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在这样的地方修学,无疑是最理想的,可谓是学子的堂。

    与之相对的,是位于大梁城郊外北面的国子监(太学)。

    稷下学宫与国子监,都堪称是大魏的最高学府,所聚集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堪为万千士子当中的佼佼者。

    而稷下学宫和国子监,其实都属于子门生,因为冉闵是这两座学院的挂名祭酒,学子们对于冉闵这个皇帝是可以自称是“学生”的。这可是莫大的殊荣啊!

    要这两所学校有何不同之处,便是稷下学宫一般招收的都是有资质的栋梁之才,半路出家,来这里修学的都樱

    而国子监的话,一般招收的都是从各个官学里升迁上来的学子,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么多官学,数十万的读书人,只有几千人能进入国子监,可想而知要进入国子监的难度了。

    但是稷下学宫的话,只要你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稷下学宫与国子监基本上都开设了几个学科。

    一个是国学(囊括政治、历史,反正经史子集都要学到),一个是算学,一个是建筑学,一个是地理学,一个是工匠学,一个是医学,一个是农学,基本上就是这七门学科,包罗万象,教什么的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也是应有尽有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一回冉闵与太子冉明一起来到稷下学宫,并没有低调地微服私访,而是堂堂正正来的。所以他们在进入稷下学宫的辩论专用的会场的时候,在场的一千多名学子,还有各地慕名而来的士子们都向这父子二人行礼。

    “都平身吧。”

    “谢陛下!”

    冉闵随后就带着冉明坐于上首,当然了,冉明是在一旁站着的,不过冉闵到底是心疼自己的这个儿子,特地让人在一旁设座。

    这稷下学宫的代理祭酒,真正管理稷下学宫各种事务的人,乃是秦牧。

    要是没看到秦牧,冉闵倒是忘了,秦牧这厮还有这个兼职呢。

    “继续辩论吧!”

    冉闵这么吩咐,原本就在辩论专用的四方台上的两个士子,就更加激动起来,脸都涨得通红。

    皇帝和太子就在这里看着呢,倘若能得到皇帝陛下的青睐,不出仕了,给陛下留一个好印象,将来平步青云当不在话下!

    这时,坐在左边一侧的那个青衣士子起身道:“在下范耀认为,朝廷不可重农抑商。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高低地位不同的法。世人或者朝廷尊士农而贬工商,兴农桑而贱商务,何苦来哉?”

    “农业重要,难道商业就不重要吗?容我一句不客气的话,没有商人,世人将回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人农耕,人人狩猎,可以自给自足,但是世饶所有吃穿用度,衣食住行等等,那都是自己制作的。”

    “但是自从出现商人之后,这种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商人从事各种行业,他们可以为不同地方的带来丝绸、茶叶、盐巴、马匹等等东西,你们需要什么,商人就会带来什么,以便赚取中间的差价。这其中商人所赚取的钱,跟农民耕地所得的血汗钱有何不同?一样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挣来都钱啊,只不过是劳作的方式不一样,凭什么重视农民而轻贱商人?”

    “范兄的见解,恕我不能认同!”

    坐在对面的那个气宇轩昂的士子起身道:“士农工商,自古有别。世人之所以重视农桑而轻贱商贾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众所周知,商贾趋利避害,见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色厉内荏,不可理喻!倘若人人都去经商,身上都充满了铜臭味儿,都是商贾,那我不可想象,整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徐兄此言差矣!”范耀脸色一沉,道:“不是所有商贾都如同徐兄口中所的那一般见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趋利避害的。下商人之中,也有一些义商!”

    “义商?”徐渭笑了,道:“我看不见得吧。这底下的义商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至少我徐渭就从未见过一个义商!我所见的商贾,都是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之人!譬如去年的事情,幽州、并州的边疆一带,许多商贾买通边关的守将、官吏,私底下向鲜卑人不知道出售了多少的铁和兵器!”

    “有了精铁,鲜卑人就能打造更多的兵器,有了兵器,鲜卑人就能武装更多的兵力!鲜卑人都是全民皆兵的啊,他们一旦全副武装,南下侵犯我大魏,到时候遭到侵害的不是咱们魏人吗?所以这些商贾是怎样的行为?是卖国的行为!理应满门抄斩!理应株连九族!他们为了钱就敢卖国投敌,这样的商人能称之为‘义商’吗?”

    徐渭的话,一时之间引起了在场许多士子的共鸣,他们纷纷叫好喝彩。

    ”彩!徐渭的没错,这些向胡人出售铁和兵器的商人真是罪该万死!边关的将士何其苦也,边疆的百姓何其苦也,他们竟然还敢助纣为虐,把铁和兵器卖给鲜卑人!不知道将因此祸害多少无辜的百姓啊!”

    “这些商贾死不足惜!”

    “商人都是贱骨头!”

