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冉魏霸业 >

第296章

冉魏霸业-第296章

小说: 冉魏霸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几乎所有汉人精英殉葬。再加上蒙古军的屠城,汉人剧减,胡人文化大概在此刻超过汉文化。

    从那时候起,汉文化一衰再衰,直到现代几乎陨灭。华夏也再未崛起!

    胡人能够武力夺取土地,但不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农耕社会。

    这点上,胡人便不如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占领罗马后,人家有自知之明,社会还让罗马人来治理,他们只是保留了武装。

    而胡人,按自己的一套去管理。他们只是把汉人看作是草原上的羊。他们管理不了那么多的汉人后,就屠城,减少汉人的数目。蒙古如此,满清亦如此。

    这时候的汉人,几乎都是胡汉混合体或汉蛮混合体了!

    汉人文明,智慧,礼貌,孝顺,虽然文弱但有气节,另外因为农耕文化的出身,往往比较节俭,他们明白人与人如何相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他们极重视修养。

    汉人是高贵的,所以他们瞧不起胡人蛮族。汉人重信义声誉,所以爱面子。

    胡人勤劳,勇敢顽强,野蛮粗鲁,好斗逞勇,但只是匹夫之勇,他们信奉胜王败寇,得势时霸王,失势后奴才。

    他们铺张浪费,没有节制,贪婪,纵情享受。

    他们智商低下,目光短浅,他们不懂得哲学,更不会去研究它,他们只重视利益,利益决定着他们的做人处事。他们醉心于成功学,醉心于王图霸业。

    元明清时期的高压政治环境,不适合有气节的汉人,敢反抗的都死了,只剩下一些奴性的胡汉混合体,并且衍生出了明哲保身的文化。胡文化唯一的勇敢也被消磨殆尽。

    整个中华文化被高压政治搞得死气沉沉,再也缓不过来!

    人之初,性本恶。

    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依靠教育改变的。而胡人的文化,是满足人本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自私自利的文化。相对于严格禁锢个人欲望的汉文化,更容易被接受传播。

    一个汉人娶了一个胡人老婆,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取决于父母及当时社会的影响程度。汉人丈夫要求孩子孝顺奶奶,而胡人老婆并没要求甚至没准私下反对,孩子很明显会更加倾向于不孝顺,因为这样他可以付出较少的时间精力和感情。

    再假如他们家周围胡人较多,人们习以为常,不孝顺也不会受到谴责和惩罚,那更会增加了不孝顺的概率。

    胡人教育孩子都是放任自流的,不像汉人那么严格。

    慢慢的,虽然孩子依然叫汉人,但其越来越偏离汉文化。这个过程是缓慢而且随家庭而异的。现代西方人所谓的自由社会,便是自私社会,只不过以法律维系着秩序。

    汉文化是通过修身以礼仪维系起秩序,所谓克己复礼,是一种高素质文明先进的文化。

    古汉人千百年形成的文化被胡人千百年来摧毁了。

    这让冉闵不知是该悲哀还是该庆贺!


………………………………

第0609章 代价

    解决了内迁的胡人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商讨是否出兵灭代的事情。

    大臣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故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群臣各执己见,针锋相对相对起来!

    以崔皓、王猛为首的文官集团认为当下经过了朝廷的种种举措,帝国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资金,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爆发大战,把钱粮都耗费到战事上。

    而以李农、卫峥为首的武将集团则是觉得代国内乱,正是灭代的大好时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容错过。

    这个时候,崔皓心里一发狠,便怒视大司马李农道:“李农,你休要在此饶舌!你以为打仗只是纯粹的军力比拼吗?不,这是双方国力之间的较量!而想要把一个偌大的代国吞并下来,我大魏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知道吗?这根本就无异于汉武帝针对匈奴的数十年大战了!”

    “这……”李农愣了一下,随后就道:“令君大人,你这话就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汉武帝之时的大汉,或许能跟咱们大魏相提并论,但是区区拓拔鲜卑,区区代国如何能与当时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并驾齐驱?”

    “匈奴的巅峰时期,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甚至于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刘邦是贿赂了匈奴人才逃出来的!之后汉朝采纳了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后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

    “汉朝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才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代国岂能与当时的匈奴人同日而语?”

    没想到李农对于汉与匈奴之旧事这么清楚,这倒是出乎崔皓的意料。

    不过崔皓可不会就这样败下阵来,而是掷地有声地道:“既然你知道这段往事,就不该劝陛下轻易出战灭代!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汉军密集的大规模征战前后持续了十五年,期间累积动用兵力达到一百多万,数次深入匈奴腹地与敌决战!但最后汉朝始终没能把匈奴消灭不是吗?”

