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文人-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对大漠草原中的政策,历来是如此。
倒不是妇人之仁。
而是任何人都清楚,大明根本无法控制大漠和草原,杀死了一批人,就会有新的首领自大漠草原中崛起,灭亡了一个部族,也会有新的部族,成为关内的心腹大患。
……
陕西,高迎祥被大明皇帝处死之后,叛军并没有像意料之中那样四散奔逃,反而继续转战四方。
李自成在大多数叛军的拥立下继任闯王之位,如今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大明就像一座烧起来的房子,崇祯皇帝拿着一个葫芦瓢,拼命的往房子上面浇水,大臣们拼命往里面加柴,大明凌乱的局势,愈演愈烈。
崇祯八年八月,李自成继任闯王之位迎来了自己的一位贵人李岩,原本也是读书人出身的他投靠了李自成。
李自成继任闯王之位后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几十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远在草原的曹鼎蛟并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偏差,反正蝴蝶扇动的那一下翅膀,在整个西北都刮起了一场风暴。
曹文诏,曹变蛟二人还在疲于奔命地清剿着叛贼,带着主力追上了张献忠,可是这家伙实在是太狡猾了,跟泥鳅似的,怎么追都追不上。
崇祯八年十月,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十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
伤筋动骨一百天,曹鼎蛟在草原上养了一个月的伤后,匆匆地带着兵马征服了四个部落,今日他们已经来到了最后一个目标的部落,格里汛部落,这在蒙语中的意思就是悍勇。
曹鼎蛟带着兵马来到这个部落之时,机警的牧民吹响了牛角,甚至那些半人高的小子都抄起了自家的短匕首。
曹鼎蛟心中惊叹,这个部落有些不一样啊,他们的人很快就到了格里汛部落的中心营地,部落中的头人很快就带着数百人迎出。
那些精锐凶狠的骑兵身上的装备并不精良,甚至没有多少用来遮挡的衣物,有的人甚至还披着破旧腥臭的羊毛祆。
曹鼎蛟身后的翻译大声说道:
“我们是大明大同边军,前面的部落听着,你们是打算投降,还是被抄家灭族?”
曹鼎蛟懒洋洋地躺在马匹上,他是伤员,虽然他已经养了一个月子的伤了,可是他依旧不想动弹,虽然他健壮的身子骨已经完全好了。
曹鼎蛟这一千多人马已经征服了四个部落了,而且他的部队也扩充到了五千人马,其中还包括三千多人马的仆从军,至于那些没被征服的部落,全部消失不见了,对…失踪了!
我大明天军一直都是秉持着和平解放的思想进入大漠,进入草原!绝对不会伤及无辜,更不会搞屠杀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
当然,一些侵犯了我大明天军军威的贼寇,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被追上诛杀,而他们部落的老幼病残咱们又没有义务接待和照顾,当然是置之不理了。
科尔沁大草原地域广大,消息蔽塞,被袭击的部族,牲畜继续杀绝,也不可能飞马去传递噩耗,其他的部族,更无法想象,会有大明铁骑,深入到大漠来。
于是乎,当他们看到蜂拥而至的铁骑,第一个反应,竟是以为科尔沁部落的兵马回来了,直到明军亮出了刀,这时,想要反抗,为时已晚。
草原上,牲畜几乎是被随意的杀戮,无数的粮草和马料,也统统焚毁。
甚至有时,曹鼎蛟可以在一天之内,连续袭击三四个部族,效率之高,连他自己都无法置信。
对面部落的头人脸上露丝出了苦涩的表情,言道:
“白鹰天将军,我们格里迅部落投降了,并且我们部落愿意派出五百名勇士追随于你,训练优良的战马,以长生天的名义发誓,永远不会背叛阁下。”
格里迅部落的人也怕了,无数逃到他们部落的牧民声泪俱下的哭诉着明军的可怕,要么投降要么死,他们部落的人并不想死。
曹鼎蛟转头就走,轻笑,道:“咱们也出来快两个月了,是时候回去了。”
“大人有令,班师回朝!”
