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保命,不凶猛才是怪事!
关键还有,低空没有鱼雷机。
有6架sbd在逼近的途中被高射炮击落,只有两架成功进入到俯冲阶段,而且有一架在投弹之前被击落。
只有一架投下炸弹,而且随后就被高射炮击中。
因为没有完全进入俯冲状态,所以那架sbd投下的炸弹没多大的威胁。
真正的威胁是那架sbd!
在被高射炮击中后,那架sbd并没有失控,而是直接朝“龙江”号飞来,准确说是砸过来。
发生得太快了,而且非常的突然,之前没半点征兆。
关键,没有人想到那架已经起火,急速朝海面坠落的sbd还能拉起来。
结果就是,根本来不及躲避,连这一侧的高射炮炮手都没有反应过来。
在撞上“龙江”号之前,那架sbd还仰起了机头,肯定是飞行员在最后关头拉回了操纵杆。
不是因为害怕。
sbd撞在了“龙江”号的屁股上,并滚上飞行甲板,横冲直撞的蹿出一百多米,溅洒出大量燃油。
转眼之间,“龙江”号的飞行甲板就被大火吞没了。
第348章 第一滴血
10点15分,白止战才收到刘向真在“龙江”号上发出的消息。
第21特混舰队上空的战斗在10点之前就已经结束,只是接下来,又花了十来分钟时间才搞清楚情况。
“墨河”号遭到敌机的重点照顾,损伤情况非常的严重。
除了直接砸中飞行甲板的那枚500磅炸弹之外,还挨了两条航空鱼雷,而且都击中舰体右侧。其中一条打在舯部靠后的部位,炸穿了舰壳与防鱼雷隔舱,导致包括2号锅炉舱在内的十几个舱室进水。
短短十多分钟,“墨河”号的进水量就超过3000吨。
击中飞行甲板的那枚炸弹在机库里面爆炸,虽然没有对舰体水线以下部位造成损伤,但是引发的大火对损管工作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燃烧产生的毒烟,让舰体内部成了生命禁区。
在10点过的时候,为了扳回已经严重右倾的舰体,“墨河”号的舰长下令向左舷对应的舱室注水。
即便如此,“墨河”号的右倾也超过了10度。
这艘航母肯定没办法战斗了,哪怕能够挣扎着返回港口,也要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的时间才能修复。
“龙江”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只是舰尾被一架sbd撞上。
只是,也已经丧失航空作战能力。
关键就是,那架sbd冲上飞行甲板,洒落出的燃油烧毁了飞行甲板后部的所有阻拦索与阻拦网。
航母上有备用的阻拦索与阻拦网,能够在航行途中更换。
只是,被烧毁的铺装甲板没办法全部更换。
“龙江”级在改造的时候增加了装甲甲板,而且重点覆盖甲板的后端,以保护下方的锅炉舱与轮机舱。
装甲钢板太硬,还要考虑防锈等问题。如果通过铆接的方式把装甲板连到一起,就得解决铆钉容易脱落的问题。即便采用的焊接工艺,焊缝也需要专门处理。通常情况下,在装甲甲板上面,有一层用木材制成的铺装甲板。类似做法被所有航母采用,区别只在于木板的材质与厚度。
关键还有,木材在损坏了之后很容易更换。
通常,航母会携带一些备用木板,方便在作战训练当中进行更换,只是没有哪艘航母会带上太多备用木板。
这些木板还经常被用来堵漏。
因为火势太大,还没有立即扑灭,所以铺装甲板被烧掉了一大半。
只是清理飞行甲板就需要大半天,在清理好了之后,还要用一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够重新安装所有的阻拦网与阻拦索。
这场战斗,显然不会持续那么久。
只是,也有一条好消息。
第21特混舰队派出的攻击机群已经击沉“萨拉”号。
