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末扬旌 >

第436章

隋末扬旌-第436章

小说: 隋末扬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时间一分一秒了过去了,李渊在太极殿中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近两个时辰,这才如梦初醒般叹了口气,对着裴寂等人道:“不料今日竟发生这种事,诸位卿家以为该如何处置?”
  裴寂和陈叔达均暗叹了口气,两个时辰都过去了,外面的杀声越来越小,显然大局已定,太子党已无力回天了,而太子和齐王均已死,即便太子党打赢了又能怎样?顶多把秦王杀死,不过如此一来,大唐就更要伤筋动骨了,还是得大局为重啊!
  所以裴寂恭身小心翼翼地道:“当年皇上在晋阳首举义旗起兵时,建成和元吉并没参与谋划大事,而皇上入主关中后,建成和元吉也没有多少功劳,他们妒忌秦王的功劳大,威望高,散播谣言污蔑秦王,又勾结秽乱后宫,试图置秦王于死地,如今秦王被逼反击杀死他们也是无奈之举。”
  陈叔达接口道:“秦王功盖天地,天下归心,皇上若下定决心立秦王为太子,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李渊面色变幻不定,用毫无情感的语气连说了三个“好”字,点头道:“二位卿爱所言,这正是朕一直以来的想法。”
  裴寂和陈叔达都是李渊身边的近臣,此刻自然都听出了李渊的无奈、悲痛和愤懑,但是如今这形势,还能有更好的办法吗?秦王此举虽然狠辣,但大唐江山落到他手里终究还是姓李的,而且秦王雄才大略,大唐在他手里必然能够发扬光大,这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
  长孙顺德眼底闪过一丝喜色,恭身道:“皇上英明,不过如今建成和元吉的余孽还在负隅元抗,为免不必要的死伤,还望皇上马上下一道圣旨,命各军一律听从秦王的处置,否则自伤残杀之下,我大唐必然元气大伤,最终只会让外人得利。”
  李渊瞥了长孙顺德一眼,淡淡地道:“好!”
  很快,李渊便颁布了一封圣旨,命令长安城所有军队皆留守驻地不得妄动,听从秦王的处置,谁若私自调动兵马,一律按谋反论处。
  李渊的圣旨一下,长安城内的动乱很快就平息了,再加上李世民发布安民告示,只诛东宫和齐王府首恶,其余人等一概不咎,所以忠于太子和齐王的势力都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而东宫和齐王府的嫡系要么逃出长安城,要么跪地投降请罪。
  很快,天策府的骄兵悍将便攻入了东宫和齐王府,也不用李世民吩咐,麾下的人就十分自觉地把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还有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全部杀死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而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没入宫中。
  李世民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诛灭了太子和齐王一系的顽抗势力,牢牢地控制住了整座长安城,第二日,这才来到太极殿见李渊。
  扑通!
  李世民身上的血腥味还没散尽,推金山倒玉柱般跪倒在李渊跟前,红着眼抱头大哭。李渊嘴唇一阵哆嗦,缓缓地蹲下来扶着儿子李世民,最后父子二人一起抱头痛哭,李渊的双手青筋条条贲起,就像铁钳一样抓在李世民的腰间,后者觉得很痛,痛哭得更厉害了。
  良久,李渊才拍了拍李世民的肩头安慰道:“世民,父皇知道你的心里难受,但是这不能怪你,都是建成和元吉咎由自取,他们死有余辜,死不足惜啊!”
