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窦宪率领万余精骑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燕然勒石。”
“第二次,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不说别的,就从斩获的首级,以及影响力来看,卫青、霍去病,明显大于窦宪的。”
在场的人有的表示赞许,叫好称快,有的表示不服,一片嘘声。
把窦宪当做偶像的“迷弟”卫辽起身道:“陛下,冉恪所言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窦宪的影响力比卫青、霍去病要大得多!”
“你说什么?”
冉恪吹胡子瞪眼地道:“要知道,当年卫青、霍去病可是打得匈奴人俯首称臣,闻风丧胆的!甚至于匈奴人里面还流传着这么一首民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你能说卫霍二人的影响力不比窦宪大吗?”
卫辽撇了撇嘴说道:“这都是你的偏见!一己之见!”
“那你有何高论?”
“卫霍对匈奴作战,匈奴实力被大大削弱,彻底失去了漠南,而西汉则基本消除了边患,打通了丝绸之路,为后来西汉将西域纳入版图奠定了基础。”卫辽昂着头道:“但是窦宪的影响力更大!”
“窦宪对北匈奴作战,虽然对汉朝没啥好处,但影响力却不小。根据那些从西欧留学归来的士子们说,北匈奴自此离开蒙古草原,迁至巴尔喀什湖一带,随后又向西迁徙,至欧洲多瑙河,直至兵临罗马城!这样看来,窦宪岂不是荣耀至极吗?他的影响力更大!”
闻言,冉恪不禁气道:“你这样说才是偏见!窦宪的战绩猛一看还不错,可与卫霍比肩,但实际主要战力是南匈奴!”
“南匈奴对那次出兵十分卖力,打仗时也勇猛无比,汉军基本上是尾随追击。而且窦宪还生怕南匈奴太卖力,把北匈奴就此给打跑了,赶紧派人挽留抚慰北匈奴单于。第二次更不用说了,北匈奴单于都被南匈奴伏击受了重伤,基本没啥战力,窦宪趁机摘了桃子!”
“总之,窦宪的战绩看似辉煌,但经不起推敲,与卫霍两人战绩无法相提并论!”
卫辽和冉恪原本多么好的一对“基友”啊,现在都因为各自的偶像而喋喋不休地争吵起来,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
第0636章 说翻就翻
冉恪对于卫辽这般吹捧窦宪,而贬低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汉朝战神表示很不满,于是二人又当着大庭广众之下争论起来。
冉闵感到很无奈,于是就垂询王猛道:“景略(王猛表字),朕知道你素来手不释卷,遍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你认为卫青、霍去病、窦宪三人的功绩,谁更大一些?”
“陛下,恕我直言,其实没必要把这三个汉朝名将非要分个高低上下。不过,既然陛下询问了,臣可以回答。”
王猛整了整衣服,朗声道:“要对比两个人的功绩,不能只在于战绩。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石,看上去不相上下,所以战绩对比先放到一边。要对比,就对比二人面对的对手实力!”
“嗯?”冉闵不禁作倾听状,就连还在各抒己见的人都愣住了,纷纷竖耳聆听。
“不同的时代,所面对的对手自然不一样。先说卫青、霍去病。匈奴的巅峰时期无疑是冒顿单于时期,这时候的匈奴灭东胡、大月氏等强大部族,一统北方草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汉高祖刘邦曾试图一战,结果在白登被围,要不是陈平施展美人计,高祖估计就要和刚到手的天下说拜拜了。”
说到这里,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对于刘邦这个“小瘪三”似的开国皇帝,自古以来就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不喜欢他,有的人敬仰他,不一而足。
不过这白登山之围,着实是刘邦这一辈子所无法抹灭的污点!
王猛继续道:“这一仗把高祖打怕了,因此汉朝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都采用和亲的策略,实际上就是送女子求平安!而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面对的匈奴虽然比冒顿时期略有消弱,但也基本处于全盛时期。”
“再看看窦宪面对的北匈奴,相比全盛时期的匈奴而言基本可以用柔弱不堪来形容。早在光武帝时期,匈奴就已经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两块,并成了仇敌!”
