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文人-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旁边的新生代刚上位的太监高起潜脸色平静地替崇祯皇帝收拾着桌子。
这位号称最知兵事的太监就是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狗太监,害死卢象升之事就有他的份。
而且此次山东之行卢象升可没有贿赂她们的监军高起潜,自然是让他高某人非常的生气,高某人明面上不说,却把这股邪火压住了,就等着有一日能够报复他卢象升。
崇祯皇帝无奈的说道:
“朕又何尝不知?奈何时局如此,算了此事咱们就暂时忍下了,狗奴才,吩咐你在山东办的事办妥了没有?千万要仔细点否则小心你的皮。”
高公公笑意盈盈的说道:“陛下放心,奴婢都是拿白花花的银子买进了新粮,粮仓都是堆砌的满满的。”
“嗯,退下吧!”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满意的挥了挥手,高起潜赶紧褪去了,只是阴郁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可琢磨的贪婪。
山东的粮仓归他管,任务也是他完成的最快,怎么能够不让崇祯皇帝喜欢呢?
至于负责山西的曹化淳,负责河南的王承恩,负责陕西的张风喜还在劳碌之中,一个办事效率这么差怎么比得上他高公公?
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有些舍不得的看着自己的内库:
“鼎蛟,朕多么希望你所说的大旱是假的,唉…”
第231章定个小目标
大明现在海上最强劲的敌人是谁?毫无疑问当然是属于现在的郑家,属于他们郑氏集团。
中国和西方的海上交战更是少之又少,如果不算后世近代的话,当时跟随明朝的郑氏家族跟荷兰在料罗湾大战,就算是最为经典的一次了。
郑氏代表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甚至明帝国与后来清帝国的海军都不能与之相比,在亚洲就没有对手。
荷兰在十七世纪一九三六年,已经取代了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当时英国还没有崛起,所以荷兰是当时欧洲海上实力最强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被称为当时的海上马车夫。
“海盗”郑芝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生于福建泉州,其实从小出身不好,家里也比较穷,据史书记载,他“从小习海事,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后因家境贫困随舅舅一起到澳门从事海外贸易。
后来到日本做贸易时,受到日本幕府的召见,因他熟悉海外事情,而且善于外交,就很受当时日本政府的重视。
甚至还娶了个有着华裔血统的日本老婆,后来生下来了日后的大英雄郑成功,这就是后来人们说郑成功有日本血统的来源,但其实郑成功的日本血统最多只有四分之一不到。
随着郑芝龙继承了华侨大海盗李旦的财产之后正式登陆了风起云涌的大明舞台,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
大明朝在天启七年和崇祯元年都曾经招募过郑芝龙,郑芝龙接受了招安,但不久之后,他的兄弟们都不适应在朝廷受拘束的日子,而且觉得朝廷没有诚意,郑芝龙集团不久就又叛逃了,重新过上了在海上称霸的日子。
料罗湾大海战之后,郑芝龙因功被任命为福建总兵,掌管整个福建省的陆海军。
他的通商范围广及东洋、南洋各地,垄断了从东南亚前往日本的贸易通道,成为西太平洋世界的唯一霸权。
然后:青岛海军基地直接把假想敌定为了郑芝龙,曹鼎蛟一直觉得这货就是个变数,要和平解决确实是很难还是走硬实力路线好了。
曹鼎蛟的想法是宁可让装备等人,不可让人等装备,很早前他就规划好了要在山东建立海军军事基地。
杜牧形容阿房宫规模宏大时写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然而建造海军比这个还恐怖,估计秦始皇也只能甘拜下风,战舰需要的木材太恐怖了。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能带走的只有你自己……”
曹鼎蛟小声的哼唱着,百无聊赖坐在他的办公室内等候着几个重要的来宾。
不多时,有几个老头被带了过来,进来的士兵喊道:
“报告,大人!您要的大匠找回来了。”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嗯,下去吧……”曹鼎蛟点头,然后把目光看向那几个老头,特别是他们中为首一人被曹鼎蛟看了许久。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
曹鼎蛟笑着说道:
“听说你们几个是南京手艺最好的大匠了,特别是擅长铸造火炮和铸造火铳。”
为首一人拍着胸脯说道:“回大人的话,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一门手艺的,只要您能够给足材料,我们就可以铸造出来最精良的大炮。”
此人名梁相。南京大匠!以前神机营的火炮就是出自他们父辈的手中,子子孙孙皆是如此。
曹鼎蛟摇头说道:
“不,我想要的不是你们那种火炮,而孙元化孔巡抚发明的新式火炮,我需要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大炮,更需要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的火铳。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先把火炮的资料吃透,所以本官召集你们过来就是为了铸造新式大炮。”
梁相有些迟疑的说道:
“曹大人,虽然我们也听说过孙巡抚的火炮厉害,可毕竟也没有见过,只会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您这有点为人所难。”
曹鼎蛟差点没气笑了,只会祖传的手艺,那你们这群人还不早晚饿死?现在明朝大部分还在使用的红衣大炮还不是从外国人那边伤造的?要是只会祖传的手艺,你们还不得饿死?