在最后一架舰载机返航之前,飞行员目视确认“萨拉”号的舰尾,准确说是飞行甲板的尾端已经沉到海面之下。
这艘航母至少挨了11枚250千克航空炸弹与7条航空鱼雷。
必须承认,在对付拥有装甲甲板的航母时,250千克航空炸弹的威力明显不足,或者说是穿透力不够。
因为质量太小,也就是惯性太小,所以哪怕在高空投弹,也很难砸穿装甲甲板。
在连续遭到十多枚炸弹打击,飞行甲板被炸得稀烂之后,“萨拉”号依然顽强漂浮在海面上。
相对而言,鱼雷的打击威力要大得多。
两个中队的“飞鱼”都是从“萨拉”号的左舷方向发起进攻,7条鱼雷全都打在了“萨拉”号舰体的左侧。
其中5条,打在了舰体的后半段。
要不是舰长及时下令向右舷舱室注水,恐怕“萨拉”号会在轰炸结束之前翻覆。
只是,这也拯救不了“萨拉”号,只是延缓了下沉速度,为一千多名官兵争取到逃生的机会。
因为舰体尾部受损最为严重,所以是舰尾首先沉没。
在舰尾完全沉没后,“萨拉”号才从中部折断,随着舰体前部离开了水面,巨大的自重导致舰体断裂。
10点23分,“萨拉”号完全沉没。
此后,在下沉过程当中,“萨拉”号还断成了两截。
全舰2000多名官兵,有1300余人幸免。
此外,还有两艘轻巡洋舰被击沉,一艘轻巡洋舰被击伤。
攻击机群在返航的途中,护航战斗机还拦截了一批杀回来的f4f。
由此,“萨拉”号成为这场海战当中,被击沉的第一艘航母,也是纽兰联邦在参战之后损失的第一艘大型战舰。
纽兰海军流的第一滴血!
此外,由第21特混舰队派出的另外一支攻击机群,在10点10分左右杀到纽兰第16特混舰队附近。
只是,攻击行动进行得并不顺利。
原因也很简单,由第21特混舰队派出的攻击机群在出发之后不久,就被第16特混舰队的护航战斗机发现。
因为要在飞行途中编队,所以先出发的鱼雷机与轰炸都在中低空飞行,而攻击第21特混舰队的纽兰机群的护航战斗机是在高空。
当时,纽兰机群已经逼近第21特混舰队,附近还有防空战斗机,所以护航的f4f没有攻击下方的鱼雷机与轰炸机,只是联系了领队长机,及时向舰队汇报情况,让舰队做好防空准备。
正是如此,哈尔才能及时派出防空战斗机,其实是让战斗机集中到西北方向上。
为了更有效的拦截来袭敌机,纽兰第16特混舰队的十多架f4f前出了100多千米,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截击。
效果非常不错。
遭到拦截的一个“黄蜂”中队与三个“飞鱼”中队,有十七架被击落,剩下的也全都被打散。
最后,这些轰炸机与鱼雷机,只有5架找到第16特混舰队,都没突破防空网,全在突击的过程当中被高射炮击落。剩下的都因为在搜寻的过程中用消耗了太多燃油,被迫丢掉炸弹跟鱼雷。
其中7架还跟着后来到达的第41特混舰队的攻击机群,飞往了第41特混舰队。
此后,另外一个“黄蜂”中队与一个“飞鱼”中队到达。
因为护航战斗机已经追上来,那些前出的f4f也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分散开来,舰队西北方向上已经没有防空战斗机了,所以这两个中队均顺利突破外围防空网,在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逼近了纽兰航母。
只是,遇到了紧急起飞的防空战斗机。
在f4f全力拦截来自第21特混舰队的攻击机群时,在南面,另外一支攻击机群正快速逼近。
没错,就是由第41特混舰队出动的攻击机群。
其实,由刘向真与白止战派出的攻击机群,前后也就相差了大约15分钟。
就是这15分钟的差距,当申普指挥的攻击机群到达的时候,纽兰第16特混舰队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
第349章 突然到来的惊喜
“申老大,你看到了吗?”
