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方法看似没毛病,但是根本不怎么管用,时间上的误差还是有的。不过这个时代的人都习以为常了,就像后来的华夏人习惯了“BJ时间”一样。
“验明正身!”
随着徐渭的一声令下,人群里顿时骚动起来,而就有十个衙役上去,装模作样地看了看那十个死囚的样貌,再看看手中的画像,确认无误之后,都向徐渭打报告了。
有不知情的百姓就询问了。
“官府这是要杀的什么人?”
“嗨!兄台你是刚刚过来看热闹的吧?吴县出了天大的事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昨日郡守大人在府中服毒自尽了,城内一下子就乱套了!据说是因为赋税的账目不对,官商勾结,致使官府能够上交的赋税大打折扣!”
“巡视到吴县的皇帝陛下龙颜大怒,下令严查!这锦衣卫的能力谁不知道啊?这一查之下,一百零三个人要处斩,其家眷都要通通流放到辽东去垦荒。还有那些牵涉其中的官员,就算不死,也都被罢官流放,永不录用。商贾们也都被抄家了,被发配到辽东屯边去了。”
“这么说朝廷要一口气杀掉一百多个人啊!”那个不知情的年轻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谁说不是呢?”
“赋税这一块,那是犯了朝廷的大忌,犯了陛下的大忌!看到这一百零三个即将处斩的人没有?其中一大半,都是江东本土的士族子弟,不少都是吴郡当地的官吏。”
“嚯!朝廷一口气处死这么多的官吏,那吴郡岂不是乱套了?”
“你想多了。大魏的官吏何其多也,人才何其多也?那根本是杀不尽的,他们被处死了,就会有别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不管这些百姓在底下如何议论纷纷,午时三刻一到,作为监斩官的徐渭就把手中的令箭一扔,朗声道:“行刑!”
刽子手们顿时把鬼头刀握紧了,喝了一口酒,又含着酒水喷在刀身上,擦拭了一下,接着摁着犯人的脑袋,一下子就砍了下去!
“啊啊!”惨叫声不绝于耳。
有的鬼头刀比较锋利,或者刽子手的技术比较好,能够很利索地把死囚的头颅砍下来让他们身首异处。而有的刽子手则是差劲一点,砍了一刀没死,再砍一刀,把死囚折磨得死去活来的。
这血淋淋的一幕让徐渭感到一阵的反胃,很不适应,但他还是生生的忍住了。
紧接着,又有十个人犯被押上了刑场,被接着砍头。
那些已经身首异处的尸体被抬了下去,死刑依旧在进行中。
血液,或者干涸或者新鲜的血液在刑场上流淌着,混杂在一起,黄白之物都渗入了土壤当中,让人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被处死的犯人当中,还有比较嚣张的,譬如这一位吴中朱氏的子弟。
“暴魏无道!暴君临朝,天下迟早有一天重归司马氏!你们这些冉贼的鹰犬都将不得好死!我等着那一日!等着那一日!哈哈哈哈!不得好死!你们都不得好死!……”
徐渭怒了,起身道:“杀!杀了他!”
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敢在这里妖言惑众,真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这厮很快就被砍死了。而且为了报复他,那个刽子手还特地砍了四刀才砍死他的。
………………………………
第0642章 上品无寒门
在刑场上看到这血淋淋的一幕,有很多百姓都忍不住吐了。尤其是那些犯人的死状,更是让他们感到头皮发麻。
那一位辱骂朝廷,辱骂冉闵的死刑犯被眼尖的人认了出来。
“啊!他不是咱们吴郡朱氏的公子朱曦吗?他爹可是朱氏的家主朱焘啊,在江东一带有着极高的声望,曾任东晋的散骑常侍、豫章郡丞的,虽然在大魏灭晋之后便挂印而去,但我记得这位朱曦公子,可是在曲阿担任县令一职的,怎么连他都被斩首了?”
“咦,还真是啊!朱曦这是犯了什么事?”
“据说是在任期间结党营私,贪墨公款,并怂恿商户不准向官府纳税的。这朱曦是犯了此次官商勾结的事儿,莫说是朱焘了,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只怕朱曦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据说这朱曦还跟李嵩大人的死有关,极有可能是朱曦指使人下毒害死了李郡守!”
“什么?那这狗贼还真是罪该万死!”
对于朝廷敢于处决似朱曦这样的士族子弟,百姓们都由衷地拍手称快,心里那叫一个痛快啊!