“众所周知,南匈奴为了对抗北匈奴,主动归附东汉,并徙居塞内。章帝年间,北匈奴又再次分裂,被南匈奴、鲜卑等一顿胖揍,属下的屈兰、胡都等五十八部都跑了,主动归附东汉。后来北匈奴又闹蝗灾,死了跑了不少人,这时候的北匈奴别说和东汉掰腕子了,估计和西域都护叫板的勇气都没有!”
“总之,从双方面对的对手的实力来看,卫青和霍去病面对的对手实力远高于窦宪!”
闻言,冉恪不禁叫好喝彩道:“哈哈哈哈!王大人,咱们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就说嘛,卫青、霍去病肯定比窦宪强的!”
但卫辽还是愤愤不平地道:“王大人,你这就是偏见!”
看到卫辽还是不服气,冉闵又好气又好笑地摇摇头。
在名望上,霍去病与窦宪可以相提并论,而卫青似乎还差上一点,因为历朝历代的武将都以“封狼居胥”,或者“燕然勒石”作为最高的荣誉。
但窦宪因为其不臣的劣迹,一直被历代皇帝以及大臣诟病不已。
昔日窦宪平定匈奴,威名大盛。于是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把揽朝政,占据要津。
一时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相继自杀。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都。而窦景尤为骄纵,妓客也依仗势力,为非作歹。他们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搞得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无奈当时窦氏势力太大,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充满朝廷。
除上面提到的之外,尚有窦宪的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余人。
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
永元四年(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
和帝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
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未发。
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
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
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永元十年(98年),窦瑰也被梁棠所逼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至于在反击匈奴的作战中,卫青、霍去病与窦宪,谁的功绩更大一些。不必说,自然是卫霍二人的。
除了对手实力、战绩、影响力之外,冉闵认为出兵的必要性和友军状况还是可以拿来对比一番的。
自古讲究“师出有名”,也可以说是出兵的“正义性”。
汉匈世仇,高祖有白登之围,吕后也曾遭匈奴致书之辱,两汉时期不断有匈奴寇边,烧杀掳掠。
因此站在汉朝的立场从复仇的角度而言,任何时候出兵都是正义的,不能因为匈奴暂时没有骚扰,就认为出兵缺乏正义性。
还是先看武帝时期,虽然汉朝与匈奴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但匈奴多次背离盟约,寇境烧杀掳掠,尤其是有中行说这个大汉奸,日夜教导单于对汉强硬,袭扰边境。
每次战争,汉朝都得像称臣纳贡一般,赔上大批财物。而且“和亲”本来就是一件很屈辱的事。
武帝时期,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已蒸蒸日上,虽然会耗费国力,但采用军事手段代替“和亲”来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是非常有必要,而且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看窦宪,出兵的必要性就很有争议了。
首先,北匈奴远离汉境,与汉朝中间又隔着南匈奴,实力也很弱小,因此寇边是不可能了,最多只能跟西域都护叫叫板。
其次,东汉当时政局不稳,还有自然灾害,史载:“数年以来,秋稼不熟,人食不足,仓库空虚,国无积蓄,……,民间之急亦已甚矣。”
可见,此时窦宪出兵的时机并不太好,对国力的损耗会非常巨大。最后再从收益上谈一谈窦宪出兵的必要性。
不要忘了,北匈奴和汉朝之间还隔着个南匈奴,战争的成果东汉鞭长莫及,显然是南匈奴受益最大,一不小心可能会再弄出个统一的匈奴来。
因此南匈奴对作战非常热心,看来是做着统一匈奴的美梦了,还好窦宪没有那么傻,但即便如此南匈奴也实力大增,在东汉中后期曾多次反叛,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还有鲜卑人,北匈奴被击败,鲜卑会占领北匈奴旧地,吸纳北匈奴残部,事实也果是如此,鲜卑崛起漠北,屡次犯边。
总之,从出兵的必要性来看,窦宪出兵伐北匈奴其实对汉朝有害无利。
但是呢窦宪自己有苦衷,这哥们昏了头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因事泄获罪。
窦太后显然不会真的杀了窦宪,经高人指点,窦宪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罪,于是乎,北匈奴的命运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决定了。
说到友军状况,卫青、霍去病对匈奴,那可真是汉朝和匈奴的一对一作战。
虽然汉武帝也很想整个帮手,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但是很遗憾,大月氏彼间乐不思归了。
当然,霍去病还是有本事的,手下有少量投降的匈奴骑兵,姑且算作友军吧,这也是霍去病能够北进大漠数千里进行追杀的先决条件,大漠作战,彼时又没有卫星导航,对地形的熟悉是至关重要的。
你看倒霉蛋李广,就因为没有匈奴向导,结果不是迷路就是中伏。
再看窦宪,那可是帮手云集,首先,南匈奴就十分卖力,事实上,讨伐北匈奴就是南匈奴提议的。
其次还有胡人、乌桓、羌人的仆从军。
根本没必要担心迷路问题!