    “这不在于鲜卑人是否有当时的匈奴人强盛,而是漠北之地广袤,一马平川,实乃不毛之地,朝廷要之何用?而且鲜卑人多是骑兵,来去如风,我魏军想要找到敌人的主力与之决战谈何容易?而且动辄大战,兵线拉得这么长,不知道要派遣多少的民夫,消耗多少的钱粮啊!”

    其实冉闵倒是很赞同崔皓的见解。

    冉闵出身武将,他也想灭代继而一统天下,但是冉闵是皇帝,从一国之君的角度上来看,现在与代国发生大战,想要出兵灭代,实在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打仗,要出兵马,还要派遣民夫,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在草原上作战,战线拉得太长了,魏国根本不可能派出太多的兵力。

    要知道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力比拼,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分量比韩信重,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比徐达重。

    如果韩信、徐达是拳头,那么萧何、李善长就是供应血液的心脏,他们搞钱搞物的能力才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汉朝初期的疆土面积仅有二百万平方公里左右,贫弱的汉政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面对周边四夷的侵扰大多时候都是忍让退守。

    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朝对外温和的形象,先后大规模派兵征讨闽越、匈奴、南越、朝鲜、大宛、西南夷,可谓是四面八方无不出击。

    甚至也是无往不胜,先后在国家的东南西北增设了五原、武威、儋耳、文山、乐浪等30余个边郡,使汉朝的疆土面积飙升到约1000万平方公里。

    起初虽有前任皇帝们积攒下的财力,但是几年战争打下来,国库很快就告急了。

    尤其是与强敌匈奴的较量,密集的大规模征战前后持续了15年,期间累积动用兵力达到100多万,数次深入匈奴腹地与敌决战,对国家财政实力的考验是巨大的。

    这种大规模军需物资的筹集、漫长补给线的转运、数十年的连续作战,显然也不是农业经济所能够负担的。

    所以后世人不免疑惑,同样是遇到一位爱折腾的皇帝,为什么西汉没有像秦始皇搞垮清朝、隋炀帝搞垮隋朝那样,在汉武帝手里垮掉呢?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汉武帝相比于秦始皇、隋炀帝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军政能力上或许难分上下,但财政能力上绝对是汉武帝更胜一筹。

    汉武帝没有把战争的负担全压到农民身上,他搞钱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大法宝:征收工商税、盐铁官营、收回钱币铸造权。

    当时西汉是典型的国穷民富,在几代皇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商贾们是最主要的既得利益群体。

    《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了当时商业繁荣的景象:“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朝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关中以三分之一的土地、三成的人口,占有了六成的财富。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由于巨富的商贾太多,有车一百乘、有船一千丈的,才能称得上是大商贾。

    于是,因打仗而财政吃紧的汉武帝,祭出了他的第一大法宝:征收工商税。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下令“初算商车”,向商贾征收“车船税”,规定:“商贾人轺车两算,船五丈以上一算”,一辆车要纳税240钱,一条五丈以上的船要纳税120钱。

    车和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汉武帝的这则税令可以说是盯准了商贸活动的死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初算缗钱”,这是一则资产税,是对商贾积存的现钱征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两缗一算(2000钱纳税120钱,税率6%),手工业者财产每四缗一算(4000钱纳税120钱,税率3%)。

    后来为了打击隐匿财产不报以及报而不实者,汉武帝又颁布“告缗令”,要求商人们申报资产,并鼓励举报虚假申报者。

    一经查实,弄虚作假者将被没收全部钱财,并罚戍边一年,而举报者将能获得所没收钱财的一半。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下令对马、牛、羊征税,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征收屠宰税。

    自古以来,盐与铁都是最重要的民生行业,西汉弛山泽之禁,并未实行盐铁官营。

    所以在当时的诸多行业中,以盐铁商人为最富,他们积财逾万万钱,个个富可敌国。如果实行盐铁官营,这些盐铁商人的财富,就应当全部是国家的收入。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终于要对这块肥肉下口了,他祭出第二大法宝:盐铁收归官营。

    在理财大师桑弘羊的筹划下,汉武帝下令设立盐铁丞,并任命当时著名的盐商和铁商担当首任盐铁官,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盐铁之利尽归国有。

    当时,除了盐铁之外,汉武帝还实行了酒类专卖的酒榷制度,酒利也被官府所独占。

    这三项民生用品的官营让汉武帝相当得意,他曾高兴地说“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我还没有增加赋税,国家的用度就已经很充足了。

