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鳌拜听了,不由得浑身发冷。
“满达海堂堂亲王之尊,竟落了个尸骨无存?皇上真是太狠了。刻意当着我的面说及此事,是警告吗?是想告诉我顺者昌,逆者亡?”
对于出使北京,其实鳌拜并不是十分想去,只不过借此表表自己的忠心而已。
皇上真要是派他为使,可以想见,肃亲王该是何等愤怒?大清满朝上下,又该是何等愤怒?他能不能落个李颙的下场还在两可之前呢。
虽然满达海的事算是给了清廷一个警告,但豪格性子暴烈,好勇无谋,真背不住他会给自己一个狠的。
就算明的不敢,给你来个暗的,也够他喝一壶的。
没想到自己刚表完忠心,皇上就给了自己一个警告。
“鳌拜,你不要害怕。各人有各人的账,你不同于满达海,也不同于济尔哈朗,你的忠心朕是知晓的。只要你忠心耿耿,勤勉做事,朕对待臣子是何等宽容,你也应该听说过。”
朱由榔显然看出了鳌拜的心思,这番话就有安抚之意。
“是是是,皇上对臣子最是优容,臣早有耳闻。”鳌拜连忙回道。
“好了,回去吧。”
“是,臣告退。”
等鳌拜下去,杨昌江等也退出房间。
“阿花,朕看你今日很不对头。朕问问你,你要说实话,你是不是想成亲之后不遵从汉家婚俗?若是那样,朕可不能给你赐婚。”朱由榔正色问戴忆花道。
“哥,你说什么呢?阿花的爹就是汉人,我自然知道你们汉家的规矩。你就放心吧,除了额附,阿花不会有别的男人。当然了,哥,你除外。”
阿花笑吟吟地说道。
朱由榔闻言,再看到阿花媚眼如丝,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这哪受得了?再呆下一定会流鼻血。
话说,朕并非柳下惠,可不会坐怀不乱的功夫。
。
朱由榔回宫之后,把李元胤宣进宫来。
在勤政殿,朱由榔把所有人都赶出殿去,只留下李元胤一人。
李元胤见皇上如此郑重其事,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错,连忙跪倒在地,后背一阵阵发冷。
“元伯,朕将禁军交与你手,实是看你赤胆忠心。张家玉越过朕调禁军之事,虽是事急从权,但此事可一不可再,再有此事,朕一定要斩你项上人头!”朱由榔厉声道。
“臣有罪,请陛下斩了臣,臣实在是没有想到别处。”李元胤一听这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吓得连连磕头请罪。
“你和张家玉都是忠臣,朕并不会因此事罪你。但,日后若有人犯上作乱,依此例让你出兵,你听也不听?出不出兵?”
“是是是,臣糊涂,有负陛下信任,请陛下治罪。”
“行了,平身吧。”
朱由榔说完,从书案上取过一个锦盒,打开锦盒,取出一支半尺多长、宽约三指的令箭,递给李元胤,道:“你且看好了,自今日之后,朕若调动禁军,必有旨意与此令。二者缺一,你也不许动一兵一卒。”
李元胤把大令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见材质是金的,上面铸了四个字:“如朕亲临”。
李元胤把这些牢牢记在心里,将金箭递还给朱由榔,道:“请陛下放心,臣已铭记于心,再不会出差错了。”
第二百五十章 定都何处
清兵主力在江西大部被歼,勒克德浑的五万兵只逃走了三万,这个消息传来,南直隶守军人心惶惶。
主将博洛预感到了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
是逃是战是降,他需要尽快做出抉择了。
逃之一路就别想了,因为北逃之路已经全部被封死,明国水师的战船封锁了长江,即使逃出城去,也无法渡过天险回到江北。
若战,那也不过是在拖延败亡的时间,徒增伤亡而已。
若降,自已作为大清郡王之尊,难以对得起列祖列宗。
至今为止,江南带兵宗室的下场各不相同。
尼堪、罗洛浑是因战败被俘,满达海是因战而降,又因鏊烙明使惹恼了永历被斩。
只有济尔哈朗,主动请降,被永历封侯。
那么自己该走哪条路呢?
满达海的路他不会走,济尔哈朗的路他不想走,那么最好的结局是战败被俘,既能保全性命,也不留降敌的臭名。
可是,若走这条路,就会有大量八旗兵殒命。
博洛不懂济尔哈朗为何主动请降。贪生怕死么?他不是那样的人。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济尔哈朗的投降,保全了大量满人性命,给族人留下了一些元气。
满人本来就少得可怜,若是任由明军杀戮,博洛可以肯定,满人将会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有灭族的危险。
汉人嘴上说气节说的非常响亮,可降的还少了?
