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文人 >

第109章

大明小文人-第109章

小说: 大明小文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鼎蛟看着这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读书人一阵无语,还是一副慷慨就义的样子,自己一提出官职的诱惑,他就很坚定的叛变了。
    曹鼎蛟很想指着这个老儒生的鼻子问一句,你摸着自己的良心,他不会痛吗?
    那些读书人眼睛放光的看着曹鼎蛟,使这群家伙全都是肚子里面有点墨水却又没有很大势力的读书人,要不然也不会屈尊来到这里。
    曹文诏强忍着不适看着这些读书人的表演,脸上的笑意再也绷不住了,然后默默转身走了。
    曹鼎蛟大手一挥,董非就把他们带下去,然后…曹鼎蛟正好有功夫,他想起了牢里面的那些小伙伴,他觉得很有必要去看一下这些敌人嘛,亲切的问候一下他们。
    大同死牢,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全部被关押在个个牢房,互不相通,曹鼎蛟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死牢!还没进去就在门口闻到了浓烈的尿骚味,曹鼎蛟因为五官和嗅觉太过于灵敏,导致他下意识的捂住了口鼻,那些狱卒们我是习以为常的打开的牢房大门。
    大同里的狱卒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原先这里的人马,可他们也不敢造次,因为按察司的人手已经接受了这里,里里外外布了好几层警戒。
    里面的人犯都是重中之重!
    赵政卓,李深,高顺等人全部都匍匐在黑暗之处,每个人的眼神之中都充满了怨恨之色,只有杨九章非常认命的蜷缩在了牢房的角落。
    曹鼎蛟脸上露出了古怪的笑容,他率先来到了山西布政使赵政卓这里,看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原本和善的面目现在变得异常的狰狞,而且眼神之中还布满了血丝,他何曾受过这样的痛苦!
    每天吃着发馊的食物,还要忍受着怪异的味道,甚至旁边的囚犯都不把他这个布政使大人当一回事,因为这里全都是死囚,你跟死囚讲什么道理?敢挨打不成?
    也就是这些死囚还忌惮着这些大人的身份,不然早就动手打人了。
    曹鼎蛟笑眯眯地看着这位赵大人,言道:
    “赵政卓,还是老老实实的交代好你的罪行吧,放心!我姓曹的最不喜欢祸及家人了,我绝对会妥善的照顾好你的家人,至于你还是坦白吧!”
    赵政卓装作听不懂的样子说道:
    “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老夫一生清清白白!在任上何时不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阁下可以去问一下本官的风评,想必朝廷也自有定论!”
    曹鼎蛟冷笑着说道:“可本官想听听那些百姓的评论,而不是想听那些士绅的鬼话!你事发了,最好早点交代清楚!虽然本官崇尚文明执法,但耐心终究是有限,你,可有自知之明?”
    赵政卓毕竟是纵横官场几十年的老狐狸了,他怎么会在乎曹鼎蛟这一点点小手段?
    “哼!你走吧,本官是君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浩然正气长存于天下,请阁下自重,本官不屑于与奸臣小人说话,有本事你动刑啊,打死本官好了。”
    “哼!你想成全自己的名义,可本官不答应,都知道本官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来人给这位赵大人来几位古道热肠的人,让赵大人知道知道什么叫做迎难而上,知难而上,难上加难!”
    曹鼎蛟终于是失去了耐心!
    赵政卓背手而立,脸上全是不屑的神色!
    直到他看到旁边的牢房又冲进来几个壮硕的汉子,然后曹鼎蛟不再偷偷的给这些人塞宝钞的时候,赵政卓眉头一皱,感觉事情没这么简单!
    曹鼎蛟想要草菅人命!!!