    汉朝初年由于经济凋敝,朝廷对铸钱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诸侯郡国纷纷自行铸币。随着汉武帝开征工商税、实行盐铁官营,各地私自滥铸钱币对于财政和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

    于是,汉武帝祭出他的第三大法宝:收回钱币铸造权。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铸钱,指定上林三官为唯一的铸币机构,以其钟官、技巧、辨铜三官分别负责铸币过程中的鼓铸、刻范和原料,以所铸新币为国家的唯一通行货币,废除过去所铸的一切钱币,并下令盗铸金钱者处死罪。

    收回钱币铸造权后,汉武帝终于赢得了与商人和地方诸侯之间的财富之争,解了财政上的后顾之忧,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卓有成效的军事行动,强悍的匈奴被汉军赶到漠北,汉朝迎来极盛。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最初所铸的新币是三铢钱,又经过三次改革后,最终确定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铢钱,并一直流通到700年后的隋朝。

    其实对于群臣来说,灭代与否,其实关系不大。

    自古以来的华夏之地,除了南方的晋国部分疆域,现在就都是魏国的了。只要把晋国灭掉,冉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统天下了,而且其疆土甚至比汉朝、晋朝都要大的多!

    冉闵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出兵灭代,只接纳那些内迁的胡人。

    灭代的代价较大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把代国灭掉了,如何安置这一百多万的胡人?

    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所以冉闵干脆不管了。


………………………………

第0610章 君临天下

    大魏朝廷决定好好休养生息,不出兵灭代,但并不代表魏国就不会对鲜卑人用兵了。这不,镇守并州的征北将军苏林接到圣旨后,安置了内迁的胡人,便率领二万铁骑兵深入漠北草原。

    二万人太多了,为了保证行军速度,苏林直接把军队分成四个部分,距离不远,齐头并进,相互策应。而这一路上,碰上对自己怀抱敌意的代军就厮杀,看见其他部落的栖息地就尝试着去招抚。

    来到了一个匈奴部落的居住地,简单的防御工事,只有一些鹿角和篱笆,甚至连最简单的围墙都没有。看这里的帐篷数量,这个部落的人口应该不会超过三千。

    一看到魏军的旌旗,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被坚执锐的魏军铁骑兵,匈奴人纷纷冲出了帐篷,拿上武器,跨上了战马,严阵以待。

    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时候,魏军开始劝降了。

    “里面的胡人听着!我大魏王师来此,没有敌意!代主拓拔寔君无道,吾皇吊民伐罪,兴师动众而来,请你们放下武器,依次出来!”

    魏军里面那些嗓门比较大的士卒大声吼着,吼了几阵。

    随即就有一个的小校出了方阵,飞骑而来。

    “你们部落的酋长何在?我们大将军请他出来答话!”

    听到这话,在场的匈奴人都互相看了看,一阵骚动之后,就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的匈奴大汉。

    “某是呼衍部落的酋长,彭跃!你们大将军何在,带某去见他!”

    这个匈奴部落的酋长姓彭,其实这不足为奇的。好多胡人进入中原之后,纷纷改了汉姓,以学习汉家的先进文化为荣!

    那小校扫视了彭跃一眼,便带着他去见苏林。这彭跃倒是一个人物,似乎抱着视死如归之心,一个随从都不带,也没带上什么兵器,就这样孑然一身地去见苏林。

    “彭跃见过魏国大将军!”来到苏林的面前,彭跃就向着他行了一礼。这是抱胸礼,是匈奴人的礼节。

    看到彭跃这种气度,苏林的眼中闪现出了一种赞赏的神色,说道:“你竟然敢单枪匹马地过来见我。彭跃,你这般有胆识的人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了,你就不怕我杀了你吗?”

    彭跃微微一笑,说道:“彭跃死不足惜。只不过大将军,你处死某,对于你,对于魏国来说有何裨益?若是大将军真的打算这么做,直接出兵屠戮了整个呼衍部落不是更好吗?”

    “某本是居于彭城的匈奴人,生于彭城,长于彭城,若非大魏皇帝的一纸《杀胡令》,逼得某的父亲不得不带着族人北上的话,可能现在某还在彭城放牧呢。”

    “彭跃,你的嘴皮子倒是挺利索的。”

    苏林微微颔首道:“我不杀你,也不会屠戮你的部落。但是你必须要带着你的族人往中原内迁。”

    “内迁?”

    彭跃苦笑道:“将军,只怕某很难说服部落里的族人。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中原逃出来的,某知道,昔日咱们这些胡人在中原作恶多端,苦汉儿太甚,《杀胡令》就是你们汉儿的报复。现在过去六年了,我们在漠北草原已经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