崇祯三年,已升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积极延揽包括葡萄牙教官在内的制炮、炮战人才,在登莱用新改进的“铁芯铜体”技术造炮。
他领导下造出的炮,比原装版威力大、分量轻、出事率低、成本少,西方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才达到这一水平。
如果这些大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不传到敌手那里,并且通过长期积累,使炮兵的技能、军官的指挥艺术和忠诚度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么,明朝的困境或许会慢慢走出。
而相关科技的引进和发展也不会中断,至少不会发生闭关锁国200余年,最后在快步前行的西方人面前只剩下被动挨打的悲剧。
现在大明面临最悲催的事情就是金狗的火炮在野战之中确实是强于明军,要不是这玩意儿非常不好携带,哪怕是带上了也会影响行军速度,皇太极早就带着他的火炮开始征服大明了。
这一切全部归功于孔有德这个叛将,他给大明带来的伤害不止一点点。
曹鼎蛟直接把自己从朝鲜缴获的孔元化火炮铸造图拿了出来,然后又命人将孔元化铸造的火炮推到了门口,然后带着这几个老师傅出去仔细观摩着孔元化铸造的大炮。
曹鼎蛟一脸严肃的说道:“本官不管你们花多少的时间,不管你们要耗费多少的银子,总而言之,一定要给本官造出来比这更强更好的大炮,你们几个人如果弄不出来,就把你们子子孙孙全部叫过来,一代代的给本官研究。
什么时候弄出来了本官就让你们名满天下,弄不出来的话就一辈子在这里孤独至死。”
曹鼎蛟自己肯定不会制造大炮,他前世又不是干这一门的,大学生连火炮都没见过,他虽然不会弄,但这个时代有的是人才呀。
曹鼎蛟都有一点,可惜自己没有早点碰见孙元化,不然大明的军工体系早就被他弄出来了。
曹鼎蛟丢下了图纸就走了,毕竟海军军事基地还有很多事情要忙,留下几个老头,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他们好像听到了一个绝望的消息,他们不仅仅要制造出来孔元化大人发明的火炮甚至还要超越他,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几个老师傅很没有底,只有梁相无语的开口说道:
“别瞎想,做不出来也要做,总不能被关在这里一辈子吧,到时候要祸害子孙千千代了,咱们拼了老命也要做。”
“对!!拼命也要造出来。”
第232章小意思?
对于火炮的改革确实是需要花费一些力气,对曹鼎蛟来说虽然算不上小意思,至少也是个中等意思,不过他有信心,只要有恒心铁杵都能磨成针!壮小伙都能够磨成钉,关键是大妈下功夫深啊!
不过,曹鼎蛟还是把目光看向了稚嫩的大明海军,曹鼎蛟他不仅要把这支部队打造成贴一下最强的海军部队,更是要让他们成为最强的近代部队。
少年强则少女扶墙,少男弱则少女失落少女强则少男平躺,少女弱则少男忧伤。
大明海军雄于世界,则世界扶墙,任大明摆布。
曹鼎蛟在这边折腾海军的事情自然是瞒不住天下人,曹鼎蛟建设海军军弟出手非常的阔绰,让整个大明的高层都为之震惊。
崇祯皇帝坐在南京城看着下面报上来的数据表,数以十万斤的钢铁朝着海军军事基地汇聚,无数的木材经过河流运到出海口,然后送到山东青岛军事基地。
这其中的花销,哪怕是简简单单的计算一下,也要数百万的银子,然后崇祯皇帝又听说了青岛海军的军饷,五两银子,实发!
崇祯皇帝一下子头都大了,大明朝的军户制度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虽然战斗力低下,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呀。
可曹鼎蛟这么一搞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每年两三百万两银子就养着一万多兵马?这样一换算下来,岂不是比辽东大军还贵?
算着算着,崇祯皇帝突然发现一件事,好像自己除了出那一百万两银子之后也没有再追加投资呀?曹鼎蛟花钱如流水关朕何事?
崇祯皇帝幸福的看了一眼国库里面两千多万两的白银然后把其他大员弹劾曹鼎蛟的奏折丢了一笔,可劲的造吧,除了最初的那一百万两银子,反正本皇帝没有花一分钱。
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反对意见最大的那一个巨头,他觉得崇祯皇帝非常的偏心,因为宠爱曹鼎蛟所以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造出了这么一个玩具!是的,水伤在他眼中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玩具而已。
水师有什么用?哪怕是水师最牛b的时候,不过就是坐到三宝太监那么样,那些宝船的花费实在是收不回来呀。
武将们的交友圈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果有微信的话,大概的程序方式就是这样的:
大明高级将领交流群(147)
吴三桂:靠,我那妹夫,这是在折腾什么?银子不够烧吗?听说搭进去几百万两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祖大寿:外甥啊,根据我可靠的人脉关系探查出来的消息,这数字只会多不会少,曹鼎蛟直接把周边的战船买了个遍,这货居然拿来烧!还说什么打实战,这一战下去不就烧没了几万两银子吗?亏不亏心啊?曹文诏你也不管管,那你家侄子。
曹文诏:什么什么?听不清,大同的风很大,遮住了本总兵官的眼睛,现在我忙着对抗一线的闯贼呢,下回有空再聊。。。
洪承畴:我觉得我们陕西经费还特别缺,曹鼎蛟贤侄不如挪腾一点来支援一下我们大陕西呀。
卢象升:宣府也特别需要一波投资,陛下弄点银子来呀,曹变蛟!你看看你那弟弟,老夫气得只想打人。
曹变蛟:大家稍安勿躁,我弟弟应该不是那种人,全部都是流言蜚语,不要在意,不要在意。
看这种情况,打一顿就好!不知哪位将军出战,取我弟弟狗命……
众人:……
吴三桂退出了群聊!