“罢了,效法郑亲王,降了吧。”
博洛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
南直隶,这座江南重镇,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意义。
太祖发家于此,建都于此。只是后来成祖住不习惯,以“天子守国门”为借口,迁都北京。
即若如此,南直隶仍保留六部一套班子,由皇族及大臣镇守。
因此,南直隶重回大明怀抱,无论是朱由榔,还是大臣,都极为激动。
但是,感到有些遗憾的,则是广州百姓。
这些年,广州百姓已经习惯了胜利,也习惯了庆祝。
但南直隶的收复,却让他们担忧了。
因为百姓知道南直隶的重要性,猜测皇上可能会迁都。
皇上要走了,广州再无真龙坐镇,谁来保护广州的平安?谁来保护广州的风调雨顺?
因为对未来产生了莫名的担忧,所以大家对于皇上是否迁都,非常关心。
朱由榔在广州这四年,让百姓感到了和平,感到了生命的尊严,也感到了新政带来的自由和生活上的巨变。
虽有战火,但清兵两次攻打广州都无功而返。而且,攻打广州的两支清兵全部投降。
由于没有清兵荼毒,他们没有像其它地方的人一样,当了亡国奴,受尽清兵的奴役。
没有苛政酷吏,有的是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这样一位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的皇帝眼看要走了,他们是万分的不舍。
……
百姓的担忧是对的。
在迁都南直隶这件事上,朱由榔和大臣们的意见非常一致。
毕竟广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要更好地治理天下,都城必须选在一个中心城市才好。
而南直隶恰恰就是在一个中心位置。
迁都于南直隶,臣子们都没有意见,但是否定都于此,大臣们却分为明显的两派。
一派以吴炳、吕大器、杨乔然为首,他们极力赞成定都于南直隶。理由嘛,一是太祖曾经建都于此,是大明龙兴之地;二是南京地理位置居中,陆路、水路皆通,便于协理八方;三是江南物阜民丰,财才、文气皆为天下之首,而且南直隶气候宜人,夏季虽热,但冬季没有北京的酷冷。
另一派人少,以陈子壮、瞿式耜、陈邦彦、黄宗羲为首,建议南直隶作为临时都城,将来还是要定都于北京。
这一派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北京作为大明国都已经二百余年,早已经在天下士民之中形成了一个固有观念,不可擅改;二是北京与北方外族距离更近,若有变故,可以及时敉平;三是北方确实不如南方富庶,但越是如此,越应该将都城建于北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带动北方的生产。
朱由榔其实早有定计,南直隶只能是临时都城,将来一定要定都于北京。
大臣们说的这几条理由,除了观念、经济方面跟朱由榔的想法一致外,什么“天子守国门”啊,“龙兴之地”啊,“天下中心”啊,在朱由榔看来,这些都不存在。
过去北方外族之所以成为战争的隐患,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物资紧缺,而朝廷又对他们实行了经济封锁,使得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拓展生存空间。
拓展生存空间,就意味着战争,而打仗,确实是北方人的特长,尤其蒙古族和满人,生性彪悍,又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确实难以与之抗衡。
元朝的建立和清兵的入侵,就是明证。
而未来,朱由榔自信,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因为他不会对北方外族进行小家子式的防范和抵触,而是敞开胸怀拥抱他们。不但不会实行经济封锁,而且还要大力发展对其贸易,发展北方经济,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汉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文化之,才能长治久安。
更何况,自己已经拥有了犀利的火器,将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火器问世。无论哪一族,再想以骑射功夫打天下,那是痴心妄想。
除去这些,最坚朱由榔定都于北京之心的,是后世他见过的各种“地域黑”。
南方人因为富庶,自己感觉比北方人高出一等,言谈举止之中,大有以北方人同为国人而耻的趋势。
更有甚者,有一名某市女子出国,她说在外国她就自称是“某市人”,绝对不说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三个字让她感觉丢脸,尤其是北方人,什么“举止粗鲁”、“说话声音太大”等。
她还诅咒某些“中国人”就应该死,死了拉倒。
她的这番言论发到网上,立即遭到了网友们的谩骂和攻击。
第二百五十一章 定都缘于“地域黑”
朱由榔不想评价这个女人的狭隘和无知,但南北方在富庶程度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了。
若是他定都于南直隶,北京失去了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人员、资源都不再往北方倾斜,久而久之,南方会愈富,北方会愈穷,差距会越来越大,南方会愈来愈觉得北方是累赘,等到他穿越时的年代,南方人会不会以长江为界,独立出去自成一国呢?
这个可能不是没有。
所以,单凭这一点,定都于北京也是必须的。
……
“诸位爱卿,南直隶只能作为临时都城,将来一定要定都于北京,此事勿需再议。”
朱由榔听完内阁大臣们的议论,没有听到什么更高明的论调,于是就拍板了。
“陛下,若是将来定都于北京,岂不是重心北移?跟广州有何区别?还请陛下三思。”吴炳仍是不服地说道。
“可先,这种说法不成立。朕问你,你认为,完全恢复大明国土,会有难度吗?”