“呜拉!!!”
虎子紧跟其后,明军骑兵们也是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终于要回家了,他们身上携带的金银财宝都快装不下了。
第五十五章国难思文臣?
大明紫禁城内,文渊阁的暖阁,崇祯皇帝会见了几位内阁大学士,还有六部的大臣也纷纷汇集在此。
原先的兵部尚书叫张凤翼,这个无能的家伙已经被崇祯皇帝废掉了,杨嗣昌担任了兵部新的尚书。
崇祯皇帝做梦都没有想到,明明已经击溃了叛军的主力,叛军中最厉害的高迎祥也是被明正典刑,可是叛贼依旧在四川,陕西,河南搅动风云。
尤其以河南省最为严重,他们趁明军主力清剿张献忠的时候居然在很多人搞起的声势浩大的造反行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尽管文渊阁内挤满了大臣,可是这些人全部都是一言不发,如同泥塑菩萨一样蹲在那里。
崇祯皇帝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这边的马仔一个个都特别不听话,没事有事都给自己找麻烦,成天就知道伸手要银子,最可恶的一点,那些饭桶连事情都办不好。
最让崇祯皇帝生气的就是他刚刚拨下去五十万两银子的平叛饷,连一个水花都没有冒起,就不见了身影。
这五十万两平叛的银子还没有出京城就被底下的人漂白了几分,所有经手的官员都是上下其手,银子运到地方大将手中,又要被他们贪污不少。
真正落到实处的银子其实根本没有多少,全部都是喂饱了上面的人。
崇祯皇帝并不心疼这一笔银子,可是他心疼的是自己花了银子还没办法解决问题,下面的人只是一个劲的敷衍,真正的能臣干将,真的没有多少。
而且底下的叛乱还是愈演愈烈,这朝廷的衮衮诸公全部都是废物,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上还是找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崇祯皇帝涵养还是不错的,这已经是他当了八年皇帝积攒出来的经验,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沉声道:
“如今四川的战事如何?张献忠这狗贼又流窜到哪里去了?曹氏叔侄还没有打败他们吗?”
“曹氏叔侄现在已经到了什么位置?可否逮住了反贼张献忠?”
兵部尚书杨嗣昌娓娓说道:
“陛下,关内的局势确实是动乱,辽东那边也有了异动,不得已又将辽东大军调了回去。
而那狗贼张献忠实在是狡猾的很,如同泥鳅一样到处乱跑,前几日还在朝着绵阳运动,现在又不知去向了。
总官兵曹文诏也发了个行文,这一行反贼确实是不好对付,估计一时半会还是没有办法剿灭干净,但是又不能置之不理,曹大人也一时抽不出身啊。”
崇祯皇帝也是惆怅不已,大明真的是风雨飘零啊,外有强敌,内有叛贼,家有米虫,他就算是浑身都是铁又能给大明这口破锅补上多少洞呢?
温体仁也是缓缓开口道:
“陛下,如今流贼最大的优势就是到处逃窜,臣窃以为咱们大明应该多备战马,多训练强军,到时候何愁叛贼不平?”
崇祯皇帝感觉喉咙一堵半天说不出话来,战马?你让朕去哪里掏银子买来战马?不说训练骑兵要花费巨大,短时间内还见不到成效。
最重要的是大明的国库已经可以饿死老鼠,这哪里还有钱呀?
兵部尚书杨嗣昌又高声说道:“启奏陛下,微臣保举二人定可轻松平了河南叛乱。”
崇祯皇帝邓世来的兴趣,然后问道:“爱卿想要推荐何人,还不速速到来?”