洪承畴退出的群聊!
群主朱由检退出了群聊!
……
曹鼎蛟这几天接收到了天南地北那些叔父和亲人们的友好问候,有来自于叔父和哥哥的亲切关怀,但是你们还给老子送了一堆大夫是什么意思?
而且全都是治疗脑疾的,军营里没那么多脑残,这不是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吗?曹鼎蛟为这些大明武将们的目光,实在是感到悲哀,干嘛不多送一点骨科大夫?
曹鼎蛟还在为怎么分配这些脑疾大夫的工作而感到烦恼的时候,皇太极在沈阳召开了员工总结大会。
新皇登基必须要制造出来一个震惊天下的大新闻,才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崇德皇帝皇太极虽然心满意足的得到了朝鲜的朝拜,可是失之桑榆,收之东偶。
皇太极发现蒙古那边并没有多少人臣服于他们大清,受察哈尔部落的影响,至少大部分人的立场居然是站在明朝这边。
哪怕是黄金家族林丹汗的儿子哲别挥舞着传国玉玺投靠了皇太极,依旧没有太大的效果,若是林丹汗这一位草原的雄鹰投降皇太极,估计还有些用处。
大殿内,挟打败朝鲜大胜之威归来的皇太极淡笑着看着自己的臣子奴才们,
皇太极成为皇汗后,比较郁闷。因为逢有重大庆典及商议政事时,坐在朝堂上的并非他一人,而是四大贝勒平起平坐。
这样一来,另三大贝勒自恃功高,并不太尊重皇太极,而朝中大臣们也与三大贝勒结党营私,形成与皇太极对抗的三股强大实力。
对皇太极而言,这种局面既凸显不出他的尊贵,也很难开展工作,因此他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终于,经过他千辛万苦的努力,弄死了阿敏整垮了莽古尔泰,大贝勒爷代善畏畏缩缩的当起了缩头乌龟。
借助大胜之余威,皇太极直接登基称帝,并且废除了三大贝勒制度,然后还改革了大清的官制
此后,皇太极独尊其位,面南而坐,而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文武大臣们则俯首称臣,唯皇太极号令是瞻。皇太极就此实现了集权。
然而皇太极心中最痛恨的就是曹鼎蛟,朝鲜之战让他失去了一个特别能打的弟弟阿济格,还有忠心耿耿的狗奴才孔有德。
以至于皇太极居然悍然的在大殿中喊出了要伐明的口号,所有的大人物都是纷纷应喝着,朝鲜苦寒之地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更喜欢的是大明的花花江山,他们喜欢大明的银子和女人!
“就让我们大清的南征,用鲜血来见证这个帝国的诞生。”
稳坐北京的李自成脸上露出了阴暗的笑容,压抑了许久的他疯癫了不少,这一次,李自成向皇太极妥协了,大顺军短时间内并不会加入战场,他们要等待着战争的走势,如果大清的军队真的是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攻入了大明的腹地的话,大顺军这一次就会决定一口气吞掉山东,然后试试看能不能打下南京
然后很不巧,大顺军的顶级会议轻而易举的被泄露了出去,李岩脸上同样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曹鼎蛟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只有崇祯皇帝感到头大,难不成朕的大明要以一挑二!现在可没有万历年间的国力了呀。
第234章曹魔王生气了
大明崇祯九年六月初,大清崇德元年,公元一六三六年。
多尔衮很不舒服,这一次南征他也要跟随皇太极一起南下,可是,他这次的任务可不是去劫掠大明,而是跑去大同宣府一带吸引明军的注意力。
然后为掩护主力做准备,这种任务随随便便派个牛录都可以执行了,可新皇登基,总要拿几个人开开刀,多尔衮这家伙看起来就表里表气的,肯定是拿他开刀喽。
多尔衮很无奈的点齐了三千人马五六千包衣奴才,浩浩荡荡的出征了,他很怀念在盛京的日子。
那时候就他和大玉儿两个人享受美好的二人世界。
多尔衮就如同落寞的英雄出征了……
四月中旬,
李自成也派出了部队在滁州聚势造反,正巧碰上了刚刚从山东回来的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