昔日在东晋治下的时候,百姓们那活得叫一个苦不堪言。
给东晋朝廷缴纳赋税也就罢了,忍受其颁布的各种苛捐杂税也就罢了,关键是还要向这些地方的士族豪强缴纳“保护费”,土地都是租他们家耕种的,给他们打工,一年到头一无所有,勉强能混口饭吃,养活一家老小就很不错了。
偏偏东晋朝廷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点都不体察民情,或者说,对此,东晋朝廷根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不想改变这个现状,也无力改变现状。
不过,对于朝廷能处死像朱曦这样的狗官,这样的士族子弟,百姓们表示很满意,又很担心。
要知道朱氏一族,不同于一般的小世家,乃是大名鼎鼎的“吴中四姓”,称雄于孙吴王朝时期,甚至在西晋灭吴后,还是风光无限的,在江东的一亩三分地上,朱氏有着很重要的话语权。
“吴中四姓”中的朱氏,纯粹是一个以军功建立地位的一大家族。他们有两个掌舵的人物,一个是朱治,一个是朱桓。
朱治是孙吴老一辈的人物,他只比孙坚小一岁,早年就跟随孙坚四处闯荡,剿过长沙附近的匪寇,讨伐过西北军阀董卓,帮助徐州陶谦打过黄巾,基本上汉末的大乱都被朱治给赶上了,他也在战场上历练出了一身的本领。
孙坚死后,朱治随孙策归袁术,被安排在吴郡做都尉。
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朱治首先将孙策的家小保全(孙策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将家小安顿在江东),避免了孙策受制于人。孙策攻吴郡的时候,正是在朱治的配合下,孙策成功击败了吴郡太守许贡,占据了吴郡。可是孙策不小心被许贡的门客刺杀,重伤而死。
关键时刻,朱治和周瑜、张纮等力挺孙权,使孙吴顺利完成权力过渡。可以说朱治是孙吴前期的一个重要依柱,朱治是江东本土派的杰出代表。
朱治有个外甥,后来被他收为养子,名叫朱然。朱然是孙吴的一个重要将领,孙吴的第三任荆州都督吕蒙去世后,就是朱然接替的吕蒙荆州防务。
朱然和孙权同岁,因为朱治的关系,他们俩走得很近,所以后来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孙权后期,在陆逊等一班老臣都逝世的情况下,朱然是孙权唯一可以依靠的老将。
除了朱治这一支,还有朱桓这一支。
朱桓才是正宗的吴郡朱氏,他的家乡就是吴郡吴县。吴中的朱氏到底源于哪里呢?
吴中朱氏的先祖出自于颛顼帝的孙子陆终这一支,陆终的第五子助周灭商,因功封于邾城,后以城为氏,称邾氏。后邾国为楚国所灭,其后人去其偏旁,从此称“朱氏”。
汉和帝时,朱氏后裔朱梁被封于吴郡做太守,吴郡朱氏由此开宗(但吴中朱氏不只这一支,比如朱治的沛国朱氏),而朱桓,正是这一支的后代。
作为江东本土派的代表,朱桓更关心的是江东的稳定和安宁,而至于是谁来统治,这并不重要。后来江东人士逐渐接受了孙氏的领导后,各大家族才开始纷纷为孙吴效力。朱恒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保卫江东,荆州战场上就根本没看到他的影子。
朱恒还有个很厉害的弟弟朱据和儿子朱异,他们都倾尽了全力为孙吴建功立业,朱氏也在孙吴取得了长足发展,直到两晋南北朝,他们任然活跃在江南这片土地上。
据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朱治这一支的后代。
徐渭在把所有死囚都斩尽杀绝之后,便又回到县衙向冉闵复命。
看见在水榭旁边悠闲地喂鱼的皇帝陛下,徐渭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
“这一回陛下在吴郡的动作实在是搞得太大了。所诛杀的一百零三名人犯当中,有三个吴中朱氏的子弟,六个吴中陆氏的子弟,两个顾氏的子弟,四个张氏的子弟。所有死囚几乎都跟吴中四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被流放被罢官的人也大同小异,臣担心,吴郡乃至于江东士族,会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啊。”
闻言,冉闵睥睨了徐渭一眼,淡淡的出声道:“徐渭,在你的心目中,朕是那种胆小怕事的人么?”
“自然不是。只不过陛下,一口气处死并流放这么多士族子弟,唯恐江东生乱,一发不可收拾啊。”
“哼,朕就不怕这些。”
冉闵正愁找不到借口去铲平这些江东士族呢,他们一旦起兵作乱,或者在背后搞什么小动作,冉闵就能趁机一举拿下,还江东这一方天地一片朗朗乾坤!
“徐渭,你本是寒门出身,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何以如此胆小怕事?这些士族门阀就让你如此畏惧吗?”
看到冉闵脸上的不满之色,徐渭低着头道:“陛下,臣是在担心江东士族可能会对朝廷不利,对陛下不利啊?”
“哼,士族所仰仗的,无非是门生故吏,无非是田亩名望,这些都是朝廷给予他们。朕既然能给予他们,也能收回来,何惧之有?”
冉闵似乎不以为意,不过这就让徐渭的心里更加难受了。
“陛下,自两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差不多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尤其是魏晋以来,这种情况更甚!自从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之后,士族的势力就愈发地庞大,不仅在于朝中,在地方也一样。”
徐渭咬了咬牙,进言道:“后来司马氏篡魏,得国不正,故而施恩于士族,西晋实亡于士族也。士族,乃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得赖于陛下对于士族的大力打击,以及对于寒门士子的扶持,这些情况才得以改变,但依旧无法改变现状的啊陛下!”