    赵政卓想要反抗……这一刻求生欲战胜了一切,他不顾一切的想要往外面跑去,却被七八个大汉牢牢抱住,然后这些大汉一身的护心毛……

第247章正在骑马赶来的崇祯
    崇祯九年六月十九日,山西大同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天下,山西发生大旱的事情早就被周边省份得知了。
    因为从山西涌过来的难民不少人都逃到了周边省份,然后被当地有钱的地主充当了佃户。
    而那些留在山西,不愿意远离故土的人们,只能跑去一个地方才能勉强活下去,听说大同那里有饭吃,于是很多人拖家带口就跑去了大同。
    然后关于山西的流言也在有心人的传播下开始四散出去,无它,仅仅是因为山西传出了新任的钦差大臣山西按察司正使曹鼎蛟伙同叔父山西大同总兵曹文诏居然把整个山西的文武大臣全部一网打尽,这似乎有点不合大明法治了。
    哪怕曹鼎蛟是真正的钦差大臣,在这些高官大将没有确认是真的谋反谋逆的情况下,除非是十恶不赦之罪,否则他们两个还真的没有权力关押这些人,他们的这种行为确实是违规的。
    既然你们违规了,那我们就不好意思了,整个大明官场都是风起云涌,特别是山西大同那些官员们背后的势力开始叱咤乾坤,在背后各种造谣,他们的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兵部尚书陈新甲上言道:
    “微臣听闻现在山西民不聊生,山西官员也被他曹鼎蛟一网打尽,仅仅凭借着他们叔侄二人两个大老粗如何能制止这场灾祸,必须要换出那些关押在牢中的干吏呀,而曹鼎蛟师出无名,有违大明法令。还请陛下明鉴!”
    吏部尚书周延儒也是建言道:
    “陛下,微臣也听下面的人说了,据说山西那边不仅不赈灾,而且还在山西派发了傜伇,无数的灾民被他们叔侄驱使着干活,
    修城池,修道路,还要为他们修善华贵的府邸,实在是惨无人道,不把人命当回事儿。
    每天都是生存在水生火热之中,简直就是苦不堪言,还请陛下救救这些灾民啊。”
    “咝!!!!”
    君臣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曹鼎蛟曹文诏怎么敢出这种事,现在山西本来就是遭受了天灾,正是天怒人怨的时节,你们居然还干出了这种与大明百姓离心离德的事情。
    难道是嫌弃我大明江山太过于牢固,就直接挥动了锄头,要挖我大明朝的根基吗?
    听到了这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那些战斗力报表的督察院御史们全部都是风言奏事,一个个把经过改编加工事情全部夸大了讲!
    震惊,山西居然发生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八十岁老太太………居然没有饭吃。
    呼呼哀哉,数十万山西百姓痛批禽兽流氓曹鼎蛟,近百万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盼贤臣如同盼甘露,还请朝廷救援之。
    痛批奸臣,还请陛下为天下亿万黎明百姓做主,这对叔侄不是人,九天玄女下凡尘……不对,九天恶霸下凡尘。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他一想到自己的小老弟居然被群起攻之就感到一阵心酸,奈何三人成虎!虽然他心里面非常相信曹鼎蛟,可奈何在ta底下的舆论一直在左右着皇权!他们就是所谓的民意,那些属于士大夫的民意。
    高起潜这个死太监看到了群臣们的支持,居然也在开始诱惑崇祯皇帝,言道:“陛下,如今大臣们扯得这么凶无非就是想要个交代而已,而曹鼎蛟大人也一定是清白的,不如陛下带着大臣们去大同看看,看看如今的山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也好还曹大人一个清白。”
    王承恩有些急了,他赶紧有些担忧的说道:
    “陛下,若是曹鼎蛟在山西有一丁点小事没有做好就会被这些大臣们从鸡蛋里面挑骨头。
    虽然奴婢也相信曹大人的能力,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想必曹大人应对偌大的山西局势也是一筹莫展。
    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不如咱们等曹大人打理好了一切,然后等他回京职才好,否则容易授人把柄。”
    王承恩觉得崇祯皇帝在再住压力才好,大臣们的话当做耳边风就行了,多给些时日,曹鼎蛟应该可以处理好这些事情。
    崇祯皇帝看起来有一些意动,高起潜赶紧拍着胸脯说道:
    “陛下,王公公,曹鼎蛟大人何时让咱们失望过,而且陛下这次过去还可以为曹大人撑场子,顺便还能落得一个拯救黎民百姓的好名声。
    陛下,恕奴婢斗胆,山东承平仓的一部分粮食已经被奴婢扣下,陛下何不带这批粮食去救活灾民?”
