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文人 >

第188章

大明小文人-第188章

小说: 大明小文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微臣上任山西代理巡抚,在职期间发展的大大小小工厂三百余座,大概有四十万人入厂,可他们创造的利润实属大得惊人,过年时陛下可以看看今年山西上缴的税银有多少,嘿嘿嘿。”
    崇祯皇帝大吃一惊,便道:
    “咝,原来这就是你说的四个大明现代化,实际上山西已经开始实行了,那大明的其他行省有例可循,那就可以按照山西大同的方式喽。”
    首辅杨嗣昌拉着曹鼎蛟的手问道:
    “这不可能,据本官所知,山西大同的人口不过百万,四十万人从工,仅凭山西大同的粮食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去除老弱妇孺,还有那些上学的孩童,哪里还有人手去耕田种地。”
    曹鼎蛟笑道:
    “非也,好叫杨大人知晓,山西周围的地不少,为了发展农业现代化,我山西官府大力推动了土豆的种植,土豆耐旱不说,一亩地的产量还非常的可观。
    再加上山西还有专门的农科院,首席大院士宋应星便是在其中挂职,他的大儿子全力以赴带着团队们到山西各个府县推广农作物的种植。
    如今在山西一个人种地足以养活五个人,多出来的人就可以去做工,做工拿的想饷银足够一家几口生活,还有结余。
    工人们做出来的产品量大而又实惠,所以价格便宜,比如玻璃,又比如香皂,再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专业并配套设施完善的加工工厂,所做出来的产品物美量大品质优良,容易被市场接受。
    然后商人们再从山西进货,卖到周围的省府县乡。
    士农工商通力协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这样的模式,难道不值得整个大明借鉴吗?”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也是怦然心动,当即拍板说道:
    “如今陕西之乱平定,朕也不急着回京,先去山西大同看一看,朕倒是要看看你曹鼎蛟治世之能。
    如今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国民大事,不可不察,需得小心谨慎才是。”
    杨嗣昌觉得不妥,好像陛下有种要被带入坑的趋势,曹鼎蛟不是武将身份出仕的吗?怎么现如今却是一股诸葛武侯三分天下的赶脚???
    至于吴襄和祖大寿更是一脸懵逼地看着自家的女婿,当初知道这小子居然一门心思去做文官的时候,他们也是觉得不可思议。
    还以为这小子必不长久,没想到官职却是越做越大,从一个五品的守备官直接做到了一个从三品的按察司副使,没多久的功夫又立下大功升任山西按察司正使。
    后来更是成为了帝师,升任了山西代理巡抚,这一战结束,恐怕他就要去掉代理两个字了。
    再过些年山西总督的位子也跑不掉了,曹鼎蛟再养一下资历和声望,岂不是妥妥的大明阁老了?
    这样的升官速度实在是没谁了,这货的战绩还真的是彪悍,别的文官都是凭借治理地方教化百姓升职升官,可这货却凭着一份份实打实的功劳升任了上去,凭借着军功换来了如今的地位,这是其他文臣羡慕却做不到的。
    但凡是换了一个其他的武将,能立下曹鼎蛟这样的功劳,就算是封不了国公,也早就是一个侯爷了。
    ……
    西安府外城郊,
    数十骑快马快速的向外奔袭。