………………………………
第0643章 下品无士族
徐渭,你到底想说什么?”
看着冉闵依旧无动于衷的模样,徐渭的鼻子一酸,说道:“陛下,臣认为士族的力量庞大,在于他们掌握着帝国大部分的土地。在汉朝时,乃至于此后的魏晋时代,每个士族都有私兵,最多的甚至有两三千人,这在一个郡城里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了,如果士族与君主不和,一旦造反,就会将君主推入险境!”
“司马懿的谋反,臣认为其实是被逼反的。他是士族的人,而曹家从曹操开始就打压士族的力量,这虽然对曹家掌握天下更有利,但另一方面也把曹家推入了水深火热的地步。司马懿的谋反,代表了士族得背叛,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终究还是士族的天下,因为得士族心者得天下!”
对于徐渭说的这些,其实冉闵的心里很清楚,但不好点破出来。
自秦朝建立时,士族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当时并不叫士族,只是一些身世渊博的世家和皇室后裔而已。直到汉朝末年,士族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力量。
在三国时期,很多谋士喜欢对自己的君主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所谓的民心指的并不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而是那些身份显赫,掌握了大汉大半权利的士族阶层。
在三国时期,士族的力量可谓是根深蒂固,即使连天子都要扶持宦官来抗衡士族。
在朝中做官的大部分都出自于士族,由于当时盛行的当官制度是举孝廉,由当地的县令推荐,而当地的县令也大多是本地士族的子弟,即使有的县令不是,但在当地权力最大的也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吏,而是士族,使得县令也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因此这也使得所谓的能够当官的”人才“都掌握在士族手里。
“徐渭,你这话什么意思?你是说朕的大魏,会跟曹魏一般,把士族逼急了,最后会出来一个司马懿一样的士族人物将帝国取而代之?”冉闵的脸色很难看。
徐渭苦笑道:“陛下,臣只是想提醒您,士族死灰复燃之势,或者狗急跳墙之势不可不防。昔日三国时代,魏国有多个士族派系,党同伐异,但都属颍川世家的话语权最为强大,所以勉强能够在关键时刻一致对外。”
“而蜀国的朝堂上基本上有三大派系,一个荆州派,一个东州派,一个益州派,这些派系之间明争暗斗,朝堂乌烟瘴气。蜀国因何而亡?当年邓艾率兵经阴平道奇袭成都,为何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在臣看来,其实不是刘禅不想打,而是益州本土的士族不想打了,所以干脆放弃了抵抗。”
“吴国呢?当时的东吴也有两个派系,一个是淮泗派系,一个是江东派系。孙吴的起家在淮泗,但根基在江东,所以这两个派系对孙氏来说都非常重要,处理不好他们的关系,孙吴将永无宁日。孙吴明明有着长江天堑,占据江东、荆州、交州,为何当年王濬所率的舟师刚刚抵达石头城下,孙皓就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晋军门前去投降?无疑,他是被本土的江东派系抛弃了。”
徐渭叹气道:“陛下,臣说这么多,都是想请陛下您克制一下自己。朝廷虽然已经颁布法令,责令地方士族坞堡必须拆毁,不许豢养私兵、奴隶,还在各地推行均田令,强迫士族释放庄户,但士族的力量依旧强大,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许多士族子弟都在朝中做官,在地方任职,影响力不容小觑。”
徐渭本来以为冉闵是听不进他的劝谏的。
但过了良久,只听见冉闵长长的叹息一声,说道:“徐渭,朕果然是没有看错你。你是一个真正的忠君爱国之士。当年曹操用抑豪强,重寒庶的方式打压了士族,但由于曹丕为了登基而重新重用士族,导致曹魏政权无法长久,实在令人惋惜!”
“不过朕还是认为,只要士族还是强大的,就难以有稳定的王朝!江东士族,尤其是吴郡四姓实在是太猖狂了,不好好地惩治他们,朕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你有何办法?”
闻言,徐渭沉吟了半晌,这才说道:“陛下想要惩治吴郡四姓,其实并无不可。但若是想要全部打压江东士族,只怕不大可能,所以臣建议陛下拉拢一批,打压一批。”
“具体怎么做?”
“吴郡四姓,是陆、朱、顾、张四家。在东吴时代,陆氏为东吴第一豪族,但进入两晋以来,吴郡陆氏已经渐渐没落,但依旧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是其族中子弟人才凋零,大多没有出仕。陛下不妨尝试着去拉拢一下陆氏,许以官位厚禄,让其与其他三家吴郡大族反目成仇。”
“陆氏?”
冉闵想了想,觉得徐渭的这个谏言确实可行。
陆氏的家族史比较其余“吴郡三姓”更为悠久。
吴郡陆氏的始祖要追溯到战国时代!
当时齐宣王有个孙子叫田通,被封到平原陆邑,因以为姓,陆姓由此产生。
后来,陆通(即田通)的后裔陆烈被安排到吴县做县令,于是陆烈一家迁居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