    崇祯皇帝大喜过望,非但没有怪罪高起潜,反而觉得这个狗奴才办事挺给力的,现在因为山西的原因,各地的粮价都在上涨,而且还买不来大规模的粮食,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伙还在靠着存粮过日子。
    崇祯皇帝大喜过望,言道:
    “鼎蛟排在大同一个人苦苦的支撑着,想必是已经受够了风言风语,每日还要精疲力尽的伺候着那些灾民,通宵达旦,肯定是吃足了苦头吧!唉,朕原分甘同味,也愿意同甘共苦!
    王伴伴,摆驾!不,朕要亲自骑马去。”
    “是!”王承恩还是点头应承了下来,不过他却用眼神看了一下,一脸讨好模样的高起潜,露出了一个警告的意思。
    高起潜当做没有看见的样子,过了半会儿才还以微笑,只是微笑背后暗藏着什么样的心思就不为人知了。
    王承恩又何尝不知道,高起潜刚儿子参与其中,可是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他也不敢随意下场。
    崇祯皇帝亲自出行,文武百官之中不少年轻力壮的官员自然是选择同行,这次去山西正在还能捞到一个好名声,以后也好吹嘘一把,顺便他们还要作为那些大官们的尖刀,狠狠的插入敌人的心脏。
    崇祯皇帝归心似箭,没有理会那些讨好的文官嘛,也没有什么搭理那些过来献殷勤的武将,只是自顾自得其上的战马风驰电掣般的离去。
    那些文人文官什么的傻眼了,他们好像不会君子六艺里面的骑射中的骑,他们不会骑马呀,他们只会射呀。
    山西,却逐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心也在慢慢的凝聚。

第248章宁公子宁安
    朱由检日夜兼程终于是骑着快马赶到了大同,顺便把他的护卫队甩下了一大截,身边就跟着几十名彪悍的锦衣卫骑兵了,还有一个号称是知兵事的太监高起潜。
    这货也会骑马不然怎么会当上了监军总管,而且这货现在掌握着御马监,这可是仅次于司礼监的存在。
    王承恩则是被甩在了身后,毕竟他老人家的身子骨可受不了骑马打仗,皇帝陛下的运粮大军也在后面慢慢腾腾转进山西。
    崇祯皇帝一脸焦虑,他骑在战马上只感觉大跨火辣辣的疼,一直保持着沉默,突然道:
    “大同府的黄册之中,是八万三千户,再加上其他的几大府,整个山西有不下于百万人口,这还是没有算上隐户的情况,曹鼎蛟想要维持这么多人的生计,如何能成?”
    这隐户和逃户问题,一直都是顽疾,许多大户人家为了不交赋税,刻意的瞒报人口,这是隐户。至于逃户,大抵是底层民众不堪赋税,自发的行为。
    高起潜坏水往外面冒,装做非常担忧的说道:“若是山西早就饿死了一半人,估计曹大人肩上的担子会轻一些。”
    崇祯皇帝瞪了他一眼,言道:“你说的什么?实在是放肆,曹鼎蛟不至于此,他是个大大的忠臣!良臣大大滴有。”
    “曹鼎蛟自然是异于常人,奴才说错话了,曹大人绝对能够救活山西的百姓,毕竟他可是我们朝廷的门神啊。”
    高起潜笑笑不说话,心中却得意的不得了,老子就是在这里疯狂的给你曹某人戴高帽子,等你把事情办砸之后,看陛下如何处置你。
    崇祯皇帝策马前行,只是越靠近山西大同,崇祯皇帝心里面更是堵得厉害,一路上都是荒芜的土地,龟裂的大地看起来非常的难受,他们所路过的小河全部都是断了流,水居然还漫不过脚底。
    至于田间的农作物全部都是枯死了,崇祯皇帝有些惊骇的说道:
    “朕曾在书上听闻过百姓食树皮食草根之事,更有甚者,食其土,其名唤为观音土,有饱腹而死者。
    朕在皇宫之内享受着锦衣玉食,百姓们却沦落至此,朕心不安啊。
    管中窥豹足以瞧见如今山西的落魄,高起潜,朕!心疼啊!”