    骑在快马上面的两个中年男子趴在马背上直不起腰来,因为他们的骑术实在是算不上精湛,只能把自己绑在马上。
    钱谦益一脸懊恼的神色,言道:
    “这下可好了,大西皇帝陛下被曹鼎蛟一下子砍掉了脑袋,大西军算是完了,唉。”
    冯全也是没好气的说道:
    “何止是如此?估计国内再也掀不起什么大的叛乱了,全国各地的叛军乱军被剿灭,咱们兄弟二人还能去投靠土匪山贼不成?唉。”
    就在二人惆怅之际,跟他们随行的一个骑兵头子言道:
    “二位大人,像咱们这些背主之贼哪里还有活路啊,若是被陛下抓住,还不凌迟处死,崇祯小儿可是恨咱们入骨啊。”
    钱谦益哭笑道:
    “我又如何不知,我们钱家的产业纷纷被没收了,亲戚也是过得好不凄惨,我钱某人的名声算是臭了。”
    他这个时候可没有柳如是这个好老婆帮衬着,整个人的名声算是坏透了,不仅参与了谋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靠反贼,钱谦益已经被崇祯皇帝列为必杀之人了。
    冯全一咬牙,一跺脚便说道;
    “为今之计,那就只有投靠辽东了,范文程如今在北方过得很好,他就是咱们的榜样,曹鼎蛟杀了他全族,此仇不共戴天,咱们只好去投靠他了。”
    “好!就这么办。”
    这些骑兵开始一路北上,谁也不知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角落,董非正带着兵马在后面追赶,若是这些人跑错了方向,董非肯定会带着兵马上去将其全部剿灭。
    可董非看到这些人居然朝着辽东方向跑,就放弃了追击的心思,毕竟自家大人早就有了吩咐,说钱谦益是什么因果律武器,虽然他也不懂这是啥玩意儿,但是听起来挺厉害的样子。
    大人说的,总是对的。
    于是,
    大明犯罪嫌疑人钱某携带冯某流窜到辽东境内作案,请广大大明市民注意,欢迎举报,欢迎揭发。

第408章大封群臣
    西安事了。
    除了被曹鼎蛟偷偷放水,还有一些幸运的家伙跑了几百人。
    西安三十万叛军被整整剿灭了十八万,只因为明军前期根本就不收俘虏,完全就是拿叛军用来练兵的。
    剩下的十二万人也没有浪费,全部被运往山西,做矿工,做苦力,去修路干最脏最累的活,还没有工资拿的那种。
    曹鼎蛟决定物尽其用,努力的剥削一下这些叛军,至于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则是全部阵亡,孙可望这家伙被抛尸街头,至于李定国三兄弟却被曹鼎蛟命人梳理了尸体,收敛之后好好安葬。
    无它,就冲着他们几人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曹鼎蛟都要敬他们三个人是条汉子,至少他们为大明奋斗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可曹鼎蛟同样也知道,张献忠身死,这些人永远不可能再为大明所用了,站在大明的立场上面,这些叛军只能去死。
    关内外战争结束后,崇祯迅速开始大肆封赏,毕竟大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胜利了,都已经有人喊出崇祯中兴了。
    自从萨尔浒之败之后,大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连国内也是屡战屡败,好久没有沐浴胜利的气息,幸得曹鼎蛟横空出世,力挽狂澜,终究让大明的胜利变得无比的辉煌。
    封爵。
    首当其冲的则是帝师孙承宗。