  李世民抬起头,泪流满面地道:“儿臣……”
  李渊打断道:“你不必说了,起来吧,国事为重!”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羞愧,点了点头站起来。
  第二日,李渊颁布诏书,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宣布从今天起,所有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太子打理,而他自己正式退居二线。
  半个月后,李渊又宣布撤消天策府,为李世民登基作准备。
  大唐武德五年五月初六,李渊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后者推辞,李渊不允,自封太上皇,继续居住在太极殿。
  李世民正式宣布登基即位,改明年的年号为贞观元年,立秦王妃何敏为皇后。
  ……
  齐王妃杨氏是李元吉的结发妻子,约二十出头,生得端庄秀美,一双弯弯的明眸,嘴唇微微上翘,看着竟有点像长孙无垢,特别笑起来的时候更像。
  李世民有点沉迷其中,站在那怔怔地看着,杨氏战战兢兢地跪伏于地,低眉垂目,不敢稍动,那娇娇怯怯的样子更是我见犹怜。
  李世民的呼吸变得有点急促,他走上前,颤抖着伸手勾起杨氏圆润滑嫩的下巴,居高临下地凝视那容颜,只觉更加的相似的,不知不觉,这张脸竟与记忆中的那张俏脸重合了。
  李世民看着近在咫尺的红唇,呼吸更急促了,腹中似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喃喃地道:“无垢,是你吗?你终于回到朕身边了!”
  杨氏微微一抖,闭上眼睛瑟瑟发抖,长长的睫毛,姣美的容貌更加动人了。李世民禁不住弯下腰去吻住那红唇,在疯狂中迷失了自我,他抱起这个本是他弟媳的女人,大步往床边走去……
  一条枯瘦得像骷髅一般的身形在窗外静静地站立良久,黑夜中,他的双眼就像燃烧着的两根蜡烛,又像夏夜坟地里的幽幽鬼火,让人不寒而栗。
  直到房间中传出最后一声激喘,骷髅身影才闪身消失在黑暗中当中。
  ……
  五月中旬正是盛夏,骄阳似火,热力逼人,洛水上船来船往,各处城门也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盛景。
  由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封锁了长安城和各处关卡,所以直到他正式登基后,消息才传到了洛阳,大齐满朝文武都震动了。
  一时间似乎全城都在谈论李唐变天的事,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讲古佬甚至特意连夜编了一部关于玄武门兵变的话本,每日前来捧场的听众络绎不绝,啧啧,这位讲古佬的商业触角和手速着实令人叹服,让后世的某些手残网文写手都为之汗颜。
  高不凡对李世民夺权的事并不意外,因为真正历史上,李二就是靠玄武门兵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父亲李渊退位的,过程残酷又血腥,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眷还有不少被李世民收入了自己的后宫,譬如齐王妃杨氏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还给李世民生了个儿子呢,乱伦程度令人乍舌,这也是李二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旁枝末节”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明君,毕竟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更何况李世民一生的成就确实很牛,瑕不掩瑜嘛。
  高不凡对李世民没有什么崇拜情结,得知他夺权后,立即召来众臣商议,最后一致决定趁机出兵攻打李唐。
  理由是现成的,而且很高大上,也不用担心背上毁约的骂名。高不凡颁布了一份征讨李世民的檄文,檄文是由祖君彦执笔的,虞世南、魏征、杜如晦参与润色,洋洋洒洒近千言,历数李世民弑兄杀弟,逼迫父亲退位的各种恶行,还有霸占兄嫂弟媳等,反正就是怎么臭怎么骂,把李世民渲染成一个没有人伦道德,穷凶极恶的坏蛋就是了。
  檄文一发出,李靖就在河东动手了,一月之内便攻占了太原周边的三郡之地,而高不凡也御驾亲征,亲率十万齐军从洛阳西进,攻打涵谷关。
  尉迟恭则率水师从长江逆流而上,攻打巴东郡,就这样,高齐和李唐之间的统一江山之战便拉开了序幕。
  关中随即大震!!!