兵部尚书杨嗣昌躬身说道:
“启奏陛下,臣保举按察司副使曹鼎蛟,天雄军督办卢象升,特别是曹鼎蛟曹大人。
此人能让贼军闻风丧胆,望风而逃,在民间也有不小的声望,百姓们都奉之为门神,定可轻易平掉叛乱。”
崇祯皇帝一下子想到了那个傻乎乎的身影,受了委屈还自己一个人死扛着,哪怕是挨了大汉将军的毒打依旧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不仅如此,还给自己贡献了八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这真是我大明的好傻…好臣子,崇祯皇帝的眼眶都红润了不少,他有些感动的说道:
“嗯,倒是可以先差这两人前去平叛,内阁赶紧上个条子。”
“陛下万万不可…”
“万万不可,陛下还是另外挑选人选啊。”
督察院的大佬和吏部的大佬同时跳了出来,吏部尚书郑三俊和督察院御史大夫杨明都是脸色有些慌张的说道。
其实他们压下了一道可大可小的奏折,本来崇祯皇帝没有过问,那此事就算接过去了,可是皇帝陛下都问到这里了,他们再也不得不开口了。
郑三俊把目光撇下了杨明,严明心中说了一声晦气,这才不甘不愿的上前说道:
“启奏陛下,大同按察司那边传来了消息,山西按察副使闻之蒙古科尔沁部落,带兵劫掠大同周边。
按察使曹鼎蛟勃然大怒,亲自带着五百兵马前去草原准备以牙还牙,直捣黄龙,想要围魏救赵,至今月余再无消息传来。”
有一些大臣已经知晓此事,脸色平静的很并没有什么变化,可绝大多数大臣都是张大的嘴巴不敢置信的看着杨明。
崇祯皇帝也是一脸惊骇的说道:
“什么,这臭小子带着五百兵马就敢去纵横草原大漠?他以为自已真的是天兵天将吗?
关外凶悍的蒙古人可不是内地流贼能够比得了的存在,这不是找死么。”
很多文臣都想起了往事,自从太祖皇帝和文皇帝之后,明朝已经很多年没有去塞外找过蒙古人的麻烦了,因为土木堡之变那一战给他们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烈了。
要不是后面于谦于少保大人力挽狂澜保住了京师,估计大明要落得一个跟北宋一样的下场了。
吏部尚书郑三俊也是一脸心虚的说道:
“陛下,之前大同知府上了一道奏折,科尔沁部落在亲王吴克善的带领下杀到了大同城下。
可仅仅只停留了三天功夫,就匆匆往回赶了,估计是曹大人那边的围魏救赵之计生效了,只是不知道曹大人下场如何?”
杨嗣昌开口说道:“曹鼎蛟连二十万兵马都要不了他的性命,区区三万人马又何足挂齿,大家还是安心的等到捷报的归来吧。”
大臣们都是开口纷纷安慰崇祯皇帝,他们也知道崇祯皇帝现在比较器重那个心中自认为是四星级忠诚度的曹鼎蛟。
郑三俊也是开口说道:“曹大人吉人自有天相,应该不会有事。”
崇祯皇帝凝视郑三俊,最终,叹了口气:
“朕明白,朕也明白,无论你们说一百句吉人自有天相,朕其实都明白,鼎蛟去了大漠草原。
那大漠草原……是何等的凶险哪,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当初,是朕不该让他去大同,这一切,都是朕的过错。”
第五十六章大同之光
…………
大同……
蒙古骑兵的退去,使大同,又恢复了平静。
但是大同百姓却永远铭记着一个人,那就是咱们大明的新门神曹鼎蛟。
在董非,大壮,王二发这些马仔刻意的宣传下,蒙古骑兵为何退兵的原因被被大同的百姓知晓了,原来是他们的按察使大人曹鼎蛟,不惜以身犯险引开了蒙古大军,单枪匹马
(五百兵马被大明百姓下意识的当成了空气,门神还需要小兵吗?不存在的)
曹鼎蛟大人孤身杀入了草原之中,解救于大同的百姓与水火之中。
百姓们眼泪哗哗的这个感动啊,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他们心中都有一杆秤,于是乎,大同百姓家家户户都贴出了曹门神的画像。
谁家要是敢不贴曹门神的画像,必定会被邻里街坊所唾弃,出门都要被人家戳脊梁骨的。
这个曹大人是咱们大同人的万家生佛,怎么能够不尊敬人家呢?