    无它,孙承宗孙大人在崇祯皇帝来到西安的时候正式递交了辞呈,这位劳苦功高的帝师终于是打熬不住了,毕竟年纪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向崇祯皇帝辞交了三省总督的职位,无论是军旅之事,还是三省的政事,都让这位老人家心力憔悴,他也懂得激流勇退的中庸之道,这个时候退去,反而是一种解脱。
    孙承宗直接封侯。
    而且还是世袭的侯爵。
    他人并没有羡慕嫉妒的心思,反而是十分钦佩这一位三朝老人。
    剩下卢象升,曹文诏,赵率教,曹变蛟,祖大寿,吴襄,洪承畴等等,崇祯一下子封出了七个伯爵。
    对了,还有一个追封的伯爵,那就是曹鼎蛟的兄弟虎子,那个率骑兵掩护大军撤退而被人出卖的仆从军将领。
    虎子身死,曹鼎蛟也只好在他老家给这小子找到一个侄子,过继了过去,然后替他传承香火,继承爵位,也算是安慰英雄在天之灵了。
    大明普通的爵位并不值钱。
    反正大明的爵位就是领工资,一个月那几十两银子,政治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的意义。
    对于参战各军大笔银子犒赏,光军功奖励就发出五百万两银子,毕竟那也是十八万多颗首级,大明几个战场加起来共同斩首敌人保守估计大概有三十多万了,这一年的战绩是堪称彪悍啊。
    只有孙传庭抱头痛哭,孙传庭并非没有立下功劳,只是丢失陕西的事情太大,又不是事态危机,再加上事出有因,是察哈尔部落的骑兵叛变在先,孙传庭这位陕西的巡抚差点都要被斩首示众。
    曹鼎蛟也因为察哈尔部落的事情没有少被别人议论,甚至还有大臣上奏参了他好几本,那些通通被崇祯皇帝给压下了。
    然后就又轮到了重头戏了,曹鼎蛟的功劳实在是压不住了,这些年转战大江南北,立下的功劳数不胜数。
    崇祯皇帝直接将其叫到跟前,言道:
    “鼎蛟,鉴于你为我大明立下的赫赫功勋,朕决定为你封官加爵,山西代理巡抚可以去掉代理二字,至于你最新的爵位,朕思之良久,决定授予山西巡抚曹鼎蛟鲁国公之位,还不快快谢恩。”
    曹鼎蛟满脸羞涩,言道:
    “微臣叩谢天恩,唉,臣还以为陛下要直接封王呢,都有些自我立不住,还在考虑要不要接受陛下的封赏。”
    “哈,美滴你啊,别做什么白日大梦了,我大明什么时候有给异性封王么,你就不怕朕治你杀头大罪。”
    崇祯皇帝哑然失笑。
    理论上大明的确没有封活着的异姓王的例子,至于之后的南明就不需要举例子了,根本算不得正统。
    类似民国那些乱七八糟的将军和光头佬铨叙后的将军,有几百兵马就敢叫自己司令,有几千兵马那就更了不得了,直接说自己是大帅了。
    还要不要脸了?
    异姓王过去就是给死人的。
    徐达死了追封中山王,常遇春死了追封开平王。
    反正死了也不在乎了。
    但活着的只有宗室才封,至于朝鲜就是个朝鲜国王,只不过等级相当于郡王,享受亲王待遇,不过真要是说封给活人也不是不可以,徐达那些追封的就代表着这个爵位可以封给异姓。
    所以只要皇帝下旨,就算封给异姓活人也不能说不对,孙承宗其实也有资格活着封王,不过他连国公都拒绝了,更别提什么活着的异性王了。
    权臣就别想着这些美梦了,手上有着兵马,又有着地盘,还想着封王,这不是活生生的想要挑战皇权么,再过些年是不是想着直接造反,一路带着大军直奔京城,来个清君侧了?
    曹鼎蛟也只是开个玩笑,便道:
    “唉,只是我那叔父和哥哥以后再也硬气不起来了,他们在我面前只是个小小的伯爵,而我却是诺大的国公爷啊。
    对了,我那两个岳父大人好像也都只是伯爵,嘿嘿嘿。”
    崇祯皇帝也是哑口无言,曹鼎蛟他的想法还是特别秀,于是问道:
    “那如此说来,汝在家中地位甚高喽?”