第839章 便桥之盟
  长安武德殿,李世民手里拿着高不凡诏告天下的那份檄文,面色冷沉,目光萧煞,在场的朝臣均凛然肃立。
  片刻之后,李世民的面色恢复了正常,信手把这份檄文撕了个粉碎,其实在发动玄武门兵变之前他和房玄龄等谋士便考虑过高齐会从中渔利,如今果不其然,高齐以此为借口,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姿态,悍然撕毁和约,趁着李唐内部不稳大举来犯了。
  明明是高齐背信弃义,却发出这样一份大义凛然的讨伐檄文,把自己骂得体无完肤,李世民自然愤怒无比,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毕竟弑兄夺位的事他的确干了,无论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当然,即便洗不掉也要洗,舆论阵地就在那里,你若放弃了,敌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占据,所以李世民也找来了笔杆子,写了一份诏书公告天下,说明自己发动玄武门兵变是被动反击,是为了自保,而且得到太上皇李渊的支持,同时,诏书中又痛骂高不凡阴险狡诈,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等,反正把高不凡回骂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卑鄙小人就是了。
  不过两国交兵,靠打嘴仗是打不赢的,最终还是得看谁的拳头硬,于是乎李世民也调兵遣将,在河东和函谷关与齐军对砍,唐军的精锐几乎都调到这两处了,总算堪堪敌住了齐军的攻势。
  然而,李世民还没来得及松口气,一条极为不妙的消息传来了,颉利可汗和突利二可汗竟然率着二十万突厥骑兵攻破了萧关,又打破了豳州,直扑渭河上游的武功县。
  如此一来,整座长安城都震动了,一时间人人自危,因为武功县距离长安已经不足两百里了,二十万突厥骑兵近在咫尺,谁不害怕?
  李世民又惊又怒,猛一拍御案厉声道:“李瑗和张谨这两个乱臣贼子误国误朕啊,不杀不足以平朕心头之恨也。”
  话说突厥大军若要南下攻打关中,必须得翻越黄土高原,其中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先打灵州,然后沿清水河南下,过萧关,走回中道或豳(bīn)州,再到武功县,最后顺渭水而下到长安,这条路是最好走的,因为清水河谷道路宽阔平坦,牧草也茂盛,适合骑兵快速突进。
  然而这次颉利可汗出乎意料的绕到了会州,即如今的甘肃靖远,再折回清水河南下,一路狂奔千余里,“出其不意”地攻破了萧关,又越过了豳州,短短二十天时间竟然就打到了武功县,简直像闪电一般,打了李世民一个措手不及。
  其实萧关和豳州都是天险之地,有大量的唐军把守,如果这些守军积极抵挡的话,颉利这二十万突厥骑兵要打到武功县是不可能那么轻松的,少说也得花上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时间。
  很明显,问题就出在萧关和豳州的守军上!
  原来啊,负责把守萧关的唐军守将叫李瑗,而负责把守豳州的守将则叫张谨,这两人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将皇位抢到手,李瑗和张谨两人虽然表面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也接受了李世民的安抚,但内心还是极为不满了,所以当突厥骑兵杀来时,李瑗只是装装样子就把突厥骑兵放过去了,而张谨干脆连装都不装,龟缩在豳州城中不出,任由颉利可汗率着大军越境而过。
  就这样,颉利可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杀到了长安上游的武功县,也难怪李世民会如此愤怒的,但大敌当前,李世民即便再愤怒也只能先想办法退敌,然后再秋后算账了。
  武德殿内,气氛空前紧张,人人屏息静气。当日参与玄武门兵变的天策府骨干,如今都成了朝堂上的重臣,只是他们没想到,秦王刚登位还不满一个月时间,突厥大军就杀到眼前了,大唐面临灭国之危啊,难道这就是报应?
  李世民愤怒过后却出奇的冷静,扫了在场诸位大臣一眼,淡淡地道:“高齐小人背信弃义,趁着朕初登大宝,国内不稳,悍然撕毁和约,令人不耻。如今我唐军精锐皆在河东和函谷关抵御齐寇入侵,颉利可汗这卑鄙小人又突然来袭,如今长安城中兵力只有数万,诸位卿家以为该如何应对?”
  裴寂立即道:“颉利拥兵二十万,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而咱们兵力不足,臣以为应该闭城固守,等待四方援兵赶到再作反击。”
  李世民皱眉道:“闭城固守固然可以保存长安,但关中百姓必遭突厥人掳掠践踏,哀鸿遍野,朕如何忍心?”