    “奴婢罪该万死,不能替皇爷分忧。还请皇爷责罚。”
    高起潜和几十名护卫纷纷跪下。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说道:“不必如此,罪在躬身,朕一力担之,快快随我进城。”
    崇祯皇帝他们快速催动战马,正朝着大同急速赶去。
    崇祯皇帝来到了大同城外,赫然发现城外的百姓居然在挖护城河,而且这规模和声势居然还不小,而且崇祯皇帝还发现了一点,就是他们一路走过来的弯道,除了刚入境的时候有些颠簸,一路上居然是平坦无比,别说战马可以轻松过去,就算是那些马车能轻易的在道上急速行驶。
    这样状况良好的官道,估计就是南京北京这一块都比不上吧?
    崇祯皇帝被城外的景象吓到了,人过一万就是人山人海,人过十万的话就是无边无沿,他面前这副场景就属于无边无沿,那些百姓们热火朝天的使着力气,还有人在旁边喊着口号,每个人都是一丝不苟的干着活!
    有人运送大块的石料,有人在清理路面,还有人在修缮城墙,还有不少妇女穿插其中,送上煮好的凉粥白开水,为这些工地上的壮丁们消散暑气。
    而且,崇祯皇帝感到差异的事情就是这些人居然没有偷懒,反而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似乎不多出两把力气,都有点对不起朝廷一样?这就是那些大臣们说的加派傜伇?让百姓们生活的水深火热?
    崇祯皇帝指着这些老百姓说道:
    “老高?这就是那些大臣们说的民怨载道?苦不堪言?朕怎么瞧瞧着他们挺高兴。”
    高起潜擦了一下额头上的冷汗,然后说道:“陛下,不如咱们上去问一问,一问便知。”
    崇祯皇帝直接走上前去,他看到旁边的棚子里面有一个瘸腿的老伯正在修缮工具,这老伯虽然行动不便,可依旧在尽心尽力的干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崇祯皇帝笑着说道:
    “老伯,在下姓名宁,只是赶考的书生正巧路过山西,还末请教阁下在做什么?”
    这个老伯一听来人是读书人,这才缓缓的放下了工具,言道:
    “这位宁公子是在跟老朽说话?”
    “正是!宁某也是好生的纳闷,现在这天气这么炎热,干嘛不好好呆在家里等待着朝廷的赈灾呢?这种大灾时节还修缮城墙?又是为何?”
    朱由检化身为宁安公子,一脸和善的笑道。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高起潜一脸不怀好意的说道:“曹鼎蛟在这边高筑墙广积粮究竟有什么用心?难不成真的跟外面的流言一样?他要造反?”
    老汉的脸上笑意瞬间就凝固了,变成了阴沉似水的表情,他冷冷的说道:
    “啍!跟你们这些人说了多少次了,不要直呼曹大人的名讳,而且曹大人也没有造反。
    反正就是把官司打到皇帝老儿面前老汉我也可敢说实话,曹大人是我们山西老百姓的大救星,别整这些歪门邪道,赶紧走不然我喊人了。”
    崇祯皇帝瞪了一眼高起潜,然后陪笑着说道:
    “我这个随从不懂事,听风就是雨,还请老人家不要责怪,在下也是慕名而来,看来曹大人治理山西很有一套啊。”
    对面的老头很和善的放下了手中四十米大刀,锦衣卫们抽回了自己拔出的三分之二的大刀,看来一场误会是解除了。
    “如果真的是误会就好嘛,在我们山西老妇绝对不允许你们污蔑曹大人,要是曹大人能成为我们山西的巡抚就好了,那咱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让他留在山西呢。”
    曹鼎蛟这家伙上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