被那个高句丽的使者这么一个话题而引起的辩论,搞得在场的人都神游天外去了,就连冉闵都愣了好久,这才想到自己要做的什么事情。
冉闵出声道:“好了。给汉代名将论个高低的事情,你们还是到私底下辩论吧!”
众人都闭嘴了。
“列位使者,适才朕说了,还要跟你们商量两件事情。”
闻言,在场的各小国和各部落的人不禁头皮发麻。
………………………………
第0637章 大华夏共荣圈
朕欲效仿西域都护府之制,在辽东、渤海、朝鲜半岛、库页岛等长城以北的广大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安东都护府,大致辖境,包括大魏的辽东、辽西、夫余、百济、新罗、夫余、高句丽、挹娄、寇漫汗等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多个部落组成。都护府治所在高句丽的平壤!”
听到这话,在场的使者们都吓得面如土色。
高句丽的使者脸色惨白地道:“陛……陛下,这样不太好吧?”
冉闵笑眯眯地道:“有何不好?朕致力于在亚洲,打造一个大华夏共荣圈,大魏与邻国世代友好,一脉相承。不过请你们放心,这个安东都护府,完全与西域都护府一模一样!”
“诸国不需向大魏贡赋纳税,大魏派驻在安东都护府的戍卒和官员,其给养供奉完全取之于屯田和内地朝廷,不要各国负担!而且各国依旧享有国家主权。”
这么说安东都护府只是名义上属于大魏帝国的?
这可能吗?
看着野心勃勃的冉闵,在场的使者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但都敢怒不敢言。
谁知道自己要是一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下一刻会不会身首异处?
不过按照冉闵的说法,似乎安东都护府跟西域都护府是一样的,国家依然不变,跟一个藩属国一样,大魏帝国除了派遣军队驻防东北,名义上统管着东北列国,以及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魏印绶”,确认是魏的官员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意思了。
无奈之下,各国的使者只好答应下来,并恭维了冉闵一声。
不过,冉闵的野心似乎还不止于东北。
“大和国以及琉球、夷洲岛及其附属列岛,澎湖列岛等东海广大海域,设立夷岛都护府,与安东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类同。”
倭奴国的使者顿时吓得一愣一愣的。
其实这夷洲就是后世的台湾。
夷洲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夷洲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夷洲海峡,夷洲岛才与大陆分离。
夷洲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三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夷洲,是最早开发夷洲的先驱。夷洲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是华夏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夷洲的开始。
当时的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夷洲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夷洲最早的记述。
接下来冉闵就说出了第三件事情。
对比前两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这第三件事情也让各国的使者感到难以接受!
“另外,朕还会相继在西域、安东、夷岛三大都护府内招募广大兵员。具体的兵力,按照各个都护府的人口比例来定,不过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当然了,这支军队的一切开销,都由帝国来负担。”
冉闵这是在招募炮灰来着。
魏人的性命宝贵啊,死一个少一个,为了能肆无忌惮地开疆拓土,冉闵只能用这种类似于征召雇佣军的法子,把这些从三大都护府当中招募出来的士卒,当成了仆从军来使用。
攻城略地的时候,这些仆从军先上,等到了正面对决或者奇袭战的时候,魏军的锐士们是当仁不让的。
当然了,为了获取民心,获取军心,冉闵是不可能盘剥这些仆从军的士卒的,只会用战争的红利去刺激他们。
老实说,冉闵的这三个要求实在是让使者们感到难以接受,但都不得不硬着头皮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