    曹鼎蛟:………
    “这话就说来话长,启禀陛下,除了我那叔父婶婶哥哥嫂子,还有五个老婆还有几个孩子之外,微臣的地位确实是最高了。”
    苟活于食物链的最底端,但曹鼎蛟一点都不骄傲,那是他爱家人的体现。
    崇祯皇帝又说道;
    “按照路程来说,过两日咱们就马上到大同了,朕早就想见识一下大同的新景象,当初在此处对抗旱灾之际,朕可没少吃苦头啊,现在想来还是回忆颇多。”
    曹鼎蛟便道:
    “托陛下鸿福,山西的百姓倒是过得不错,只是大明这些年天灾颇多,咱们还是要多多准备粮食,多多准备抗寒衣物,多多准备抗早抗涝的东西,方能应对一切。”
    用戏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崇祯皇帝有德无福,在位十八年,旱九年,涝九年,这才丢了大明的江山。
    人类确实是无法抗衡天灾,但却可以把天灾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毕竟有备无患。
    山西旱灾为什么解决的这么快,那就是国家机器在分担危险,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崇祯皇帝沉声说道:
    “等上半年的税收收上来,朕会仔细统筹一下,多多置配吧,只是连年大战,不知大明能收上多少税收了。唉……”
    “那陛下有没有想过官绅一体纳粮啊……”
    语不出不惊死人。
    崇祯皇帝吓了一大跳,有些人麻木的看着自家的大臣,曹鼎蛟的胆子还真的是比天还大呀。

第409章大同之游
    影视剧中,乾隆最喜到老百姓身边,还有良多乾隆微服私访时的传说。
    但这事根柢就不成能存在,按照清代的皇室端方,皇帝外出并不是一件很随意的工作,安保工作会特别精细。
    曹鼎蛟和崇祯皇帝两人就算得上是便衣来到了山西大同,可他们身边的护卫不少,专门有锦衣卫的人负责排查险情,还有不少人贴身护卫。
    二人最新来到的还是钢铁加工坊,也是崇祯皇帝最感兴趣的铸炮厂,西安城外那三十六尊巨炮可给崇祯皇帝带了不小的震撼。
    等他们来到了钢铁加工厂,就发现了无数高炉林立,无数黑烟升起,席卷整个天空。
    若换作现代人来看,就会发现这些高炉和七八十年代的那些炉子十分的相像,只不过非常的污染环境,可曹鼎蛟却知道这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大明还处在不管是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的那一个阶段,至于日后若是科技发展了,再考虑绿猫的事情。
    曹鼎蛟指着这些高炉说道:
    “陛下,这就是咱们炼钢厂的核心秘密武器,高炉锻造能够冶出更好的钢材,有了优秀的金属材料,我们大明就可以制造出来更多的利器。
    坚船巨炮,火铳兵刃,御敌于国门之外,运筹帷幄于万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天下虽大何处去不得?”
    崇祯皇帝看着巍峨的高炉,也是感慨不已,言道:
    “那就进去看看吧,听说你这个作坊的产品比工部的军器局和内务府的兵杖局还厉害,除了万斤的大炮之外,还有其他东西不。”
    曹鼎蛟在前面引路,崇祯皇帝紧随其后,曹鼎蛟回道:
    “陛下,并非是微臣这个作坊工厂有多么优秀,完全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工部最大的缺点就是官员太多大师匠人太少,多数人在其中于鱼目混珠,再加上贪污成风,底下的人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心思干活?
    工部造出来的东西有多少人敢用,以至于后来边军的盔甲都不敢放心让工部的人造了,全都是地方上的人自己在弄。
    就算是把工部的官员全部杀掉,依旧无法解决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体制上。”
    明朝的军器制造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中央的军器制造占据了中心地位。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所以,明朝的中央又分为南京和北京两个部分,两者都是直隶州。
    从永乐年间开始,北京的中央军器制造中心成为全国军器制造的中心。
    后来边军火器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戚继光在蓟镇就新置虎蹲砲、火箭盘枪、碗口砲、石砲、炸砲、鸟嘴铳、夹钯铳、火箭、飞枪、飞刀、飞箭。
    比如辽东战争开始后,武器使用、火药使用增多,虽然边方也开局制造,工部更是抓住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天启大爆炸无疑是操作失败的反映。
    工部不负责战场实际作战,其制造的武器质量整体比较低劣,而且在操作上对士兵未必方便,价格还高,当时总兵王朴就说同样的盔甲兵部制造需要十一两,边镇只需要三点七两。
    袁崇焕就抱怨过工部制造武器不合规,质量差。
    曹鼎蛟直接带着崇祯皇帝来到了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的组装火炮,火铳,盔甲,兵刃,弓弩,在这个时代冷兵器还没有彻底的退出战场,相反冷兵器承担很大一部分战场上的任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