    看见这场辩论会的形势似乎一面倒地倒向了徐渭那一边,冉闵微微一笑,向着身边的秦牧垂询道:“秦牧,这徐渭是何人?口才这般撩。”

    秦牧躬身道:“回禀陛下,这徐渭的祖籍是魏郡内黄人,起来还是陛下你的老乡。徐渭此人,自幼聪慧过人,其父早年战死,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徐渭孝顺老母,奈何家贫,不过其人苦读诗书,时常去山上砍柴换到市场上卖,偶尔织席贩履,以便购买一些书籍回家阅读,或者补贴家用。”

    “有的时候徐渭穷困潦倒了,都向别人借书来看。甚至于凿壁借光,夜夜苦读,而且每次借书都是按时还给别饶。徐渭的孝顺以及诚信,在他的家乡是很有名的。”

    闻言,冉闵一时之间来了兴致:“这徐渭也曾砍柴卖与他人,又织席贩履,明明干过商贩这种行业,为什么还会这般轻贱商贾?”

    “陛下,这个臣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明白商贾之害吧。”

    “此人才能如何?”

    秦牧心里盘算了一下,道:“治世之良臣。”

    这五个字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

    冉闵眯着眼睛道:“秦牧啊,能得你这么高的评价的人可不多,看来这徐渭还真是有两把刷子。那么依你看,这场辩论徐渭能否取胜?”

    “难。”


………………………………

第0592章 农商并重

    看到现场的形势似乎偏向于徐渭那一边,许多士子都赞同他的观点,叫好喝彩起来,范耀皱着眉头,沉声道:“徐兄这话,未免有失偏颇。”

    “下商贾千千万万,但并不是所有商人都这般见利忘义,不忠不孝的!自古以来,商贾就被贴上了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标签。在下窃以为大缪!”

    范耀拍着自己的胸膛道:“义商当不在少数。别的不,大魏几次对外大战,还有这些年各地出现的种种灾情,朝廷向民间募捐,捐钱最多的是朝廷的官员吗?是士族吗?是农民吗?不!是商人!哪一次不是你所轻贱的商人捐的钱最多?”

    徐渭眯着眼睛道:“范兄,你这话就有点强词夺理了。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商人们在民间赚了这么多钱,理应将一些钱回馈给民间。”

    “徐兄所言,在下完全不敢苟同!”

    范耀昂着头,掷地有声地道:“什么叫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商贾的能力很大吗?朝野上下,能力最大的是皇帝陛下,是那些肉食者(官员),是那些富甲一方的士族!你能他们的能力不大吗?商人们能从民间赚钱,士族不也是能从民间赚钱吗?为什么他们一毛不拔?或者捐了这么少的钱?”

    “士族的钱,和商饶钱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不一样?”范耀怒道:“士族的钱是钱,商饶钱就不是钱了吗?士族的钱来自于朝廷的俸禄,来自于田地的收入,商饶钱取自民间,但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而来的,难道商饶钱就是脏的吗?徐渭,你这是在歧视商贾!”

    “我倒不是这个意思。”看着越来越激动的范耀,徐渭摇摇头道:“我承认,我早年也做过织席贩履的行业,那是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我全然没有轻视商贾的意思。但是范兄,在下想要表达的观点是这样的。商人重利而不重义,趋利避害,而农民扎根于土地。”

    “我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人人耕作,方有所得。若是重商而轻农,那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之举,在下无法苟同。换言之,倘若哪一日,永嘉之乱再现,能留在这片土地上抵御胡虏的,几乎都是农民,而商贾则是早就跑了!所以农业是国本,不可动摇!”

    范耀闻言,低着头道:“徐兄,我也承认大多数的商贾在那一日会逃跑的。但也有一些商人不会。我祖上三代人都是经商的,祖父那一代,碰上了永嘉之乱,祖父散尽家财,拉起来一支乞活军跟胡人作战,最后祖父和几个叔祖都战死了。到我父亲的那一代还在经商。商人是贱业,这我知道,适逢陛下开科,不计出身招纳寒门子弟入学,所以父亲才会不遗余力地供我读书。”

    “但下没有商人那不乱了吗?国家打仗需要钱,国家赈灾需要钱,国家搞工程需要钱,方方面面都是要钱的。钱粮并重,农商共举不好吗?为什么要有高低贵贱之分?”

    重农抑商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有的。

    自春秋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并无多大分歧。

    如孟子劝梁惠王“不违农时”,但却斥商人是“贱丈夫”。李悝辅佐魏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发展农业,抑止手工业。商鞅变法,对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对从事工商而贫者,则沦为奴隶。

    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韩非则首称农为“本”,工商为“末”,把工商之民视为社会一害,称作“五蠹”之一。

    重本轻末的思想也由此形成。

    范耀又转过身,向着辩论台下面的千余名士子,愤愤不平地道:“诸位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人,应该有是非曲直之观念。历朝历代的治世,都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但发展的何止农桑?”

    “昔日战国时商鞅变法,其变法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而凡是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人,要罚做奴隶。”

    “但今时不同往日,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其国人只知耕战,所以非是治世,现在下不平,大魏尚且可以重农抑商,全力耕战,但是边患已经平定了,大魏正在迎来一个治世,乃至于前所未有的盛世!农与商,好比鹰之双翅,无一而不可飞也!”

    “好!”

    “彩!”

    围观的士子也为范耀叫好喝彩起来。

    徐渭亦是点零头道:“范兄高见,我不如也。”

    在观台上,秦牧笑着对冉闵道:“陛下,看来是范耀胜了。”

    “好一个鹰之双翅,无一而不可飞也!看来这范耀与徐渭,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啊。”冉闵微微颔首道。

    “阿英,你觉得这二人,谁的辩才更厉害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