听到后座导航员的提醒,申普还使劲的揉了揉眼睛。
没错,那就是一艘航母!
这个惊喜,来得也太突然了,申普都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呢。
从甲板的大小,准确说是舰岛跟甲板的比例来判断,那是一艘“约克”级,而不是更大的“列克”级。
不过,这也足够了。
航母就在前方,距离还不到10千米。
大概是发现了从低空逼近的攻击机群,所以航母正快速转向,试图让侧舷的高射炮派上用场。
让申普倍感惊讶的地方,其实是附近不但没有护航战舰,连防空战斗机都没有。
航母就在那里,与攻击机群之间没有任何的阻挡。
最近的战舰在航母前方,隔着数千米。战舰上的高射炮正在猛烈开火,看上去像是一艘重巡洋舰。
纽兰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去哪里了?
前方,也就是西北方向上有什么,是第21特混舰队的攻击机群,还是来自其他分队的水上飞机?
“申老大!?”
“招呼其他人,第4联队的跟着我上,第3联队的继续向前搜索。”
“是!”
在导航员开始呼叫联队里的其他中队长的时候,申普已经压下操纵杆,把飞行高度进一步降低到了100米以下。
后面,两个中队的“黄蜂”在接到命令后,已经向两侧散开,同时向高空飞去。
必须承认,周涌涛安排的战术很管用。
在收到了“龙兴”号发出的电报,怀疑纽兰战舰上有炮瞄雷达的消息之后,周涌涛专门告诉申普等飞行员,纽兰海军肯定已经装备了防空搜索雷达,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来袭敌机。
理由就是,炮瞄雷达的研制难度超过对空搜索雷达。
为此,周涌涛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格外强调了一点。
到达预定海域,准确说是离预定海域大概150千米,把飞行高度降低到500米以下,最好能控制在300米以下,由低空飞行性能更好的“飞鱼”在前面带路,“黄蜂”机群则滞后20到30千米。
只有低空飞行才能避开雷达。
在理论上,防空搜索雷达对在低空飞行的飞机,探测距离不超过50千米。要是天气不太好,甚至连40千米都达不到。
如果把飞行高度降到300米以下,甚至在进入目视范围前都不会被雷达探测到。
主要就是,海浪反射产生的干扰会掩盖战机反射的信号,因此防空搜索雷达很难发现低空飞行的敌机。
其实,这些早就得到了证实。
只要保持在超低空飞行,就有很大把握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
当然,这对护航作战提出了挑战。
按照新的战术安排,战斗机也在后面,跟“黄蜂”一起飞行。
只有在突前的“飞鱼”在发现了敌机,发出召唤后,护航战斗机才能前出。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战斗机的性能不够好,尤其是速度,突前的“飞鱼”机群就会遭到防空战斗机的屠戮。
在“哮天”服役后,才能够采用这种护航战术。
总而言之,在逼近第16特混舰队的时候,第41特混舰队的机群都在低空飞行。
“飞鱼”机群突前,不止是因为“飞鱼”低空性能更好,还因为“飞鱼”的速度本来就最慢。
因为“黄蜂”机群还没有追上来,其实是还没有爬升到理想高度,加上需要花点时间完成投雷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导航员坐在后面的机枪手位置上,不是中间的位置,所以在逼近那艘“约克”级航母后,准确说是在逼近之前,申普就率领机群来了个九十度转向,朝航母前方绕了过去。