  李世民才刚刚登基,而且得位不正,国内局势远远未稳,若是放任突厥人在关中肆虐,只会更加不得民心了,到时只怕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民众轰下台了。
  裴寂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默然退了下去。
  房玄龄出班献计道:“启禀皇上,颉利可汗挟二十万大军而来,看似势大,实际是孤军深入,兵行险着,必然也担心会被切断后路,陷入重围,所以臣以为这个时候不应示之以弱,反倒更应该示之以强,巧布疑兵,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李世民眼前一亮道:“房爱卿计将安出?”
  “首先,皇上应该派一良将率精兵阻敌,给予敌人迎头痛击,让颉利可汗识得厉害,迟疑不进,然后再谋之。”房玄龄道。
  李世民点头道:“此计甚好,殷开山、屈突通听令,朕命尔等各率精兵一万,在泾阳迎击颉利,首战许胜不许败。”
  殷开山和屈突通两人凛然领命而去,各率一万唐军精锐赶到渭水北岸的泾阳,布下埋伏,等候颉利的先头部队抵达。
  两日后,颉利麾下的先头部队抵达泾阳,负责领兵的突厥将领名叫阿史德没咄,此人一路走来都畅通无阻,便有点大意了,结果遭到殷开山和屈突通两人的突然袭击,大败,死伤数千人,就连阿史德没咄也被生擒了。
  不过呢,当颉利可汗率着主力大军赶到泾阳时,殷开山和屈突通由于兵力悬殊,不敢力敌,便主动撤退到渭河南岸,隔河与颉利可汗对峙。
  正如房玄龄所料,颉利可汗虽然拥兵二十万,但毕竟孤军深入,他的压力也很大,一不留神被截断退路,二十万家当就得折在关中了,所以吃了一场小败后,颉利便有点犹豫不前了,将大军驻扎在泾阳与唐军隔河对峙,又假惺惺地派出使者到长安探听虚实。
  这名突厥使者名叫执失思力,到了长安城后装大爷,趾高气昂,对李世民也是颐指气使的,结果李世民不吃这一套,直接下令把他斩首,吓得这货赶紧求饶,后来在群臣的求情之下,李世民才饶过他,但也关押起来。
  然后李世民便只带着房玄龄等六名亲信赶到渭水畔与颉利可汗会面。
  渭河之上有一座便桥,只容两人并排通行,李世民单枪匹马站在渭河这边喝道:“朕乃大唐皇帝李世民,颉利可敢现身一见?”
  颉利可汗本来就有点拿不准了,眼见李世民竟然只带着六个人前来,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于是更加心虚了,但是输人不输阵啊,颉利便也只带六人现身便桥的对岸。
  李世民眼见颉利现身,眼中冷光一闪,厉声喝道:“颉利,大唐和突厥本是友邦,你为何背信弃义,带兵南下侵略大唐领地,掳掠大唐的百姓。”
  颉利可汗嘿嘿地干笑两声道:“那你李世民为何又攻打梁师都和郭子和?他们都是本汗的臣子,若说背信弃义,恐怕是你们李唐在先吧。”
  李世民淡道:“梁师都半路截杀朕,只不过是咎由自取吧,至于郭子和则是主动投诚我大唐的。”
  “那刘武周呢?他又得罪你了?”颉利可汗反诘道。
  李世民冷道:“朕瞧刘武周不顺眼,灭他又如何!”
  颉利可汗愕了一下,继而冷笑道:“那本汗也瞧你李世民不顺眼,是不是也可以率军南下攻伐李唐?”
  李世民寒声道:“那可不同,大唐和突厥之间有盟约,而大唐与刘武周可没有盟约。”
  颉利可汗嘿嘿冷笑两声不作声,李世民放缓神色道:“我大唐精兵强将无数,你颉利只不过是钻了空子才打到这里罢了,真以为我李世民怕你不成,你此时若立即撤兵回去,朕可以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以后突厥和大唐还是友邦,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