……
在经过了昼夜不停的狂奔之后,终于,远方………大同连绵起伏的关墙,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回来了!”一个骑兵,忍不住哭泣,跌跌撞撞的下马,恨不得跪下,亲吻土地,终于回来了。
而远处,一队大明的斥候,似乎已发现了这些不速之客。
很快大同的城墙上面就升起了狼烟,所有明军士兵都紧张兮兮的观望着城下的蒙古大军。
不多时,大同知府大人莫极宣,大同都兵马指挥使杨九章匆匆来到了城墙之上,观望着不远处蒙古人打扮的五千多人大军。
曹鼎蛟却是踌躇满志的看着无数的兵马出现在城墙之上,他要的,就是这效果,于是顾盼自雄,腰杆子挺直:
“来哪,将本官的旗号,打出来!”
一杆大旗竖了起来,原本是蒙古人的王帐大旗,被曹鼎蛟缴获之后,直接改成了自己的专属战旗,只见上面居然刻着一排大字:
山西按察副使!!
有视力好的大明将士已经看清楚大旗上的字眼,惊喜的欢呼到:
“大家快看,是曹大人回来了,是曹大人回来了。”
城墙上面的将士都是红光满面的看着不远处的大军,杨九章的眼睛都快看直了,莫极宣看着不远处的大军也是激动不已。
开口说道:“曹大人是曹大人,原来他人还没有死这下咱们可以跟上面交代了,赶紧开城门。”
杨九章却是眉头一皱,言道:
“等等,你仔细看看城下的情况,曹大人出城的时候仅仅只带着五百兵马,现在你瞅瞅城外的兵马,足足有五千之众。
难不成咱们曹大人还会撒豆成兵的法术不成?这其中肯定有诈呀。”
莫极宣不愧是文官出身,脑海中瞬间急速运转靠着强大的思维就脑补了无数个可能,嘴里面喃喃的说道:
“曹鼎蛟出关作战,本来取得了小胜,结果遭遇了蒙古大军回援,惨遭大败,连他本人都被蒙古人俘虏。
蒙古人为了赚回损失,特地派此獠前来骗关,实在是可恶至极,本官没想到曹鼎蛟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了大明,实在是该诛杀他九族。”
杨九章赶紧一把拉住了这位莫大人,心里面更是一阵无语,这个队友怕不是猪脑子吧?
曹鼎蛟就算真的叛变了,也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曹文诏乃是堂堂正一品的总兵,再加上一个参将的哥哥曹变蛟,你拿什么诛人家九族?
莫极宣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的话,但他嘴里面依旧是哼哼唧唧的说道:
“总之,咱们可不能让他们进来了,别让大同失陷了才是。”
可是曹鼎蛟五千大军毫无防备的就走到了城下,直接把一个个头颅丢在了城墙下面,还有无数的耳朵被抛出。
杨九章瞪大了眼睛看着城下的那些头颅,言道:
“我操,我操,我操,这些好像真的是蒙古人的头颅啊,这曹大人居然打赢了数万蒙古鞑子,这也太牛逼了。这也太牛逼了吧。”
奈何大同都指挥使没文化,一句我操行天下。
董非,王二发,大壮早早的就带着按察司的兵马赶到了,他们对着守门的士兵说道:
“赶紧开门,瞎了你们的狗眼了,不知道外面的是咱们曹大人回来吗?”
按察司几百人瞬间就围了上去,城门下的守备队长只好把消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