这么做也起到了吸引防空火力的作用。
面对来袭敌机,任何一艘战舰的高射炮炮手都会首先对付鱼雷机。
一时之间,纽兰航母上面的一百多门高射炮全都瞄准了在低空徘徊的“飞鱼”机群。
只是,距离超过了5000米,小口径高射炮基本上都是摆设,大口径高射炮对付近距离敌机的效率并不高。
要说,在40毫米机关炮与5英寸高射炮之间,有几千米的火力空白区。
这也是帝国海军开始为战舰安装中等口径速射炮的关键原因。
因为在航母的西北方向上有一艘重巡洋舰,所以“飞鱼”机群飞到中途又转了回来,并且在转向之后重新编队。
巡航阶段,8架“飞鱼”以纵队飞行。
到了攻击阶段,得转变为雁型队,也就是在横向上也要拉开距离,以便在投雷的时候不受前方鱼雷机干扰。
这个时候,一个“黄蜂”中队已经完成了爬升,进入到冲刺阶段。
“申老大,毒刺已经到了!”导航员提醒了申普。
“大家跟我上。”
用不着做太多吩咐,飞行员全是老鸟,而且高空那些“黄蜂”再显眼不过,抬头就能够看到。
最先杀上去的,其实是护航的“哮天”战斗机。
因为附近没有敌机,至少申普没看到,所以“哮天”战斗机都朝航母扑了上去,用机枪扫射飞行甲板两侧的高射炮炮位。
结果,那艘“约克”级航母的高射炮全都瞄准了“哮天”战斗机。
或许,高射炮的炮手把战斗机误认为成俯冲轰炸机。
没啥好奇怪的,“哮天”在很多时候被当成俯冲轰炸机使用,而且俯冲投弹的性能非常不错。
关键,那些战斗机的俯冲角度非常大。
为了扩大扫射覆盖范围,战斗机会把俯冲角度控制在45度以内,而轰炸机投弹的俯冲角度在70度以上。
高射炮的炮手,就是通过敌机的俯冲角度来判断敌机的性质。
速度?
没有炮手能够准确目测出敌机的飞行速度。
至于外形,那就更不靠谱了。
隔着几千米的距离,看到的飞机其实只是一个影子。
就算用望远镜观察,也很难从外形辨认飞机的型号。
正是如此,申普率领的“飞鱼”机群毫无阻拦的进入到投雷航线,8架“飞鱼”依次投下了鱼雷。
高空,8架“黄蜂”分成了两个四机编队,分别从航母的左后侧与右后侧进入。
在理论上,俯冲轰炸机沿战舰的纵轴方向进入,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命中率,但是战舰会转向规避,所以轰炸机的进入航线会跟战舰的纵轴,准确说是航向有一个夹角,一般是在三十度左右。
在俯冲轰炸机到来之后,纽兰航母才开始进行机动规避。
要说,轰炸机在俯冲时发出的尖啸声,是最明显的特征,至少“哮天”在俯冲的时候没有那样的气场。
可惜的是,这完全是徒劳的挣扎。
被鱼雷机与轰炸机夹击,不管怎么机动都没用,因为就算避开了所有炸弹,也会被鱼雷击中。
那艘航母,肯定完蛋了!
第350章 替死鬼
“帝都”号上。
在收到由申普发回来的消息之后,司令舰桥里顿时就沸腾了。
只是,白止战并没有半点兴奋的样子。
见到司令官都如此,其他参谋也就纷纷老实了下来。
在此之前,也就是收到第21特混舰队发来的,已经开始攻击纽兰第16特混舰队的消息之后,白止战立即想到,由申普率领的攻击机群肯定能一发入魂,西北方向上的战斗已经没有悬念了。
同时遭到两支机群攻击,而且是夹击,那支纽兰舰队不完蛋才是怪事。
按申普的报告,由他率领的第4联队机群攻击了一艘“约克”级,攻击结束的时候,该航母发生了大爆炸。
该舰舰体严重侧倾,预计会在几个小时内沉没,没必要重新发起攻击。
此外,第3联队的机群在大约10分钟之后攻击了另外一艘航母,领队长机飞行员目视判断是一艘“列克”级。
该航母在连续被5枚炸弹与3条鱼雷击中之后,