“回陛下,自然没有多大难度。据臣估计,只要国库充足,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内解放江北全境。”
“为何这么自信?”
“回陛下,上赖皇上洪福,下赖将士用命,更有犀利火器相助。”
“对,你说的对。朕对于我朝军队战力非常自信,不但清兵已经不是对手,相信天下之大,已经皆无对手。”
“陛下,您的意思臣已经懂了。”吴炳这听这话,瞬间明白了朱由榔的想法,连忙闭口。
“即日起,南直隶改名南京,令斌先去南京打前站。朕估计,南京宫城经过清兵祸害,大概已经不成样子了。朕会重修南京宫城,但不是现在,财力不允许嘛。你只须看一看慈宁宫是否已经遭到破坏,如已遭到破坏,就重新修缮,朕不能让太后住得不安适。其它的殿、宫修缮,包括养心殿、坤宁宫,等以后财务充足之后再行修缮。”
朱由榔这番话说完,大臣们齐生敬意。
除了孝之一道,皇上对于自己在享乐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低的。
有主如此,臣之幸也!
“遵旨!”
陈邦彦躬身领命。
……
根据朱由榔前世的知识,南京故宫由明太祖修建,成祖时,在北京修建宫城,是完全按照南京皇宫的规整修的,甚至比南京皇宫的规模还要小一些。
后来清兵下江南之后,损毁了一些,有些宫殿都成了残垣断壁。
后太平天国败亡,洪秀全又把所有宫殿全都付之一炬,一把大火过后,南京故宫彻底没了,只剩下一些桩基。
朱由榔穿越之前,据说南京政府已经将故宫旧址上的工厂、机关全部搬迁,准备重建南京故宫辉煌。
所以,与其让后人费那么大精力、财力重建,不如自己先给建了吧,也给后人留下一些历史古迹——这是朱由榔内心真正的想法。
……
“今日议的事,诸位爱卿须守口如瓶,尤其将来定都于北京之事,切不可有丝毫泄漏。”朱由榔又嘱咐了一句。
“是,臣等遵旨!”
大臣们齐齐躬身应道。
朱由榔只所以说这么一句,是怕有人得到消息,会以此为契机,大发其财。
聪明人很多。
若是得到这种消息,率先在南京、北京买房置地,将来这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当然,朱由榔并不认为会保住密,就朝堂上这些臣子,会不会打这个主意,他都不敢保证。
不过,提前说上这么一句,将来若真有人借此大发横财,尤其是这些臣子们借此敛财,自己要治他们罪,可就有话要说了。
未雨绸缪吧。
……
迁都、定都的事定下了,朱由榔心里并不轻松。
之所以不轻松,是因为他明白,将来并会像吴炳预计的那样,会在极短时间之内收复江北全境。
第一,清廷不可能束手就擒,他们一定会想办法搞破坏,一定会做垂死挣扎。
第二,其实永历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清廷,而是自身。
一来,财政问题只要不解决好,这仗打下去就非常困难;
二来,还是自己理想的那种治理体系没有完全建设好,说白了,就是缺乏大批能够接受新政理念的官员。
新政让百姓受益,却是让原先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暗中抵触。
永历朝日渐强盛,却没有出现大批贤人士子来投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了士绅阶层对新政的“冷对抗”。
朱由榔也很有志气,你们不来拉倒,朕自己培养。可是,就是因为战火不断,原定的科考却是一拖再拖,根本无法顺利举行。
若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打下江北没有什么意义,只能把贫穷、落后、观念陈旧的江北地区这个沉重的包袱扛在自己肩上。
朱由榔不想这么做,他想让满清再扛一段时间。
按照历史轨迹,明年黄河会有一次大决口,水淹开封,37万人遇难,河南大部地区受灾。
这个包袱朱由榔不想接,现在他也没有能力去接。
根治黄河,彻底解决水患的问题,必须等自己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再徐徐去做。
当然,这不代表他会彻底不管,他得想办法把这些人给救出来。
他如今亟需做的,就是江南地区进入休养生息状态,一来让江南恢复强大的赋税能力,二来自己也得尽快培养一批认同自己“以民为中心”治政理念的人才。
还是那句话,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小马拉大车,容易把马使废了,大车走的更慢,更不稳。
与其那样,还不如步子迈的小一些,稳一些呢。等把拉车的小马养大、养壮,那就一定会拉着大明这辆大车狂奔,谁也无法抵挡。
当然,暂不北伐不代表不再用兵。比如,四川这个天府之国,那是一定而且必须要拿下的;休养生息,不代表不会给满清捣捣蛋。
朱由榔心中,已经想好了几条计策,他不会让顺治、豪格和孝庄好过的,一定会让他们在煎熬中过日子。
有些事,现在就必须安排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忙碌的杨爱那曼妙的身姿上……。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家欢喜一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